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

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

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适当整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困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做到以下几点: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调动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语文,是传统的基础性学科,作为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教学空间不够宽阔、情感氛围不够浓厚、教学内容不够生动丰富等等。如果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将能很好地突破这些教学困境,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最重要、最常用的阅读手段就是朗读,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作为一项口头语言艺术,它通过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灵动有声的口头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关课文描述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继而通过声音来表现这种感悟,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养成。 如教学《草原》这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图促读,以视频促读、以音频促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经验也有限,他们难以想像草原到底有多美,那么这段优美的文字也就难以真正到达学生的内心。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旖旎的风光,配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草原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用眼观风光,用耳听音乐,用心悟美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爱上了朗读。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在维护世界和平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今的世界依然硝烟弥漫、动荡不安,但是对于身处和平幸福的中国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怎样的灾难。因此,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战争纪录片,并且定格在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惨场面,让学生深切地去感受。有几个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伤心地流泪了,带着这样悲痛的心情进入课文的学习,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游人经过这条孔隙的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也很有帮助。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这一课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小杨科的悲惨生活。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人类掌握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劳动都非常重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它的语言具有概括、含蓄、跳跃等特点,因此在把它通过语译初步弄懂之后,还要根据诗歌原句的提示,调遣自己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积累,

谈谈怎样创新小学语文课堂

谈谈怎样创新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教师应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移情体验,多重想象,疏导、结合等多管齐下的方法, 定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 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 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 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 性难以体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 一现状,就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 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 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 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 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 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 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 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 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 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三、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 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 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 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由于是自己的想像,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 文课堂中的丰富想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学 习文本的兴趣,起了推波助澜和激荡回应的作用。 四、多管齐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真正的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质变的飞跃,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 学生为什么在学习时感觉累呢?在美术课、体育课上、音乐课上,他们可是生龙活虎,精神饱满,兴致勃勃的。呵,天差地别。--因为乐趣,没有压力。语文也应该追求一种快乐,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有滋味。语文快乐,快乐语文。 我的语文课堂,缺乏活力,有时形式比较单一。我想如果缺少有效的激励,没有新意,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学生的表情也会比较冷漠,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爱上语文课,因此,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趣的导入是语文课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如设计“美丽的小路”的导入,我首先播放各式各样的美丽的小路的图片,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教学的组织形式尽量丰富一些。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枯燥单一的形式容易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因些课堂上要注意动与静的搭配,个体与群体活动的交互,防止疲劳。我们可以根据文本,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我就请了一部分同学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们都是想上台表演,但是我有一个要求,表演之前的要熟悉课文,记住自己要说的台词,这样孩子们就很乐意去记熟课文了。不同的角色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样又可以练习孩子的朗读。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

让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摘要】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

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 语言就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构成了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流露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语言更是人类思维的花朵,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让这些花儿开得更娇更艳。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语文吧!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中爱上我们的母语,在热爱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一、合作交流、互动互助,让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放在支配地位,而将学生置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多数学生成为旁听旁观的角色。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展示个性的平台。 一节课中教学信息的流量和频度反应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活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能得到来自教师的单方面的信息,而自身在学习中的疑问又往往受到教学时空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而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学习的障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频繁,多方信息在同一时空得到传递,并能及时得到应有的反馈和评价。 二、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言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1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实施新课程以来,像许久龟裂的河床渗出一股清泉,让我们的教育开始有了生命力。近五年来,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把握得怎么样?对新教材特征研究得如何?尤其对新课改实施得如何?实施中已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措施,才能实施好新课程、教好新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新课改沿着正确的方面前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1 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许多名师在教学中饯行了这一理念。比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支老师先是诱导学生“用心灵去诵读”,接着启发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最后激励学生“用心灵去倾诉”。支老师说:“刚才大家从作者写在纸面上文字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许多作者想跟你说的悄悄话,这就和作者进行了心灵沟通。但这还不够,还要用心灵去倾诉,就是说把你们的心里话告诉所有的人。每个人只说一句,拿出笔来,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开始冥思伏写)。师:有谁写完了,读给大家听?生A: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师:对,把“时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直接改为“时间就是生命”更好。更能说明“时间”的可贵性。生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生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非。生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E: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中在于勤。……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多么令人耳目一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课堂上支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孩子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出来,进一步升华文本。因此,“感悟”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在教学策略上主要用学生的个性语言实践来取代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讲风,用学生自己由内到外的体验,感悟和表达来取代教师自上而下的灌输;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涵咏品味,感悟融通,积淀语言、形成语感,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有利于引导学生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做到在感悟中体验;有利于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做到在感悟中品味;有利于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做到在学习感悟中提升。 2 让教师在务实中发展 2.1 平平淡淡教语文:教师要用真心与文本,与学生平等对话,用真情与作者,与学生作真诚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显露出语文本色。又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说: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维的流淌,这里用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现实的思考也有对未来的向往,读起来朗朗爽口很美。你们读过没有?生(齐答):读过。师问:你们能读美吗?生(信心不足)能!师:你们各读各的,读一次,你们想用什么情感就用什么情感读好不好?(学生开始自由地读)读后,师问:感觉如何?(学生沉默)有感觉吗?生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 ——《五彩池》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五彩池》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五彩池》这篇课文选自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课文介绍了作者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形状的五彩池以及五彩六色的池水,同时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二、案例描述 课前指名学生回答在课文中奶奶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作者去旅游见到什么导入,使用多谋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五彩池风光图片供学生欣赏,指引学生细看池水的斑斓色彩和水池奇特的形状。这样做好目的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到五彩池游览了一番似的,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 (一)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师:听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讨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1:我找到了“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展幅地毯的宝石”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它把光辉比作宝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景色。 生2:我找到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的像盘子的,

有的像莲花的…..”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奇特,它把水池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盘子和莲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特等色。 师:除了课文讲到的形状外,你还能想象出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吗?并用筒笔画画出来。 生:展示学生作品。 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神奇样子? 生1:我从这一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数量多。 生2:我从这一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母指能触到池底。”中体会到五彩池的大小和深浅。 师:你们很会读书,找得很准确。五彩池的确很神奇。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 生1:神奇的语气 生2:兴奋的语气 师:是的,我们应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惊讶之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次。 师:刚见到五彩池,作者就被它无比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然而,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生: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池水的颜色。 师:对,就是池水的颜色使作者感到惊奇。那么五彩池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生: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 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四人小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

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让语文课快乐起来 课程改革,确实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然而,我们细心观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一种方式,明天一种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感到困惑,感到迷茫:今天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孩子们说得好:“语文课应像天空一样美好,是活跃的天堂。”面对孩子真挚的语言,我们更感到了身上的使命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 是啊,往昔课堂中的种种弊端“不堪回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是否要将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继续维持下去,是否还要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尝试着让自己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活动,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演员,作为辩手、竞赛者,甚至作为小老师。老师也可作以将自己作为节目主持人,特邀嘉宾……多样的课堂角色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老师也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一切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享受到乐趣。 一、要让语文课快乐起来,笔者以为根本的决定因素是教师。谢教授在讲座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播种与生成知识”,其实就是要让教师注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才是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关键。 1、训练自身的幽默感。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有幽默细胞,要努力让快乐充盈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最爱。教师的适度幽默,能激起趣味,增加教师亲和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吸引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幽默感是课堂产生魅力的不可缺少的元素。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教师掌握了制造幽默的技巧,就等于获得了一把开启儿童内心世界的金钥匙。为了让小学生迷上语文课,我们在平时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完整版)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 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

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

如何让识字课堂充满快乐

如何让识字课堂充满快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是它的任务。学习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最特殊的使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低段识字有明确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然而识字教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求我们的识字课堂具有趣味性,是充满快乐体验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我们的识字课堂充满快乐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兴奋点也比较容易转移。我们只有精心创设一切可以调动、维系孩子积极性的氛围与条件,才能不断激发孩子识字、学词的兴趣和欲望。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个活动: 1.猜字谜游戏 在学习《画》一课时,就让学生猜:一块豆腐割四块,放进锅里盖上盖儿。这是什么字?学了“们”和“闪”就可编出“一人在门外,

一人在门里”的谜语让学生一谜猜两字。学习“想”就可编“木目下加心”。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激发了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编字谜游戏,比如他们编出“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棉)”;“二木不成林(相)”;“1+1不等于2(王)”等等来互相猜。学生在编字谜过程中,思维进入一种积极状态,何愁记不住这些字呢? 2.自编儿歌 点编一些孩子好记易背的儿歌。例如“聪”,可以这样编:“小聪明,耳朵灵。会听课,总专心。”又如:“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再如:“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学生把顺口溜记住了,字也就认识了,真是要形有形,要义有义。 3.变字魔术师 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变幻出新字。例如,学习“口、日、人、了”等字后,请学生加一笔或两笔,学了“广、玉、方”后请学生减一笔,学习“鸟、青、皮”后,可以加偏旁,学习“江、飘、请”后,可以换偏旁……。学生既巩固了旧字又认了新字。 4.我像谁,我的兄弟呢? 利用汉字偏旁、部件卡片,让学生通过组合新字进行识字游戏。也可出示偏旁和部件请学生组合成另外的生字。还有就是给某个字加或者换偏旁组成新字。如:旁(磅、榜、镑、谤、蒡、膀、搒)。还可出示生字卡片,找出它的形近字。如:牛———午,圆———园,为———办。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做法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几点做法 发表时间:2016-04-07T14:20:18.8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作者:卢海珍[导读]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黎村小学53780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基础教学理念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又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那样深入人心、受人欢迎。 一、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人类主宰着生活,离不开生活。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生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课堂上,假如我们能够合理运用,联系生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不仅能降低问题的难度,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先让他们进行“碰壁”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个词的表层意思。但说到深层含义,他们仍懵懵懂懂说不清楚,于是,我又简单向他们介绍了鲁迅“碰壁”时的时代背景,接着例举了现实生活中的“碰壁”现象。如:小红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零食,小梅就伸手去向她要东西吃。这时,小红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自己平时在小梅那儿受到的委屈,于是不屑一顾地对她说:“没门。”一会儿,教室里像炸开锅似的,孩子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和所见到的“碰壁”现象。句子包含着的意思也就在孩子们交流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解决。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教师是最好的利用这些资源的主导者。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资源等,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要求。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可从远程网中下载课件: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一只雪白的小山羊正低着头喝水,它的神情是那样的悠闲可爱;而它的背后却悄悄走来一只浑身上下都透着阴险、狡诈、可恶的大灰狼,尤其是狼的目光中透着凶狠,让人看了心会紧紧地揪起来,不由地担忧起羊的命运。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学生在紧急的音乐声中跟着画面走进了故事的现场,使简单的文字画面变成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剧。 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讲述了人们自发地在十里长街上为总理送灵车的感人情景。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总理了解太少,不能体会总理的逝世让举国上下同悲哀的心情。于是播放当时送别总理灵车的录像:在低沉的哀乐中,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向前移动,而街道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手中怀抱的婴儿,都来送别总理,无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人们眼望总理的遗像有多么的不忍、多么的不舍。悲壮的音乐在教室里回荡,目睹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动容。再看同学们,有的已泪流满面,有的在低声抽泣。真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似乎也置身于送别灵车的队伍之中。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到了课文中。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学生的知识大部分从课堂上学到,我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把从课外学到的字、词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如成立“一字开花小组”、“词语接龙小组”、“自我展示小组”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记词的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激、导、点、合作、参与、帮助等作用,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课堂情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激活课堂的方式、方法,让“欢声笑语”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基础上进行。”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也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因此,在新课改中如何改变教师角色,变表演者为策划者,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辅助实施教学活动: 一、走进学生的心里,用激情感染学生 我认为,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用鼓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传递给学生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增加学生自信,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回答问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教师情感的影响和传递。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或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富有激情的语言是真实的,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是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 记得在讲《武陵春》一首词中,我播放了一首凄凉的音乐,再加上我动情的朗诵,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出李清照的凄苦之情。据心理学家分析,教师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

生的情绪,因此,教学形式要受学生欢迎,这是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保证。 二、调动学生的感官,以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 当今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要讲解。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则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充满情感的讲解,则会带动学生完全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讲授《端午的鸭蛋》时,我围绕主题列出几个主问题,然后学生边读边想边做批注。在讲解过程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吃鸭蛋的经历,体会文中对鸭蛋描写的妙处;学生在朗读中有了垂涎欲滴的感觉,课堂自然而然就活起来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因此,要想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应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精心设计疑问,靠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疑中生奇、

小组合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1721584.html, 小组合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王进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5期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作为一门语言 工具,还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改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旨在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呢?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话题,希望能给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小组合作;应用策略 一、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涵盖了拼音、汉字、阅读、写作以及这几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语言交流工具,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学好语文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发展,小学语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强调,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呢?我们现在就引入“小组合作”这个话题。 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结成一组,按照教师下发的学习任务及要求,明确各自的职责,然后再共同讨论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小组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中,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起到帮扶作用,以优带差,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 虽然小组合作是新课改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值得倡导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为例,由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古诗不是很理解,如果教师这时让学生针对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感情,作者是在什么意

新课改下教学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

新课改下教学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 发表时间:2017-05-22T11:25:13.38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1期作者:张鹏[导读]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四中学056000 摘要:新课改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充满阳光 一、点在动情处,让学生满怀激情走向课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以诵读吸引学生。开讲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背诵一段名言警句、一两首古代诗词,活跃一下气氛,如同注入兴奋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便能轻轻松松进入课文,以悬念吸引学生。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拨动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以故事吸引学生。幽默风趣的话语固然引人发笑,而充满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会激起人们的联想。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指,众人不解其意,赵氏挑掉一茎灯芯,他才咽气。学生听后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教师可借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一见法国的吝啬鬼老葛朗台吧,看看他临死前做了些什么。” 二、拨到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1.在问题发现中泛起涟漪。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在研读课文时,他们不仅能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仅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 2.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3.在问题争论中涌起波澜。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趋于稳定,“成人感”特别强,课外阅读面拓宽,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和社会问题,并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难分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三、找准突破口,让学生明辨事理走出课文 1.在课堂延伸中关心社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于有的教材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结合教学,联系生活经历,或见证历史,或现身说法,会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社会,在思考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教材中所选课文既有其文学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时上挂下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渐渐地了解社会。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国人的心态;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讲《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 2.在合作训练中关注发展。语文内涵丰富、外延极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效果,合作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1)在语言训练中互学。高中语言训练内容多、范围广,由于受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评讲时总要借助参考答案。阅卷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许多答案比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视野是开阔的,教师应将这些答案摘抄下来,供学生欣赏、参考。(2)在作品训练中互助。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心心相印的思想撞击。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经典之作,富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能深入挖掘,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可帮助其理解,还可灌输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三鸟。(3)在思维训练中互补。合作学习,并不刻意追求通过研究而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减少浪费,充满效率,充满智慧,充满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