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西方近现代的艺术特征

西方近现代的艺术特征
西方近现代的艺术特征,是指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包括:抽象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
抽象表现主义是指一种强调直觉和感觉的绘画和雕塑风格,它通过抽象表现形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反传统、反体系的艺术流派,它强调个体主义、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混合,表现出一种反叛和解构的态度。
概念艺术则是强调思想和概念性的艺术形式,它不注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美,而是强调思想和信息的传递。
而装置艺术则是利用材料和空间,创造出具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和场景。
此外,西方近现代的艺术特征还包括对技术的应用和探索、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对身体和性别的探索等。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也为全球艺术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1 -。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开创与发展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开创与发展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冲击和颠覆,对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的革新。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创者、主要特点以及其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开创者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开创者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挑战了传统观念,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形式。
其中,美国画家毕加索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旗手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大胆的实验精神,推动了绘画的发展。
同时,荷兰画家梵高、法国画家塞尚等也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点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对传统形式和规范的抵制和拒绝,以及对语言、形式和表现方式的探索和创新。
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独立性、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此外,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显著特点之一。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与试验现代主义艺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了广泛的影响力。
在绘画领域,立体派画家们以革命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空间和形式的表达方式;表现主义艺术家将个人内心体验与外在社会现实结合,通过畸形的形象和鲜明的色彩展现情感的冲击力。
在建筑领域,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摒弃了传统的装饰性和华丽的风格,追求简洁、功能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在文学领域,现代主义作家通过流畅的叙述和自由的写作形式,反映了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混乱。
第四部分: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与启示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艺术领域。
它激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和规范的反思,并催生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艺术的追随者们通过大胆的尝试和实践,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和美感。
同时,现代主义艺术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勇于挑战常规,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发展。
结论: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给予了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和观念的启示。
从开创者的努力到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各个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
西方现当代艺术是指从20世纪中叶至今的艺术形式,它是在前现代艺术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创新中得以发展而成的。
其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而其特点则体现在不断的实验和挑战传统,以及艺术中的自我表达和社会批判。
首先,西方现当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形式和技术的创新,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静物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梵高的后印象主义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其次,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二战之后得以快速发展。
战争的破坏和社会变革带来一次次的创伤和震撼,艺术家们也从中得到了新的创作灵感。
例如,德国的约瑟夫·博伊斯和瑞士的让·汉斯·阿彻,他们的创作受到了二战期间的痛苦和荒诞境况的深刻影响。
他们的作品中,对现实的直接呈现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
最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特点是对传统的不断挑战和实验。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来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
例如,1960年代的行为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的身体、行为带入到艺术中来,探索艺术与现实的边界。
此外,也有一些艺术家将科技和新媒体引入到艺术中,例如电脑画、摄影、录像等等,使得西方现当代艺术在形式和实验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
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
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
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期间,在欧美文坛上崛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它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强调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的详细介绍:一、内涵:1. 反传统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强调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
它认为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表达需求,因此试图通过创新和实验来打破传统的束缚。
2. 表现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表现主义,即通过象征、隐喻、梦幻、意识流等手法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它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人的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的。
因此,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梦幻般的氛围。
3. 形式创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注重形式创新,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例如,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时空跳跃等手法,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4. 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孤独。
它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二、特征:1. 主题内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象征、隐喻等手法之中。
读者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形式多样: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作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反传统语言风格: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与传统语言风格不同。
它们常常使用简洁、明快、直接的语言,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和力量感。
4. 关注个体与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它们往往描绘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他们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无奈。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点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特点:1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这时期作家,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3无产阶级生活与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对象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艺术特点: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现实主文产生巨大变化3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人物性格多重性。现代主义1哲学基础主要是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后现代主义是海德格尔、克尔凯戈支、萨特等人的思想学说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2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垮掉的一代’。3思想特点:(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艺术特征:(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后现代主义(1)没有中心得多元文化,包容各种不同标准(2)根本上否定旧传统,弃现代主义新规范(3)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某种意义的‘反文学(4)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5)视世界为‘碎片’,结构朴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行为缺乏说的通的动机,具有不确定性
(6)有的人打破大众、精英文学界限出现明显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倾向,而有些人继续推进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并超越它。黑色幽默: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特征:1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影响,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是阴郁的、绞刑架下的幽默2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可怖故事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5结构有非逻辑性,有意思的吐出情节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小说寓意的基础。代表作家海勒和冯尼格特。冰山原则: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其四大要素,也成为海明威基本创作风格。反对传统的史诗性的小说结构,往往只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而故事经过、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下。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作者:张文惠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6期摘要:艺术创作不只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人类精神的主题。
结合20世纪科学与哲学的主题,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关键词:艺术思潮模糊性突变性随机性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
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
“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
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
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
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印象。
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
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
“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
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
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
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印象。
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视觉感受,风格与学院派艺术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迥然不同,是以“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这幅《日出·印象》一展出,就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人评论这幅画:“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日出·印象》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把此展览嘲讽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印象主义或印象派因此而得名。
印象主义追求外光和色彩,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的色彩微妙变化,在构图上则多截取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模糊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如我们所知感官中光线和色彩会由于背景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出现色变、重叠、折光等,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对感觉对象判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音乐中,旋律、节奏曾是传统音乐的灵魂,在确定的旋律和节奏中,音乐成为表达确定主题的整体,但在现代主义音乐中,这种方式则被突破。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分别于1909年和1912年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和管弦乐作品。
这些在伦敦首演就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评论家讽刺说:“勋伯格的情感很适合为吸尘器创作。
”但是,勋伯格的起初很少有人接受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终究还是发展成了序列音乐,现在已被普遍采纳。
在现代主义音乐作品中,强弱规则交替的节奏已不再是主要形式,甚至节奏也从小节线所谓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而音色和音响则成了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20世纪初试验过的噪音音乐,现在又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还有偶然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令人眼花缭乱。
很多作品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有的作品甚至主要不再由音乐所组成。
模糊性的另一表现是时代和环境的不对应、不确定。
传统绘画注重于对客观自然的再现,而现代艺术则更多地关注并探索绘画本身的“形式问题”,以及“视觉形式”与人的“知觉”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艺术所表达形式的事件就不再是“确定”、“真实”的,而是融进人的“知觉”的因素。
这个时期的艺术都蒙上了“面纱”,带有种种不确定因素,呈现了模糊性。
现代艺术家花了大力气探讨各种“形式美感”,并在探索中利用了如视错觉、知觉心理、色彩学、光学等模糊领域的大量科学成果,各种线条、形态、结构、空间、色彩等成为绘画艺术载体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主义艺术界中,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也已经失效,艺术的历史没有了“时间之箭”。
艺术元素不再有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
作品常常不明确时间和具体的人物生活环境,也不对人物生存环境作巴尔扎克式的精细描写,有的作品只标明:时间——现代,地点——世界。
他们力图超越具体的时代环境,探寻世界和人生“普遍永恒”的意义。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此作品中,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做是人类的“乐园”。
这幅画右边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了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了人生三部曲。
这里已经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界定,色彩和构图看上去更像是神话或传说,那种异国的邈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
其实,画家在此只是借助对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隐喻了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
表现主义作品中出现的世界,只是由幻象产生的抽象图画,是世界幻象和象征,而非现实世界。
二、突变性在传统的哲学、科学观念中,存在的东西是连续的,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期望,人们总会排斥那些间断的、突发的东西和现象,所以传统艺术也表现了这种特征。
但现代科学和艺术却转向了不连续、不连贯,呈现出了突变性。
正如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一样,现代主义艺术也把突变作为艺术进步的“推动力”。
从作品的构成结构来看,现代派艺术追求一种拼贴性、跳跃性风格。
为了使寻求幻象,表达主观精神和对世界再创造的艺术主张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作家往往运用把现实人物和事件变形的手法,塑造怪诞的形象制造一种“陌生化”,达到一种“离间”效果,引领读者的注意力越过现象,达到幻象,进入作品的抽象意义。
为了达到“陌生化”和“离间”效果,作家往往把幻觉,梦境,神话,地狱,人间,天堂,过去,现在,将来混同交织成一种亦真亦幻,亦梦亦醒的场景和情节,形成怪诞的氛围和梦幻的色彩。
表现主义在人的内心主观感受中创造变形怪诞,同时也是现实世界另一面的映射。
跳跃性在毕加索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充分表现。
毕加索在生活中没有固定的主意,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他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表现创造力。
正如他的生活一样,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毕加索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
虽然他的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
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
如《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就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限度。
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
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在现代主义音乐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标题性、描绘性的,音乐中有很多跨越,比如调式多样化,重新接受平行5度,移植亚洲音乐元素,大量不对称句型,构成元素的随意拼贴,等等。
在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中,以客观对象为原型的作品往往鲜明表现出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如简化、变形、夸张、分解、组合等。
突变性在认知中表现为非理性、非逻辑性。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马蒂斯为首,A.德兰、杜飞、弗拉曼克等开创了一种被称为野兽主义的绘画流派。
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却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这一流派继承V.凡·高、P.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风格,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
野兽派突出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
从思维形式来看,野兽主义颠覆了传统文学合乎逻辑的叙述方法,企图用外在形式的混乱来表现内在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他们笔下的事件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种象征,是内心体验的外形式化,因此带有虚幻性。
凡·高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正如他所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西方传统音乐是理性占主体地位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严谨的规范建构音乐,追求深度概念,挖掘作品深层含义或凝结升华出一种高于作品本身的精神力量。
而现代主义音乐开始更多倾向于感性,注重由外物所引起的在人内心的印象。
现代主义音乐似乎变成了单纯感官的东西,是反理性的。
现代主义音乐不再被称为“作品”,而称为“文本”,特点是无深度,无织体,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陈述。
这里不再对文本强调某种阐释,因为每一种阐释都只代表一个人的见解,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参与,主体若隐若现,描绘外部事物而人又在其中。
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凭任情节随意出现,常常突如其来又往往戛然而止,情节呈现出非逻辑性和虚幻性。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无逻辑可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中间并时有穿插停顿,时空任意倒置。
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人物的行为也表现为前无动机后无目的,处于一种混乱癫狂的状态。
三、随机性随机性和决定论问题是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现代科学揭示了世界存在的随机性质。
近代自然科学坚持的是一种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现代主义艺术则更注重揭示无规则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偶然性。
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大量使用符号,表现内容超现实,虚拟化。
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事实。
因此,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相反,现实倒是由艺术构成的,现实成了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
现代艺术表现主义摈弃了人物的血肉丰满和个性化的风格,而努力通过人物来表现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抽象的意蕴,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也都具有符号化的特征。
为了突出这种符号化的意蕴,作品中人物的外貌特征被略去,有的连名字也取消了。
人物成为某种类型的代表和某种抽象本质的象征。
在符号化中,现代主义艺术取消了永恒的本质,这样存在就成为偶然事件的涌现,并且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