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院制定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用于收集、统计和分析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

目的是为了改善医疗安全管理,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报告范围:确定哪些心脑血管事件需要报告,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或导致不可逆后果的情况。

报告范围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

2.报告流程:规定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程序和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一般来说,医疗人员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需要立即向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然后由负责人上报至医院的质量管理部门。

3.报告内容:确定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所需要包含的必要信息,如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加重因素等。

同时,在报告中可以要求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医疗记录、化验结果和检查报告等有关资料。

4.报告职责:明确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的报告职责。

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和分析报告数据,并提供相关数据给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医生和护士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心脑血管事件;医院领导负责对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决策。

5.报告分析:对收集到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医疗质量的评估等。

6.报告改进:根据报告分析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追踪落实情况。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加强培训与教育、改进流程和规范操作、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等。

7.监督督导: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督导,确保规定的报告流程和要求得到落实。

同时,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收集、分析和改进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患者的风险和伤害。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一、目的
本制度旨在完善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管理,充分保护患者的健康,提高心脑血管事件护理的质量,保障报告安全及及时的发布。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内的全部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本院内外的心脑血管事件的报告管理。

三、事件报告管理
1、事件的定义
心脑血管事件是指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临床表现,包括不良反应、事故和意外。

2、事件的发现
事件可由护士发现,医生发现,或者患者本人发现。

3、事件的报告
发现心脑血管事件的护士、医生和患者本人需及时报告事件,并提供一定的证据,以便进行评估和调查。

4、事件的评估
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目的是对其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患者的损失和后果。

5、事件的调查
需要对事件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

6、事件的跟踪
必要时,可以对报告的事件进行跟踪,并及时发布事件报告。

四、责任
1、护士
护士要及时发现并报告心脑血管事件;
2、医生
医生要及时报告心脑血管事件,并及时跟踪报告的事件;
3、患者
患者要及时发现并报告心脑血管事件。

五、本制度实施后,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如有违反,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心脑血管事件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及时发现、准确记录和有效干预心脑血管事件,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报告工作制度。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的重要性、目标、程序和执行要点。

二、重要性1.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医疗机构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便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及处理。

2. 数据分析和预警:医疗机构通过收集和分析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能够及时掌握事件的分布、趋势等信息,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 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汇总和分析,医疗机构可以研究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三、目标1. 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系统,确保报告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2. 提高报告率和准确性:通过培训和宣传,医疗机构应提高医务人员对心脑血管事件的认识、报告意识和报告准确性,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

3. 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流: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其他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心脑血管事件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为全面评估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供支持。

四、程序1. 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现和诊断:医务人员在发现或诊断患者存在心脑血管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

2. 报告填写和提交: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报告标准和格式进行报告填写,包括患者信息、事件描述、处理措施等内容,并按时提交相关部门。

3. 报告审核和汇总:医疗机构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部门负责对报告进行审核和汇总,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分析和报告输出: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并向相关人员进行输出。

五、执行要点1. 建立培训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报告技巧,增强他们的报告意识和质量意识。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1. 背景介绍心脑血管事件是指由于脑血管或心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脑血管系统的紊乱。

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制定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2. 报告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发生的心脑血管事件和相关管理工作。

工作范围包括:诊断、治疗、随访、健康教育、统计和质控等相关工作。

3. 报告体系本制度的报告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3.1 单位内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发现心脑血管事件后,应当第一时间进行记录并向主治医生等高级医务人员报告。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给予支持和患者教育。

3.2 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在接到医务人员报告后,应当进行详细记录和确认,并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和情况。

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与其他协作医生进行沟通,确保治疗方案的正确和协调。

3.3 医学部门医学部门应当根据统计数据和患者的治疗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以便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3.4 监督部门监督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和整理医疗机构的报告情况,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确保医疗质量的可控和可靠。

4. 质控措施为了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医疗质量的可控可靠,我们还应当加强各项质控措施。

具体包括:4.1 系统的质控指标制定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质控指标,进行指标监控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格项。

4.2 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和开展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减少错误率和不良后果。

4.3 改进措施及时总结和分析医疗质量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过程,制定改进措施,并针对不同的缺陷进行不同的整改和改进。

5. 结语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将有利于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制度
一、填报病种:
以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并较容易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事件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
1、门急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规定的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县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填报。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而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
1、心脑血管疾病实行网络直报。

门急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急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急诊诊治医生负责网络直报;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网络直报。

2、网络直报时,各项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填报,不能漏项。

3、影像、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填报。

四、网络直报说明:
1、填写病人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
院号码也要填写。

工作单位,须注明单位性质及工种类别。

2、“诊断日期”指患者首次被确诊日期;转归为必填项。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背景心脑血管事件是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提高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水平,许多医疗机构建立了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全面、及时的记录和报告,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解决心脑血管事件的问题,提高防治水平。

意义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的意义在于:1.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进行全面记录和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加重病情和迟延治疗。

2.改善治疗效果。

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的记录和分析,能够发现治疗中的问题与缺陷,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建立管理档案。

通过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记录,可以为医院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的管理档案,更好地管理心脑血管事件相关的医学信息。

4.安全防范措施。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心血管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风险。

实施步骤构建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的规章制度,明确报告过程中的责任人和流程。

要规定好相关指导原则、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法和进度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

2. 建立工作机构需要成立一个高效的工作机构来负责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

此机构应当被赋予权威性和独立性,以确保所有部门对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的有效实施。

同时,工作机构应当拥有能够进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的条件和资源。

3. 实施培训针对医院内的所有医务人员,需要进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识别、记录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普及。

在实施这些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业务培训课程和考核制度,以评估医务人员在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中的工作能力。

4. 实施监控制度的实施需要进行监督和控制。

通过监控和管理查找报告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对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能够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

结论建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工作,需要严格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培训体系以及监督评估措施,以确保全流程的高效与合规。

XXXXXX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XXXXXX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XXXXXX人民医院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为配合xxx市疾病控制中心全面、准确评估我市居民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水平,为心脑血管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标通过相关科室收集心脑血管事件病例,建立我院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体系,为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对策、开展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二、报告内容(一)报告对象和范围xx市辖区内常住人口。

(二)报告病种和内容1. 报告病种:(1)急性心肌梗死(I21-I22);(2)心脏性猝死(I46.1);(3)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

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ICD-10 编码、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三)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我院各临床科室均为责任报病单位,其中心血管内科及神经内科是重点报告单位;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方法为减少漏报情况,我院应用病案系统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病例收集:通过ICD码从系统中导出心脑血管事件的病例,并反馈临床科室,科室相关医生补充患者信息后发回医务科,医务科专人整理后通过“重点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的“心脑血管事件登记”功能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

报告流程图四、报告要求报告病种为以上疾病的急性发作事件,具体以发病28 天为期,并以一次事件记录为一个病例,发病28 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报告。

不包括陈旧性并处于恢复期的病例。

急性发作后死亡和未死亡的病例均需报告。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六、质量控制(一)加强领导建立心脑血管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疗机构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组员:相关科室负责人二、报告对象和病种报告对象: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1)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2)各科室应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1周内录入报告系统。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报告卡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发病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卡片和登记册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
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相关科室负责人
二、报告对象和病种
报告对象: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
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
(1)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2)各科室应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
(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1周内录入报告系统。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报告卡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告要求
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发病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卡片和登记册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随访、更正。

六、质量控制
1.定期查漏
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工作人员每月到病案室收集心脑血管病例
信息与各科室报告情况进行比对,若有漏报病人,漏报病人所在科室需补报病例报告卡,并根据相关制度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

2.奖惩制度
将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列入各科室目标考核;
填报一张《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报卡医师奖励元;
漏报一张《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责任医师罚款元,责任负责人罚款元,并全院通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