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方案

框号
1
2
3
4
5
选项
组成细胞
A
有机物 无机物 水
的化合物
无机盐
人体细胞 常染 性染 X 染 B
的染色体 色体 色体 色体
Y染 色体
物质跨膜 主动 被动 自由 协助(易 C
运输 运输 运输 扩散 化)扩散
分裂 染色单 同源染色
D
有丝分裂 分裂期 间期 体分离 体分离
3.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 是( B )
【即时突破】 6.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C )
A.图 1 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 2 所示为 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 1 的 e 点和图 2 的 g 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 捕捞量 C.若图 1 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曲线Ⅰ为培养早期, 曲线Ⅱ的 cd 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 1 中曲线Ⅱ的 f 点与图 2 曲线的 g 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7.(2017·连云港模拟)下列图中的 a、b、c 分别表示某捕食链中 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图甲 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后,各营养级 生物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的 a、b、c 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 a 营养级各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不具有竞争关系 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 本未变 D.图中 b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c 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
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建立模型与类比推理等都是现代科学研究 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以 下为假说—演绎法推理的逻辑关系。
学生探究实验案例-《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探究实验案例——《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冬天取暖时所用的煤和木材,燃烧后他们的质量变少;取一段镁带在空气中点燃后质量变大。
引导学生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二、学生提出猜想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根据前面学过的Mg+O2——MgO、P+O2——P2O5这两个反应就可算出是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煤和木材的燃烧之后生产炉渣和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煤和木材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我通过它们燃烧的化学反应C+O2——CO2中却算出没变。
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三、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四、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 取一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
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2.取一段镁带,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1。
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把燃烧后的白色粉末收集起来并在托盘天平上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3.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的质量w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方案4.在10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将一支内有少量小块大理石的小试管有细铁丝固定在与100ml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上,将一支盛有稀盐酸的滴管插入橡皮塞,将上述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案例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案例一、教学背景。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铁生锈的具体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变化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铁生锈的条件。
学会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2. 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约5分钟)教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看个小物件儿。
”(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钉)“这铁钉啊,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脸上长满了‘铁锈斑’。
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看到这种生锈的铁制品呀?像那些户外的铁栏杆、旧自行车啥的。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铁为什么会生锈呢?是铁它自己想换个‘铁锈装’耍酷,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呢?”学生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会说因为有水,有的会说因为有空气。
2. 提出问题(约3分钟)教师:“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探究一下这个问题:铁生锈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3. 作出假设(约5分钟)教师:“那咱们先大胆地猜一猜。
同学们觉得铁生锈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第一组代表:“我们觉得可能和水有关,因为在潮湿的地方铁更容易生锈。
”第二组代表:“我们认为和空气有关,特别是空气中的氧气。
”第三组代表:“我们想也许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不错,那咱们就来设计实验验证一下这些假设。
”4. 设计实验(约10分钟)教师:“要探究铁生锈和这些因素的关系啊,咱们得用到一个很厉害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啥叫控制变量法呢?就好比咱们要研究一个人胖是因为吃得多还是运动少,那咱们得保证其他条件都一样,就只改变吃的量或者运动量来观察。
中学化学教研案例名称(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学化学教育改革,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主题,开展了一堂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
二、案例目标1. 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帮助教师掌握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三、案例实施1.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质的分类: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
(3)物质的转化:探究物质的转化规律,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分类、性质和转化等基本概念。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讨论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共同分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提炼化学知识。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提高了化学实验技能。
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显著。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案例以“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知识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材料:光合作用实验装置、二氧化碳、水、光、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等。
b. 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d.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e.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水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数据分析:a.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水。
b.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在黑暗环境中无法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3. 反思:如何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分析能力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案例描述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活动准备(1)确定主题:根据我校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确定时间:将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持续一个月。
(3)确定地点:在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
(4)确定参与人员:邀请我校化学教师参加,共计10人。
2. 活动过程(1)分组讨论:将参与教师分成两组,每组5人。
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总结。
(2)案例分析:各组成员针对化学教学中实验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验设计、操作方法、实验效果等方面。
(3)实验演示:各组成员根据讨论结果,选取一个实验案例进行演示,其他组成员观摩并提出改进意见。
(4)经验分享:各组分享本组在实验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他组成员学习借鉴。
(5)总结评价: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对本组讨论和实验演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活动成果(1)提高了教师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认识,增强了实验意识。
(2)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等问题。
(3)优化了实验教学方案,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案例反思1.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热烈,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经验分享等环节,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4. 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培训。
5. 活动结束后,部分教师提出建议,如增加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等,为我校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初中化学教研专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化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化学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化学课堂,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2. 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1年3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由教研组长主持,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2. 专家讲座:邀请化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 教学案例分析:由教师分享在化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案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4. 分组讨论:教师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剖析。
5. 总结与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探究式教学的方法:问题引导、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信息技术辅助等。
(3)探究式教学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评价反馈等。
2. 教学案例分析(1)案例一:以“物质的性质”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规律。
(2)案例二: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
(3)案例三:以“化学实验”为例,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培养实验技能。
3. 分组讨论(1)针对案例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2)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化学课堂。
(3)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下一页1 2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性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
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板书]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学性的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照性的原则。
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
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
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分析]: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下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