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知识梳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了》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4.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5.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答:(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7.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人、自己做实验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第二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2.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4.树干、树枝都是茎。
5.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6.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7.如果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还能活成吗?答: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叶子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研究茎的作用:(1)茎和叶的变化是: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一、自然界的循环1. 水循环- 蒸发:水如何从地表变成水蒸气- 凝结:水蒸气如何变成云- 降水:雨、雪的形成过程-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2. 物质循环- 描述物质如何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转换-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循环,如洗涤剂的使用和废水处理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 植物的器官- 根、茎、叶的形态和功能- 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发育过程2.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植物如何利用光能、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3. 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的过程- 无性繁殖的例子(如分株、扦插)三、动物的分类和习性1. 动物分类基础- 根据形态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2. 动物的生活环境- 描述不同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方式- 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通过保护色、伪装等适应环境3. 动物的行为- 描述动物的觅食、繁殖、迁徙等行为- 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特殊行为,如蜜蜂的舞蹈四、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2. 太阳系- 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知识-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3. 天文现象- 月相的形成- 日食和月食的解释五、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基本属性:密度、重量、体积2. 能量的形式- 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能量转换的例子(如风车、水坝)3. 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斜面的基本原理- 简单机械如何帮助我们省力六、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和实验- 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的初步概念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如何收集、记录和整理数据- 利用图表展示数据的基本方法3. 结论和反思- 基于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的反思和调整以上是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一个概览。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准备教学材料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点也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变化与恒常- 什么是物体的属性?- 物体的哪些属性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 什么是物体的状态?- 物体的状态可以如何改变?第二章力及其作用- 什么是力?- 力的作用有哪些?- 如何感受力的作用?- 怎样运用力?第三章磁力- 什么是磁性?- 什么是磁铁?- 磁铁有哪些性质?- 磁铁的使用有哪些规律?第四章光的传播- 光是什么?- 光的传播有哪些特点?- 怎样利用阳光观察物体?- 怎样利用光源做实验?第五章神奇的电- 什么是电?- 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什么是电流?- 应该注意哪些电的安全问题?第六章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植物的哪些部位可以进行观察?- 植物的哪些要素对生长影响较大?- 如何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第七章动物的生长- 动物有哪些生长特点?- 哪些动物有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动物的哪些器官是重要的?第八章季节和天气- 我们有几季?- 不同季节有哪些不同的天气?- 如何观测天气?- 如何保护环境?第九章化学小实验- 实验室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常见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如何制作实验?第十章身边的机械- 什么是机械?- 常见的机械有哪些?- 如何制作简单机械?- 如何维护机械?总结本册科学书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课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化与恒常、力及其作用、磁力、光的传播、神奇的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气、化学小实验和身边的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7、物品按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答:金属制品:铝钥匙、弹簧、暖气片、铁锅、小刀;木制品:木凳、桌子;纸制品:课本、报纸;棉制品:棉衬衣、棉被、棉袜;橡胶制品:自行车内胎、橡皮筋、橡皮。
第二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
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镜6、什么是白色污染?答: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弃的废旧塑料包装制品,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坪、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地周围等处的这种随处可见的污染环境现象,成为“白色污染。
”7、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答:尽量不使用塑料袋;回收塑料物品;制作塑料制品时添加一些添加剂,使其容易分解;用菜篮子代替塑料袋。
第三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身边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材料),另一类是(人造材料)2.有些材料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得,如:木头,棉,麻,丝,纱,土等,它们被称为(天然材料)3.有些材料不是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而是由人们用自然界中的一种物质经过加工或合成得到的,如玻璃等,它们统称为(人造材料)4.我们看的书是由(纸)做成的。
5.玻璃,金属,尼龙都是(人造)材料6.塑料独特的优点是(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7.用塑料做成皮球时应用了塑料具有(耐磨)的特性。
8.家用电器的外壳好多都是用( 塑料)制成的,这是因为塑料有( 不导电)的特性。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3.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塑料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不如棉布。
4.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颗粒微小)、(强度却很高)的纳米材料。
5.用塑料代替木头的优点是(不生锈,不易变形,节约木料,减少森林破坏),不足之处在于(不易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
6.提出一些关于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
第3课倾听声音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也停止,说明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4.用手拨动钢尺时,听到声音,并发现钢尺在(振动)。
5.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6.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第4课物体传声1.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只能依靠(无线电)来传递消息。
4.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到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来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生活与科学
1.科学为什么重要
2.科学探究
3.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二、生物世界的探究
1.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和变异
2.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种植树木的意义
4.动物和植物的用途
三、物质与能源的探究
1.物质的性质:颜色、味道、形状、硬度、重量
2.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变量
3.水的性质和用途
4.与空气有关的现象和实验
四、力与运动的探究
1.力的观察和认识:推力、拉力、重力
2.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速度、形状、方向
3.运动的观察和认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4.摩擦力的观察和认识
5.做力的探究:挠和拉
五、光与影的探究
2.光的属性:明暗、光源大小
3.光的方向传播规律:直线传播
4.影的形成和属性: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影
六、天地与人
1.行星与月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四季的变化:气温、天气、动植物的变化
3.自然资源的保护:节约用电、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七、科学与日常生活
1.安全用电:电器使用和电源安全
2.温度的观察和认识: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读数
3.食品安全:食物的储存、清洗和烹饪
4.交通安全: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
以上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学期(教科版)全册知识点的简要归纳整理,具体的知识点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

最新改版三下科学知识梳理精品知识点全册精编知识点目录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位置》 (4)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 (5)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6)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7)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 (7)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 (8)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 (8)第8课《测试“过山车”》 (9)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0)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1)第3课《蚕长大了》 (12)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 (13)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 (14)第6课《蚕的一生》 (15)第7课《动物的繁殖》 (16)第8课《动物的一生》 (17)第三单元太阳、地球第1课《仰望天空》 (18)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9)第3课《影子的秘密》 (20)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 (21)第5课《月球——地球的卫星》 (22)第6课《地球的形状》 (23)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 (24)第8课《太阳、月球和地球》 (24)最新改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位置1.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判断前要先选好和哪个物体(标准物)相比。
3.如果物体相对于标准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相对于地面(标准物)来说,图中老鹰是运动的,蒙古包、马和白云是静止的。
4.如果物体相对于标准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5.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6.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在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7.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东北东南北南东西西南西北(1)首先选择标准物。
(2)然后确定物体相对于标准物的方向和距离。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二三单元)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整理第一单元1. (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
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
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受力的方向(一致),但是,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却会使他(后退)。
2.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推力)或(拉力)。
3. 小车越重,下滑速度越(快),冲出去越(远),小车越轻,下滑速度越(慢),冲出去越(近)。
由此可见,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或拉力)有关,(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速度(越快)。
4.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运动需要用到拉力的有(开门)(开抽屉)(拔河)(开易拉罐)5.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6.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在冰面滑行,摩擦力(小),在水泥地面滑行,摩擦力(大)。
说明两个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7. 往公路上撒沙子,雪地上撒煤渣、在车轮上缠铁链、鞋底上的花纹都是(增加摩擦力),而轴承上上加润滑油、在衣服拉链上涂石蜡、滑冰运动员的冰刀是(减小摩擦力),8. 拖着旅行箱前进时,旅行箱与地面接触部分就会产生(摩擦力)。
9. 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
10. 自然界不仅推力和拉力,还有(磁力、摩擦力、浮力、弹力、风力)等不同形式的力。
11.杠杆尺左右距离一样长,钩码挂得(一样多),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一样长),平衡。
12. 杂技中的走钢丝,演员手中的杠子起(平衡作用)。
13. 天平是人们根据(杠杆)的平衡原理制成的,主要由(托盘)、(指针)、(游码)、(底座)以及(砝码)和(镊子)等附属部件构成。
14.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称量物品时,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取用砝码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必须要用 (小镊子)夹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有些种子太小要用(放大镜)来看。
1.2种植我们的植物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2、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还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3、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1.3 我们先看到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试管中水量的变化说明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4种子变成了幼苗1、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
2、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3、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是(绿色的),是因为植物体内有(叶绿体)。
4、植物的叶片中有许多微小的(绿色)颗粒,这些小颗粒叫做(叶绿体),它可以产生(叶绿素),它能够利用太阳来制造植物所需要的营养.5、(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来自绿色的(叶)和(茎)。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5茎越长越高1、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
植物靠(茎)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靠(茎)把叶举在空中接受阳光照射。
1.6开花了,结果了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2、凤仙花一共有(4)个部分,分别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具备这四种结的花称为完全花。
凤仙花的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
3、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果实的形成主要与花的(传粉)和(受精)有关系,所以植物只有开花以后才能结果。
1.7我们的大丰收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
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90天左右)。
2、一般一株凤仙花能结出(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中大约有(17-18)粒种子。
种下(一粒)种子可以收获(几百粒)种子,这是我们的大丰收,同时也说明凤仙花的(繁殖能力)很强。
3、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变成种子。
4、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包括六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6、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7、开花以后的凤仙花不会再(长高)。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是一生要经过(多次)变化的(昆虫)。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蚕卵(近似圆形),像(小米粒),宽约1mm,厚约0.5mm,刚产下的是(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4、蚕卵孵化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2 蚕的生长变化1、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2、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身体外形是圆筒形的,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有六个小黑点是它的(眼睛),胸部有三对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有五对足,前四对足用来爬行,后一对用来(固定身体)。
身体的两侧有小黑点,这是蚕呼吸的地方,叫(气门)。
2.3 蚕变了新模样1、蚕茧里蚕的形态叫做(蛹)。
蚕蛹体型(粗短),像个(纺锤),(深褐色),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足和翅);(腹足和尾足消失)。
2、抽丝的方法:把蚕茧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下,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
3、(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
2.4 蛹变成了什么1、蚕茧里钻出来的是(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2、蚂蚁、蚕蛾、蜻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昆虫。
2.5蚕的生命周期1.从卵里出来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 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4.蚕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食物、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来维持它的生命。
2.6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1.用流程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例如蚕的生命周期:2.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2.7 我们的生命周期1.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2.从出生到死亡,人的生命会经历(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3.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幅(恒牙)。
4.(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第三单元 温度和水的变化1.1温度和温度计1. 物体的冷热总是在发生变化。
要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必须用(温度计)测量。
2.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 温度计是由(刻度、细玻璃管、玻璃泡)组成。
4. 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2.2测量水的温度1.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2.3水结冰了1. 比较冰和水,它们有哪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2.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3.水在(O ℃ )时会结冰。
2.4冰融化了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5水珠从哪里来装满冰块的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2.6水和水蒸气1.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水在(受热)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蒸发面积大等情况下蒸发的快一些。
2.7水的三态变化1. 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
3.水的三态变化(如右图所示)水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变化。
我们发现,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第四单元磁铁4.1我们知道的磁铁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
如(条形、蹄形、槽形、饼形、环形、柱形)等。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磁铁的地方很多,如(门吸、冰箱门、磁性白板、喇叭、电动机)等。
4.2磁铁有磁性3、“检测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实验步骤:①预测②实验检验③确认或修正原先的想法。
4.3磁铁的两极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磁铁(两端)的磁力大。
2.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松开手,小钢珠会(滚向一端)。
3.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
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4磁极的相互作用1、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一个磁极指南,另一个磁极指北。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我们可以利用悬挂法或水浮法,让磁铁自由转动,找出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
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3、磁铁总会指向(南北)方向,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
4、当一块磁铁摔成两段后,每一段都有(两个磁极)。
不管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南北)极。
4.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1、一般情况下,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两个相吸的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大);磁铁块数越多,磁力(越大),两个相斥的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
3、(磁力的大小)可以用吸回形针数量的多少来表示。
4.6指南针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6000多年前,我国人民指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人们称它为“司南”。
到了900多年前,人们知道了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方法,制作出了灵巧的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
后来,人们又把磁针和方位盘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叫做罗盘的定方向的仪器。
2、指南针有(磁针、支柱、方位盘)组成。
3、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1)把指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
(2)待磁针停止转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
(3)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4.7做一个指南针1、钢针经过磁铁磨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方法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
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
2、制作指南针:准备材料:钢针、磁铁、塑料碗、水、吹塑纸、笔3、制作过程:①用手拿着磁铁的一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20~30次。
②如果钢端指北,在吹塑纸上写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们的指南针就能指示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