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生物碱》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生物碱》重点总结及习题
碱的共轭酸越稳定,Ka越小,pKa越大,碱性越强。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pKa的关系:pKa<2为极弱碱,pKa2~7为弱碱,pKa7~11为中强碱,pKa11以上为强碱
3.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SP3>SP2>SP1
四氢异喹啉(SP3pKa9.5) 异喹啉(SP2pKa5.4) 氰类(SP 中性 )
③碱性极弱的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和酸生成的盐不稳定,其酸水溶液用氯仿萃取时,生物碱可转溶于氯仿而被分离。
表10-2 生物碱溶解性规律
水 酸水 碱水、甲(乙)醇、 苯 乙醚 CHCl3、 CCl4石油醚
亲脂性生物碱-+-++ (++)-
亲水性生物碱++++--
生物碱盐 ++-+--
※两性生物碱、酰胺类生物碱、内酯型生物碱:既可溶于酸水,也可溶于碱水中,其余同脂溶性生物碱。
二、旋光性
大多有旋光(不对称碳原子或不对称中心),且多呈左旋性。通常左旋体的活性大于右旋体。
三、溶解性
1.游离态 指大多数的仲胺、叔胺类生物碱,多为亲脂性的,极性较小。
2.盐 为离子型,极性大。
生物碱盐溶解性规律:
①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②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盐。
③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盐的水溶度最小。
附注:用方法二分离时,应采用多缓冲纸色谱(分配原理)进行先导分离。
* 碱性弱的生物碱易游离(脂溶性,易于CHCl3)。
** 碱性强的生物碱易成盐(离子型,易于水)。
(2)利用生物碱的极性(溶解性)差异分离
分子结构的不同 极性的差异 对特殊溶剂的溶解性能不同而分离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案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案高中化学教案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课标要求]1.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

3.初步了解测定元素种类、含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4.了解确定分子式的一般方法与过程以及根据特征结构和现代物理技术确定物质结构的方法。

1.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步骤:分离、提纯→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2.采用蒸馏法可将沸点差大于30 ℃热稳定性强的有机混合物提纯。

3.利用萃取剂将有机物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的过程叫萃取。

4.质谱图中最大质荷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

5.红外光谱测定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

6.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峰数即氢原子种类数,面积之比为各类氢原子个数之比。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1.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2.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1)蒸馏①用途: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

③装置和主要仪器:(2)重结晶①用途:分离提纯固态有机物。

②原理:利用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差较大,采用冷却或蒸发将物质分离提纯。

③适用条件a.杂质在所选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很大,易于除去。

b.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该有机化合物在热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

④实验仪器与操作步骤:(3)萃取①原理:液-液萃取是利用有机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将有机化合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固-液萃取是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②适用条件:有机化合物与杂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有较大差异。

③实验装置:④实验操作:加萃取剂后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从下口将下层液体放出,并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特别提醒] 选用萃取剂的三原则(1)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法经济学

法经济学

第一章法经济学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法经济学的称谓和含义。

2.掌握法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3.掌握法经济学研究框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正义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是效益。

……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毫不惊奇地发现: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里,浪费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读者必须牢记:经济学后面还有正义。

法律的经济分析的解释力和改进力都可能具有广泛的限制。

然而,经济学总是可以通过向社会表明为取得非经济的正义理想所应作的让步而阐明各种价值。

对正义的要求绝不能独立于这种要求所应付出的代价。

”——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Posner)第一节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形成一、萌芽、孕育阶段法律中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家对法律分析早期融合;18世纪的法与经济的融合亚当·斯密,贝卡利亚,边沁;20世纪20年代,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康芒斯。

二、形成、普及阶段经济学和法学的真正结合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推动力由美国著名法学家弗兰克和卢埃林发起的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由于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所带来的思考:市场并非万能,需要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经济生活,市场失灵需要进行法律救济。

法经济学的初步形成:20世纪60年代标志: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与经济学》杂志的创刊(1958年);科斯1960年发表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法经济学学派的真正树立标志:波斯纳在1973年出版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从法理学的高度,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学说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确立了法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体系。

法经济学是分析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的法律制度的变迁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效率、效益和公平、正义有机结合、交替循环上升的法律价值观,结合本土具体的、动态的社会规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成本——收益,从而实现正义的三个基本成分——安全、自由、平等的合理平衡,以及正义和秩序有效协调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全部PPT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全部PPT课件

13
3.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特点 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方法 结构鉴定方法 生物合成
结构修饰 构效关系 生物转化 体内代谢过程等
14
三、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历史沿革和现状
大体分为以下3个阶段: 1. 原始和萌芽阶段(——18世纪末) 2. 学科真正形成阶段(19世纪) 3. 学科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
16
2.学科真正形成阶段(19世纪)
特点一:以化学成分的发现和分离为主 1806, 阿片——————吗啡(morphine) 1820, 金鸡纳树皮———奎宁 (quinine) 1828, 烟草——————烟碱(nicotine) 1885, 麻黄——————麻黄碱(ephedrine) 吐根碱、士的宁、小檗碱,阿托品、可卡因等
47
第三节 提取分离方法
提取前的准备 系统的文献调研 原材料的处理 保留凭证标本 提取分离一般原则 已知物或已知结构类型——文献方法,工业方法 未知物——活性跟踪(定向分离)
70年代,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1D NMR——2D NMR
30—60—100—300MHz
400—500—600—800—900MHz
UV,X-ray,ORD,CD等
21
3.学科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
特点三:研究深度、广度、速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深度、广度:机体内源活性物质 微量、水溶性、不稳定、大分子
7
4. 天然药物研究现状
世界各地加强天然药物研发的投入 1983-1994年,上市522种新药,44%天然来源 1984-1995,FDA,31种抗癌新药,61%天然来源 93种抗感染新药,63%天然来源
关于天然产物的学术交流日渐活跃

(完整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

(完整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北京市航天中学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一)教学背景的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有机化学也不例外,可简单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两个大的方面。

本章是学生经过初中和必修2的学习之后,在初步了解了某些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选修模块。

因此本章有着承上启下,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章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有机化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之后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节教材为课程标准新增的章节,内容全新。

有机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逻辑结构:首先介绍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学习者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分步按顺序介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介绍元素分析开始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介绍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有机物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官能团→分子结构。

2.学习目标分析:(1)在本章前三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的基础,具备了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的初步知识。

(2)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相对于无机物而言有机物是比较陌生的一个领域,面对陌生的知识,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手段与方法。

(3)学生在初中一年化学学习中对有机化学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教学重点: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1、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方法的应用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3、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有机物组成元素的定量分析。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 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 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 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 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 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整理版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整理版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体系结构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一、涵义1、方法与方法论(1)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它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具有主客体的统一性、中介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2)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方法论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质、作用、特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及运用等问题。

(3)区别联系:联系-—方法是方法论的原材料和基础,方法论又反过来给各种方法以指导。

区别——质的不同,方法论是众多具体方法的共同性的升华;只有在一定的观点、原理指导下所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体系化的方法,才能成为方法论。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法论(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二是研究该方法的联系规律;三是研究该方法的具体规律;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学科理论基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知识借鉴第一种是既有部分教育内容交叉,又可以直接引入某些教育方法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第二种是借鉴学科的某些理论及方法进行移植,如教育学、系统学等。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与特点一、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研究指明方向;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任务的工具;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方式。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材分析地球结构是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是第二章之后内容的初步概括和学习,是学习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的基础和总括。

本节重点在于地球内外部圈层的介绍和对学生地理空间联系思维的培养。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强。

2、学生读图能力较弱,本节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的掌握.3、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较弱,本节继续加强学生概括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生初学地理,对地理思维掌握不够,本节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地图法、板书笔记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地震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地质钻探计划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绘制,体会地球结构特殊性,培养学生地理要素联系的思维,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师:讲新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上了一个月的地理,有没有明白地理在研究什么?生:……。

师:我刚刚听到有人回答地球,回答得非常对,我们地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地球运行的原理.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

(这句话希望大家能记住,以后对于我们地理学习很有用)我们第一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天文学角度来看,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天体,这也是与其他星球的共性。

而我们看见的身边的河流,花朵,石头等很多都是地球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地理学所要研究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节课其实不难,却是正式进入地理学的一小步。

大家再看看这句话,结合大家预习这节课,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生:……师:(黑板上写)那我问一个问题,这句话里面“表层”是什么意思,是500km以上还是100km 以上算表层,这个疑问我们留到后面来解决.下面我们对地球正式开启一段探索之旅,(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要按照之前任老师的要求记笔记,还要跟着我画图,这也是地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均一的晶形 ❖ 明确敏锐的熔点、沸点 ❖ TLC、PC (样品在三种展开系统中均呈现单一斑点
时方可确认其为单一斑点)
❖ GC(在加热条件下能够气化而不被水解)、HPLC

结 构 研 究 的 主 要 程 序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1. 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 2. 质谱 (MS,mass spectrum)
❖ 特定的吸收谱特征——骨架类型的判断。如:黄酮、香豆素、蒽醌
❖ 加诊断试剂前后谱图的规律性变化——取代图式的推断
如:黄酮、香豆素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5. 核磁共振(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原理:
1H、13C等具有磁矩的原子在外加磁场中受电磁波照射, 吸收一定能量电磁波,产生能级变化,引起核磁共振
EI-MS
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①样品需加热
气化,离子
化,得到M+
②难气化、
易热解的成份
测不到M+。
M+
如:糖、苷、
氨基酸、肽、
蛋白质、核
酸、抗生素。
常用质谱技术及特点——场解析质谱(FD-MS) 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
❖ 试样稀液涂于钨丝上作阳极,对面加阴极,通高压,使电 离
常用质谱技术及特点——电喷雾质谱(ESI-M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强静电场使试样电离, 难气化、易热解、大分子、小分子,均可得到
准分子离子峰:[M+H]+、[M+Na]+、[M+K]+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3. 红外光谱(IR,infrared spectra)
❖ 3. 红外光谱(IR,infrared spectra)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spectra)
(ultraviolet-visible
❖ 5. 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6. 其他:
x-单晶衍射法
旋光光谱(ORD)
园二色谱(CD)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1. 确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分子式的确定
❖ 元素定量分析结合分子量测定 ❖ 同位素丰度比法
❖ 高分辨质谱(HR-MS,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um )
不饱和度(Index of unsaturation)的计算:
❖ u=C数+1- —H— - —X— + —3N—
❖ 氢核磁共振(1H-NMR)
❖ 碳核磁共振谱(13C-NMR)
❖ 二维核磁共振谱 (2D-NMR)
氢核磁共振(1H-NMR)
应用: 提供H的类型、数目、相邻原子团的信息
四个参数:
❖ 化学位移():1~10~20ppm ——H的类型
屏蔽效应
❖ 积分值/积分面积
———同一环境下H的个数
❖ 自旋偶合裂分的峰数 ———邻位与其不等同的H的个数
❖ 难气化、易热解的成份,可得到 准分子离子峰:[M+H]+、[M+Na]+、[M+K]+ 逐个脱去糖基的碎片峰:[M+H-162]+、[M+H-162-146]+
❖ 苷元的碎片离子相对少
FD-MS
常用质谱技术及特点——快速原子轰击质谱(FAB-MS) fast atom bombardment
2
2
2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2. 质谱 (MS,mass spectrum)
作用:
❖ 确定分子量、分子式 ❖ 提供部分结构信息
——碎片的m/z及裂解方式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2. 质谱 (MS,mass spectrum)
❖ 常用质谱技术及特点 ❖ 电子轰击质谱(EI-MS,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 场解析质谱(FD-MS,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 ❖ 快速原子轰击质谱(FAB-MS,fast atom bombardment) ❖ 电喷雾质谱(ESI-M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符合 n+1律 s, d, t, q
❖ 偶合常数(J)
———H核间的距离
相隔键数: 越少,J大,通常为3JH-H 二面角: 越接近90°,J越小
越接近0°、180°,J越大
氢核磁共振(1H-NMR)
远程偶合(4JH-H):
烯丙偶合
Hb C
Ha
C
C
Hc
Jac=1.6~2.0Hz Jbc=0~1.5Hz
❖ 原理: 化学键的振动在红外光区(4000~625cm-1)引起的吸收 谱图
❖ 作用: ❖ 特征频率区(functional group region)
4000~1500 cm-1————确定官能团类型 (OH C=C C=O C≡C Ar ) ❖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
1500~600 cm-1————构象、构型、取代模式等
Ha 芳环上的偶合
Hb
Hc Hd
Jab=6~10 Hz Jac=1~3Hz Jad=0~1 Hz
氢核磁共振(1H-NMR)
❖ 同核去偶技术(homodecoupling): 消除或部分消除相邻H核的偶合,简化图谱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 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原理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a)
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n)
在紫外可见光区(200~700nm)引起的吸收谱图
❖ 作用
❖ 对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有重要 价值
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 结构研究:非常重要,是药效学、毒理学、结构修饰或
合成的前提。
❖ 结构研究的总原则: 尽可能不消耗或少消耗试样 波谱综合分析 与文献数据比较 必要时辅以化学手段
第四节 结构研究法
❖ 一、纯度的测定 ❖ 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 ❖ 三、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纯度的测定
纯度检查法:
❖ 离子枪发射高能离子与另一中性粒子碰撞,交换电荷, 形成高速中性粒子,与样品碰撞,使其电离
❖ 离子枪发射高能离子与另一中性粒子碰撞,交换电荷,难气 化、易热解的成份,可得到 分子离子相关峰:[M+H]+、[M+Na]+、[M+K]+
逐个脱去糖基的碎片峰:[M+H-162]+、[M+H-162-146]+ ❖ 可得到苷元的碎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