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知识串讲)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分秘籍(部编版)

史实梳理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北方 游牧 民族 内迁
时间 民族
影响
东汉、魏、晋时期。 鲜卑、羌、氐、匈奴、羯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人 南迁
时间
原因 影响
西晋末年起,“八王之乱”, 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永嘉南渡)
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 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 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 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
史实梳理 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
原 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
江 因 术;(最主要原因) ;
南 地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等。
区
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垦荒、湖田);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推
的 表 广犁耕,粪肥);水稻产量提高(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等。
背景 439年,_北__魏___统一北方;_鲜___卑_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北魏
孝文 帝改
措施
革
①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如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汉礼等 (趣味记忆:人人都说姓服婚礼) 。
影响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 地区 的民 族交 融
方式 影响
①蜀、西晋、梁、 ②政治上:政权分立。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关系:出现民族交融。 ③由分裂走向统一
核心素养
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 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 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 南方灌溉、贮水、分洪、运水等水利工程 不断修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生:官渡之战。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作用础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回答问题: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总分:一、选择题(2×20=40分)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2.“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①处分别指的是()A.①长安①建业B.①长安①建康C.①洛阳①建康D.①洛阳①建业5.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D.“八王之乱”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末年C.东汉后期D.东晋末年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的腐朽统治D.民族矛盾激化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36张)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 对手,称雄北方
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 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兵力 三四万—十万 特点 以少胜多
五万—二十万 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 意义 方的基础
促进了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形势图
国名 建国时间 都城
建国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Pī)
石窟艺术: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北 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领域 数学家
农学家
人物
作品或贡献
祖冲之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
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贾思勰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家 郦道元 《水经注》
书法家 绘画家
王羲之 《兰亭序》 “书圣”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
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C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5.[2018·娄底]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3.[2019·广东模拟]某中学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
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D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和民族交融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知识体系,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历史图片资料;3.历史地图;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三国鼎立、八王之乱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融合的趋势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
蜀吴
晋
北朝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西魏
东晋
宋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南 朝
民族: 民族 交融
五胡内迁 北人南迁
经济 江南地区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科技文化繁荣
考点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特点
影响
曹战胜
曹战败
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 为三国鼎立局面 奠定基础 的形成奠定基础
3.(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 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 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 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 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 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政治:政权分立
魏
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八 皇帝
晋惠帝
西 晋分王 封之 制乱影响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
①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
①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①都有曹操率领大军参加
①都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都是正义的一方最终获胜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2.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至唐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巨大变迁,对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3.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4.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李斯
5.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A.成都
B.建康
C.广州
D.长安
6.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南北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
9.农学家贾思勰写的著名农书是()
A.《水经注》
B.《脉经》
C.《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