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合集下载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记录表范例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记录表范例

电机
电机
45
设备空转
电能利用效率降低
46
47
设备运行
电能消耗
48
压缩机 设备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电能利用效率降低
49
设备空转
电能利用效率降低
50
设备运行
电能消耗
51
水泵 设备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电能利用效率降低
52
设备空转
电能利用效率降低
53
管道运行
能源消耗
54
管道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热力管道
55
管道损坏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56
高温蒸汽排放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57
管道运行
能源消耗
58
空压管道 管道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59
管道损坏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60
管道运行
能源消耗
61
真空管道 管道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62
管道损坏
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63
管道运行
能源消耗
64
天然气管 管道维修保养执行情况
多因素判定
时态
能源节约程度 f 状态 节约程度≥30% 4-5分
节约程度10%≤f≤30% 2-3分
措施难易程度g 措施实施容易 4-5 分 措施实施一般 2-3 分
节约程度≤10% 1分
措施实施很难 1分
现在 正常 4.5
3
投资金额h
不投资 4-5分 投资少 2-3分 投资多 1分 5
合计 (f*g*h)
运输 程序指令运行错误
电能消耗
138
运输车辆运行

ISO50001:2018能源使用识别及控制程序

ISO50001:2018能源使用识别及控制程序

控制编号:版本:B标题:能源使用识别及控制程序共3页1 目的本程序旨在识别公司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源使用,评价出主要能源使用,并确定控制次序,为制定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能源利用全过程的能源使用识别与控制活动。

3 职责3.1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能源使用进行排查、识别和控制方案的制定、实施。

3.2 综合部负责能源使用的汇总和审批并评价出主要能源使用。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主要能源使用及控制方案的审批。

4 工作程序4.1 能源使用识别综合部编制并下发“能源因素识别表”,各部门依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识别出本部门的能源使用,填写“能源因素识别表”并报综合部。

4.1.1 系统划分将公司整个能源流程划分为生产系统、办公系统和其它系统。

(1)生产系统包括东车间和西车间;(2)办公系统包括行政管理部门;4.1.2 能源使用识别4.1.2.1 各部门根据如下文件和资料识别能源使用:(1)厂区的平面布置和工艺流程图;(2)能源的使用统计记录,如各车间、工序的能耗量及产品的能源单耗等。

(3)设备运行对能源利用的影响;(4)公司机构及人员划分,现行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文件;(5)近期的能源报告,如能源审计报告、能源监测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

4.1.2.2 生产部门采用过程分析法(如物料平衡、能量平衡等)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能源使用。

4.2 能源使用评价4.2.1 各部门评价出主要能源使用,形成“能源使用评价表”报综合部。

4.2.2 综合部根据各部门的评价,对能源使用采用权重积分排序法进行评价,确定出主要能源使用控制的优先次序,并填写“主要能源使用排序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职能部门。

4.2.2 能源使用评价时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法律、法规;(2)能源使用影响的规模及程度;(3)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4)监控措施;(5)其它意见。

4.3 综合部负责按每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并依据公司新一年的发展规划,全面对能源使用进行更新。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 目的识别和评价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能源因素,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涂布白卡纸、食品卡纸、液体包装纸和烟卡纸等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活动。

3 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优先控制能源因素及管理方案的审批。

3.2生产经营管理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分厂对公司能源因素进行识别、汇总、评价和更新,确定优先控制能源因素。

3.3各部门/分厂负责其所辖区域及业务范围内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

4 工作程序4.1能源因素识别4.1.1 识别的范围在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已纳入计划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4.1.2 系统划分将公司整个能源流程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其他系统。

a)主要生产系统包括制浆分厂、造纸分厂、热电分厂。

b)辅助生产系统包括生产经营管理部、采购中心、物资管理部、品管部、电仪分厂、环保分厂等。

c)其他系统包括行政管理部、营销部、市场部、项目部、财务部、保卫部、食堂及生活区等。

4.1.3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包括:a)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艺开发过程。

b)原料(如:原木、浆板、废纸、化学品等)采购、能源(如:原煤、电力、燃油、燃气、水等)的采购。

c)生产过程/活动,包括备料、制浆、抄纸和完成等。

d)能源贮存、分配、输送、转换和回收利用配套设施运行,如:发电、供配电、供配汽、污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白水和冷凝水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活动等。

e)管理办公活动,如:管理信息系统、照明设施运行等。

f)设备维修、建筑维护、物资运输等辅助活动。

g)食堂、消防、绿化、保洁等生活后勤活动。

h)生产涂布白卡纸、烟卡纸、、液体包装纸、食品卡纸及其他附属产品。

i)公司使用的原料、能源、设备、设施、系统等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

ISO50001-2011能源因素识别培训教材

ISO50001-2011能源因素识别培训教材

ISO50001-2011能源因素识别培训教材目录1、ISO50001-2011标准中对能源因素的要求2、ISO50001-2011概念3、能源因素识别的重要性、目的及步骤4、能源因素的识别5、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评价6、能源因素的更新7、能源因素识别、优先控制因素评价和控制的程序及要求8、能源因素识别与优先控制因素评价控制的策划中用到的表格附件1:企业加热炉区能源因素识别实例附件 2:淘汰产品目录ISO50001-2011能源因素识别培训教材前言全面、系统地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组织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良好开端。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使自愿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组织,通过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此,能源因素的识别和优控因素的评价是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一,为什么要识别能源因素1)GB/T23331—2009标准中对能源因素的要求GB/T23331—2009标准4.3.1条款能源因素明确了“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加强能源管理、利用的要求2.1)钢铁工业是高能耗工业① 2009年中国钢铁工业用全国15%的能源生产了全国14%的GDP,,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耗煤为3.2亿吨,消耗新水达18亿立方米。

钢铁工业是国家的能源消耗大户,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

②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20%以上。

吨钢能耗(大中型企业):中国 705kgce/t,国际先进水平610 kgce/t,相差95 kgce/t。

ISO50001-2018能源评审程序

ISO50001-2018能源评审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建立能源评审程序,正确地认识及评价公司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出主要能源使用,并进行能源绩效改进机会识别,为设定能源目标指标和制定能源管理方案做准备。

2.0范围适用于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能源管理,用于确定公司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能源绩效改进机会并进行排序。

3.0引用文件GB/T 13234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6614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GB/T 16615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 1661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 17166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6421 企业能流图绘制方法GB/T3486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5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7119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4.0术语定义使用ISO50001-2018标准中的术语定义。

5.0职责:5.1 最高管理者:批准节能机会优先实施顺序及其控制措施。

5.2 管理者代表:负责能源评审的领导工作,审核节能机会优先实施顺序及其控制措施。

5.3 环安部:5.3.1 负责组织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小组对对能源采购、储存、转换(加工)、输送、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能源评审工作。

5.3.2 对各单位上报的节能机会及其控制措施进行汇总、评价。

5.3.3 结合公司实际,指导各单位对节能机会进行优先实施顺序进行排序,并报管理者代表审核。

5.3.4 负责对各能源使用部门优控节能机会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5.4各能源使用部门5.4.1 负责本部门节能机会的识别、评价。

5.4.2 负责对本部门节能机会优先实施顺序进行排序,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6.0管理程序:6.1 能源评审的时机6.1.1 初次评审:初次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或新、扩、改建项目;6.1.2 年度评审:按照公司能源消耗统计管理规定进行,或结合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开展;6.1.3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对变化过程或环节重新进行能源评审:6.1.3.1管理评审提出要求时;6.1.3.2生产、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生产新产品、增加新设备、采用新工艺、作业区域发生变化、生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等);6.1.3.3 发生更新改造或基建项目前;6.1.3.4 有关的能源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6.1.3.5 能源种类、来源、质量变化时;6.1.3.6 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异常,或发生意外事件。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ISO50001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能源因素识别评价更新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产品、设备、活动及服务过程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考虑到这其中需要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产品、设备、活动及服务,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

3、职责
3.1 各部门对其职能范围内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和更新。

3.2 生产部组织开展对能源因素的评价,编制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一览表。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一览表。

4、 程序
4.1 能源因素的识别
4.1.1 各部门对职能范围内场所、设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对能源耗用产生影响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识别。

这应包括公司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

4.1.2在识别能源因素时,需要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的能源因素。

4.1.3 采用能源流程图、工艺流程图、产品生命周期、能量平衡、计量统计分析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涉及到的所有能源因素进行调查,识别出与以下因素有关的能源因素。

a )能源消耗、损耗;
b )热量、冷量的传导散失;
c )能源(或其载体)、耗能工质的跑、冒、滴、滴;
d )未利用的余能(余热、余压等);
e )采购产品中的能源因素。

4.1.4 通过.识别,各部门编制能源因素识别清单,报送生产部。

4.1.5 生产部对各部门识别能源因素的准确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全部能源因。

优先控制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

优先控制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1、能源因素的识别(1(2a)应识别的能源类型——一次能源——二级能源——耗能公职——余能b)两种能源影响——影响能源消耗——影响能源使用效率c)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如起动、停机、检修)——紧急(天然气管爆管、供应终端、泄漏)d)两种结果——优先控制:只能源消耗大或能改善机会大的能源因素——一般控制:除优先控制以后的能源因素(3)优先控制能源因素分类a)重要类:能源消耗量大,或能源损耗大的因素b)改善类: 节能潜力大已纳入节能技改关注内容,或节能技术成熟实施节能可行性大的能源因素c)面广易控类: 不属于上述两项,但因控制简单、涉及面广或发生频率高,节能效果明显的能源因素2、能源结构表3、能源转化示意图四川启明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能源网络图(2007年数据)单位:tce4、能流示意图5、6、(1)能源因素评价与排序的原则——合规性:如果某个能源因素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那么此类能源因素属于即重要也紧急类能源因素——以确保安全环境和原有功能为前提: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能源,而不是一味的节约能源。

能源节约要以确保安全,实现必要功能、质量和避免环境污染为前提——技术可行性:例如: 安装空间大小; 管线布置;管线布置;外墙改造承重能力——经济可行性:投资回报期的测算;可利用政府补贴,清洁发展机制等方式提高经济可行性.——节能量:能源因素的控制产生的节能量大小,是用能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评判标准。

——无低费方案优先:无低费方案实施成本低,如果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可以优先实施。

无低费方案通常包括:设备设施经济运行节能;优化的运行管理方案和小投入的技术改造.(2)评分方法A(保持能源因素):目前已采取措施,无改进空间;B(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均在7分及7分以上,且不良影响评级为轻微或无影响;C(待研究能源因素):技术可行性(3-6)或经济可行性(3-6)或不良影响(一般)D(无措施能源因素):技术可行性(1-2)或经济可行性(1-2)或不良影响(重大)另:法规要求强制淘汰设备直接判断为B。

能源评审程序

能源评审程序

能源评审程序编号:XGGLC-NH-Ⅱ-06版次/修订号: 1/0 主责部门:能源环保处、机动处、技术中心、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1目的本程序是为了对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活动进行评审,对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能源使用相关变量进行识别,评价出主要能源使用相关变量和耗能设备。

描述能源管理体系评审的范围(边界)和内容,以及对能源使用相关变量识别和主要能源使用相关变量评价的方法,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制订,及时更新的时间及要求。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能源管理体系内所有单位。

3术语和定义3.1能源评审:是指基于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

3.2各专业部门:是指能源环保处、机动处、技术中心、生产计划处、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

4引用文件4.1 GB/T 23331-2012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4.2 GB/T 29456-2012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4.3 GB 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4.4 GB/T 21368-2008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5职责5.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主要能源使用的控制措施项目审批。

5.2 能源专业管理者代表负责主要能源使用的批准。

5.3 能源环保处、机动处、技术中心、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生产计划处:5.3.1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公司能源变量识别和评价,并定期更新;5.3.2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公司级主要能源使用的评价、确定、排序。

5.3.3负责建立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公司能源变量识别评价清单和公司级主要能源使用清单。

5.4 企业管理处负责汇总公司能源变量识别评价清单和公司级主要能源使用清单。

5.5各部门、单位负责对本部门、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识别本部门能源变量,建立本部门、单位能源变量识别评价清单和主要能源使用清单。

6管理内容及要求6.1 能源体系评审的范围(边界)6.1.1 部门生产流程的全过程。

6.1.2 部门消耗(转换)所有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耗能工质,如电、煤、焦炭、煤气、氧气、氮气、氩气、压缩空气、水等)从接收、贮存、消耗到加工转换、余热余能回收的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各用能单位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

2引用标准

3术语
引用 GB/T 23331—2012中的术语和定义。

能源: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能源管理体系: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用能单位:消耗能源的独立核算单位或其中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能源因素:在用能单位运营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过程和环节。

重要能源因素:指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和环节。

能源方针: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能源目标: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能源指标:为实现部分或全部目标而设定的、量化的、可测量的绩效要求。

关键岗位: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能源管理基准:用能单位为评价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通过对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确定的某一年(或某一时期)能耗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标杆:用能单位参照比对的、同行业同类型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

能源管理绩效: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能源管理方案:用能单位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针对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4职责
4.1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重要能源因素的审核、批准。

4.2 各车间、部门负责本区域能源因素的识别与更新。

4.3 整车制造部负责对能源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能源因素,对能源因素和确定的重要能源因素进行汇总并更新。

5工作程序
5.1 能源因素的识别
5.1.1能源因素的识别范围
5.1.1.1对能源流转全过程分专业、分系统进行识别,并细化用能系统及过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