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30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异_岳书平

第19卷第3期2010年6月 自 然 灾 害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V o l .19N o .3J u n .2010 收稿日期:2009-06-21; 修订日期:2010-02-25 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2007F Y 110300-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0268) 作者简介:岳书平(1979-),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遥感与G I S 应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E -m a i l :s h u p i n g s d @163.c o m 文章编号:1004-4574(2010)03-0031-0730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异岳书平1,闫业超1,张树文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江苏南京210044;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目前,可持续性已成为生态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中国东北样带内沿降水的梯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典型市(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压力-状态-恢复力模型,选取适用于各类型区的通用指标和反映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差异的区域特征指标,构建了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和G I S 技术,获取并分析了各典型区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信息,从系统发展的演替过程评价了各典型区生态可持续性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间,中国东北样带各类型区的生态可持续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指数的总体分布规律是林区>农林交错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从生态可持续性的空间分布来看,1986-2005年间,各典型区变动均较大,特别是巴林右旗,而磐石市和抚松县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明显。
关键词: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时空格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X 171.4 文献标识码:A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i 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t r a n s e c t i n r e c e n t 30y e a r sY U ES h u -p i n g 1,Y A NY e -c h a o 1,Z H A N GS h u -w e n2(1.C o l l e g e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N a n j i n g 210044,C h i n a ;2.N o r t h e a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y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e E c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C h a n g c h u n 13001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h a s b e e n t h e i n t e r e s t e d f o c u s o f e c o l o g i s t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S e l e c t i n g t y p i c a l c i t i e s (c o u n t i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 t y p e a r e a a l o n g t h e r a i n f a l l g r a d i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a s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s t h e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i l i e n c e m o d e l (P S Rm o d e l )t o s e l e c t c o m m o n i n d i c e s a n d t h e l o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 d i c e s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e s t h ee v a l u a t i n gi n d i c e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f o r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a r e a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t r a n s e c t (N E C T ).T h e n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t h e c h a n g e t r e n d o f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y s t e m ,e v a l u a t e s i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f r o ms y s t e ms u c c e s s i o n p r o c e s s 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a n d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a s s u m e s t h e d e c r e a s e d t e n d e n c y f r o m 1986t o 2005i n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a r e a o f N E C T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r u l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i n d e c r e a s i n g s e q u e n c e i s t h a t t h e f o r e s t r e g i o n ,t h e f a r m i n g -f o r e s t r e g i o n ,t h e p a s t o r a l r e g i o n ,t h e f a r m i n g -p a s t o r a l r e g i o na n dt h e f a r m i n g r e g i o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F r o m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i t c o u l d b e s e e n t h a t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h a s g r e a t l y c h a n g e d i n e v e r y t y p i c a l a r e a i n N E C T f r o m 1986t o 2005,e s p e c i a l l y i n B a l i n y o u q i .H o w e v e r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r u l e i s o b v i o u s i n P a n s h i c i t y a n d F u s o n g C o u n t y .K e y w o r d s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t r a n s e c t (N E C T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p a t t e r n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R S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G I S )DOI :10.13577/j .jn d .2010.0306 环境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点[1],是实现可持续生存的关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陆地碳循环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碳循环 7 土壤呼吸 4 温度 2 土壤呼吸作用 2 土壤 2 co2浓度 2 黑河流域 1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 1 酶 1 质谱 1 计量 1 纬度梯度 1 稳定碳同位素 1 碳释放 1 碳蓄积 1 碳效应 1 碳排放 1 碳固定 1 碳储量 1 硅 1 电力 1 生物集群灭绝 1 生物硅 1 生物潜力 1 生物学分级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 生态足迹 1 生态系统呼吸 1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 1 生态功能型 1 物理化学潜力 1 物理分级 1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机理 1 温度敏感性 1 涡度相关 1 测定方法 1 泥沙 1 沼泽湿地 1 水分利用效率 1 氮输入 1 氮 1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1 气孔导度 1 气候变化 1 模拟 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1 植被 1 森林生态系统 1 森林 1 根际呼吸 1 根系呼吸作用 1
科研热词 土壤呼吸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循环 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量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 陆地碳循环 重要进展 遥感反演 贝叶斯估计 草地生态系统 臭氧 自然因素 结构优化 线性规划 稳定碳同位素 碳通最 碳滞留时间 碳平衡 碳储量 生长季 生物集群灭绝 生态系统呼吸 环境学 燕麦 火炬松人工林 火灾 温度敏感性 温室气体 涡度相关 污染 气孔导度 气候变暖 气侯变化 武夷山 次生栎林 模型数据融合 森林 根际微生态系统 异养呼吸 工业源 定量模型 季节变异 季节动态 城市 土壤碳循环 土壤碳库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土壤有效碳 土地利用
推荐指数 4 4 4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作者:拉纳·米特来源:《中国报道》2022年第10期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化时期。
大流行病、战争冲突和经济危机影响着全球,毫无疑问,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仍将非常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机会是,有潜力在一些国际最重要的问题上成为主要的参与者,而这些问题将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治理。
然而,要想成功抓住这些机会,就必须真正专注于这些问题,并对全球政治的新动态有更充分的了解。
当然,这一挑战不仅仅是对中国而言,也是对全球所有主要大国而言。
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选择可能具有重大意义。
最大的挑战是气候变化。
随着2022年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所有其他的全球挑战,甚至战争的恐怖和新的大流行病的恐怖,都可能将被气候变化的日益紧迫性所掩盖。
中国作为一个主要行动者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的谈判一直是引人注目的: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第十五届缔约方会议上,中国承诺进行一系列新的技术和社会变革,以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全球转向认真对待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些承诺在2021年的第二十六届缔约方会议上得到确认。
在2010年代,中国取得了其他进展。
中国已成为发展绿色和可再生技术的主要参与者。
近年来,在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资金的使用已转向更绿色的能源,而不是像燃煤发电站这种项目。
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才刚刚开始显现。
在21世纪22年,我们已经看到气候变化对巴基斯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该国大片地区在夏天被淹没。
中国和巴基斯坦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关系,帮助巴基斯坦应对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将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关系,但同时,这也应加深中国国内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紧迫感。
现在,中国将其GDP的2.4%用于研发支出;从电动汽车到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中国绿色能源效率的发展方向必须是头等大事,这是一个应该继续下去的发展方向。
气候变化的威胁提醒我们,中国和其他大国一样,不能只在自己的边界内生存。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网课测试题答案4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选修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
A.碳B.氮C.磷D.硫2.下列作物中,排放甲烷量最大的是()。
A.小麦B.玉米C.水稻D.大豆3.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源的观点最早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4.水温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水域的生物产量减少。
()A.正确B.错误5.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处理指标确定中之所以考虑施氮处理,主要是因为现在大气和土地中氮元素急剧流逝。
()T.对F.错6.淡水水域生物受紫外线影响远小于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
() B.错误7.一般认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条件较现在更加干燥。
()T.对F.错8.当氮素不足时,即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产出也不一定升高。
()A.正确B.错误9.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
()A.正确B.错误10.美国空军科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正式使用了遥感一词。
()T.对F.错11.随着南北极臭氧层空洞加剧,南北极的紫外线的总量已经远远高于低纬度地区。
()A.正确B.错误12.8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普查的行为的特点不包括()A.大尺度遥感广泛应用,促进了宏观生态学的发展B.遥感技术的分散化C.实用化与商业化D.国际合作与信息资源的共享13.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世界范围内的云量是逐渐减少的。
()A.正确B.错误14.DEMETER用模拟的古气候、古植被类型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作为主要的输入参数,来估算全新世中期全球古植被的NPP和碳贮量。
()A.正确B.错误15.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开始形成于寒带,以后应用到其他地区,最后扩展到全球。
()A.正确B.错误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
中国通量网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833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22,30900198)。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7-),辽宁大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E-mail:yugr@ 。
903-917页1引言地球系统已经进入了人类世的新时代(Crut-zen et al,2003;Zalasiewicz et al,2010;Steffen et al,2011),人类以超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姿态,利用和开发着其力所能及的各类资源,影响和干预着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和环境系统(Vitousek et al,1997;Galloway et al,2004;Raupach et al,2010),并且这种干扰和影响也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规模的增大而与日俱增,已经造成了不可自我恢复或不可逆转的全球规模的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破坏(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Brook et al,2013)。
以气候变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资源环境以及地球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IPCC,2007)。
碳循环是全球环境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
评估全球、不同区域以及各国陆地碳收支和碳交换通量,既是全球变化成因分析和科学预测的重大科技需求,也是支撑IPCC 全球温室气体管理、国际社会联合减排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于贵瑞,方华军等,2011;Le Quërëet al,2013;Baldocchi et al,2014)。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率也跃居世界第一,不仅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而且也成为中国大气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南开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05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在线作业关于生态过渡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过渡带是最活跃的生态界面,其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梯度最小B:在生态过渡带,通常有若干接近于它们忍耐极限的有机体C: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一组为空间和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独特地确定的特征D:生态过渡带的这种高敏感性可被视为全球变化研究的良好指示体参考选项:A石膏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的投入。
A:碳B:氮C:磷D:硫参考选项:D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
A:紫外线B:无线电波C:太阳短波辐射D:伽马射线参考选项:B我国河流中,输出口位于()的河流的碳输运量总和最大。
A:南海B:东海C:黄海D:渤海参考选项:B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
A:探讨单一因子B:探讨复合效应C:研究个体D:研究单一群落参考选项:D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A:42%B:63%C:71%D:97%参考选项:C叶面积指数在大范围内的定量化研究,往往通过与()之间的经验公式来推算。
A:NDVIB:AVHRRC:GLISD:IGBP-DIS参考选项:A对第一性生产力或自养有机体生产力测量的最普通、最古老的传统方法是()。
A:二氧化碳测定法B:直接收割法C: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D:光合作用测定法参考选项:B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B:1912年C:1974年D:1993年参考选项:C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B:3C:4D:5参考选项:D第1个全球生产力模型(Miami模型)用将生产力与()两个主要的气候因子联系起来。
A: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B:太阳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C:温度和降雨D:太阳辐射和降雨参考选项:C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
A:8年B:10年C:12年D:14年。
东北变迁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曾经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人民的期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人口流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变迁,我们团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对东北变迁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1. 经济转型: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明显,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3. 生态环境: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三、实践内容1. 调研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地考察法:走访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乡村,实地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访谈法:与当地政府、企业、居民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需求。
2. 调研地点(1)哈尔滨市: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沈阳市: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3)长春市: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的重要汽车产业基地。
(4)农村地区:了解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四、实践成果1. 经济转型(1)传统产业调整: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石化等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等问题。
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2)新兴产业培育: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2. 人口流动(1)人口老龄化: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2)人口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人口流失。
3. 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恶化: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
(2)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东北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中国东北地区是由粗大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山脉腹地,地质构造格局以及演化过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500Ma到410Ma):中国东北地区在晚古生代末期形成了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十分活跃,多次弧向变形构造活动发生,随着岩浆活动的不断加剧,区域中部地块向西北拉伸,塑造出了以山西地区为中心的弧向褶皱,使得中国的西安、兰州等地区,也随着该地块的拉伸而形成了对应的变形构造。
此外,中国东北地区也形成了一系列板块和海相古地层,如石家庄古地层、锦州古地层等,表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位于印支板块上,接壤了塞拉尔盆地和湖北盆地,同亚洲大陆已经注定将发生大规模变形演化过程。
中期(410Ma到320Ma):中期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弧向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两大阶段。
弧向变形构造发生在震旦系期间,造就了长白山—黑龙江褶皱带。
首先,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建立了多重弧向褶皱结构,造就今天的地质构造格局。
然后,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发生一系列垂直变形,其中包括累积斜坡、抬升斜坡、抬升坡度等多种变形构造,垂向变形构造促使长白山—黑龙江褶皱系统形成较大的逆冲变形,确立了东北地区大型褶皱带的构造理论。
后期(320Ma到180Ma):早古生代末期,中国东北地区伴随着印支板块与广陆板块会聚发生扩张,形成四方块体-黑龙江—长白山—山西—辽宁四方块体,四方块体大规模准流体岩浆活动造就了“四方斑块” 晚古生代地壳内部结构。
此外,由于准流体岩浆活动效应,该区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拉张构造运动,伴随着拉张构造运动,形成了大型斜山脊、台地、纵断层和断裂深沟等变形构造,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完成。
总的来说,中国东北地区从500Ma到180Ma发生了较大的地质构造演化,重要构造活动多集中于新元古代、震旦系期间和早古生代末期,弧向变形构造和垂直变形构造是该地区重要的变形构造,为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周广胜.王玉辉,蒋延玲
(中囤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93)
摘要: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垒球变化的响应.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
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垒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发展了用于古植被一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的特点.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东北样带;全球变化;古全球变化;模型;遥感
中图分类号:Q948,X14;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t(2002)01—0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