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 微课堂 高中化学 必修二

合集下载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 2 -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 2 - 第1课时硫和二氧化硫.............................................................................................. - 2 - 第2课时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6 -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11 - 微专题1常见漂白剂的归类分析............................................................................. - 13 -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 13 -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 13 - 第2课时氨和铵盐.................................................................................................... - 16 -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 20 - 微专题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24 -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 25 - 微专题3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 - 29 -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30 -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31 -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32 -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32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 32 - 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 36 -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 4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 40 -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45 - 微专题4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0 - 微专题5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图像分析............................................................. - 51 -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53 - 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5 -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 - 57 -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57 - 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 57 - 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 - 63 - 微专题6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取代物种类......................................................... - 66 -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69 - 第1课时乙烯............................................................................................................ - 69 - 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 72 - 微专题7烃燃烧的有关计算..................................................................................... - 77 - 第三节乙醇与乙酸............................................................................................................ - 79 - 第1课时乙醇............................................................................................................ - 79 - 第2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82 -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 88 - 第1课时糖类............................................................................................................ - 88 - 第2课时蛋白质油脂............................................................................................ - 93 - 微专题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 99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 100 - 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103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 10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第1课时 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 第2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 - 111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 11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 118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知识点(14页)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知识点(1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知识点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

比如,p3的轨,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1。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章末知识网络构建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章末知识网络构建

章末知识网络构建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能与热能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平衡——反应限度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措施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答案】一、1.①不同 ②断裂和形成 ③放热反应 ④高于 2.⑤氧化 ⑥还原 ⑦负⑧正 ⑨正 ⑩负 ⑪负 ⑫正 二、1.⑬v =Δc Δt ⑭增大 ⑮增大 ⑯增大⑰增大 2.⑱v 正=v 逆 ⑲组成或浓度不再变化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全汇总 化学热点题型分析 化学计算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化学反应图像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化学热点方法聚焦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一、假设法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

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

(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

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

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

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

学科网高中化学教案全套

学科网高中化学教案全套

学科网高中化学教案全套课程名称: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用性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第一课时: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及性质教学内容:化学的定义、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的性质等。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时:离子和离子化合物教学内容:离子的概念和种类、离子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规则、化学式的写法等。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和实例演练,引导学生掌握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教学内容: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化学反应速率等。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第四课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现象、能量变化的计算及应用、燃烧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能量变化的计算和应用。

第五课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表达方式、化学平衡的条件和转移、平衡常数和平衡法则等。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和实例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常数的应用。

以上是学科网高中化学教案的全套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版本1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版本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重点和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2021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练习:专题讲座(二) Word版含解析化学备课大师【全免费】

2021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练习:专题讲座(二) Word版含解析化学备课大师【全免费】

专题讲座(二)元素推断的方法与技巧1.一般解题思路.在以上根底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2.推断方法.(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①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②有时限定条件缺乏,那么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合理就可以;假设题目只要求一组,那么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③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同时这类试题关联性很强,如有不慎,一种元素推断错误,往往全盘皆输,因此一定要仔细,不要忘记将推出的元素代入试题中检验,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这类试题一般是通过化学根本用语答复相关问题,为此答复以下问题要简洁明确.3.推断常见 "突破口〞.(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的规律.①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②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③质子数=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F、O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Li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短周期元素:N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最||高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O、F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和用途的特殊性.①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元素、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氢化物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或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其无氧酸可腐蚀玻璃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阴离子的复原性最||弱的元素:F .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Cl .⑥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其元素是:P .⑦最||轻单质所含的元素:H;最||轻金属单质所含的元素:Li .⑧单质常温下呈液态的元素:Br和Hg .⑨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响,又能与强碱反响的元素:Al .⑩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起化合反响的元素:N .⑪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响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⑫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1·全国卷Ⅰ)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为2 ,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列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解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那么n为Cl2,Z为Cl ,氯气与p在光照条件下生成r与s ,0.01mol·L-1r溶液的pH为2 ,那么r为HCl ,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那么p为CH4 ,氯气与m反响生成HCl与q ,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那么m为H2O ,q为HClO ,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为H元素,X 为C元素,Y为O元素.A.所有元素中H原子半径最||小,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W(H)<Y(O)<X(C) ,故A错误;B.氯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表现负化合价,氧元素非金属性比氯的强,高氯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碳的强,故非金属性Y(O)>Z(Cl)>X(C) ,故B错误;C.氧元素氢化物为水,常温下为液态,故C正确;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碳酸,碳酸属于弱酸,故D 错误.答案:C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局部,关于元素X、Y、Z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X的气态氢化物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反响生成盐②Y、Z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Y<Z③Z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液体,可与铁粉反响④Z的原子序数比Y大19⑤Z 所在的周期中含有32种元素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只有③D.只有①④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可知R为He、X为N、Y为S、Z为Br;2NH3+H2SO4= = =(NH4)2SO4;氢硫酸的酸性小于氢溴酸;Br2在常温下是液体,能与铁粉反响;Br的原子序数为35 ,S的原子序数为16;Br处于第四周期,该周期包括18种元素.答案:A3.有A、B、C、D、E 五种短周期元素,相邻的A、B、C、D 四种元素原子核外共有56个电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列图.E的单质可与酸反响,1 mol E单质与足量酸作用,在标准状况下能产生33.6 L H2;E的阳离子与A的阴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答复以下问题:(1)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C的元素名称为________ ,D的单质与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直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关反响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设A、B、C、D四种元素原子的电子数分别为x-8、x -1、x、x+1 ,那么(x-8)+(x-1)+x+(x+1)=56 ,x=16 ,A、B、C、D分别为O、P、S、Cl .根据1 mol E与足量酸反响生成的H2的体积为33.6 L ,可知E为铝元素.答案:(1)Al2O3(2)P2O5硫Cl 2+H2O HCl+HClO(3)先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并逐渐增多,随NaOH溶液的参加又逐渐溶解最||终澄清Al3++3OH-= = =Al(OH)3↓,Al(OH)3+OH-= = =AlO-2+2H2O4.现有局部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T M层上电子数是K层上电子数的3倍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Y 常温下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其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Z 元素最||高正价是+7价族,它的一种核素可测定文物年代,这种核素的符号是________ .(2)元素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W ,写出某溶液中含有该微粒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以下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 .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4)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 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目中T、X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关系可确定T为S ,X为C;常温下Y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那么Y为N ,Z元素最||高正价为+7价(短周期中) ,故Z为Cl .(1)碳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ⅣA族,它的一种核素可测定文物年代,为14C .(2)Y是N ,可写出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W 为NH+4,可以用浓NaOH溶液和红色石蕊试纸检验.(3)常温下Cl2和S的单质状态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不能用于比较其非金属性的强弱;HCl比H2S稳定,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Cl2和S都能与NaOH溶液反响,说明Cl2和S均既有氧化性又有复原性,不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4)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2SO4、H2CO3、HNO3、HClO4,其中只有H2CO3是弱酸且是非氧化性酸.答案:(1)2ⅣA14C(2)取适量溶液放入试管,然后参加浓NaOH溶液,加热,假设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可以证明该溶液中含有NH+4(其他答案合理即可)(3)Cl b(4)H2CO3H2CO3是弱酸(或非氧化性酸)。

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习题解答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2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习题解答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 点的理解。
学习建议2
加强习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建议3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展望
通过本册的学习,为后续选修课程的 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独立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估 实验效果和误差来源。
07 复习与巩固
知识要点回顾
01
知识要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02
知识要点2
化学知识要点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知识要点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习题解答与解析
习题解答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习题解答
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目录
• 引言 •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物质状态与变化 •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 有机化学基础 • 实验与实践 • 复习与巩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
适用对象:高中生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化学必修二全册精品课件,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培养 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总结词:溶液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反应、药物制 备和污水处理等。
• 详细描述:在化学实验中,溶液的配制和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药物 制备中,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此外,污 水处理中也需要用到溶液知识,以了解废水中污染物的溶解度和去除效果。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7章 第3节 第2课时 乙酸

类别 醇
官能团 —OH___羟__基___
化学(必修·第二册 )
代表物 乙醇CH3CH2OH

__醛__基____
乙醛
羧酸
___羧__基___
乙酸____________

___酯__基___
乙酸乙酯________________
点拨:决定有机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机化合物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机化合物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解析:乙酸电离时氧氢键(①)断,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乙 酸中碳氧键(②)断,红磷存在时,Br2与乙酸反应时,乙酸中碳氢键(③) 断,乙酸变成乙酸酐时乙酸中碳氧键(②)和氧氢键(①)同时断,故选 B。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机化合物
化学(必修·第二册 )
化学(必修·第二册 )
二、酯 1.概念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简写为RCOOR′,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官能团为________。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___小___,__不__溶____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机化合物
(4)乙醇和乙酸的官能团相同。 (5)乙酸可以除去铁锈和铜锈。 (6)制取乙酸乙酯时,导管应插入碳酸钠溶液中。
() (7)所有有机物都具有官能团。
(×) (√)
× × ()
返回导航
第七章 机化合物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解析:(1)乙酸中含有氧原子,属于烃的衍生物。 (2)乙酸的结构简式只能写成CH3COOH。 (3)在标准状况下醋酸是一种固体。 (4)乙醇的官能团为—OH,乙酸的官能团为—COOH。 (5)乙酸是有机酸,能与Fe2O3和Cu2(OH)2CO3反应。 (6)乙醇和乙酸易溶于水,导管若插入碳酸钠溶液中会引起倒吸现 象。 (7)烷烃、苯和苯的同系物都没有官能团。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一节_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硫及其化合物课时1 硫和二氧化硫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硫、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教材首先根据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利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从化学变化的视角考虑硫单质能否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发生反应,使学生掌握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硫的化合物(包括二氧化硫、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材以工业制硫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综合认识含硫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结合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基于证据探究浓硫酸的氧化性。

接下来,设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对构成物质的离子进行检验,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设置“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试剂,探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提升学生“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情景素材建议为:火山喷发中含硫物质的转化;“雷雨发庄稼”;工业制硫酸;食品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去色、杀菌、抗氧化);酸雨的成因与防治。

实验及探究活动:浓、稀硝酸的性质;二氧化硫2-等离子的检验。

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的性质;浓硫酸的性质;溶液中SO4一课时为硫和二氧化硫,第二课时为硫酸,第三课时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本节为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认识硫的存在与性质。

2、会依据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理解硫的氧化物的性质,会比较二氧化硫和氯水漂白性的区别。

3、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核心素养】1、通过学习硫及二氧化硫的知识培养学生论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2020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 属元素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 册(2020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 二册(2020版)电子课本课件【全
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94页 0126页 0169页 0171页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实验活动7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OB ,OC 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 ,由AB AC →→=得,22()()OB OA OC OA -=-,因为1OA OB OC ===,所以有,OB OA OC OA ⋅=⋅则()()AB AC OB OA OC OA ⋅=-⋅-2OB OC OB OA OA OC OA =⋅-⋅-⋅+ 21OB OC OB OA =⋅-⋅+设OB 与OA 的夹角为α,则OB 与OC 的夹角为2α所以,cos 22cos 1AB AC αα⋅=-+2112(cos )22α=--即,AB AC ⋅的最小值为12-,故选B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2,1,60AB DC AB BC ABC ==∠= ,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且,1,,9BE BC DF DC λλ==则AE AF ⋅的最小值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 AF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 AF ⋅,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2918【解析】因为1,9DF DC λ=12DC AB =,119199918CF DF DC DC DC DC AB λλλλλ--=-=-==, AE AB BE AB BC λ=+=+,191918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λλλλ-+=++=++=+,()2219191911818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λλλλλλλλλ+++⎛⎫⎛⎫⋅=+⋅+=+++⋅⋅ ⎪ ⎪⎝⎭⎝⎭19199421cos1201818λλλλ++=⨯++⨯⨯⨯︒2117172992181818λλ=++≥+= 当且仅当2192λλ=即23λ=时AE AF ⋅的最小值为29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 的焦点()1,0F ,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K ,过点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Ⅱ)设89FA FB →→⋅=,求BDK ∆内切圆M 的方程.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y m x =+,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1,0K -,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my =-,()()()112211,,,,,A x y B x y D x y -,故214x my y x =-⎧⎨=⎩整理得2440y my -+=,故121244y y m y y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212221y y y y x x x x +-=--即2222144y y y x y y ⎛⎫-=- ⎪-⎝⎭令0y =,得1214y yx ==,所以()1,0F 在直线BD 上.(Ⅱ)由(Ⅰ)可知121244y y m y y +=⎧⎨=⎩,所以()()212121142x x my my m +=-+-=-,()()1211111x x my my =--= 又()111,FA x y →=-,()221,FB x y →=-故()()()21212121211584FA FB x x y y x x x x m →→⋅=--+=-++=-,则28484,93m m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430x y ++=或3430x y -+=213y y -===±,故直线BD 的方程330x -=或330x -=,又KF 为BKD ∠的平分线,故可设圆心()(),011M t t -<<,(),0M t 到直线l 及BD 的距离分别为3131,54t t +--------------10分 由313154t t +-=得19t =或9t =(舍去).故圆M 的半径为31253t r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221499x y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 :y 2=2px(p>0)的焦点为F ,直线y =4与y 轴的交点为P ,与C 的交点为Q ,且|QF|=54|PQ|.(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 2=4x. (2)x -y -1=0或x +y -1=0. 【解析】(1)设Q(x 0,4),代入y 2=2px ,得x 0=8p,所以|PQ|=8p ,|QF|=p 2+x 0=p 2+8p.由题设得p 2+8p =54×8p ,解得p =-2(舍去)或p =2,所以C 的方程为y 2=4x.(2)依题意知l 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 的方程为x =my +1(m≠0). 代入y 2=4x ,得y 2-4my -4=0. 设A(x 1,y 1),B(x 2,y 2), 则y 1+y 2=4m ,y 1y 2=-4.故线段的AB 的中点为D(2m 2+1,2m), |AB|=m 2+1|y 1-y 2|=4(m 2+1).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 =-1m y +2m 2+3.将上式代入y 2=4x ,并整理得y 2+4m y -4(2m 2+3)=0.设M(x 3,y 3),N(x 4,y 4),则y 3+y 4=-4m,y 3y 4=-4(2m 2+3).故线段MN 的中点为E ⎝ ⎛⎭⎪⎫2m2+2m 2+3,-2m ,|MN|=1+1m 2|y 3-y 4|=4(m 2+1)2m 2+1m 2.由于线段MN 垂直平分线段AB ,故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12|MN|,从而14|AB|2+|DE|2=14|MN|2,即 4(m 2+1)2+⎝ ⎛⎭⎪⎫2m +2m 2+⎝ ⎛⎭⎪⎫2m 2+22=4(m 2+1)2(2m 2+1)m 4,化简得m 2-1=0,解得m =1或m =-1,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

题型分值完全一样。

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四、本考试卷考点分析表(考点/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值、解题方式、易错点、是否区分度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