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抛物线的十个最值问题-模板
高中数学抛物线最值问题精品

抛物线求最值问题(第一类)1.已知抛物线和一条直线,求抛物线上的一点到直线与(y 轴、准线、焦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问题。
此类题常用方法转化为求焦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题已知抛物线方程为x y 42=,直线l 的方程为04=+-y x ,在抛物线上有一动点P 到y 轴的距离为d1到直线l 的距离为d2,则d12的最小值为多少? 分析:如图点P 到y 轴的距离等于点P 到焦点F 的距离减1,过焦点F 作直线4=0的垂线,此时d12最小,依据抛物线方程求得F ,进而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得d12的最小值.解:如图点P 到准线的距离等于点P 到焦点F 的距离,从而P 到y 轴的距离等于点P 到焦点F 的距离减1.过焦点F 作直线4=0的垂线,此时d122-1最小,∵F (1,0),则2,则d12的最小值为.抛物线求最值问题(其次类)2.已知抛物线和一个定点,①:定点在抛物线“内”,求抛物线上的一点到定点与(焦点、准线)距离之和的最值问题;②定点在抛物线“外”,求抛物线上的一点到定点与(焦点、准线)距离之差肯定值的最值问题。
此类题常用方法转化为三点共线或者顶点到直线问题。
例题已知点P在抛物线y2=4x上,则点P到点Q(2,-1)的距离与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的坐标为()A.⎪⎭⎫⎝⎛-1,41B.⎪⎭⎫⎝⎛1,41C.(1,2)D.(1,-2)分析:先推断点Q与抛物线的位置,即点Q在抛物线内,再由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等于点P到抛物线准线距离,依据图象知最小值在M,P,Q三点共线时取得,可得到答案.解: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等于点P到抛物线准线距离,如图,故最小值在M,P,Q三点共线时取得,此时P,Q的纵坐标都是-1,抛物线求最值问题(第三类)3.已知抛物线和一条直线,求抛物线上的一点到直线距离最小值问题。
此类题常用方法:①设点转化成二次函数问题;②求导数,让抛物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等于直线斜率。
抛物线专题(附答案)

抛物线专题考点1 抛物线的定义题型 利用定义,实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准线的距离之间的转换1.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 = 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解析]过点P 作准线的垂线l 交准线于点R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PR PQ PF PQ +=+,当P 点为抛物线与垂线l 的交点时,PR PQ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点Q 到准线的距离 ,因准线方程为x=-1,故最小值为32. 已知点),4,3(A F 是抛物线x y 82=的焦点,M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当MF MA +最小时, M 点坐标是 ( )A. )0,0(B. )62,3(C. )4,2(D. )62,3(-[解析] 设M 到准线的距离为MK ,则MK MA MF MA +=+|||,当MK MA +最小时,M 点坐标是)4,2(,选C考点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题型: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3.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求对应抛物线的准线方程:(1)过点(-3,2) (2)焦点在直线上【解题思路】以方程的观点看待问题,并注意开口方向的讨论.[解析] (1)设所求的抛物线的方程为22y px =-或22(0)x py p =>, ∵过点(-3,2) ∴229)3(24⋅=--=p p 或 ∴2934p p ==或 ∴抛物线方程为243y x =-或292x y =,前者的准线方程是1,3x =后者的准线方程为98y =- (2)令0x =得2y =-,令0y =得4x =,∴抛物线的焦点为(4,0)或(0,-2),当焦点为(4,0)时,42p =, ∴8p =,此时抛物线方程216y x =;焦点为(0,-2)时22p = ∴4p =,此时抛物线方程28x y =-.∴所求抛物线方程为216y x =或28x y =-,对应的准线方程分别是4,2x y =-=.4.对于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给出下列条件:①焦点在y 轴上;②焦点在x 轴上;③抛物线上横坐标为1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6;④抛物线的通径的长为5;⑤由原点向过焦点的某条直线作垂线,垂足坐标为(2,1).能使这抛物线方程为y 2=10x 的条件是____________.(要求填写合适条件的序号)[解析] 用排除法,由抛物线方程y 2=10x 可排除①③④,从而②⑤满足条件.5. 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开口向上,F 为焦点,M 为准线与Y 轴的交点,A 为抛物线上一点,且3||,17||==AF AM ,求此抛物线的方程[解析] 设点'A 是点A 在准线上的射影,则3|'|=AA ,由勾股定理知22|'|=MA ,点A 的横坐标为)23,22(p -,代入方程py x 22=得2=p 或4,抛物线的方程y x 42=或y x 82= 考点3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题型:有关焦半径和焦点弦的计算与论证6.设A 、B 为抛物线px y22=上的点,且 90=∠AOB (O 为原点),则直线AB 必过的定点坐标为__________.【解题思路】由特殊入手,先探求定点位置 [解析]设直线OA 方程为kx y =,由⎩⎨⎧==px y kx y 22解出A 点坐标为)2,2(2k p k p ⎪⎩⎪⎨⎧=-=px y x k y 212解出B 点坐标为)2,2(2pk pk -,直线AB 方程为221)2(2k pk x k pk y ---=+,令0=y 得p x 2=,直线AB 必过的定点)0,2(p【指引】(1)由于是填空题,可取两特殊直线AB, 求交点即可;(2)B 点坐标可由A 点坐标用k1-换k 而得。
根据抛物线方程,给出10个别的题目。

根据抛物线方程,给出10个别的题目。
根据抛物线方程,给出10个别的题目
根据抛物线方程,我们可以基于不同的参数和情境创造多个题目。
以下是10个不同的题目的示例。
1. 抛物线线段的长度
根据给定的抛物线方程,计算抛物线线段的长度。
2. 抛物线的焦点和直线的交点
已知抛物线方程和直线方程,求抛物线焦点和直线的交点坐标。
3. 最高点的坐标
已知抛物线方程,求抛物线的最高点坐标。
4. 抛物线的对称轴
已知抛物线方程,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
5. 通过三个点确定抛物线
已知三个点的坐标,求通过这三个点的抛物线方程。
6. 抛物线的焦距和准线
已知抛物线方程,求抛物线的焦距和准线方程。
7. 包络方程
已知一组抛物线方程,求包络方程。
8. 两个抛物线的公共焦点
已知两个抛物线方程,求解这两个抛物线的公共焦点坐标。
9. 抛物线上的切线方程
已知抛物线方程,求抛物线上某点的切线方程。
10. 角度问题
已知抛物线方程及两个切线的方程,求两个切线的夹角。
这些题目仅是根据抛物线方程衍生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抛物线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抛物线的最值汇总

1 此时 l AB : y x 4
利用弦长公式解题
题型二:抛物线的最值问题 练习: 已知抛物线y=x2,动弦AB的长为2,求AB中点纵坐标的最小值。 解法二: 设A( x1, y1 ), B( x2 y2 ), AB中点M ( x0 , y0 )
2 MN AD BC , MN
y1 y2 , kOB x1 x2
∴ x1x2+y1y2=0
∵ OA⊥OB ∴ kOAkOB=-1 ∵ y12=2px1,y22=2px2 ∴ y1y2=-4p2
y12 y2 2 y1 y2 0 2p 2p
∴ x1x2=4p2
∵ y1≠0,y2≠0
2 y A 、B 是抛物线 2 px ( p 0) 上的两点,满足 3、 OA OB (O 为坐标原点). 求证 : ⑴ 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积 , 纵坐标之
题型三:抛物线的定值问题 2 A 、B 是抛物线 y 2 px ( p 0) 上的两点,满足 3、 OA OB (O 为坐标原点). 求证 : ⑴ 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积 , 纵坐标之 积分别为定值; ⑵直线 AB 经过一个定点.
解:(1)设A(x1,y1),B(x2,y2),
kOA
抛物线的最值问题来表示试用两点且相交于与抛物线若直线的绝对值由轴的距离为该点纵坐标ob1ab过定点2p0
与抛物线有关的最值问题
题型二:抛物线最值问题
例1.在抛物线 y2=8x 上求一点P,使P到焦点F 的距离与到 Q(4 ,1)的距离的 和最小,并求最小值。 解:
p4 2p 8, 由 y2 8x 知:
∴ AB 过定点(2p,0).
变式3:定长为5的线段AB的两端点在抛物线y 2 4 x上移动, 试求线段AB中点M 到y轴的最短距离.
抛物线最值问题

2
= x2 - 2x + 9
= ( x - 1) 2 + 8
min
x³ 0
= 2 2, 此时M (1, 2)
变3
\ 当x = 1时,
2
变式训练:
已知点M 在抛物线y = 4 x上运动, 点Q在圆(x - 3) + y = 1上运动,则 MQ 的最小值是
.
2 2 2
小组讨论、交流:
只需求出动点M到圆心 A(3,0)距离最小值再 减去圆半径即可。
y
M
F
练习
A
Q .
x
所以 MQ min = 2 2 - 1
2
的最小值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
y
M
F
x
l
已知点F为抛物线 y 2 = 4 x 的焦点,A(3,2) 为定点,点M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则 MA + MF 的最小值是 ,此时点M的 坐标是
小组活动:
。
探究2
y
M A
讨论解决方案
F
x
探究3
已知抛物线y =4x和定点A(7,8), 抛物线上有一动点M,点M到点A 的距离为d1,点M到抛物线准线距离 为d 2,则d1+d 2的最小值是 .
2 2 最小值为AF =(7-1) +(8-0) =10
y M F
A
M
x
思考:已知点A30,点 ( , ) M在抛物线y2=4x 上运动,求 MA 的最小值,及此时点M的坐标.
解:设点M( x, y)是抛物线y 2=4x 上任一点,则y = 4 x
AM =
=
2
y M F Ax
抛物线难题集锦

抛物线难题集锦本文提供了一系列抛物线难题的解答,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抛物线的性质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抛物线难题及其解决方法。
问题1: 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焦点坐标解答: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y = ax^2 + bx + c$。
1.要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使用公式 $x = -\frac{b}{2a}$ 和 $y = c-\frac{b^2}{4a}$。
2.要确定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可以使用公式 $x = -\frac{b}{2a}$ 和 $y = c-\frac{1}{4a}$。
问题2: 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解答: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y = ax^2 + bx + c$。
1.要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可以使用公式 $x = -\frac{b}{2a}$。
问题3: 计算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解答: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对应于方程 $y = 0$ 的解。
1.将抛物线方程 $y = ax^2 + bx + c$ 中的 y 替换为 0,可以得到一个关于 x 的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
2.可以使用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等方法求解该二次方程,从而得到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4: 计算抛物线在某点的切线方程解答:1.首先,通过求导数可以得到抛物线的斜率方程,即 $y' = 2ax+ b$。
2.然后,将给定点的横坐标带入斜率方程,得到该点处的斜率。
3.最后,将斜率和给定点的坐标代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中,即$y - y_0 = k(x - x_0)$,其中 $k$ 为斜率,$(x_0.y_0)$ 为给定点的坐标。
问题5: 求解已知两点的抛物线方程解答:1.已知两点的坐标为 $(x_1.y_1)$ 和 $(x_2.y_2)$。
2.使用已知点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可以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抛物线的系数 $a$、$b$ 和 $c$,从而得到抛物线方程。
抛物线最值问题

抛物线最值问题最值训练一:例1.在抛物线y2=8x 上求一点P,使P到焦点F 的距离与到Q(4 ,1)的距离的和最小,并求最小值。
例2、在抛物线y2=64x上求一点,使它到直线L:4x+3y+46=0的距离最短,并求此距离。
跟踪训练练习1:在抛物线y2=64x上求一点,使它到直线L:4x+3y+46=0的距离最短,并求此距离。
练习2: 已知抛物线y=x2,动弦AB的长为2,求AB中点纵坐标的最小值。
练习3: 已知抛物线y=x2,动弦AB的长为2,求AB中点纵坐标的最小值。
练习4:若直线y=kx+b与抛物线x²=4y相较于A、B两点,且|AB|=4(1)试用k来表示b(2)求弦AB中点M离x轴的最短距离最值训练二:1、A、B是抛物线y²=2px (p>0)上的两点,满足OA⊥OB(O为坐标原点)。
求证:(1)A、B两点的横坐标之积,纵坐标之积分别为定值(2)直线AB经过一个定点跟踪训练:定长为5的线段AB的两端点在抛物线y²=4x上移动,试求线段AB中点M 到y轴的最短距离。
2.已知定点M(3,2),F是抛物线y²=2x的焦点,在此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PM|+|PF|取得最小值,求点P的坐标。
跟踪训练1:设P是曲线y²=4(x-1)上一动点,则求点P到点(0,1)的距离和点P到y轴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跟踪训练2:设P为抛物线y=x²上一动点,求P到直线l:3x-4y-6=0的距离的最小值最值训练三1、已知抛物线y²=x,动弦AB长为2、求AB中点纵坐标的最小值。
跟踪训练1:点P在抛物线y²=x上,定点A(3,0),求|PA|的最小值跟踪训练2:若P为抛物线y²=x上一动点,Q为圆(x-3²+y²=1上一动点,求|PQ|的最小值。
抛物线典型例题12例(含标准答案)

《抛物线》典型例题12例典型例题一例1 指出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1)y x 42= (2))0(2≠=a ay x分析:(1)先根据抛物线方程确定抛物线是四种中哪一种,求出p ,再写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先把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形式,再对a 进行讨论,确定是哪一种后,求p 及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解:(1)2=p ,∴焦点坐标是(0,1),准线方程是:1-=y (2)原抛物线方程为:x a y 12=,ap 12=∴ ①当0>a 时,ap 412=,抛物线开口向右, ∴焦点坐标是)0,41(a ,准线方程是:a x 41-=. ②当0<a 时,a p 412-=,抛物线开口向左, ∴焦点坐标是)0,41(a ,准线方程是:ax 41-=. 综合上述,当0≠a 时,抛物线2ay x =的焦点坐标为)0,41(a ,准线方程是:ax 41-=. 典型例题二例2 若直线2-=kx y 与抛物线x y 82=交于A 、B 两点,且AB 中点的横坐标为2,求此直线方程.分析:由直线与抛物线相交利用韦达定理列出k 的方程求解.另由于已知与直线斜率及弦中点坐标有关,故也可利用“作差法”求k .解法一:设),(11y x A 、),(22y x B ,则由:⎩⎨⎧=-=xy kx y 822可得:04)84(22=++-x k x k .∵直线与抛物线相交,0≠∴k 且0>∆,则1->k . ∵AB 中点横坐标为:2842221=+=+∴kk x x , 解得:2=k 或1-=k (舍去).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2-=x y .解法二:设),(11y x A 、),(22y x B ,则有22212188x y x y ==. 两式作差解:)(8))((212121x x y y y y -=+-,即2121218y y x x y y +=--. 421=+x x 444)(22212121-=-+=-+-=+∴k x x k kx kx y y ,448-=∴k k 故2=k 或1-=k (舍去).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22-=x y .典型例题三例3 求证:以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心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分析:可设抛物线方程为)0(22>=p px y .如图所示,只须证明12MM AB =,则以AB 为直径的圆,必与抛物线准线相切. 证明:作l AA ⊥1于l BB A ⊥11,于1B .M 为AB 中点,作l MM ⊥1于1M ,则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BF BB AF AA ==11,在直角梯形A A BB 11中:AB BF AF BB AA MM 21)(21)(21111=+=+=AB MM 211=∴,故以AB 为直径的圆,必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说明:类似有:以椭圆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相对应的准线相离,以双曲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相应的准线相交.典型例题四例4(1)设抛物线x y 42=被直线k x y +=2截得的弦长为53,求k 值. (2)以(1)中的弦为底边,以x 轴上的点P 为顶点作三角形,当三角形的面积为9时,求P 点坐标.分析:(1)题可利用弦长公式求k ,(2)题可利用面积求高,再用点到直线距离求P 点坐标.解:(1)由⎩⎨⎧+==kx y x y 242得:0)44(422=+-+k x k x设直线与抛物线交于),(11y x A 与),(22y x B 两点.则有:4,122121k x x k x x =⋅-=+[][])21(5)1(54)(5))(21(22212212212k k k x x x x x x AB -=--=-+=-+=∴53)21(5,53=-∴=∴k AB ,即4-=k (2)9=∆S ,底边长为53,∴三角形高5565392=⨯=h ∵点P 在x 轴上,∴设P 点坐标是)0,(0x 则点P 到直线42-=x y 的距离就等于h ,即55612402220=+--x 10-=∴x 或50=x ,即所求P 点坐标是(-1,0)或(5,0). 典型例题五例5 已知定直线l 及定点A (A 不在l 上),n 为过A 且垂直于l 的直线,设N 为l 上任一点,AN 的垂直平分线交n 于B ,点B 关于AN 的对称点为P ,求证P 的轨迹为抛物线.分析:要证P 的轨迹为抛物线,有两个途径,一个证明P 点的轨迹符合抛物线的定义,二是证明P 的轨迹方程为抛物线的方程,可先用第一种方法,由A 为定点,l 为定直线,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定义的信息,若能证明PN PA =且l PN ⊥即可.证明:如图所示,连结P A 、PN 、NB .由已知条件可知:PB 垂直平分NA ,且B 关于AN 的对称点为P . ∴AN 也垂直平分PB .则四边形P ABN 为菱形.即有PN PA =...l PN l AB ⊥∴⊥则P 点符合抛物线上点的条件:到定点A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P 点的轨迹为抛物线.典型例题六例6 若线段21P P 为抛物线)0(2:2>=p px y C 的一条焦点弦,F 为C 的焦点,求证:p F P FP 21121=+. 分析:此题证的是距离问题,如果把它们用两点间的距离表示出来,其计算量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用抛物线的定义,巧妙运用韦达定理,也可以用抛物线的定义与平面几何知识,把结论证明出来.证法一:)0,2(pF ,若过F 的直线即线段21P P 所在直线斜率不存在时, 则有p F P F P ==21,p p p F P FP 2111121=+=+∴. 若线段21P P 所在直线斜率存在时,设为k ,则此直线为:)0)(2(≠-=k px k y ,且设),(),,(222111y x P y x P .由⎪⎪⎩⎪⎪⎨⎧-=-=)2()2(p x k y px k y 得:04)2(22222=++-p k x k p x k 2221)2(kk p x x +=+∴ ① 4221p x x =⋅ ②根据抛物线定义有:p x x P P px F P p x F P ++=∴+=+=21211211,2,2 则F P F P F P F P F P F P 21212111⋅+=+4)(2)2)(2(22121212121p x x p x x p x x p x p x p x x +++++=++++= 请将①②代入并化简得:p F P FP 21121=+ 证法二:如图所示,设1P 、2P 、F 点在C 的准线l 上的射影分别是'1P 、'2P 、F ',且不妨设1122P P m n P P '=<=',又设2P点在F F '、11P P '上的射影分别是A 、B 点,由抛物线定义知,p F F m F P n F P ='==,,12又AF P 2∆∽12BP P ∆,1221P P F P BP AF =∴即nm nn m n p +=-- pn m m nn m p 2112)(=+∴=+∴ 故原命题成立.典型例题七例7 设抛物线方程为)0(22>=p px y ,过焦点F 的弦AB 的倾斜角为α,求证:焦点弦长为α2sin 2pAB =. 分析:此题做法跟上题类似,也可采用韦达定理与抛物线定义解决问题.证法一:抛物线)0(22>=p px y 的焦点为)0,2(p,过焦点的弦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tan px y -=α由方程组⎪⎩⎪⎨⎧=-=px y p x y 2)2(tan 2α消去y 得:0tan )(tan 4tan 422222=+-αααp p x设),(),,(2211y x B y x A ,则⎪⎪⎩⎪⎪⎨⎧=⋅+=+=+4)cot 21(tan )2(tan 22122221p x x p p x x ααα 又)(tan 2121x x y y -=α[]ααααααααα242222222222122122212sin 2sin 14)cot 1(cot 4sec 44)cot 1()tan 1(4)()tan 1())(tan 1(pp p p p x x x x x x AB =⋅=+⋅=⎥⎦⎤⎢⎣⎡⋅-++=-++=-+=∴即α2sin 2pAB =证法二:如图所示,分别作1AA 、1BB 垂直于准线l .由抛物线定义有:ααcos cos 11⋅-==+⋅==BF p BB BF p AF AA AF于是可得出:αcos 1-=p AF αcos 1+=pBFαααα22sin 2cos 12cos 1cos 1p pp p BFAF AB =-=++-=+=∴故原命题成立.典型例题八例8 已知圆锥曲线C 经过定点)32,3(P ,它的一个焦点为F (1,0),对应于该焦点的准线为1-=x ,过焦点F 任意作曲线C 的弦AB ,若弦AB 的长度不超过8,且直线AB 与椭圆22322=+y x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求 (1)AB 的倾斜角θ的取值范围.(2)设直线AB 与椭圆相交于C 、D 两点,求CD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确定出圆锥曲线C 为抛物线,AB 为抛物线的焦点弦,设其斜率为k ,弦AB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可求出k 的取值范围,从而可得θ的取值范围,求CD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时,可设出M 的坐标,利用韦达定理化简即可.解:(1)由已知得4=PF .故P 到1-=x 的距离4=d ,从而d PF = ∴曲线C 是抛物线,其方程为x y 42=.设直线AB 的斜率为k ,若k 不存在,则直线AB 与22322=+y x 无交点. ∴k 存在.设AB 的方程为)1(-=x k y由⎩⎨⎧-==)1(42x k y x y 可得:0442=--k y ky 设A 、B 坐标分别为),(11y x 、),(22y x ,则:442121-=⋅=+y y ky y222122122212)1(44)(1))(11(k k y y y y k k y y k AB +=-++=-+=∴∵弦AB 的长度不超过8,8)1(422≤+∴k k 即12≥k 由⎩⎨⎧=+-=223)1(22y x x k y 得:0)1(24)32(2222=-+-+k x k x k ∵AB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32<∴k 由12≥k 和32<k 可得:31<≤k 或13-≤<-k 故3tan 1≤≤θ或1tan 3-<<-θ 又πθ<≤0,∴所求θ的取值范围是:34πθπ<≤或4332πθπ≤< (2)设CD 中点),(y x M 、),(33y x C 、),(44y x D由⎩⎨⎧=+-=223)1(22y x x k y 得:0)1(24)32(2222=-+-+k x k x k 9325313231322232)1(2,324222224322132243<+≤∴<≤+-=∴+=+=+-=⋅+=+∴k k k x k k x x x k k x x k k x x则323211522<+-≤k 即3252<≤x . 3)1(2)1(23221222222+-⋅-⋅=+=∴-=x y x y k k x x y k 化简得:032322=-+x y x∴所求轨迹方程为:)3252(032322<≤=-+x x y x典型例题九例9 定长为3的线段AB 的端点A 、B 在抛物线x y =2上移动,求AB 的中点到y 轴的距离的最小值,并求出此时AB 中点的坐标.分析:线段AB 中点到y 轴距离的最小值,就是其横坐标的最小值.这是中点坐标问题,因此只要研究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和取什么最小值即可.解:如图,设F 是x y =2的焦点,A 、B 两点到准线的垂线分别是AC 、BD ,又M 到准线的垂线为MN ,C 、D 和N 是垂足,则2321)(21)(21=≥+=+=AB BF AF BD AC MN . 设M 点的横坐标为x ,纵坐标为y ,41+=x MN ,则454123=-≥x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B 过点F . 当45=x 时,41221-=-=P y y ,故 22122)(212221221=-=++=+x y y y y y y , 221±=+y y ,22±=y . 所以)22,45(±M ,此时M 到y 轴的距离的最小值为45. 说明:本题从分析图形性质出发,把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到解析几何中,解法较简.典型例题十例10 过抛物线px y 2=的焦点F 作倾斜角为θ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求AB 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可分2πθ=和2πθ≠两种情况讨论.当2πθ≠时,先写出AB 的表达式,再求范围. 解:(1)若2πθ=,此时p AB 2=. (2)若2πθ≠,因有两交点,所以0≠θ. )2(tan p x y AB -=θ:,即2tan py x +=θ.代入抛物线方程,有0tan 222=--p y py θ. 故θθ22222212csc 44tan 4)(p p p y y =+=-, θθθ2222212212tan csc 4tan )()(p y y x x =-=-. 故θθθ422222csc 4)tan 11(csc 4p p AB =+=. 所以p p AB 2sin 22>=θ.因2πθ≠,所以这里不能取“=”.综合(1)(2),当2πθ=时,p AB 2=最小值. 说明:(1)此题须对θ分2πθ=和2πθ≠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2)从解题过程可知,抛物线点弦长公式为θ2sin 2pl =; (3)当2πθ=时,AB 叫做抛物线的通径.通径是最短的焦点弦.例11 过抛物线px y 22=)0(>p 的焦点F 作弦AB ,l 为准线,过A 、B 作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B ,则①''FB A ∠为( ),②B AF '∠为( ).A .大于等于︒90B .小于等于︒90C .等于︒90D 不确定分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关键是求角的大小以及判定直线与圆是否相切.解:①点A 在抛物线上,由抛物线定义,则21'∠=∠⇒=AF AA , 又x AA //'轴31∠=∠⇒.∴32∠=∠,同理64∠=∠,而︒=∠+∠+∠+∠1804632,∴︒=∠+∠9063,∴︒=∠90''FB A .选C .②过AB 中点M 作l MM ⊥',垂中为'M , 则AB BF AF BB AA MM 21)(21)(21'''=+=+=.∴以AB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切点为'M .又'F 在圆的外部,∴︒<∠90'B AF .特别地,当x AB ⊥轴时,'M 与'F 重合,︒=∠90'B AF .即︒≤∠90'B AF ,选B .例12 已知点)2,3(M ,F 为抛物线x y 22=的焦点,点P 在该抛物线上移动,当PF PM +取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分析:本题若建立目标函数来求PF PM +的最小值是困难的,若巧妙地利用抛物线定义,结合图形则问题不难解决.解:如图,由定义知PE PF =,故213=≥≥+=+MN ME PM PF PF PM .取等号时,M 、P 、E 三点共线,∴P 点纵坐标为2,代入方程,求出其横坐标为2,所以P 点坐标为)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抛物线的十个最值问题
本文用初等方法讨论了与抛物线有关的若干几何最值问题,得到了十个有趣的结论.为方便读者摘用, 现用定理形式叙述如下: 定理 1.抛物线的所有焦半径中,以过顶点的焦半径为最短. 证明:不妨设抛物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 ,则显然有ρ≥,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θ=2kπ+π(k∈Z)即焦半径通过抛物线的顶点时.证毕. 定理 2.抛物线的过焦点的所有弦中,以抛物线的通径为最短. 证明:设抛物线极坐标方程为ρ= ,焦点弦为AB,且设A(ρ1,θ),B(ρ2,θ+π),则有│AB│=ρ1+ρ2 = +
=
≥ 2p =通径长, 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θ=kπ+π/2 (k∈Z) 即弦AB为通径时.证毕. 定理 3.设A(a,0)是抛物线 y2=2px(p>0)的对称轴上的定点,M(x,y)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则│MA│m in =
证明:由│MA│2= (x-a)2+y2=(x-a)2+2px = x2-2(a-p)x+a2 = [x-(a-p)]2+p(2a-p),并且注意到x∈[0,+∞),立知结论成立.证毕. 定理4.设A(a,b)是抛物线 y2=2px(p>0)内一定点, F是焦点,M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则
y (│MA│+│MF│)min
=a+p/2.
Q M
A(a,b) 证明:如图1所示,作AQ⊥准线L:x=-p/2于Q,则知O F
x (│MA│+│MF│)m in =│AQ│= a-(-p/2)=a+p/2.证毕.
图
1 定理5.设线段AB是抛物线y2=2px(p>0)的过焦点的弦,分别以A、B为切点的抛物线的两条切线相交于点M,则三角形ABM的面积的最小值为p2. 证明:设A(x1,y1),B(x2,y2),则由A、F、B三点共线可得:x1y2-x2y1=p/2·(y2-y1)……………(1)于是利用(1)式由两切线方程
y
AM:
y1y=p(x+x1),
A BM:
y2y=p(x+x2),
M F
x 易得M的坐标(x,y)适合:
B
∵ kMF·kAF=-1, ∴MF⊥AB,即│MF│是△MAB的AB边上的高. 图2 ∵ │MF│≥│FK│(焦点F到准线x=-p/2的距离)=p, 又由定理2知│AB│≥2p(通径长), ∴ S△MAB=1/2·│AB│·│MF│≥1/2·2p·p=p2,因其中等号当且仅当AB⊥x 轴时成立,故三角形MAB的最小值为p2.证毕. 定理6.过抛物线y2=2px的顶点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动弦OA和OB,则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最小值为4p2.
y 证明:设A(x1,y1),B(x2,y2),则由OA⊥OB 得
A x1x2+y1y2=0 ……………………………………
(1) O
x 将y12=2px1, y22=2px2代入(1)立得: x1x2=4p2 (2)
于是
B (S△OAB) 2
=1/4·│OA│2·│OB│2&nb
sp;
图3 =1/4·(x12+y12)·(x22+y22)
=1/4·(x12+2px1)·(x22+2px2)
=1/4·[(x1x2)2+2px1x2
(x1+x2)+4p2x1x2] ≥1/4·[(x1x2)2+2px 1x2 (2√x1x2)+4p2x1x2]………………………………………(3)将(2)式代入(3)则得(S△OAB)2≥16p4,从而S△OAB≥4p2,因其中等号当x1=x2=2p时取到,故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最小值为4p2。
证毕. 定理7.抛物线 y2=2px的内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小值为4p2. 证明:设Rt△ABC内接于抛物线 y2=2px,点C为直角顶点,设A(x1,y1),B(x2,y2),C(x3,y3),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以及其开口方向,不妨设y1>0,y2<y3≤0,并记直线CA的斜率为k,则由y3-y1=k(x3-x1)=k(y32/2p -y12/2p) 及
y y3-y2=-1/k·(x3-x2)=-1/k·(y32/2p-y22/2p)
A 可得y1 =2p/k-y3 及y2=-2pk-y3 (1)
O
x 又由│AC│=│BC│有
C B
(x1-x3)2+(y1-y3)2=(x3-x2)2+(y3-y2)2 (2)
图4 将x1=y12/2p,x2=y22/2p,x3=y32/2p及(1)代入(2)可得y3= …………………………
(3) 从而据(1)、(3)可得y1-y3= ………………………………………………………(4) 于是△ABC的面积S=1/2·│AC│2 =1/2·[(x1-x3)2+(y1-y3)2]= ··(y1-y3)2
= 2p2 ··(
)2
=2p2··
≥2p2··
=4p2. 因当k=1且y3=0时上式等号成立,故等腰Rt△ABC面积的最小值为4p2.证毕. 定理8.设AB是抛物线的焦点弦, 准线与抛物线对称轴的交点为M, 则∠AMB的最大值为π/2. 证明:如图5所示, 设A1、B1分别是A、B在准线L上的y
射影, F是焦点, 连A1F和B1F, 则
知
A
A (1)当AB⊥MF时, 显然有∠AMB=π/2;
M F
X (2)当AB与MF不垂直时, 由│AA1│>│A1M│知B1
B ∠AMA1>∠A1AM=π/2-∠AMA1,
图 5 ∴∠AMA1>
π/4; 同理∠BMB1>π/4, 故有∠AMB<π/2. 综合(1)、(2), 定理8获证. 定理9.设AB是抛物线 y=a x2 (a>0) 的长为定长m的动弦, 则Ⅰ.当m≥1/a (通径长)时, AB的中点M到x轴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ma-1)/4a ; Ⅱ.当m<1/a (通径长)时, AB 的中点M到x轴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am2/4. 证明:设M(x0,y0), 将直线AB的参数方程
y
(其中t为参数,倾斜角α≠π/2)
A 代入y=ax2 并整理得
M a(cosα)2·t2+(2ax0cosα-sinα)·t+(ax02-y 0)=0, B
故由韦达定理和参数 t的几何意义以及│AB│=m 立得0
X
t1+t2=-(2ax0cosα-sinα)/a(cosα)2 =0………①
图 6 t1t2=(ax02-y0)/a(cosα)2 =-(m/2)2 ……………②由①解出x0并代入②整理
得y0=(secα)2+(cosα)2-……③对③右边前两项利用基本不等式则得y0≥2·-=(2ma-1)/4a. 于是,令(secα)2 =(cosα)2, 得(cosα)2=. 因此, 当am≥1时,(y0)min=(2ma-1)/4a ; 当0<am<1时, 记
(cosα)2=x , 则③式化为关于x 的函数式y0=f(x)=·+·x-(0<x≤1).易证此函数是减函数, 故此时(y0)min=f(1)=.证毕. 定理10. 设AB是抛物线 y2=2px的焦点弦, O为坐标原点, 则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最小值为p2/2 .
y 证明:(1)当AB⊥x轴时, 显然有SΔAOB=p2/2 ;
A (2)当AB不垂直x轴时, 设AB: y=k(x-p/2), 代O
F x 入 y2=2px并整理得k2x2-(pk2+2p)x+k2p2/4=0. 于是
B 设A(x1,y1),B(x2,y2),则由弦长公式和韦达定理得:
图7 │AB│=(1+k2 )[(x1+x2)2- 4x1x2]
=
=
. 又顶点O到弦AB的距离d =. 故此时SΔAOB =│AB│·d =··
=·>. 综合(1)、(2), 定理10获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