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赏析)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浅谈古典诗歌中景与情“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清代文艺评论家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
”这道出了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和情之间究竟有哪几种关系哪?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关系两种联系,现就此作简要的说明如下:一、三种关系(一)触景生情,即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因景生,是谓触景生情。
(二)融情于景,即情含景中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诗歌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句子当中,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也属这一类。
(三)以景结情、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
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二、两种联系(一)情、景正衬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诗词中处理景与情关系的方法

诗词中处理景与情关系的方法如何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重要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素质问题,包括作者的人格素质、情感素质、艺术素质、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修养、积累.在此只能谈点理论方面的问题。
其作用也只能是为创设意境增加点自觉性。
从理论上讲,要写出有意境的作品,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虚与实的关系,使作品既达到情景交融,又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
本讲只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情和景的关系——兼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要创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首先要正确处理情和景的关系。
情和景的关系也就是“意”和“象”的关系。
情景交融,关键在于融。
情与景要有机地结合,要结合得自然、和谐,善藏善露,做到水乳交融。
情、意只有融于形象中,通过形象而表达,才能丰富饱满,产生美感,才有艺术魅力,这样才可能有意境。
如果情景分离,或使两者勉强地叠加组合,则很难形成意境。
在情与景融合过程中,营造意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营造出恰当的意象,才能创设出有意境的作品来。
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
通俗地说,就是含意之象。
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不是人常说的物象,也不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表象,而是作者所营造的反映作者情思理念的形象。
关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说法也不一致。
比较常见的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材料与结构的关系,实与虚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房屋和砖瓦的关系,花朵与春天的关系,“一叶落”与“天下秋”的关系,等等。
在这些提法中,我更喜欢花朵与春天的比喻。
到了春天,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万物生长。
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等等标志着春天来了。
如果我们问,春天在哪里,可以说,春天在百花竞放中,在草木的嫩芽中,在万物生长中。
没有这鲜花开放、草木发芽也就没有春天。
同样,没有意象,也就没有意境。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与意境也就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没有局部也就没有全局。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1诗歌鉴赏

2、答: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晚日沉沉,含山欲坠,绮霞在晚日金光的 照耀下更显五彩斑斓,极为绮丽。青山一 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河畔青草,生 机盎然,但诗人望到这样的美景,联想到 家乡、故人,不免引发怀旧之情,更能表 达出怀乡、思友的惆怅之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1.首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分析“忆”的妙处。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虚实结合手法, 【步骤一】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 来采掇菊花的幽芳,这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 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步骤二】
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步骤三】
边关的苍凉寒苦的景象,也体现了战士们恶 劣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营造了一种战事频繁紧张的氛围,守边备战, 人人奋勇,争为功先。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 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 志。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以哀景写哀情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 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 烦乱的心绪。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以乐景写乐情。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 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 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 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 的萤火虫飞来飞去,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 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 喜悦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
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
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
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
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
“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
这是非常典型的触景生情。
古人见月思人、见春景思亲人很多都是这一类的情景关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都是很好的明证。
二、借景抒情
诗人心中有要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此时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诗歌鉴赏中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这种意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古道、落日、冷雨、梧桐、
杜鹃、杨柳、明月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也叫作“意象”。
常见的意象的因为诗人用得多了,其特点也就慢慢固定下来了,它的抒情作用也就比较固定,如明月往往寄托相思之情,杨柳往往寄托惜别之情,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实际的鉴赏当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套用常见意象的抒情作用,应该从诗歌的描写中去体会意象的特点,从而揣摩意象所寄托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这首诗中,颔联中也提到“明月”的意象,如果简单套用“明月”这意象传统的“相思”之意,那么对这首诗的赏析就会不知所云。
结合前两联对几个意象——空山、新雨、清泉的描写,就会发现其特点是“清新、静谧”,借这样的意象抒发的情感是对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相思”并没有什么关系。
三、情景交融
所谓的情景交融,是指写景抒情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在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抒发之间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比如《长亭送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在这景物的描写中,没有一丝作者的主观意识,句句都是写景,哪有写情?细看末尾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再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
诗人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古典诗歌中,类似上述的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人的一种共识,我们在赏析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体会景物的特点及意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意境氛围的特点与诗人的情感特点是统一的,就象上述所举的例子中一样,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乐景衬乐情”或“哀景衬哀情”,但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诗人为了强化自己情感抒发效果,会刻意地违反这种规律,用乐景来衬哀情,以起突出强调的目的。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后两
句陡转直下,看看今春又过,何日才能回家。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本诗作于广德二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能准确领会和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就能更加准确和深刻。
参考文献:
[1] 《唐诗·宋词鉴赏》(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 《唐诗三百首汇评》(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祖谋编,唐圭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