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安徽大学文典学院为例

总第271期2014年3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71March 2014(A)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革新。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方式、管理内容五个方面构建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Innovation on Student Management Model for Training Top -Notch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Wendian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 as Example //Zhao Lei,Zhang Hong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we need to innovat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Wendian College of Anhui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n th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from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man-agement objectives,management principles,management con-tents to build the "people-oriented"management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student management;people-orinted;management model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力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培养拔尖人才已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作者:田起宏韩笑雷涯邻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25期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创新人才内涵的研究,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分析,这些问题阻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
要使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加强实证研究,并重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也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01-03一、创新型人才内涵研究创新人才,首先要理解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较高技术及能力,并以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具有创造性、进步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这四大特征。
钟祖荣认为,人才的本质特征是:第一,善于学习;第二,善于创造。
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因此,培养人才就应该以培养创造性为重点。
对于“创新人才”,国外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提法,而是采用“Creative mind”“Creative man”“Critical thinking”等外延较窄的概念。
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和“创新人才”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国内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问题,虽尚未形成共识,但大多以创新人才的品质为出发点。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大无畏之斧、金刚之信念、金刚之意志、求知欲望与创造热情等品质的人才。
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善于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人才。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对创新型人才进行界定: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创新型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4ef626ed630b1c59eeb5b4.png)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摘要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拔尖人才。
高校必须遵循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及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就是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拔尖人才。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开展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个级别各个门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对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等进行探索,最终要形成大量涌现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局面。
高校必须遵循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及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现实意义1.1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断的优势积累、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
1.2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第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当今世界各国已经把大力培养各领域的创新人才作为其发展经济技术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教育要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然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一个国家的创新,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
2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2.1高校管理行政化,不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朱清时曾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
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_刘琳琳

第32卷 第1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32 No.1 2014年2月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Feb.2014文章编号:1004-115X(2014)01-0082-04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刘琳琳(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
从“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内涵出发,研究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创新型人才的作用,通过分析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道路轨迹,同时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并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归纳。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The law and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LIU Lin-lin(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Shenyang 110001,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but also the driving force for a country's prosperity.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trong innovation talent teamis the key.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innovation”and“innovation”connotation,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the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o upgrad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innovative talents,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affecting the growth of creative talents,and trajectory,and research training mode and path of innovative talents,and make the corresponding summary.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growth law;training path1 引言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作者:林崇德刘春晖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17期林崇德,浙江象山人,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及我们课题组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这一主题的理解。
这个报告的内容主要基于三项重大课题,首先是刘川生书记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2008—2012)”,我有幸成为其子课题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创新型人才使用实证研究”的负责人;其次是我们主持的两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分别是“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2003—2007)”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20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这两点重要指示也成为我们课题组进行研究以及今天我所汇报内容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创新或创造性?我要申明的是,在今天的报告中,我将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视为同义语。
因为今天社会上比较多地谈创新,可是我们心理学界谈的是创造性或者创造力,我们要回避两个概念之间的分歧,而无须争论哪个概念大,哪个概念小,更重要的是踏实地做一些实证的研究。
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创新和创造性的问题上,有时候谈创造性,有时候强调创新,也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语。
譬如说,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强调的是创造性人才辈出,到了2002年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典上,江泽民同志提到了教育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陈敬贵张鲜元刘黎一、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培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这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新的重要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采取了某些特殊的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智力超常、创造力强、表现优异的学生,在选课、跳级、提前毕业、免试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增加了这些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还未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因此,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深刻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建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综述

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研究进展与热点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览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与需求分析 (5)(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6)(二)不同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7)三、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策略 (8)(一)国内培养模式与策略 (10)1. 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 (11)2. 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2)3.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13)(二)国际培养模式与策略 (14)1. 素质教育的全球趋势 (16)2. 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17)3. 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18)四、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支持体系 (20)(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1)1. 学术成绩的评价标准 (22)2. 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23)3. 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 (25)(二)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6)1. 家庭环境的支持作用 (27)2. 学校教育的内生动力 (29)3. 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30)五、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一)个人因素 (32)1. 兴趣爱好的驱动作用 (33)2. 学习动力的激发机制 (35)3.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6)(二)家庭因素 (37)1. 家庭教育投入的程度 (38)2.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 (39)3. 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40)(三)学校因素 (41)1. 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43)2. 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44)3.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前沿性 (45)六、未来展望与建议 (47)(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8)(二)完善评价与支持体系的建设 (50)(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51)(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52)一、内容概览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关键力量。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他们具备独创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产生重大突破和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拥有丰富的思维资源和灵感的源泉。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同时还要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还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他们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意识。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开拓性思维,能够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善于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他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约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最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协作。
他们应该能够善于利用团队资源,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只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推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对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和解决途径,不断锤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要不断学习。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思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陈敬贵张鲜元刘黎一、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由于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是大学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培养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这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新的重要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项重大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而且在为社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采取了某些特殊的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智力超常、创造力强、表现优异的学生,在选课、跳级、提前毕业、免试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增加了这些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又进行了很多新的探索。
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还未形成有利于各类专门人才特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深刻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建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鲜明荣辱观,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
创新不仅包括新的科学原理的发现和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也包括理论应用于改造自然的技术发明和社会重大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拔尖创新人才既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
对于高等学校来讲,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管理等领域中的杰出者,一般来说,他们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素质特征。
1、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经过对所学知识的选择、组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相互协同作用的知识系统。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科学基础和人文基础方面的知识,使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知识扩展、专业转移与素质养成的基础。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不能仅靠创新精神和热情就以做到。
它必须以丰足的能源为基础。
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扎实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通晓其他学科的知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创新工作和自己的因此,对于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应该具有坚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特别在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对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尤其应当及时了解并尽快掌握和应用,这样才有利于脱颖而出,得到更大发展的空间。
2、能力结构能力是知识应用水平的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知识的价值实现过程。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能力结构分为四项内容: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进取精神;具有较强的相关综合知识,具有应用研究的能力和多维思考的研究方法,通过联系和比较的思维方式,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理论相互渗透和磨合,产生创意、实现创意;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好地掌握收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善于对所收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并具有初步的知识鉴别、选择能力;具有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这是拔尖创新人才从群体利益出发,进行人际协调共事、沟通合作,产生整合效应的能力。
3、品质结构品质是指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禀赋与修养的综合。
品质是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于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指人的个性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
一般来说,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或者说非智力因素比较好,具有较高的“情商”。
他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怀有执着的追求,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个性心理品质优异,心里承受能力强,能从容应付变化与挫折,较好地处理各种压力,协调和沟通能力强。
拔尖创新人才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多具有独立性、探索性、坚韧性、自控性与合作性等品质结构。
独立性指的是思维和行动不易受他人或外界影响,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威。
虽然拔尖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并不等于孤僻。
探索性是指有相当的胆识,敢于质疑、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
坚韧性是指为达成某一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并能承受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的心理品质。
自控性指的是自觉地调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心理品质。
在面临失败时,善于用幽默乐观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从是失败中总结教训。
合作性是指善于理解沟通、体谅合作伙伴,善于交往、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
上述三种结构相辅相成,是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继承与创新、勤奋与方法、内因与外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之间的本质联系,都会影响人才的成长。
有人归纳了8条规律,有师承效益、扬长规律、最佳年龄、马太效应、期望效益、共生效益、累积效应、综合效益等。
这些规律是我们制定一般性人才的教育方法的根据。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除了遵循上述普遍性规律外,还应该具有独特的成长轨迹,我们将其概括为:个性彰显——自主积聚——不竭创新——责任促动。
1、个性彰显从终极意义上讲,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诱导,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
人的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古今中外,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独特的创新人格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特征。
个性是人获取智慧、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个性化是指个人的内在发展、自由和责任的统一,是其得到充分发展的标志”1。
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其生命充满智慧色彩。
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是具有卓越智慧、远大目光、开阔胸襟、超群见识的智慧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应成为教育的最高使命。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渴望成功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发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本,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以人拥有的知识多寡、能力大小为标准”2。
在教育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让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拔尖创新人才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教学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安排上,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学科前沿的创新性课题和期望有创造性成果但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学术论文选题。
个性化教育认同个体生理基础的差异,重视个体的个性在教育中的地位,注重个体的独立意识、主动性、创造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以及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地发展这些能力和展示自己的个性,以便为创新素质的生成奠定基础。
2、自主积聚这是一个扎实打基础、开拓知识视野、苦练基本功的过程,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积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内敛为智慧的过程。
一个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既善于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开拓创新,又能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境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这样的人才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影响结果。
拔尖创新人才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精通专业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熟知专业发展史,了解着名大师的贡献乃至各个流派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一切拔尖创新人才,无一不是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典范。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四类知识: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适用的方法论知识和有效的应用性知识。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方法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均是方法论知识。
科学知识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因为“科学是研究、认识、掌握客观事物及规律,是符合客观实际办事,是顺乎客观规律办事”3同时,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发展需要。
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和言行的文野,“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4。
因此,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是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和谐的使然。
挖掘科学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中科学因素,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鼓励相互尊重、关爱和信任,凸现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怀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更多一点人文精神、更多一点关爱、更多一份社会责任感。
3、不竭创新缺乏反思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更不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肯定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评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
反思是人本身固有的能力,它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情境,进行批评性的审视和考察,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最终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及所解决的问题更符合理性和客观实际。
因此,良好的反思能力,善于反思,长于反思,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反思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