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白的人生与诗歌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

《走近李白》教案设计第一章:李白生平简介1.1 李白的生平背景介绍李白出生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他的出生地点。

让学生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诗歌发展达到了巅峰,李白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1.2 李白的文化成就讲解李白在诗歌方面的天赋和才华,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让学生了解李白被誉为“诗仙”的原因,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李白的诗歌创作2.1 李白的诗歌主题分析李白诗歌的主题,包括山水田园、友情、壮志凌云等。

让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2.2 李白的诗歌形式介绍李白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让学生了解李白在诗歌结构、韵律和用词上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3.1 李白的诗歌意境讲解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宽广的胸怀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让学生感受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2 李白的诗歌语言分析李白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豪放、奔放、清新、典雅等。

让学生学习李白诗歌中的优美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章:李白的诗歌影响4.1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讲解李白诗歌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包括其他诗人的受启、画家、音乐家的创作等。

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李白的诗歌在现代的价值探讨李白诗歌对现代人的启示和价值,如何从他的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李白诗歌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更有思想深度的人。

第五章:欣赏李白的名篇5.1 《将进酒》分析《将进酒》的诗歌背景、主题和意境,讲解其中的经典词句和韵律特点。

让学生感受李白豪放奔放的诗风,领略他的诗歌魅力。

5.2 《庐山谣》分析《庐山谣》的诗歌背景、主题和意境,讲解其中的经典词句和韵律特点。

让学生感受李白清新典雅的诗风,领略他的诗歌魅力。

第六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6.1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讲解浪漫主义诗歌强调个人情感、追求自由、描绘理想的特点。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李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2. 研究李白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将进酒》;3. 分析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白的代表作品欣赏:《静夜思》和《将进酒》;3. 李白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分析;4.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李白风格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环境。

步骤二:欣赏诗歌1. 阅读《静夜思》和《将进酒》两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2. 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深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步骤三:讨论主题和风格1. 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诗歌主题,如自然、爱国、人生思考等;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李白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借景抒怀、豪迈奔放等。

步骤四:写作练1. 要求学生尝试仿写李白的诗歌风格,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诗歌,或是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2. 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3. 学生自主撰写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五、教学资源1. 李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2. 李白的代表作品《静夜思》和《将进酒》的课文材料;3. 李白其他作品的选段。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李白诗歌欣赏和分析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展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

2. 学习并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品味其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

2. 李白的代表作品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李白的生平介绍和诗歌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让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提问学生对李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好奇心。

二、生平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成长经历、旅行经历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包括豪放、奔放、激情等。

2. 引导学生通过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的风格。

四、代表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进行分析和讲解。

2. 引导学生品味李白的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其诗歌的美。

五、学生阅读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自由阅读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和意境,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古典文学的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李白的诗歌,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模仿李白的豪放风格,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诗歌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李白的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教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活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2. 鉴赏李白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度鉴赏和解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李白的生平介绍及其诗歌作品。

2. 李白诗歌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评论。

3. 李白诗歌的教学PPT或教案。

学生准备:1. 预习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作品。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教学场地:教室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PPT或教案、笔记本、书籍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讲解(40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性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风格,及其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选取讨论优秀的同学进行分享,引导全班进行交流。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鉴赏(40分钟)1. 教师选取两首李白的诗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鉴赏,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分享鉴赏过程和成果。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李白的风格诗歌,可以是一首小诗或片段。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10分钟)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李白诗歌的鉴赏和解读。

李白诗选教案

李白诗选教案

李白诗选教案《李白诗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熟悉《李白诗选》中的代表作品,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对李白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李白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分析《李白诗选》中的代表作品,把握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李白诗选》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课件或展示板。

四、教学步骤导入:学生们,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独特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部分代表作品,一起来欣赏和探讨。

1. 李白生平介绍(口述或展示材料)李白,字太白,身世显赫,才情出众。

他的创作得以充分展示个人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

李白不仅在文学上有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2. 李白诗歌特点(讲解或展示材料)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意境独特为特点。

他的诗歌既讳言辞,又富有想象力,既表现浪漫情怀,又抒发忧国忧民之意。

他的诗作多用形象独特、意境深远的语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情冲击。

3. 《李白诗选》选读(根据教材内容,分析选读的诗歌)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或展示板呈现《李白诗选》中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

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首诗进行分析:4. 诗歌赏析与讨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与讨论)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 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对诗的意境有何影响?- 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5. 学生分享与总结请学生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李白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对《李白诗选》中的代表作品有了一定的掌握。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李白的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初中李白的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李白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够解读并欣赏《将进酒》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背景及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

2. 诗歌的意境、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

3. 诗歌中的名句赏析。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2. 诗歌讲解:详细讲解《将进酒》的背景、意境、主题、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

3. 名句赏析:分析诗歌中的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等,引
导学生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将进酒》,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受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欣赏李白的《将进酒》,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
艺术特色。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为后续的诗歌
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白古诗词教学设计方案

李白古诗词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生平事迹,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

(2)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李白的生平事迹2. 李白的代表作品3. 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4. 古诗词的朗读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2)展示李白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李白的诗歌风格。

2. 课堂讲授(1)李白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介绍(2)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3)讲解古诗词的朗读技巧3.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

(3)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李白的诗歌,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一首李白的诗歌,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水平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李白及其诗歌,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诗歌风格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朗诵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统编版李白作品教案

统编版李白作品教案

统编版李白作品教案教案标题:《统编版李白作品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统编版李白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李白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他的诗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李白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学习李白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李白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李白作品的文学鉴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1.统编版李白作品的教材和相关辅助材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和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李白的相关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李白有了解吗?他是中国哪个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成就和影响。

2.分析李白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三、阅读理解(20分钟)1.选择一首李白的作品,进行整体阅读。

2.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李白作品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李白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文学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李白风格的文学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等形式。

2.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李白作品的创意展览,展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李白的人生与诗歌姓名教育层次专科学号分校承德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宽城电大指导教师日期2013年10月李白的人生与诗歌摘要关健词 **** ***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提起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作品在中国诗歌历史上,铸就了一座辉煌的丰碑,把中国诗歌水平推上了颠峰。

但他的一生,却也因不能见容于权贵,无法实现理想报复,有着浓厚的封建社会下文人志士必然的悲剧色彩。

一、博览群书,抱负远大。

李白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教育较一般人要好,少年时他遍读群书,很小就能出口成诗,又因其父为尉官,李白天性豪放,喜爱剑术,可谓文武双全。

李白天资聪慧,触类旁通,大家熟知的铁杵磨针的故事,可见一斑。

他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当时,道教盛行,李白也非常喜爱学道。

他喜爱游历山水,居住附近的山水无不游览。

25岁以前的作品流传较少,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似乎看见一个活力四射,而又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天才少年的风采,迎面而立。

二、游学交流,诗风确立。

1伯乐识马才华初现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古代的伟大学者无不遍历天下。

李白在熟读诸子百家后,25岁那年离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一路沿江到达江陵,让他有了一次非凡的会见,他见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为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这个受圣上宠信的道士正占领当时社会的精神高地,李白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向他走来,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东游至庐山,李白又作了《望庐山瀑布》这一气势磅礴又哲理深刻的千古名诗。

2世事沧桑,壮志未酬。

李白先后到了金陵和扬州。

金陵为六朝故都,但早已繁华頽落,物是人非,一入此地,必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变化。

及至扬州,一片盛世太平,纸醉金迷,让人流连忘返。

但这都似乎与诗人无关,静卧病榻,怀念家乡,躬身自省,壮志未酬,不禁悲从心来。

李白来到姑苏,作《乌栖曲》。

虽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羞于回转家园。

严酷的封建社会现实,无情的侵蚀着青年李白的雄心,虽文才出众,但入仕无门,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

3结交名流,因才成婚。

李白前往襄阳拜见孟浩然,在江夏作诗《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

又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对孟浩然极尽赞美,崇拜至极。

李白的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深得孟浩然的“田园”意境。

李白结交达官贵人,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将其招为孙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4两入长安30岁,李白初入长安,天子脚下,居于终南山。

为了实现理想,他广为交游。

其间作了《蜀道难》和《乌栖曲》这样的力作,得到了贺知章“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的惊叹,却一直无法出任仕途。

他想通过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推荐给天子,虽然结识,却也未能如愿。

他又开始漫游,先后游历山西、山东、河南、湘鄂一代,吟诗纵酒,豪气冲天,名声大振,直至惊动皇帝,唐玄宗将其招入长安,礼遇隆重。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古往今来,绝无仅有。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但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同僚的妒忌,不同的追求,又一次将他打回了冰冷的现实,终于被皇帝“赐金放还”。

5两圣聚首转眼,李白过了不惑之年,44岁的他,再次踏上漫游征程。

来到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两人还一起学道,寻求学道求仙的真谛。

此时,李白的诗歌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6动乱暮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一直希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投靠了永王李璘,并力荐永王勤王灭贼。

不久,永王失败,李白入狱,随后被长流夜郎。

直至朝廷大赦,才重获自由,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很好的反映了他当时重获自由的释怀感受。

可是人已老迈,又依靠朋友谋生,很快李白身体不支害起病来。

61周岁与世长辞,临终赋《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思想的主流。

同时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支持他一生壮志未泯。

《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

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又如《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想象力之丰富,无人能及。

综合来看,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丰富有如下特点。

1感情强烈。

诗作往往以强烈的咏叹表达激荡的心潮。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给人以强烈震撼,有一种海雨天风的感受2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想象丰富奇特。

作品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

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奇特,神秘,奔放,不拘一格的神奇境界,深深吸引读者。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四批判现实主义1、李白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做了批判。

古风八,“咸阳二三月。

宫柳黄金枝。

绿帻谁家子。

卖珠轻薄儿。

日暮醉酒归。

白马骄且驰。

意气人所仰。

冶游方及时。

子云不晓事。

晚献长杨辞。

赋达身已老。

草玄鬓若丝。

投阁良可叹。

但为此辈嗤。

”诗作对炙手可热的王侯贵戚和官宦小人给予了讽刺。

又如《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表达了对李林甫集团疯狂迫害的不满。

2对战争的认识。

李白从小好剑术,立志报国,所以歌颂为国争战和戍边的将士。

如《从军行》,《塞下曲》等,对精忠报国的将士给予了高亢的赞美和歌颂,也描写了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庭失散,生灵涂炭的悲惨命运。

谴责了不义的战争,这在《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也有体现。

3李白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的同情。

船工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诗人也深有感触,李白一生,漂泊游历,老年依靠他人生活,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人民生活困苦感受颇深。

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还极大关注到了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苦难。

如《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的一生,诗歌是其最大的成就。

他清高自傲,俯瞰天下群才,世俗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力求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就有了深深地孤独感,于是常常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企求从它那里得到抚慰和快乐,以至分担自己的愁苦。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但李白绝不只是“诗仙”,超脱凡世,更不只是浪漫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远大报复,关心世事的奋斗者的形象,只是当时的社会,注定了他的孤独和悲剧。

参考文献发愤蛀书.看花已是满眼泪.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12 :94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2280-4 出版日期:2003年6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