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校本课程
《弟子规》校本课程详细教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详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弟子规》校本课程的第一章“入则孝”,具体内容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第一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长辈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弟子规》中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长辈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弟子规》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弟子规》第一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每句话的含义,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古文句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古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2. 主要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弟子规》第一章,并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孝道。
2. 答案示例:翻译:《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内容如下:父母呼唤,应及时回应,不可迟缓;父母的命令,要立刻行动,不可懒惰;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要顺从接受。
举例:在生活中,我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尊敬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深入了解孝道的内涵,将孝道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主题引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对古文词汇的讲解要细致,可以通过词义解释、例句分析、同义词辨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总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遵守传统美德和社交礼仪的能力。
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弟子规》的原则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弟子规》的基本原则和故事案例。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实践。
第二章:孝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孝道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情感。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孝道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难点:如何将孝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孝道的意义和故事案例。
互动法: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实践孝道。
第三章:尊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态度。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尊师重道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难点:如何将尊师重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尊师重道的意义和故事案例。
互动法: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团结同学的活动。
第四章:礼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4.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难点:如何将礼仪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故事案例。
互动法: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实践礼仪。
第五章:勤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勤奋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习惯。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勤奋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勤奋习惯。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勤奋的意义和故事案例。
互动法: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实践勤奋。
第六章:友爱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领会友爱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6.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友爱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难点:如何将友爱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校本课程《弟子规》

校本课程《弟子规》《弟子规》故事(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
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讲学图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
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
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故事(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故事】董遇好学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
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左传》、《老子》等经典很有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学大师。
董遇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出门做小买卖。
但不管做什么,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些书,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但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做老师呢?”“为什么要书读百遍呢?”有人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你读了一百遍书,难道还不能理解书中的意义吗?”董遇回答说。
弟子规校本课程

弟⼦规校本课程1【原⽂】1 凡出⾔f án ch ū y án x ìn w éi xi ān凡出⾔,信①为先,zh à y ǔ w àn ɡ x ī k ě y ān诈②与妄③,奚可焉④!hu à shu ō du ō b ù r ú sh ǎo话说多,不如少,w éi q í sh ì w ù n ìn ɡ qi ǎo惟其是,勿佞巧⑤。
k è b ó y ǔ hu ì w ū c í刻薄语,秽污词,sh ì j ǐng q ì qi è ji è zh ī市井⽓⑥,切戒之。
【注释】2【译⽂】开⼝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的事情,⼀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于欺骗或花⾔巧语,更不能使⽤!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处世应该谨⾔慎⾏,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所谓:“词,达⽽已矣!”,不要花⾔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奸诈取巧的语⾔,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赖粗俗的⼝⽓,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汉字天地“其”的甲⾻⽂和⾦⽂字形,像个簸(b ò)箕(j ī)的形状,有箕⼝,有箕臀,两条交叉线有纺织的意思。
“其”本来的意思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连词、副词、助词、介词使⽤,⼈们就另造了⼀个“箕”字来表⽰它本来的意思。
甲⾻⽂⾦⽂⼩篆⾪书【原⽂】2 见未真jiàn wèi zhēn wùqīnɡyán见未真,勿轻⾔,zhīwèi díwùqīnɡchuán知未的①,勿轻传。
shìfēi yíwùqīnɡnuò事⾮宜②,勿轻诺③,ɡǒu qīnɡnuòjìn tuìcuò苟④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校本教案

《弟子规》校本教案第一章:总论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培养学生遵守规矩、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美德。
1.2 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3. 《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弟子规》的背景和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弟子规》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孝道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和长辈。
3. 培养学生感恩和回报父母的心态。
2.2 教学内容1. 孝道的定义和内涵。
2. 《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具体要求。
3. 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和体现。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孝道的含义和要求。
2.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父母和子女,体验孝道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
第三章:尊师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尊敬师长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老师。
3.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1. 尊师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弟子规》中关于尊师的具体要求。
3. 尊师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和体现。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尊师的含义和要求。
2. 经验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校园中践行尊师。
第四章:礼仪4.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礼仪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礼仪规范。
3. 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4.2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内涵。
2. 《弟子规》中关于礼仪的具体要求。
3. 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和体现。
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仪的含义和要求。
2. 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各种社交场合,实践礼仪规范。
小学《弟子规》校本教案

小学《弟子规》校本教案第一章:简介《弟子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弟子规》的背景和核心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弟子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3. 讨论:《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第二章:孝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孝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孝顺心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孝道的定义和表现。
2. 《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孝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孝道的定义和表现。
2. 讲解:孝道的重要性。
3. 分析:《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案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孝道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孝顺心和家庭责任感的表现。
第三章:尊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尊师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尊敬老师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尊师的定义和表现。
2. 《弟子规》中关于尊师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尊师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弟子规》中关于尊师的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尊师的定义和表现。
2. 讲解:尊师的重要性。
3. 分析:《弟子规》中关于尊师的案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尊师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恩之心的表现。
第四章:友道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友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友道的定义和表现。
2. 《弟子规》中关于友道的内容。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教育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为人子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弟子规》,使学生能够:(1)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3)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第一节:弟子规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弟子规》的起源、作者及其历史背景,理解《弟子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2 第二节:孝道文化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道观念,了解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长辈的美德。
2.3 第三节:兄弟相处之道学习《弟子规》中关于兄弟相处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友爱兄弟、和谐相处的品质。
2.4 第四节:为人处世之道学习《弟子规》中关于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内容,培养学生谦虚有礼、诚实守信的美德。
2.5 第五节:学习态度与方法学习《弟子规》中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吸收。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升道德认识。
3.4 实践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弟子规》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将《弟子规》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弟子规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背景和作者。
2.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培养学生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起源和发展。
2. 弟子规的作者及其生平。
3.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4. 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弟子规的起源、作者及其生平。
2.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介绍弟子规的起源和发展。
2. 讲解弟子规的作者及其生平。
3. 阐述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4. 分析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5. 学生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弟子规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弟子规心得体会的文章。
3. 制定一个践行弟子规的计划。
第二章:弟子规的基本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弟子规的五个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五个基本原则。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五个原则。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弟子规的五个基本原则。
2. 实例演示法: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步骤1. 讲解弟子规的五个基本原则。
2. 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弟子规中关于基本原则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弟子规基本原则的文章。
3. 制定一个践行弟子规基本原则的计划。
第三章:孝顺父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孝顺父母的原因和意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孝顺父母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孝顺父母的原因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目录第一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第二课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第三课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第四课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第五课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第六课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第七课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第八课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第九课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第十课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第十一课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第十二课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第十三课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第十四课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第一课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链接孝子的反哺之爱2004 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其中的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孝子田世国。
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必须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
母亲得病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肯就医,怕拖累儿女,但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
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
母亲接受肾移植后健康很快恢复过来,正是儿子如此壮烈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他的举动使亲朋好友都很感动。
当他获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时,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是不计回报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工作忙,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少了。
可是你可以不时打一个电话,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你和妻子儿女的照片给老人看;每年至少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周末陪父母逛一下街……给钱不是衡量孝顺与否的标准,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也不是说非要捐肾才是最高的境界,那是我家的特殊情况而已。
”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
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
”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
作为家里的长子,这位孝子从懂事时起就事事处处为父母分忧。
在工作期间,他先后安排父母到海南旅游,出钱给父母装修房子。
看到父母看电视时喜好不同,他竟然买了两台大彩电,乐呵呵地对父母说:“你俩一人一台,免得经常为换台吵闹!”2005 年2 月17 日,中央电视台评选“2004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让这个故事最终演化成一场被誉为“重新唤醒现代人传统孝道”的热潮,带给人们一个动人的亲情故事,这位孝子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想一想你正在做自己的事情,父母呼唤你,或让你帮忙,你会怎样?第二课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
★故事链接孟母断机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想一想对于父母的唠叨,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第三课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读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故事链接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
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
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
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
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
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想一想你能做到吗?第四课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读外出离家时,先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故事链接生命的代价沉痛的教训临近暑假,某小学老师通知学生第二天下午放半天假,并要求学生告知家长。
却有两名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通知家长,擅自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游泳,落入深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由于他们两个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以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照顾,直到晚上家长不见孩子回家才发现出事了,但为时已晚!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年都有发生,小朋友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还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
天色已晚,父母认为他在在学校没回来,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
老师告诉几点下课,应该到家里了,母亲听后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寻找这个孩子。
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到孩子的房间里一看,正在网络天地“畅游”。
孩子没有“反必面”出现了上述状况,也许有的父母将孩子狠狠地打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孩子引导过来,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性在哪里,告诉他:“如果父母没有到你的房间里去看,就急急忙忙出去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很容易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父母急出病来;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如果心脏不好,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上述无论哪一种状况出现,你将是终生的遗憾,同时你也是一个不孝子孙!”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小孩是很受教的。
另外我们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
想一想你平时都有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与大家分享吗?第五课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解读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故事链接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想一想你觉得任性好吗?你愿意和任性的孩子交朋友吗?第六课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读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故事链接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苹果的教训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
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
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
”这位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苹果,我跟你道歉,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马上付给你。
”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这种举动,我们相信孩子的惭愧之心一定会被唤醒,从而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可是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先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
想一想你赞同故事中“母亲”的做法吗?为什么?第七课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读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故事链接郯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想一想如果你想跟同学一块儿去滑旱冰,可妈妈不同意,你该怎么办?第八课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读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