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整理
人类行为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人类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上的行为分析,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对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的摘抄。
二、基础理论1. 霍尔的人格理论霍尔(G. Stanley Hall)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霍尔提出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观点,强调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摘抄内容:“人格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心理结构,而环境则提供了个体发展的条件。
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
摘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我代表个体的本能欲望,自我代表个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超我代表个体的道德观念。
”3.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强调观察、实验和客观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
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摘抄内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行为分析1.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内在需求的驱动。
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与分析

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与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模式,从而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帮助。
本文将重点介绍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对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方法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实验研究是通过控制变量和调整条件来检验因果关系的方法。
观察研究则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的方式来了解其特点和规律。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大量被试者发放问题调查表并收集数据,以了解其行为和心理状态。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和协调,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二、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内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知觉、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如社会认知、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生命周期内的发展和变化,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
三、人类行为与心理研究对社会实践的意义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可以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机制,为社会政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例如,通过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制定更合理的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其次,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和谐的建立。
通过研究人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变量,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人类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行为的变化

心理学角度解析人类行为的变化人类行为的变化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通过探索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许多与行为变化相关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人类行为的变化,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行为变化。
一、行为变化的心理学理论1.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认为行为变化是由于人们在感知、思考和决策等认知过程中的变化导致的。
例如,当人们获取到新的信息或思考方式发生变化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对行为变化的解释较为全面。
2. 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为变化是由于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导致的。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被他人的期望和评价所塑造的,而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往往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强调社会因素对行为变化的重要性。
3.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行为变化,探索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例如,根据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从感知、运动到逻辑思维的转变,这种认知能力的变化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变化。
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变化趋势,帮助人们理解和引导行为变化的发生。
二、实证研究与案例探讨除了理论层面的探讨,心理学家还通过实证研究和具体案例的探讨来解析人类行为的变化。
1. 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变化在实证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随着环境变迁的速度加快和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待环境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为更加积极的态度。
这种行为变化的背后是人们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2. 互联网对社交行为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的社交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类行为的解析行为心理学的知识点

人类行为的解析行为心理学的知识点人类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行为心理学致力于分析和解读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动机和原因。
通过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行为心理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深层次内涵。
本文将探讨几个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来解析人类行为。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行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人类在决策、问题解决、记忆和学习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研究和模型建立,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思维机制。
例如,决策时的经验积累、注意力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记忆的作用都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二、动机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导向。
人类行为往往是被内在或外在动机驱使的,而动机心理学旨在理解这些动机。
例如,人们通过对某种行为的激励来追求奖赏,或是避免惩罚。
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需求层次理论、自我调节以及内在动机与外在奖励之间的关系等。
三、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人类的情绪是复杂而多样的,它们可以影响人类的决策、记忆与社交互动等。
情绪心理学通过研究生理指标、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来了解人类行为中情绪的作用。
例如,愉快的情绪可以提升创造力,而负面情绪可能对决策产生消极影响。
四、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永久性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行为。
人类行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而人格心理学使用各种测量和评价方法来揭示这些差异。
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可由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五个维度来刻画。
五、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归属感和社会规范等方面。
例如,从众效应研究发现,人们在群体中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据和理论模型,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中的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动机与心理分析

人类行为的动机与心理分析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物种,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驱动。
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分析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分析,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一、动机的类型与影响动机是指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目标。
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内心的欲望和需求,例如追求成就感、满足好奇心等。
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例如金钱、权力等。
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人们从内心深处追求某种目标时,他们会感到更加满足和有动力。
例如,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动机来自于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而不是为了金钱或名声。
这种内在动机可以激发创造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外在动机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会受到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以满足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例如,一个销售人员为了获得奖金和晋升会努力工作,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销售工作的兴趣。
这种外在动机可以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二、心理分析与人类行为心理分析是一种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研究个体的潜意识和心理过程,来解释和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冲动来自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和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或厌恶,但弗洛伊德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潜意识中的不愉快经历或冲突所导致的。
心理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压力的影响而采取的心理策略。
例如,人们可能使用否认、投射或幻想等机制来应对困难和挫折。
心理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防御机制,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压力。
三、行为动机与社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分析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系统。
人类行为学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分析

人类行为学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分析人类行为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旨在理解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心理与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下面我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心理模式心理是指个体在行为中相关意识和认识过程的总和,是人体在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反应和适应过程。
人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信念。
心理模式就是指人类在不同情境下表现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信念的一种模式化。
心理模式主要包括认知模式、情感模式、动机模式等。
其中,认知模式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包括知觉模式、注意模式、思维模式等。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的认知可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关注它的颜色和外观,而有些人则会关注它的功能和实用性。
情感模式则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动机模式则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动机和决策方式,包括利益驱动、道德感驱动、协同合作驱动等。
心理模式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心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决策和行为选择。
因此,在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中,对于心理模式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行为模式行为是由人类进行的活动及其表现,是人类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行动的外显表现。
人类的行为模式则是指在不同情境下,人类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
行为模式主要包括生物行为模式、心理行为模式、社会行为模式等。
其中,生物行为模式是指人类因生理原因而产生的行为模式,如饥饿时的寻找食物、疲劳时的休息等。
心理行为模式则是指人类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行为模式,如焦虑时的紧张不安、愉悦时的放松舒适等。
社会行为模式则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如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等。
在人类行为研究中,行为模式的探究对于理解人的行为与心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人类行为时,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来预测和解释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综上,心理与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分析

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分析主题: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分析引言:人类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动机背后的机制。
本教案将分为以下几个小节,分别讨论人类行为的不同维度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人类行为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行为的认知维度1.1 注意与感知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和感知的过程。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观察,了解注意力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认识到注意力的有限性。
1.2 学习与记忆本小节将探讨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
学生将了解到记忆是如何构建和储存的,以及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表现。
二、行为的情感维度2.1 情绪与情感本小节将讨论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学生将学习情绪的基本分类和表达方式,并了解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2.2 心理幸福感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关注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测量工具的运用,了解幸福感如何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相关联。
三、行为的动机维度3.1 动机与需要本小节将介绍动机和需要的概念。
学生将了解到动机是什么,以及如何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3.2 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在本小节中,我们将讨论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了解到目标的设定和动机的激励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四、行为的社会维度4.1 社会认知与行为本小节将重点讨论社会认知与行为中的认知扭曲和社会判断。
学生将学习到我们是如何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而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和解读的。
4.2 社会影响与行为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关注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案例研究,了解到社会规范、群体压力和权威性对我们的行为决策起到的作用。
五、行为的发展维度5.1 行为发展阶段本小节将介绍行为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和其中的特征。
学生将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到不同阶段的个体行为有何异同。
5.2 行为问题与干预在本小节中,我们将探讨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干预策略。
心理学教案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心理学教案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心理学教案: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心理学通过对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
本教案将介绍心理学中与人类行为动机和原因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并提供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一、动机的概念和类型1.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推动人类行为的内部或外部力量。
它们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目标导向性,驱使人们采取行动,实现个人需求和目标。
动机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源泉。
2. 动机的类型- 生理动机:基本生理需求(如温饱、性欲、安全等)对行为产生影响。
- 社会动机:社交互动和归属感等社会因素推动人类行为。
- 成就动机:个人对成功和成就感的追求促使人们投入努力并追求目标。
- 激励动机: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激励影响行为。
二、驱力理论1. 驱力理论的概念驱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兹伯格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两种驱力共同驱动的:成就动机和发展动机。
2.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对成功和成就感的追求与期望。
个体通常会设定自己的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挑战和提供有效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 发展动机发展动机强调个体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个体不仅关注自己在特定任务上的绩效,还关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个人潜能,来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
三、动机理论与教学实践1.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内部的自主性和外部的控制性。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以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
2. 关联性需求理论关联性需求理论强调个体对于归属感、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支持,满足学生的关联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欲望的作用机制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它总要自行寻求最大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参见图1-1)
在较多的心理分析理论中,压抑欲望的主要是道德法律等构成的社会规则体系,即主要是不合法、不合乎道德的欲望冲动被压抑。但容易注意到,仅当满足欲望、释放冲动的机会或可能性被人感知后,社会规则体系才会制约欲望冲动;在此之前,压抑欲望冲动的不是社会规则体系,而是因为缺乏满足欲望、释放冲动的现实机会或现实可能,即是不能而非不应该从根本上压抑着人的欲望冲动。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冯燮韬冯燮刚
§1.1 心理分析引论
§1.1.1人类行为的真正主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直到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才真正被当作科学来研究。
心理学的发展,逐步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在我们可以感知的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之外,心理学逐步深入到人类精神深处的潜意识。与不能感知、只能推断的潜意识活动相比,可以感知的意识和表象层在人类行为中仅为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
潜意识中的精神目的指向对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的选择有决定作用;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对精神目的指向则有反作用,即目标与象征将为该精神目的指向对应的欲望的满足提供渠道。当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与精神目的指向保持一致时,人处于一种机体的轻松愉悦和受激励状态,该目标或象征将得到强化;当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因为种种原因偏离、背离精神目的指向时,欲望满足的原有渠道不通或损毁,欲望被压抑,机体处于一种内外冲突的紧张状态。意识和表象层中的目标与象征与精神目的指向的持续冲突将导致意识活动与表象层行为的混乱,混乱的结果是象征和目标的失落以及失落后象征和目标的重新确立。此即人类行为自组织的重构。
图1-1 人类行为空间示图
如图1-3所示,当欲望冲动被社会规则体系或经验教训压抑时,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可能不通过意识,直接导致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谋求冲动的释放和欲望的满足,这种行为即为下意识行为。注意违反规则的行为与不符合规则的行为的区别,前者被意识觉察,属于意识行为,是意识比较选择的结果;而后者则不为意识觉察,行为主体并未觉察到规则的存在,是下意识行为。夜游为下意识行为,梦则是在意识制约最为薄弱的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欲望唤醒的下意识行为;洁癖、偷癖、窥淫癖等则既可能是意识行为也可能是下意识行为。但即使是下意识行为,在潜意识与表象层之间,存在且仅存在资源约束。
人的潜意识就象一个被防护墙立体封围的空间,欲望在这个空间中燃烧产生冲动,由资源约束(内生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外生约束)组成的防护墙对冲动进行选择:
(1)防护墙不允许通过,冲动不能进入意识层面或表象层,欲望冲动被压抑。
(2)防护墙允许通过,冲动进入意识层面导致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中的意识行为或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与该欲望冲动对应的精神目的指向一致,则获得成功,欲望得到满足,冲动获得释放。
因此,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时间、技能、信息、关系、物质资源等),是压抑潜意识深处欲望冲动的防护墙的主体部分;仅当人自身的资源条件许可时,冲动才会得到释放,欲望才会得到满足。社会规则体系则对欲望冲动的释放方式选择发挥有限的规范作用;当释放冲动满足欲望的方式不合法或违反道德时,社会规则体系在一定限度内压抑欲望冲动;欲望冲动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发生违反规则的行为。
(3)表象层中的意识行为或下意识行为与该欲望冲动对应的精神目的指向不一致,则遭到挫败,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冲动没有释放,但已经进入了表象层。那么,欲望产生的冲动去哪儿了?从欲望的物质性来看,冲动不灭。因此,冲动被反转了,原精神目的指向的冲动被反转成相反精神目的指向的冲动被无情的现实反弹回了潜意识,反转成相反精神目的指向的欲望。
事实上,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是辨证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弗洛伊德理论从“性冲动决定论”到引入“做伟人的欲望”(已经有了社会性与目的性的特点),直至“生存”和“死亡”欲望,逐渐在决定论中加入了目的论的观点;而荣格则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基础上将潜意识分解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才从决定论过渡到目的论。实际上,从欲望不断产生冲动,冲动寻求释放导致表象层行为或意识活动来看,人类行为是决定论的;而从冲动寻求释放满足欲望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又是目的论的。
荣格一度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后来则在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同时,引入了集体无意识,强调个人的社会性心理基础,逐步形成了“目的论”的心理学说。在荣格的学说中,潜意识被分解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一些在意识中被遗忘的事物沉淀和一些个人情结组成,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情结是存在于个人无意识中的情感、思想、知觉和记忆等的有组织的群集)。个人无意识中包含社会道德和文化所不见容的部分。每当外在刺激触及某一潜在情结相关联的东西时,自觉意识所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这一情结的回答的干扰,甚至被替代。因此,个人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具有潜在目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不能从经验获得其内容,其内容都是遗传的,是人类演化的痕迹。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人类行为有了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结构是原型。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功能性情结,是千百万次心理体验的凝缩与结晶,并构成了人对外界的最本质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表象层行为发生之前为表象层行为提供了心理取向,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内在目的指向。存在于潜意识的内在目的指向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与象征,象征与目标则是内在目的指向在表象层的显现。没有了象征与目标或象征与目标失落,人的精神与行为将处于冲突和混乱状态。
因此,人类行为空间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决定意识活动与表象层行为,受资源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制约;表象层行为分为意识行为与下意识行为。
§1.2.3人类行为的自组织
从欲望不断产生冲动,冲动寻求释放导致表象层行为或意识活动来看,人类行为是决定论的;而从冲动寻求释放、满足望满足这一目标一方面为人提供了对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把人的行为纳入了一个特定方向或某一对外来刺激所采取的特定反应形式。
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将受到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制约潜意识的是存在于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在大部分心理分析的论述中,将之主要归结为道德法律体系;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它在防护墙中的作用是次要的)。防护墙将对欲望的冲动进行选择:防护墙允许通过的冲动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或者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冲动则被防护墙所压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易见,在制约潜意识欲望冲动的约束中,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是内生约束,是欲望冲动压抑的根本原因,是欲望冲动得以释放的前提条件;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则提供了欲望冲动的外生约束,对欲望冲动的释放方式发挥有限规范作用。
§1.2.2人类行为空间
参见图1-1。潜意识中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击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防护墙(由资源约束、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组成);当人拥有的资源没能为欲望冲动的释放提供可能时,欲望冲动被压抑,可能产生欲望唤醒的下意识行为,如身体颤栗、梦等基本不消耗资源的形式,主要作用是表明该欲望的存在;当人拥有的资源为欲望冲动的释放提供了可能时,欲望冲动进入意识层面产生意识活动;当欲望冲动可以不受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约束时,意识活动导致表象层的意识行为,谋求欲望的满足;当欲望冲动受到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约束、欲望冲动的强度又不足以冲破该约束时,欲望冲动被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压抑;当欲望冲动受到社会规则体系与经验教训约束、欲望冲动的强度足以冲破该约束时,欲望冲动导致违反规则的行为。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属于意识行为。
此外,欲望冲动谋求释放的行为失败,欲望不能满足,人将陷入失败的痛苦,这样的经历将形成后天教训;同样地,欲望冲动谋求释放的行为的成功,将形成后天经验。人类后天形成的经验教训也是防护墙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欲望释放冲动的方式发挥有限选择作用。某种被经验教训所不见容的冲动释放方式可能因为该欲望冲动非常强烈,在资源条件许可时冲破经验教训的压抑,此即冒险行为,如逢赌必输的赌博等。经验教训同社会规则体系一样是外生约束,只是前者来自于个人经历,后者则来自于社会历程,实际上道德法律等构成的社会规则体系正是人类追求欲望满足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沉积。
因此,欲望的存在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人类行为的精神目的指向,该精神目的指向在人自发寻求欲望的最大满足过程中,对意识活动与表象层行为围绕该目的指向进行组织,此即人类行为的自组织。存在于潜意识的精神目的指向通过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与象征实现定位,并对人的行为进行组织,象征与目标则是精神目的指向在意识和表象层中的显现。没有了象征与目标或象征与目标失落,人的精神与行为将处于冲突和混乱状态。
§1.1.2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本质上看是“决定论”。弗洛伊德从性压抑导致的精神病变分析中,得出性冲动的压抑和释放决定了人的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这成为其理论基石。随着分析的深入,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又逐步拓宽引入了“做伟人的欲望”,最后又提出“生存”和“死亡”的欲望。
由此,我们得到了欲望追求满足的三种结果:压抑、满足、反转,对应冲动寻求释放的三种结果:压抑、释放、反转。同时,我们看到作为生命物质的欲望,它的物质性是不变的,但它却有两个方向,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两个方向之间的反转。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提出了生存欲望和死亡欲望;而荣格则明确提出了精神目的指向的概念。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作为生命物质的欲望,有两种精神目的指向:生存目的指向与死亡目的指向。所谓生存目的指向,是肯定、创建等积极性方向的集合体;所谓死亡目的指向,是否定、毁灭等消极性方向的集合体。生存目的指向的欲望导致肯定、创建等积极性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死亡目的指向的欲望导致否定、毁灭等消极性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
§1.3.2欲望空间
辨证地看待心理分析的目的论与决定论时会发现,目的论与决定论对人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