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合集下载

三次采油技术及其在各油田应用情况(周志军)

三次采油技术及其在各油田应用情况(周志军)

三次采油技术及其在各油田应用情况1 三次采油使油田开发进入新阶段[7]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天然能量消耗开采,一般采收率仅5%~10%,我们称为一次采油。

它反映了早期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较低,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

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应用于油田开发。

人们认识到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呈正比关系,一次采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从而提出了人工注水(气),保持油层压力的二次采油方法,使油采收率提高到30%~40%。

这是至今世界上各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但二次采油仍有60%~70%的油剩留地下。

为此,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采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三次采油新方法。

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油层十分复杂,具有非均质性,油、水、气多相流体在油层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过程十分复杂。

不仅注入水(气)不可能活塞式驱油,不可能波及到全油层,而且在多相渗流过程中,受粘度差、毛细管力、粘滞力、界面张力等的影响,各相流量将随驱油过程中各相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

只有进一步扩大注入水(气)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由此,人们在非均质性的油层提出了多种三次采油方法,一种是旨在提高注入水粘度、降低油水粘度差、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的聚合物驱;第二种是旨在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的表面活性剂驱、碱驱、混相驱;第三种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既可扩大波及体积又可提高驱油效率的复合驱。

三次采油远不同于二次采油。

二次采油是依靠人工补充油层能量的物理作用提高采收率, 而三次采油方法是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基础上,又依靠注入大量新的驱油剂,改变流体粘度、组分和相态,具有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注入水波及范围,而且使分散的、束缚在毛细管中的残余油重新聚集而被采出。

因此,三次采油要求更精细地掌握分散原油在地下油层中的分布;研究新的驱油剂与十分复杂的岩石矿物、流体的物理-化学作用;探索并掌握非牛顿流体多相渗流的基本规律。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研究荆克尧裴建武刘洪波张在旭(胜利油田,东营,257001)(华东石油大学,东营,257062)结合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评价的实际工作,对该类项目评价方法和参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石油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

但近年来较少发现大型油田和新的储量,一次和二次采油又不能提供充分的石油储备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原油资源消耗的需要,原油生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各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量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勘探寻找新储量,一方面努力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积极进行三次采油。

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开采后期,使油藏采收率提高达8%左右。

但由于聚合物驱的药剂费用较高,且不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的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对该类项目的经济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聚合物驱在国内外是一项较新的采油技术,其投入产出也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建设项目,目前尚无成熟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所以探索研究适合于聚合物驱项目特点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十分必要。

1 聚合物驱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聚合物驱是一种典型的化学驱油法。

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由成千上万个单体的组成,分子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溶液具有增大水的粘度的性能,特别是水溶性聚合物,在孔隙介质中排驱油时能使粘度明显增大。

所以注入聚合物,就是先注入一个或几个聚合物溶液段塞,用驱动水来排驱,通过降低流度比来改善排驱效率,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要求。

一般说来,只有当注入液体流度比高,油层非均质严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时,聚合物驱才是经济的。

“八五”期间,包括聚合物驱技术在内的三次采油试验已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高新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经济特点,与常规原油开采相比,注聚项目药剂费用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滞后。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

物l z t A '  ̄ 分 子 聚合 物的粘 性 更高 , 阻 力系数 更大 , 因此 驱油 效果 也就越 明显 。提高分 子量 的途径 有很 多 , 如 采用高效 低温 引发 体 系、 控制链转 移反应 、 减少杂 质引入等 。 2大庆 油 田三次采油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 二 , 从一般 聚合物 向抗性 聚合物 改进 。聚丙烯 酰胺 是一 大 庆油 田是 现 阶段 我 国三次 采油 技 术研 发 及应 用水平 最 种 聚 电解质 , 在高温 和 高盐 度溶液 中很容 易发 生反 应 , 产 生新 高的 油 田 , 相 比国 内其他 油 田而 言 , 在油 层收 集率 上 高 出国 内
3 大庆油 田三次采油技术改进的措施
驱油用 聚 丙烯 酰胺 成分 是一 种 带有 极性 基 团的水 溶 性高 分子 , 在进 行 三次采 油技 术应 用 中 , 油 层条件 恶 劣的 基础 上无 法 实现 预期 效 果 ; 要 满足 聚 合 物 驱 油 要求 , 就 必须 针 对 其 改 进 。改进 的方法有 以下两个方 向 : 第一, 从 低分 子量 向高分子 量 改进 。很 明显 , 高分 子 聚合
结合 大庆 油 田的技 术应 用现 状 , 主 要是 采用 聚合 物 为驱油 剂 。 早期所 采用的聚 合物 主要是 聚丙烯酰 胺 , 由于 国 内的类似 产品
质量无法达 到要求 , 需要大 量进 口。 但 聚丙 烯 酰 胺 的稳 定 性很 差 , 在 盐 度较 高 的 水体 中不 稳
定, 严 重影 响 了三次 采 油的效 率和 产量 。聚 合物 问题 的研 究 , 已经成为 了三次采油技 术的关键 。
储 量 整体丰 富 , 但 人均 拥有 量 却远远 低 于世界 平均 水平 , 尤 其 对 石 油的需 求量 日益提升 , “ 三次 采油 ” 是 一个相 对性 的概念 , 也就 意味 着必 然存在一 在 汽车 工业 大幅 度 发展 的基 础上 , 相 对而 言 , 提 升我 国一 些老 油井 的 次采 油 、 二 次采 油 , 并 可 能存在 “ 四次 采油 ” ; 事实上, 在石 油 产 石油进 口依赖性 越来 越 大 ; 成为解决 问题 的关键所 在 。 业中, 油 藏能 量的 回收 统称 为采 油生 产 , 而“ 三次 采油 ” 指 的是 产能 , 三次 采油技 术主要 是针对 一些 回收率较 低 的油井展开 的 , 采油 生产中的一 个阶段 。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油田是指地下储藏有油的地质构造,是石油资源的主要开采地。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油产量逐渐下降,这时就需要采用三次采油驱油技术进行提高采油效率。

本文将探讨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其在油田开采中的作用。

我们了解一下三次采油的概念。

三次采油是指在初次采油和二次采油之后,当原油产量明显减少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原油井进行进一步开采。

在三次采油中,主要包括热采、化学驱和增产技术等。

在热采中,主要是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或者热水来加热原油层,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从而增加原油产量。

热采技术对原油产量的提高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稠油、重油和超稠油等高粘度油田的开采。

热采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明显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采中。

化学驱是指在原油层中注入化学驱剂,改变原油与岩石表面的相互作用,降低岩石对原油的吸附作用,同时降低原油的相对渗透率,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化学驱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提高油田开采效率。

目前,化学驱技术已经是三次采油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增产技术也是三次采油中的重要部分。

增产技术包括水平井、多级水平井、变压采油、提高布局效率等技术手段。

通过增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延长油田的寿命,并提高油田的整体开采效率。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还能够降低油田的开采成本,提高油气产出率,保障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对于油田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的油田开采中,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技术条件限制,不同的油田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渗透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三次采油技术。

其次是经济成本的考虑,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需要综合考虑油价、成本和预期收益等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制约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对于地表水资源、土壤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引起重视。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探讨一、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概述油田三次采油是一种综合利用地震、井控、压裂等技术手段推动采油增产的综合技术。

它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水浸驱运移场”、“地面人工干预场”和“沼气浸驱运移场”。

水浸驱运移场主要是通过注水技术,通过控制地下水的压力,推动原有油层的石油向井口运移,从而提高采收率。

地面人工干预场主要是通过钻井技术,打井并利用人工手段压裂等,将原有无法开发的资源重新注入到油层中,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沼气浸驱运移场则是通过注沼气的方式,使原有石油资源在地下发生运移,提高采收率。

随着油田资源的逐渐枯竭,油田开发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在大部分的大型油田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大庆、胜利、戚穆尔等油田都已经开始了三次采油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美国、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大型油田也陆续开始了三次采油的应用,对油田采油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注水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造成地下地层的改变,从而导致油层稳定性的下降。

地面人工手段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对开发者的要求也很高。

沼气注入技术的推广面临着政策和资源的限制,需要在政策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进行应用。

在面临挑战的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发展也充满着希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浸驱运移场、地面人工干预场和沼气浸驱运移场的技术都将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

随着油价的上涨,对油田采油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油田开发者将不断增加对三次采油技术的投入和应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注水技术和沼气注入技术的应用也将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2020/5/7
(3)、可动用的剩余油潜力仍集中在主力层。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油井生产情况显示主力层水淹严重,但由于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
向性,说明即使在主力层,也存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区域,也就是存在剩余油分布的区域, 可以通过改变注入水液流方向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
如该断块进行的水井停注、降注试验,通过地下压力场的改变,使液流方向改变,已有多 口油井取得降水增油的效果,如99年7月将注水井莫25-4井停注进行观察,莫25-10井效果明显, 表现为含水下降,产油量上升,阶段累积增油218t;莫25-1井2000年3月停注,-2井见到较好 的增油效果,阶段增油1195t。随着水井恢复注水,含水迅速上升,说明地下确实存在水流通 道,而通过可动凝胶调驱是可以将这部分剩余油驱出的。
4、油藏类型
莫25断块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总的表现为高油低水的油水分布特点, 岩性渐变、尖灭现象较多,为一岩性-构造油藏,据试油资料统计,油水界面约在 3418m左右。
2020/5/7
(二)开发简况
1、弹性开采阶段
1994年12月断块正式投入开发,由 于地层压力梯度大于1.0,投产初期断 块有4口油井为自喷投产,表明油藏有 一定的天然能量,油井全部投产后日产 油峰值129t/d,但递减较快,反映断块 边水能量弱,地层能量衰减快。
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2020/5/7
目录
一、油藏概况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六、认识与建议
2020/5/7
(一)地质特征
莫25断块构造 井位图
25-13
25-12 25-7
25-8
25-9 25-5
25-4 25-10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三次采油工程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油田开发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将油井中的残余油藏或者之前无法开采的油藏重新提取出来,从而提高油田的产能。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广泛,可以分为溶剂驱油、热力驱油和物理驱油三大类。

溶剂驱油是一种常用的三次采油方法,其原理是向井筒中注入一定浓度的溶剂,通过与油藏中的油混合,达到减低油粘度的效果。

常用的溶剂驱油方法有CO2驱油和聚合物驱油。

CO2驱油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驱油方法,明显减低了油粘度,提高了开采效率。

聚合物驱油则是通过注入特定的聚合物,形成一层较厚的聚合物驱油层,以提高油井的产量。

热力驱油是通过注入高温介质,使油井中的油温度升高,减低油粘度,从而提高油的流动性。

常用的热力驱油方法有蒸汽驱油和电加热驱油。

蒸汽驱油是将高温蒸汽注入油井中,通过传热使油温升高,从而减低油粘度。

电加热驱油则是通过向油井注入电能,使油井中的温度升高。

热力驱油方法可以有效减低油粘度,增加油井的采油率。

物理驱油是通过物理力学原理实现对油井中的油进行驱出。

常用的物理驱油方法有水驱油和气体驱油。

水驱油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将油冲入油井井筒内,从而提高采油效率。

气体驱油则是通过注入高压气体,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油井中的油推出。

物理驱油方法操作简单,在一些特定的油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三次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经过采前评价和采中评价两个阶段。

采前评价是指在进行三次采油工程设计之前,通过对油田地质和油藏条件的研究,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评估。

采中评价是指在实施三次采油工程过程中对开采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这两个评价阶段,可以不断优化三次采油工程方案,提高采油效率。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广泛,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产能。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油田地质和油藏条件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三次采油方法。

通过采前评价和采中评价的过程,可以不断优化三次采油工程,提高采油效率,并达到可持续开采的目标。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随着油藏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发展。

三次采油技术作为目前采油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开采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

本文将从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常规的石油开采方式只能开采出油井周围的原油,而难以开采到岩石缝隙中的原油,这就需要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开采的岩石缝隙中原油被采集。

三次采油技术三个阶段,即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的联合协同作用,采用化学物质或者物理手段促进岩石中残余原油的流动,从而实现石油的再生产。

三次采油技术根据驱油介质的不同分为水驱三次采油、气驱三次采油和聚合物驱三次采油。

其中,水驱三次采油是指锁藏在岩石中间的原油被水冲刷而被驱出来,通过井口采集。

气驱三次采油是指通过注入天然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来驱动岩石中的残余原油,使其流入油井,达到采油目的。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是利用聚合物在岩石中墙面结合的特性,使残余原油形成微粒,流动性增强,更易于提取,从而实现采油。

二、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现状三次采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应用于我国石油产业,至今已在大量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采原油的三次采油技术以上的采油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水驱占48%,气驱占25%,聚合物驱占17%。

水驱三次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之一,自1979年在长庆油田成功应用后,连续取得一系列的成功应用。

例如,水驱三次采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福山油田、大同油田、庆东油田等油田中。

在应用过程中,水驱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水泵驱动、注水管具、自动控制装置等工具的协同使用,从而实现原油的提取。

气驱三次采油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场合多样。

例如,氦气、亚气等非常效气体采用于致密油、油页岩等难以采集的地层中,提高了采油效率。

二氧化碳气体采用于黄骅油田、海拉尔油田等油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8.7,平均59.5,突进系数最大4.94,最小1.79,平均3.31,反映非均质性强。
编辑ppt
4
3、流体特征
莫25断块地面原油密度0.8568g/cm3,地面原油粘度13.44mPa.s,凝固点35℃, 含腊20.5%,胶质沥青质含量12%,原油性质较好。
本区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为16605-21485mg/l,Cl-为7285-11654mg/l,水型为NaHCO3, 说明该区具有较好的封闭环境,原油保存条件较好。
编辑ppt
9
(3)、可动用的剩余油潜力仍集中在主力层。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油井生产情况显示主力层水淹严重,但由于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
向性,说明即使在主力层,也存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区域,也就是存在剩余油分布的区域, 可以通过改变注入水液流方向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
如该断块进行的水井停注、降注试验,通过地下压力场的改变,使液流方向改变,已有多
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编辑ppt
1
目录
一、油藏概况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六、认识与建议
编辑
2
(一)地质特征
莫25断块构造 井位图
25-13
25-12 25-7
25-8
25-9 25-5
25-4 25-10
25-3 25-11
再从油水井动态反映证实25-2主要见效方向为25-1,25-10井主要见效方向为25-4井,注入
水基本沿着北东方向渗流。
编辑ppt
8
(2)、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非主力层动用难度大。
根据产吸剖面统计,主力层为4上5-8,是主要的产液层和见水层,目前断块主体的7口油井中 有4口为特高含水,说明主力层水淹严重,而接替层的产能较低,无法实现产量的接替。例如鄚 25-9井99年1月封堵高含水层后,虽然含水得到控制,但接替层为弹性开采,产能低.
2、注水见效,高产稳产阶段
139、96产年量2月递随减着阶2段5-4和25-1的陆续投注,地层能量得以补充,对应油井均有明显的见效反映,
但含水自也19持98续年上10升月并进且入含产水量上递升减速期度,较针快对,断反块映开油发藏过注程采中矛暴盾露突的出矛。盾,在落实主要产水层和来水方 向的基础上对油藏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包括水井的分注、调剖、停注试验,油井卡水、注灰、
——地层平缓
该断块地层较缓,向东南方向抬起,向西北方向
倾伏,倾角约5度,构造高点在莫25-1井东南约80米
编处辑。ppt
3
2、储层特征
——纵向上砂体分布集中,具正韵律沉积特征
——平莫面25上断砂块体沙分二布+三受段构为造滨和浅岩湖性相控滩制砂沉积,纵向上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3300m—3418m之 间的118m井段内;从油水井电测曲线来看,沙二+三段砂体总体表现为下好上差的正韵律沉积
25-2
25 25-6
25-1
1、构造特征
——构造完整
从断块沙三段顶面构造图(图1)上看,断 块构造简单,为两条断层夹持的一个鼻状构造, 一条是位于莫25-1井东南,走向北东向的反向正 断层,另一条是位于断块西侧的走向北北东向的 正断层,断块内一条次生小断层与北北东向大断 层伴生,不影响断块的构造格局,也不影响油水 井的对应连通关系。
断块砂体在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由于岩性因素控制,在莫25-13井,油层厚度达31.6m, —特—征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其次受构造因素控制的次高点在莫25-2井,油层厚度27m,向四周逐渐变薄,总体变化趋势是
断块内只有一口取芯井莫25井,取芯井段3408.8m-3415.0m,进尺18.65m,收获率95.49%, 自西南向北东方向变薄。 含油芯长5.23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胶结物主要有泥质和灰质,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
4、油藏类型
莫25断块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总的表现为高油低水的油水分布特点, 岩性渐变、尖灭现象较多,为一岩性-构造油藏,据试油资料统计,油水界面约在 3418m左右。
编辑ppt
5
(二)开发简况
1、弹性开采阶段
1994年12月断块正式投入开发,由 于地层压力梯度大于1.0,投产初期断 块有4口油井为自喷投产,表明油藏有 一定的天然能量,油井全部投产后日产 油峰值129t/d,但递减较快,反映断块 边水能量弱,地层能量衰减快。
编辑ppt
10
(4)、非主力层一般砂体范围小,储层物性差,注采不完善,储量基数小,即使存在剩余 油也难以动用。
补孔等措施,见到了初步效果。但随着主产层水淹状况进一步加剧,油井含水持续上升,并且接替
层物性差、产能低,使得油藏产液量大幅下降,编产辑量pp递t 减加大,稳产形势十分的严峻。
6
目录
一、油藏概况
动态分析法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水驱历史拟合法
示踪剂监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口油井取得降水增油的效果,如99年7月将注水井莫25-4井停注进行观察,莫25-10井效果明显,
表现为含水下降,产油量上升,阶段累积增油218t;莫25-1井2000年3月停注,-2井见到较好
的增油效果,阶段增油1195t。随着水井恢复注水,含水迅速上升,说明地下确实存在水流通
道,而通过可动凝胶调驱是可以将这部分剩余油驱出的。
岩芯孔隙度6.8-18.3%,平均为15.1%,孔喉直径均值为9.06μm,排驱压力0.12MPa,中值压力
0.25Mpa。空气渗透率4.12-45.3×10-3μm2,平均为18.3×10-3μm2,根据地层测试资料计算,
有效渗透率为7.23×10-3μm2,储层物性较差,为中孔低渗储层。渗透率级差大,最大为210,
六、认识与建议
编辑ppt
7
(一)动态分析法
(1)油井见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是沿北东方向,与控制构造格局的主断层方向基本平行。
例如位于注水井25-1井北东方向的莫 25-6井,在-1井注水后即见到了明显的注水 效果,含水快速上升,至98年底已水淹,氯 根值由原始的11615mg/l降至3475mg/l ,明 显淡化。同样莫25-4井组北东方向的莫25-9 井氯根值也降至400mg/l。莫25井受北东方向 -8井的注水影响,也出现淡化。由此形成了 莫25-9、-6、25三个Cl-低值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