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植物生理_第四章_植物分类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 (共104张PPT)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 被动吸水
• 由于叶和枝的蒸腾作用引起根部吸水和向上运输 • 主要动力:蒸腾拉力 • 基本原理:水从水势高到水势低的渗透作用
• 根部吸水的途径
–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 质的部分移动 –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 ,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 续体 – 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 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5. 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其Ψs和Ψp分 别为:A Ψs=-10巴,Ψp=4巴;B Ψs= -9巴,Ψp=6巴;C Ψs=-8巴,Ψp=4巴 ,其水流的方式正确的是() A.A←B→C B.A→B→C C. A←B←C D.A→B←C 6.在气孔张开时,水蒸气分子通过气孔的扩 散速度是() A.与气孔面积成正比 B.与气孔周长成正 比 C.与气孔面积无关,与气孔周长成反 比 D.不决定于气孔周长,而决定于气孔 大小
• 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1.根压:在蒸腾较弱时,根压作用大 2.蒸腾拉力:在晴朗的环境下是主要的(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
1.如果外液的水势高于植物细胞的水势,该外液称为
A.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平衡溶液
。
D.低渗溶液
2. 已知洋葱表皮细胞=-10巴,置于下列哪种溶液会出现质 壁分离现象 A. -10巴溶液 B.-9巴甘油溶液 C.-8巴葡萄糖溶液 D.-15巴蔗糖溶液 3. (2004)大树中水分向上运输时,下列哪一项因素最重要 A.韧皮部中的毛细管作用 B.木质部的主动运输 C.叶的蒸腾作用 D.吐水 4.风干的种子吸水的数量与()有关 A. 温度高低 B. 养气供应 C. 种子的死活 D. 种子成分 的性质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呼吸作用

体进一步氧化产生ATP。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合成ATP。 (2)TCA是植物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途径,是
物质代谢的枢纽。 TCA既是糖、脂类和氨基酸 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其中间产物又是合成 糖、脂类和氨基酸的原料。
3.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CO2+H2O
中间代谢产物是合成糖类、脂类、蛋白 质和维生素及各种次生物质的原料
二、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生物体细胞线粒 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电子的氧化还原反 应。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 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高能磷酸化 合物ATP中。
简称TCA)
TCA循环中 虽然没有O2的 参加,但必须 在有氧条件下 经过呼吸链电 子传递,使 NAD+ 和FAD、 UQ在线粒体中 再生,该循环 才可继续,否 则TCA循环就会 受阻。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TCA是植物体获得能量的最主要形式。 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和FADH2。这些电子供
1. 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需呼吸作用提供 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离子的主动吸收和运 输、细胞的分裂和伸 长、有机物的合成和 运输、种子萌发等。
不需呼吸作用直 接提供能量的生理过 程有:干种子的吸胀 吸水、离子的被动吸 收、蒸腾作用、光反 应等。
2. 中间产物是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如,
如:细胞色素系统、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等。
呼吸传递体中除 UQ外,大多数组分是与 蛋白质结合,以复合体形式嵌入膜内存在的。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 的内膜上,由五种蛋白复合体组成。
物质代谢的枢纽。 TCA既是糖、脂类和氨基酸 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其中间产物又是合成 糖、脂类和氨基酸的原料。
3.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CO2+H2O
中间代谢产物是合成糖类、脂类、蛋白 质和维生素及各种次生物质的原料
二、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生物体细胞线粒 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电子的氧化还原反 应。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 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高能磷酸化 合物ATP中。
简称TCA)
TCA循环中 虽然没有O2的 参加,但必须 在有氧条件下 经过呼吸链电 子传递,使 NAD+ 和FAD、 UQ在线粒体中 再生,该循环 才可继续,否 则TCA循环就会 受阻。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TCA是植物体获得能量的最主要形式。 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和FADH2。这些电子供
1. 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需呼吸作用提供 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离子的主动吸收和运 输、细胞的分裂和伸 长、有机物的合成和 运输、种子萌发等。
不需呼吸作用直 接提供能量的生理过 程有:干种子的吸胀 吸水、离子的被动吸 收、蒸腾作用、光反 应等。
2. 中间产物是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如,
如:细胞色素系统、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等。
呼吸传递体中除 UQ外,大多数组分是与 蛋白质结合,以复合体形式嵌入膜内存在的。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 的内膜上,由五种蛋白复合体组成。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件——植物的分类

植物的学名由三部分组成:属名、种名和命名 人姓氏缩写。
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为形容 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
如①水稻的学名: Oryza sativa L.
古希腊语:水稻 栽培的 Linne(林奈)
的缩写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Carl.Von Linne)
③银杏的学名:
Ginguo biloba L. 金果 二裂片的
生活型:浮游、附着、固着、底栖
1、蓝藻门
主要特征 单细胞或丝状体 无真正的核,具细胞壁 含叶绿素和藻蓝素 无性繁殖,少数种类有孢子 作用 食用:地木耳、发菜 固氮:150多种,在我国有30多种,如 鱼腥藻(稻田速生绿肥植物)
蓝藻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绿藻门
6700余种,分布广 藻体: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
生殖
营养方式
异养型 腐生:从动植物尸体或其它有机质取得营养 寄生:菌丝变态成吸器从活的有机体获取营养 共生:如菌根 专性腐生 专性寄生 兼性腐生 兼性寄生
真菌细胞结构
细胞壁:几丁质,有些具纤维素或 β—葡聚糖
原生质体:具真核,细胞质中有线粒 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 泡等细胞器
状体等 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真核细胞 含叶绿素a、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0%分布于淡水或潮湿土表等处,10%海产
菌类植物
主要特征
1.无根、茎、叶的分化 2.一般无光合色素,异养(寄生或腐生) 3.菌类约9000多种,分为细菌、黏菌和真菌
三个门
1.细菌门
主要特征
植物与植物生理
植物的分类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法 2.自然分类法 二、植物分类的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 类的最小单位。品种不是分类单位。
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为形容 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
如①水稻的学名: Oryza sativa L.
古希腊语:水稻 栽培的 Linne(林奈)
的缩写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Carl.Von Linne)
③银杏的学名:
Ginguo biloba L. 金果 二裂片的
生活型:浮游、附着、固着、底栖
1、蓝藻门
主要特征 单细胞或丝状体 无真正的核,具细胞壁 含叶绿素和藻蓝素 无性繁殖,少数种类有孢子 作用 食用:地木耳、发菜 固氮:150多种,在我国有30多种,如 鱼腥藻(稻田速生绿肥植物)
蓝藻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绿藻门
6700余种,分布广 藻体:单细胞、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
生殖
营养方式
异养型 腐生:从动植物尸体或其它有机质取得营养 寄生:菌丝变态成吸器从活的有机体获取营养 共生:如菌根 专性腐生 专性寄生 兼性腐生 兼性寄生
真菌细胞结构
细胞壁:几丁质,有些具纤维素或 β—葡聚糖
原生质体:具真核,细胞质中有线粒 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 泡等细胞器
状体等 细胞壁由纤维素构成,真核细胞 含叶绿素a、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0%分布于淡水或潮湿土表等处,10%海产
菌类植物
主要特征
1.无根、茎、叶的分化 2.一般无光合色素,异养(寄生或腐生) 3.菌类约9000多种,分为细菌、黏菌和真菌
三个门
1.细菌门
主要特征
植物与植物生理
植物的分类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法 2.自然分类法 二、植物分类的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 类的最小单位。品种不是分类单位。
《植物学》课件 第4章 茎1

二、茎的初生生长 ①顶端生长 ②居间生长
第四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表皮
表皮 皮层 维管柱
皮层 维管柱
花生幼茎横切(草本类型)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一、表皮
位于幼茎的表面,由 原表皮分化而来。细 胞排列紧密,外壁较 厚,角质膜明显。有 气孔和表皮毛。主要 起保护作用。
水杨梅幼茎
二、皮层 外皮层: 常由1—几层厚角细胞组成,排列 较紧密,内含叶绿体,使幼茎呈现绿色。 皮层薄壁细胞: 细胞排列疏松,具有贮藏营 养物质的作用。 一般无内皮层分化,只有一些植物的地下茎 或水生植物才有;有些植物如南瓜、蚕豆 等的皮层最内层的细胞富含淀粉粒而被称 为淀粉鞘;菊科的某些植物如益母草属和 千里光属,在开花时皮层最内层才出现凯 氏带。
茎尖顶端组织分区 A.一般分区; B.特殊分区 1.原套原始细胞 2.原体原始细胞 3.周缘分生组织区 4.髓分生组织区 5.形成层状过渡区
• 整个周围区(3)分化形成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 成层,最后形成表皮、皮层、髓射线和维管束。 • 肋状分生组织(4)细胞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髓。
侧根起源 : 起源于中柱鞘细胞, 它的起源方 式为内起源。 叶原基, 腋芽原基均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1几层细胞, 起源方式为外起源。
(3)匍匐茎 (4)攀缘茎 (5)缠绕茎
茎的不同习性
直立茎
平卧茎
匍匐茎
攀缘茎
攀缘茎
缠绕茎 缠绕茎
三、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 支持 (2) 输导 (3) 贮藏 (4) 繁殖 (5) 光合
第二节 芽和枝条
一、芽
芽:芽是未发育的枝、花或花序的
原始体。
(二)芽的类型 (1)定芽和不定芽
《植物生理学》第四章

酒精发酵酶:
C6H12O6
2C2H5OH+2CO2
+能量 (△G°′= -226 kJ·mol-1)
精品课件
乳酸发酵: 酶
C6H12O6
2CH3CHOHCOOH +能
量 △G°′= -197 kJ·mol-1
在高等植物中称为无氧呼吸,在微生物 中称为发酵。高等植物通常是以有氧呼吸为主,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暂时缺氧也可进行无氧呼 吸。
质子传递体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 FAD、泛醌(UQ或Q)等,它们既传递质子又传递电子。
除了UQ和细胞色素c(Cytc)外,组成呼吸链的有4种酶复合体, 另外还有一种ATP合酶复合体,它们嵌在线粒体内膜上。
精品课件
复合体Ⅰ:含有NADH脱氢酶,FMN,4个Fe-S蛋白 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FAD, Fe-S蛋白) 复合体Ⅲ:含有2个Cytb(b560和b565),Cytc 和Fe-S。 复合体Ⅳ:含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 Cyta,Cyta3。把Cytc的 电子传给O2,形成水。 复合体ⅴ:又称 ATP合成酶或称H+- ATP酶复合体
精品课件
(三)抗氰呼吸
1. 抗氰呼吸的概念
在氰化物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这 种呼吸途径称为抗氰呼吸。抗氰呼吸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与
电子传递主路交替运行,因此,抗氰呼吸又称交替途径。
精品课件
2. 植物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
➢放热增温,促进植物开花、种子萌发 。 ➢增加乙烯生成,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衰老。 ➢代谢的协同调控。 ➢增强抗逆性。
交替氧化酶又称抗氰氧化酶,它将UQH2的电子交给O2 生成H2O。它与氧的亲和力高,不受CN-、CO、N3-的抑制。
植物生理学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生化途径多样性 2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柠檬酸循环)
2)总反应
丙酮酸+4NAD++FAD+ADP+ Pi +2H2O→ 3CO2+4NADH+4H++ FADH2+ATP
2ATP 3ATP
TCA循环中生成的NADH和 FADH2,经呼吸链将H+和电子传给 O2生成H2O,同时偶联氧化磷酸化生 成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
一、生化途径多样性
3 戊糖磷酸途径(PPP、HMP途径)
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直接氧化脱羧,并以戊糖磷酸为重要中间产物 的有氧呼吸途径。
1)反应场所:细胞质 2)总反应: G6P+2NADP++H2O→Ru5P+CO2+ 2NADPH+2H+
核酮糖-5-磷酸
3)生理意义: A.产生大量NADPH为体内反应提供还原力。 B.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原料。Ru5P可合成核酸。 C.重组阶段的酶和产物与光合C3途径相同,可相互交流。 D.产生绿原酸、咖啡酸等抗病物质,可增强抗病性。
一、生化途径多样性 2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柠檬酸循环)
3)生理意义:
A.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 通过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偶联产生大量ATP。 B.是物质代谢的枢纽。起始物乙酰CoA是糖、脂 肪、蛋白质三大类物质代谢的枢纽。 C.释放CO2 D.需O2,接受电子,有氧条件下NAD+和FAD 才能再生,否则TCA循环受阻。
(△G°′是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生活细胞在无氧条件下,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 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酒精发酵: C6H12O6 C6H12O6
酶
2C2H5OH+2CO2 2CH3CHOHCOOH
植物生理ppt课件

植物对盐碱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膜流动性、增加热休克 蛋白合成等方式适应温度变化。
通过提高渗透压、积累有机酸、合成 抗盐蛋白等方式适应盐碱环境。
2023
PART 04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
REPORTING
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理
总结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分为光反应和暗反 应两个阶段。
增加细胞内糖分和脂肪含量
在寒冷条件下,一些植物会增加细胞内的糖分和脂肪含量 ,以提高细胞的抗冻能力。
调节膜脂组成
植物通过调节膜脂的组成来适应低温环境,如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降低膜流动性等。
产生抗冻蛋白
一些植物在低温条件下会产生抗冻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与 冰晶结合,防止细胞内冰晶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不受 破坏。
2023
PART 05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REPORTING
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
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 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 调节作用,影响细胞分裂、伸长
和分化。
营养物质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调节自身生长和发 育。
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进而 调控植物生长。
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农业、林业、园艺等学 科的基础,对于解决粮食、环境、资 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人 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光合作用 与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吸收与 运输、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等。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数学建模、计算机模 拟、同位素标记等。
植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膜流动性、增加热休克 蛋白合成等方式适应温度变化。
通过提高渗透压、积累有机酸、合成 抗盐蛋白等方式适应盐碱环境。
2023
PART 04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
REPORTING
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理
总结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分为光反应和暗反 应两个阶段。
增加细胞内糖分和脂肪含量
在寒冷条件下,一些植物会增加细胞内的糖分和脂肪含量 ,以提高细胞的抗冻能力。
调节膜脂组成
植物通过调节膜脂的组成来适应低温环境,如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降低膜流动性等。
产生抗冻蛋白
一些植物在低温条件下会产生抗冻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与 冰晶结合,防止细胞内冰晶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不受 破坏。
2023
PART 05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REPORTING
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
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 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 调节作用,影响细胞分裂、伸长
和分化。
营养物质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调节自身生长和发 育。
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进而 调控植物生长。
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农业、林业、园艺等学 科的基础,对于解决粮食、环境、资 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人 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光合作用 与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吸收与 运输、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等。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数学建模、计算机模 拟、同位素标记等。
植物逆境生理 第四章 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理生态关系

这类毒素实际上是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混合 物,而以蛋白质组分最为重要。尾孢菌产生的 毒素主要包括尾孢毒素、甜菜褐斑病菌毒素、 花生黑斑病菌毒素等。 8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在寄主专化性毒素和非寄主专化性真菌毒素作 用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HV、HS、 AK、AF及尾孢病菌毒素这些寄主专化性毒素的 作用位点是植物细胞质膜部位;玉米小斑病菌 毒素、粗皮柠檬黑斑病菌毒素及烟草赤星病菌 毒素的作用位点是线粒体;细链格孢毒素、HC 毒素、AM毒素对叶绿体的生理作用有所影响; 还有些毒素对酶、蛋白质及细胞内的超微结构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素
一、致病毒素 二、植物抗毒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素 一、致病毒素(pathotoxin)
致病毒素专指植物病原物产生的对其它寄主有 毒的次生代谢物,是病原物与植物间相互识别、相 互作用过程中的产物,在植物病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按照致病病原菌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原细菌毒素 和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对植物抗病和染病的研究属于植物病理学的 范畴,由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要求,人们期望能找 到更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的手段,因此,植物病理 学在近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植物病理学包括很多 内容,生理生态学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讨论植物 和病原菌相互关系之间的生理生化因素。
第四章 植物与病原 菌之间的 生理生态关系
第一节 致病毒素和植物抗毒 素
1987年发现了一种植物细菌病的新病 原菌为xylella fastidiosa,它侵染葡萄、桃、 李、偏桃等许多观赏及莠草植物,还有桑、 无花果、榆、栎树、豚草、长春花等。病 害的症状是丛生、缺绿、叶缘坏死、叶片 和果实变小而脱落,树冠向顶性,新梢萎 蔫,树枝和根系枯萎,植株死亡。目前有 关这种病原细菌的毒素及致病机理还不清 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
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
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被子订为62目,344科。
2020/12/10
8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二、哈钦松系统
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 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2020/12/10
13
一、藻类植物
藻类是一类含叶绿素的、光合自养的、无胚的原植体植物。低 等的为蓝藻,高等的为褐藻。
2020/12/10
7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 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 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
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
亚种: 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 影响,它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为某 种植物的一个亚种。
变种: 在同一个生态环境的同一个种群内,如果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组成 的小种群,在形态、分布、生态或季节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异,并 有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时,那么这个个体或小种群,即称为原来种的变种。
复杂, 有根、茎、叶的分化
复杂,一般为多细胞
普遍
有
12
低等植物
低等植物是地球上出现的一群最古老的植物,植物体结构比较 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形成丝 状或叶状体。生殖器官常是单细胞的,生殖过程很简单。有性生 殖的合子不形成胚而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大部分生活在水中 或潮湿的环境下。根据植物体的结构和不同的营养方式,可分为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
第四章 植物分类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掌握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 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 物。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㈠ 人为分类方法 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或按植物的用途,选择植物 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人为标准顺序排成分类系 统。
椰子 水稻
Cocos nucifera L. Oryza sativa L.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2020/12/10
5
四、植物检索表
植物检索表是植物分类中极为常用的工具,在表中罗列出相 对的两组形态特征,加以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即可找到其所在位 置。
植物检索表是根据二歧分类原则编制的,有两种形式:等距 检索表和平行检索表
分科检索表,可检索出植物的科 分属检索表,可检索出植物的属 分种检索表,可检索出植物的种
2020/12/10
6
(一)定距检索表(等距检索表) 优点:相对性质的特征都排列在同样距离,一目了然,便于
应用。 缺点:如果编排的种类过多,检索表势必偏斜而浪费很多篇
幅。 (二)平行检索表
优点:排列整齐美观,每对性状紧紧相连,便于比较。 缺点:不及前者一目了然。
应陆地达高峰) 3、在繁殖方式方面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 细菌、蓝藻→真菌→褐藻→苔藓、蕨类→种子
2020/12/10
11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项目 生存环境
植物体
生殖器官 世代交替
胚
2020/12/10
低等植物 水生、阴湿
简单, 无根、茎、叶的分化 简单,一般为单细胞
不普遍 无
高等植物 陆生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 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他还认 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 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 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 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2020/12/10
2
二、植物的分类单位
依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每个等级内如果种繁多还可细分 一个或二个次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等。种以下可有 亚种、变种和变型。
其中界是生物分类的最高单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2020/12/10
3
种(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一定的地理特性,能进行自然交 配,产生正常的后代的植物类群
2020/12/10
9
第三节 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一、植物界的发生阶段
(一)原始植物时期 (二)高等藻类植物时期 (三)原始陆生植物时期 (四)蕨类植物时期 (五)裸子植物时期 (六)被子植物时期
2020/12/10
10
二、植物界的进化规律
1、在形态结构方面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单细胞 → 群体 → 多细胞(低等的丝状体、叶状体到高等的茎叶体) 2、在生态习性方面遵循由水生向陆生的发展进程。 低等(水生)→藓类(阴湿)→蕨类(受精离不开水)→被子(适
品种: 指经过人工选择而形成的有经济价值的变异,如巨峰葡萄、国光苹 果等,是根据其经济性状(色、香、味、形状、大小、成熟期等)来区 分的。它不是植物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 。
2020/12/10
4
三、植物命名法
为了避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国际上采用双名法给植物 命名。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1753 )首创使用的,即是用两个 拉丁文单词给植物命名,第一个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 写;第二个词是种加词,是形容词或拉丁化名词,全部字母小写;最后 附加命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㈡ 自然分类方法 以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的标准。按照生物进化 的观点,植物由于来自共同祖先而具有相似的遗传性,表现出形态、结 构、习性等方面的相似。因此,根据植物相同点的多少就可判断它们之 间亲缘上亲疏程度。这种根据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是自然分类方法。
被子植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各种器官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 因为花果的形态比较稳定,不易因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