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章+小结与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复习与总结(完整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一章 复习与总结(完整课件)
解析: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 本题采用了滚轮法,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可用 一个已知周长的圆铁圈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铁圈 滚动过的圈数,再乘以铁圈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 曲线的长度.铁圈转过一圈,铁圈运动的距离即为铁 圈的周长,花坛的周长是0.40m×3.14×30≈38m.
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 一个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 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 持15m/s的原速前进,所以s车 = v车t反 = 15m/s×1.2s =18m.
(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 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 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 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 = Vt0.
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 一个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答案:“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 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 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
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
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 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
(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 定时间?
(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答案:(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 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 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上课课件第一章 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上课课件第一章 机械运动-本章复习和总结

平均速度的计算 参照物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运动的世界
动与静
刻度尺的使用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8 车轮转动圈数 解析: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 本题采用了滚轮法,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可用 一个已知周长的圆铁圈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铁圈 滚动过的圈数,再乘以铁圈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 曲线的长度.铁圈转过一圈,铁圈运动的距离即为铁 圈的周长,花坛的周长是0.40m×3.14×30≈38m.
解析:要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根据测 量平均速度的原理,设法测量出从家到学校的距 离 s 和骑车到校的时间t .
答案: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1)在自行车车轮的侧面做一较醒目的记号,例如用粉 笔在前轮胎的侧面画上“*”,或用透明胶带粘上一块红色纸 条. (2)从家门口开始骑车向学校行驶,同时记下开始出发 时手表指示的时间t1. (3)到达学校门口时记下手表指示的时间t2,则从家门 口到学校的运动总时间即为t = t2-t1. (4)推着自行车返回,数出从学校到家门口自行车前车 轮转过的总圈数n(轮胎上所留记号可用来方便地数圈数).用 米尺量出一圈的长度,即为车轮的周长L. (5)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距离为s = nL.从家门口到学校运动 的平均速度为v = s/t =nL/(t2-t1).
知识点二 运动的描述
C
答案:“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 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 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
D
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 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 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 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 定大于风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八年级上第一章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数学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

本章节将为大家系统地介绍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中,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

一、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整数比例的数,如正负整数、正负分数等。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深入学习有理数的概念,对于正数、负数的运算,还会重点学习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它们的应用。

二、整式的基本概念在数学中,整式是由常数、变量和它们的乘积所组成的代数式,所有的项都是整数次幂。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整式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以及如何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知识方程和不等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公式,通过方程和不等式,我们可以求解未知数的值。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转化为标准式,以及如何使用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地,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将不等式转化为标准式,以及如何使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几何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重点学习几何中的图形性质。

通过对不同图形的性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将学习平面几何中的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以及立体几何中的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和棱锥的性质。

五、统计学和概率的基础知识统计学和概率是数学中的一部分,重点涉及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这一个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一组数据,如何计算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以及如何使用概率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本章节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未来学习数学的重要前提。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有如此纷繁的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学生很难识记,而人教版的历史有其特点,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时间:1839年6月3日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P32.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P4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0-1860.10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P6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P8表3.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851-1864年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1章 分式一、分式的概念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即,使的条件是:A=0,B≠0。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1);(2)四、分式的乘除法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即: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八上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定义:任何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1(a≠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面总结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通常用L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千米=1000米=310-米10米;1分米=0.1米=11厘米=0.01米=210-米10-米;1毫米=0.001米=31米=610-米。

10微米;1微米=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长度单位也有差异,比如国外常用的有英里、英尺、英寸;中国古代常用的丈、尺、寸等;记住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还有米尺、卷尺、激光测距仪。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量程:表示测量范围。

分度值:表示测量工具上相邻刻度线之间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精度。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长度测量时必须估读,后期学习的其他测量工具(如停表、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无需估读。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拓展: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高中重点学习)。

(5)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配合法:用不同的工具或物体配合测量的方法。

如用一把直尺和两把三角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用三块砖头和一把直尺配合测量砖头最远的两个顶点间的距离。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引言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和压强的相关概念,是物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力的定义、分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强的概念,以及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力和压强的应用。

2.力的定义和分类2.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之一。

力的大小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用箭头标出。

2.2 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常见的有摩擦力、弹力、重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3.1 平衡条件当几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如果合力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2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压强的概念及计算4.1 压强的定义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用帕斯卡(Pa)表示。

4.2 压强的计算压强=力÷面积,即P=F/A。

5.力和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1 求稳原理对于倾斜着的物体,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应用物体处于平衡时合力为零的条件来求解问题。

5.2 液体和气体对于液体和气体的压强问题,可应用压强等于液体或气体柱的高度乘以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来求解。

6.总结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力和压强相关的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些知识不仅在物理学习中重要,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还能够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个人观点和理解本章涉及的力和压强相关内容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于建立物理学的整体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高级知识。

力和压强的概念虽然抽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应用,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