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思想述评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洛克是经验论的主要创立者,他首先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洛克对唯理论进行反驳道:所谓运用理性发现的原则也是建立在经验推理的基础上的。
人类所公认的真理并非都是天赋的,而是需要后天的经验形成的。
在对批判天赋的思辨原则之后,洛克又对天赋的实践原则进行了反驳。
诸如唯理论者提出的公道信义等道德原则是天赋的。
但是那些偷盗者就不具备这些原则。
所以证明了这些东西是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唯理论者推崇的上帝。
洛克也进行了考察。
洛克虽然是基督徒,但他却否定了上帝观念的先验性,他认为上帝的观念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的。
因为在许多其他地方并没有上帝这一观念。
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基础上,洛克提出了世界上的一切材料都是通过从经验中得来的。
我们的知识也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
他把经验分为两种。
感觉是一种外在经验,以外物为对象反省是一种内在经验,以心灵为对象。
同时洛克又肯定精神实体和物质世界两者的存在。
但这样便使洛克的思想产生了分歧。
保留着唯物主义的方面,又保留着唯心主义的方面。
同时这里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笛卡尔的表达中是人们不能从感知中明白的。
从而在认识论上违背了经验论的原则。
同时洛克把第二性质的原因归结于心灵,这就更加违背了经验论的认识论原则。
从而贝克莱对洛克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如果坚持唯物论立场,势必导致怀疑主义的后果,所以他决定将物质拿掉,他认为我们认识的那个东西其实是观念,并不是物质,依据这个观点被克莱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
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各种观念是通过各种感官的经验来实的。
在他看来,事物都是可感物,而可感物是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的。
根据这一论断,贝克来便将事物观念化了。
把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也给主观化了。
而他这种把食物观念化的结果,使自己陷入了唯我论。
洛克的哲学思想

洛克的哲学思想
洛克的哲学思想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
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
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
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不过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
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本科毕业论文

核准通过,归档资料。
未经允许,请勿外传!W K w G Y M&H K H V w X&Q A w Q X U N X W X m A&U Q@G&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U Q@G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G Y M&H K H V w X&Q A w Q X U N X W X m A&U Q@G&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U w w Q@U%&Y@D V 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V m&X m X N G&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A m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G K A m Y W N K N& @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G K A m Y W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 W A Y D Y W W w K%M A Y D Y W W w K%M G G U w w Q@U%&Y@D V m&X m X N G&G K A m Y W N K N&M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学生姓名阿根尔洛院系名称政治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1年5月1日2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莱布尼茨的反批判内容摘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包括两个主要系统,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周鹏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英国哲学大师洛克作为经验主义的代表,其哲学体系转向了认识论,哲学成为"人类理智论"。
其中,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透过洛克对天赋观念思想的批判,我们发现洛克思想体系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其批判的不彻底与矛盾性。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周鹏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 4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洛克批判天赋论的前提及内在悖论 [J], 于炳华
2.论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及对认识起源问题的证明--对洛克的认识论及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之二 [J], 梁景时
3.从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看西欧近代哲学天赋观念论的发展路径 [J], 杨鹿鹿
4.评洛克批判天赋观念的意义 [J], 陈恢钦
5.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系统批判 [J], 张来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章英国经验主义]课程复习]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章英国经验主义]课程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a4b57de71fe910ef12df885.png)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章英国经验主义]课程复习]第二章英国经验主义一、洛克的哲学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
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
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
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洛克的双重经验说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观念。
2、认为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感觉。
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
反省。
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心灵这个“内部感官”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新观念的过程。
3、认为感觉和反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
4、认为从反省的存在出发,必然要设定一个主动的精神实体心灵的存在。
洛克的“白板说”及其评析

洛克的“白板说”及其评析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出生在英格兰。
在当时,笛卡儿提出的天赋观念论受到了怀有野心的宗教支持者的鼓吹,宣称上帝观念天赋说,他们是落后的宗教势力和封建势力,必须予以彻底清除。
洛克批驳了天赋观念说,“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概念或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①洛克认为,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
他假定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这就是“白板说”。
认为知识源于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我们对于外界可感事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
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
②他认为经验有两种,一是外来刺激,一是内在反省。
观念有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就是外来刺激和内在反省所直接产生的观念。
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组成的。
考虑简单观念的形成,其实就是分析人和外物在认识上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人和外物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认识。
是作用,就有主动和被动关系,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问题是哪一个是主动的呢?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并没有构成简单观念的能力,完全是由于外部事物的作用或通过反省而被动产生的。
“这正如一面镜子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
我们周围的事物既然以各种方面来刺激我们的感官,所以心便不能不接受那些印象,便不能不知觉那些印象所引起的观念。
”③这就是否认人在认识中的主动地位。
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他以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理论而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
洛克的白板说理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洛克天赋观念

洛克天赋观念
洛克是英国哲学家,他的天赋观念主要强调人类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非生来就具备。
他认为人类的心智是一块空白的“白板”,只有经过感官经验的刻画和印刻,才会形成知识和思维能力。
他提出了“感性知识”和“概念知识”两种
类型的知识,认为所有的概念都是从经验中的感官印象中产生的,并且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成长的。
洛克的天赋观念对于教育和知识传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官知识,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究获得知识和思考能力,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此外,他也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应该强求学生符合某种特定的标准或认知模式。
总的来说,洛克的天赋观念对于现代教育和认知科学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人类认知领域的基石之一。
浅析洛克法律思想

浅析洛克的法律思想中文摘要:洛克欧洲著名的法律思想家,在欧洲法律史上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对“天赋人权”原则的论证,也是洛克社会契约论自然法思想的核心内容。
创立了近代分权学说,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洛克;社会契约;分权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 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光荣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派主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一生著书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上、下篇和《人类理智论》等等。
一、自然法理论(一)、社会契约论伊壁鸠鲁最先提出了,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契约这一观点。
在古典法盛行时期,第一阶段以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普芬道夫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旨在建立一种普遍理性的法则,以便使个人更“安全”的理论。
第二阶段以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试图通过设置防止政府违反自然法的有效措施,反对政府独裁与专制,突出个人自由的价值。
第三阶段以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追求对人民主权和民主的坚决信奉。
同霍布斯一样,洛克的自然法思想也是通过社会契约论来表现的。
不过,霍布斯是为绝对集体政治辩护的,这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胜利后的需要,因此,洛克重新对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作了解释。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自由状态”,“平等的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之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不需要受到其他人的意志的许可和干涉,然而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在他看来人们享有自然的有利条件是相同的,不存在所谓的从属和受制关系,他说:“在这种状态下, 虽然人具有处理他的人身或财产的无限自由, 但是他并没有毁灭自身或他所占有的任何生物的自由。
”①因为人都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
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的, 虽无政府和法律, 但却不是放任状态, 自然状态是一种为人人所遵守的,理性的自然法对它起支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思想述评——基于对洛克《人类理解论》的分析17世纪以来,建立于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科学尊重事实、诉诸实践,挑战着传统的理性权威。
当时英国经验科学主义学派的大师们主张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经验,在认识论上属于经验论,相反,当时的经院哲学和欧洲大陆唯理论学派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不相信经验事实,他们或者认为真知来自信仰,或者认为真知来自纯理性,在不同程度上持一种“天赋观念”说,他们坚信至少有一部分知识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显然,天赋观念论是与经验论原则直接冲突的,在经验论者们看来,“天赋观念”论违背科学,使科学不尊重事实而陷于纯粹的思辨,有碍于科学的发展。
因此只有驳倒“天赋观念”论,才能为科学的发展铺平道路,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论证奠定基础。
洛克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人类理解论》的第一卷中,把知识的起源问题,即人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的,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提了出来,并通过批判“天赋观念”论,论证了认识来源于经验,也明确了上帝观念的意义;同时,洛克在知识论上创新地提出“天赋能力”,用一种解证的方式证明上帝存在,这反映出他在上帝问题上的革新之处。
洛克在认识论上坚持其经验主义是从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开始的,这也是其著作《人类理解论》首先讨论的问题,他主要从“普遍同意”说和“理性发现”说两方面批判有先天“印”在人心中的观念,更进一步批判天赋的上帝观念,明确了上帝观念的意义;在知识论上,洛克并没有将其经验主义坚持到底,而是主张人类具有天赋才具,这是上帝赋予的一种认识能力,并由此论证出上帝存在。
一.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洛克指出,天赋观念论者的第一个重要论据是“普遍同意”,“人们都普遍地承认,有一些思辨的和实践的原则,是一切人类所一致承认的”,因此是天赋的。
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第一,并不存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例如“凡存在者存在”、“一种东西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这两个符合“同一律”和“矛盾律”的思辨原则,它们在一切原则中算是最有权利配称为天赋原则的,而且它们也确被人认为是普遍承认了的公理,但人类大部分根本就不知道它们,更别提普遍同意了;第二,就算有“普遍同意,也并不能证明有什么天赋的东西”,因为人们对自己所同意的那些事物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发生普遍共许,而并不一定是依据天赋的东西才有普遍同意;第三,针对天赋观念论者主张的“天赋观念”天然“印”在人心上,所以人心能产生普遍同意,洛克举例,儿童和白痴分明想不到这些原则,这就足以把普遍同意消灭了;但要说心灵中存有一些原则,但同时心灵又知觉不到或理解它们,那么所谓“印”就没有意义了。
此外,洛克还指出,人们对于构成这类命题的“同一性”、“上帝”等等概念的含义彼此之间还争论不休,不能达到统一,如何能有得到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所谓天赋原则呢。
至于全人类普遍同意的道德原则,那更是没有。
洛克用了许多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资料,证明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一致的道德原则,世界上的风俗习惯千奇百怪,许多地方的道德风尚往往截然相反,人们的道德原则常因国籍、教育、性格、利益的不一致而互为不同,甚至相互对立。
由此可见,用人类的普遍同意作为证明天赋观念、天赋原则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天赋观念论者又提出“一切人类在开始应用理性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出这些命题、同意这些命题,这就足以证明它们是天赋的”。
也就是说要么是,人们运用理性的时候,就立刻知道、立刻观察到这些天生的原则;要么是,人类理性的运用可以帮助人来发现这些原则、确知这些原则。
据此,洛克从三个方面来论证:第一,如果这些原则是被理性所发现的,那则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因为天赋原则的开启若需要运用理性,则与其说原则天赋,倒不如说理性天赋,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数学上和逻辑上的普遍命题和原理的同意,与理性能力的运用不可分一样,倒只能说明认识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第二,开始运用理性的时候并不就是认识这些公理的时候,在认识公理之前,人们已运用理性很久了,若说原则是天赋的,何以人们在能够开始运用理性到发现天赋原则之间的这段时间里,知觉不到它们呢?这段时间差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天赋性;第三,即使人们认识这些真理、同意这些真理的时候,正是人们开始运用理性的时候,也不足以证明它们是天赋的。
拿儿童来举例。
天赋观念论者认为,儿童虽不知道普遍原则,可是这些原则仍然潜存在他们心中,等到儿童学会运用理性时,就会把这些潜存的原则发现出来。
洛克驳斥说,儿童并不是在开始运用理性时,就立即知道这些原则的,首先要让他们经过一个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先是知道一些较特殊的原则,然后才知道那些一般的原则。
天赋观念论者狡猾地颠倒了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所谓原则,是人们认识了殊例,反省了殊例以后,才总结起来的。
除此之外,洛克还批判了上帝观念的天赋性。
主要分两个层面:第一,纵然上帝的观念对西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天赋的,并且上帝观念是任何道德原则和法律的前提,但是许多国家并不存在上帝的观念,并且不知道宗教,可见这个观念不具普遍性。
同时,即使在西方国家,许多人亦没有统一的、清晰明确的神明印象,只是受制于权威、习俗的压力,不敢宣称其无神主张;第二,假设一切人类到处都有一个上帝观念,我们亦不能因此证明那个观念是天赋的。
因为首先我们虽然承认有上帝一名,并对它有些模糊意念,可这并不能证明那个意念是人心上自然的印象,正如我们认为火、日、数等名称所代表的观念不是天赋的一样,其次人们的上帝观念来源于交往,他们本来没有这一观念,可是通过与已知这一观念的人们在语言、文字上交往,对上帝观念在心中加深直到普遍接受,与所谓的“天赋”是截然不同的。
二. 人类的天赋能力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反对有来自上帝的天赋观念,在他批判天赋观念的过程中虽然推断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但上帝的存在是可以论证的,通过充分发挥天赋认识能力,人们可以从对知识的演绎中得出上帝存在。
先来看看洛克主张的天赋能力。
我们虽然认为洛克在认识论上属于经验主义,但他在认识起源问题上,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并不彻底,因为他在否定“天赋观念”的同时,说道:“要把各种真理归于自然的印象同天赋的记号,那亦是一样没理由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自身就有一些能力,能对这些真理得到妥当的确定的知识,一如它们是原始种植在心中的。
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不用那一类的原始意念或原则,就可以达到知识的确定性。
”从这两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洛克主张有天赋的认识能力,即理性。
那么,为什么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的同时要主张天赋能力的存在呢?可以从两点来解释:第一,洛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天赋的,是其经验主义认识理论自身的需要。
如上文所述所述,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说的实质在于否定人心有不来自经验的现成知识,既然观念不是天赋的,那么观念是如何产生的,知识又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一个经验论者,洛克要回答这一问题除了承认外部的客观事物外,同时还必须肯定一种先天的能力,否则,认识将无从谈起。
所以,在消解了人的认识对象的天赋性,论证了观念、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经验之后,洛克用天赋的认识能力回答了这个问题,使得人的认识成为可能;第二,洛克对天赋认识能力的肯定,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知道,洛克所处的17、18世纪是一个理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各派哲学或许在某些问题上观点存在分歧,但一致地推崇理性,具体说来,把人的认识能力视为天赋的,崇尚人的理性、人的良知,强调自然之光可以揭示事物的真理,这既是唯理论者的态度,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包括洛克在内的经验论者们的共同信念。
此外,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说,并不是否定“天赋”,表示对上帝的怀疑,否定上帝的存在。
而是在于这种天赋观念说还未能把人的理性充分发挥出来,洛克认为,天赋观念与天赋能力相比较,后者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天赋能力的充分发挥与上帝的存在更为一致。
客观地讲,天赋观念说与天赋能力说相比,在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对人的肯定上,确有其不足之处。
在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那里,对人的理性与能力尚有怀疑,尚有借助上帝来对人的理性给以确认。
而到了洛克那里,人的理性与能力虽有借助于上帝的一面,但人的理性却企图为上帝的存在给以确证。
这是把人的理性与能力进一步肯定与推进。
正如洛克在其著作中写道:“上帝虽然没有给予我们以有关他自己的天赋观念,虽然没有在我们心上印了原始的字迹,使我们一读就知道他的存在,可是他既然给了人心以那些天赋官能,因此,他就不曾使他的存在得不到证明;因为我们既有感觉,知觉和理性,因此,我们只要能自己留神,就能明白地证明他的存在。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洛克热切地信仰着上帝的存在,上帝已经创造了这个世界,已经赋予人类理性(理解力),则人类充分利用天赋能力就能论证出上帝存在。
传统上,上帝存在属于信仰问题,洛克却将其归于理性要解决的问题,用解证的方法给出证明,“我们对于自己的实在存在,有一种直觉的知识,对于上帝的实在存在有一种解证的知识”,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凭直觉就可以知道,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像我们的存在那样明显,“我们虽然思想,虽然推理,虽然感到苦和乐,可是这些动作果然能比自我的存在更为明显吗?我虽然可以怀疑别的一切东西,可是只有这种怀疑就可以使我们知觉到自己的存在,而不容我来怀疑它。
”在确证了人的存在以后,根据我们可以直觉到的“凡事必有原因”或者说“无不能生有”这个原则,人的存在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有某种实在物产生出人的存在,这种实在物是一切事物的悠久源泉,那么它就一定是全知全能的,没有外在原因的,因此,“根据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根据我们在自己组织的内容方面所作的无误的发现,我们的理性就使我们知道这个明显而确定的真理,就是有一位悠久的全知全能的主宰。
这位主宰,人们称之为上帝与否,都无关系”,而且我们对于上帝的知识是只要我们肯用心思考就一定能知道的。
由此,洛克就为上帝的存在做出了理性的解证,为人以及万物的存在找到了源头,也为他的天赋能力说的理论前提做出了解证。
正如他在著作中写道的:“因为有了上帝,我们才能说,后来开始存在的一切其他含灵之物,都是依靠于他的,而且他们的知识的途径或能力的范围,亦不出于他所给予他们的。
有了上帝,我们才能说,他不但造了这些东西,而且他还造了宇宙中别的次美的东西——一切无生物——来证成,来建立他的全知、全能和意旨,以及其他一切品德。
”分析一下洛克论证上帝存在的方法,可以发现一些牵强之处。
首先,洛克的论证依据是“无不能生有”,论证的前提是人的存在,但是从散发着理性之光的人身上并不一定能推出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
正如我们从一位高素质的人身上,并不一定就能推出其高素质是来源于先天的基因,而不是后天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