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1.ppt

合集下载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脂肪瘤 畸胎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腹膜后纤维化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脂 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胎瘤 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肉 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腹膜后CTppt课件

腹膜后CTppt课件
• 该间隙的后界即肾前筋膜能够清楚显示;前界 即后腹膜显示困难,可以这些脏器的前缘作为 标志
• 内侧在胰腺水平,两侧肾旁前间隙相交通,而 其余部分则不相通
• 外侧界为侧锥筋膜
• 下方在髂嵴水平,与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相 交通
完整版课件
6肾Βιβλιοθήκη 后间隙• 位于肾后间隙与腹横筋膜之间,内无器 官,主要为低密度脂肪组织。该间隙外 侧向侧腹壁方向延伸,与腹膜外脂肪间 隙相续,内侧为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融 合处
8
下腔静脉
• CT平扫,下腔静脉表现 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位于腹主动脉右旁,向 上逐渐增粗
• 形态和大小变异大,可 自直径2~3cm的圆形直 至横行窄条状影
• 增强扫描,早期可能不 均匀,增强晚期(2’) 呈均一强化
完整版课件
9
淋巴结
•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 后和外侧
• 腔静脉旁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的 前、后和外侧
• 腹主动脉扩张并腔内钙化影(内移的钙化内膜),为 腹主动脉夹层。增强检查可进一步显示真假腔的强化 程度不同。腹主动脉夹层多与胸主动脉夹层相连续
•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增强检查肿块
明显强化,程度与强化的主动脉类似且两者相连,为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完整版课件
27
基本病变下腔静脉异常
• 下腔静脉增粗常见原因是静脉内血栓和瘤栓, 增强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内有充盈缺损
完整版课件
11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4.脾动脉 7.肠系膜上动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完整版课件
12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男性,70岁,纳差、乏 力、皮肤发黄2年。
病例二 患者男性 75岁 进行 性排尿困难5年
腰大肌脓肿
急性腰大肌脓肿多继发于肾及肾周间隙感 染。慢性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脊柱结核。
CT:1腰大肌肿胀,增宽,中心低密度 区。值水样密度 2肾周筋膜增厚,脂肪 间隙消失。3肿块边缘强强化。
腰大肌脓肿
低分化脂肪肉瘤 鉴别诊断 畸胎瘤 脂肪瘤
患者 女 38岁 上腹疼痛半年, 查体:左腹部包块
腹膜后纤维化(RPF)
腹膜后少见疾病,发病率约1/20万。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病因:①特发性:大多为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②继发性:可能与恶性肿瘤、
外伤和手术、药物、炎症、放射线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以 恶性肿瘤最多见,多为转移瘤,如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腹膜后的肉瘤 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局部产生的5一羟色胺及其他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特发性通常只发生于肾门水平至髂动脉分叉的腹主动脉周围,常伴有 明显的主动脉粥样硬化。RPF病变累及输尿管可致其狭窄,进而引起肾盂、输 尿管积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者可伸延至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被纤 维组织包裹旧;少数可穿越膈肌至纵隔,累及硬膜外腔者更为罕见。良恶性 纤维化从大体病理上无特征性,恶性斑块除上述病理表现外,可见散在恶性 细胞。 临床:患者可有非特异的腰骶部钝痛、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科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约占75%。 CT表现:平扫 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部位为;双侧及前方。增强轻 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 CT诊断
概述
解剖:腹膜腔分成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左膈胃底间隙、小网膜囊、结肠旁沟、膀 胱直肠窝等 腹膜后腔由前肾旁间隙、肾周 间隙、后肾旁间隙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ppt课件

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ppt课件
B、系膜、韧带及网膜肿瘤:实性、囊性及 小结节性。 腹膜肿瘤扩展方式:沿腹膜扩散、种植。
腹膜肿瘤
横结肠系膜肿瘤 M为何杰金氏病横结 肠系膜肿块
腹膜转移性肿瘤
肝癌腹膜种植 T为肝右叶肝 癌,箭头指腹 膜种植结节, 同时合并肝硬 化、腹水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网膜 饼)
卵巢癌大网膜受侵前 腹壁与结肠间大片软 组织后腹壁壁层 腹膜后与腹横筋膜间解剖间隙总称。分 为肾旁前、后及肾周间隙。
腹膜后间隙解剖
肾周三层被膜:纤维囊、脂肪囊 及肾筋膜。肾筋膜:1-2mm,局 限或均匀大于2-3mm,则为异常。
急性重症胰腺炎渗液是腹膜后间 隙的指示剂。
肾旁前间隙:为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的区域。在胰腺平面两侧肾旁前间隙相 通。肾前筋膜在肾上腺上方与肾后筋膜 融合后向上与膈肌筋膜融合,向下于髂 平面与肾周脂肪囊及肾旁后间隙相通。
腹腔脓肿
右肝下间隙脓肿 急性胆囊炎胆囊穿
孔致右肝脓肿(A )
腹腔脓肿
左肝上前间隙脓 肿溃入前腹壁 (↑)示左肝上前 间隙局限脓肿。 同时显示腹前壁 有另一脓肿(∧)
腹膜肿瘤
A、腹膜壁、脏层肿瘤表现为壁层腹膜或内 脏表面结节状软组织影,可多发,多见 于间皮瘤及转移性肿瘤,多合并腹水, 恶性者常合并血性腹水。
肾旁间隙脓肿
急性胰腺炎腹膜 后扩展致使肾旁 后间隙受累,有 脓肿形成。脓肿 (A)主要居肾 旁后间隙、相邻 左肾周间隙受累, 左肾前筋膜增厚
左腹后壁脓肿
急性坏死性胰腺 炎腹膜后扩展, 向后下侵入腹后 壁有脓肿(A) 形成。腰方肌 (↑)被推前移。 左肾周间隙下方 也有脓肿,与前 一脓肿相通
腹膜后间隙外伤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其内为脂肪组织,无脏器。通过腹前相 通。

腹部ctppt课件

腹部ctppt课件
• CT表现 囊壁增厚(>4mm) ,增强双环影,粘膜高密度, 浆膜低密度。
腹部CT检查的适应证
二.胆道系统 1胆道: 不是首选,但目前可行体积扫描及 多平面三维重建,胆管造影等,诊断价值已
大大提高。 1)鉴别梗阻性与非梗阻性黄疸 2)明确梗阻、炎症、结石及肿瘤的部位及
定性。 3)对胆道恶性肿瘤进行分期。
四. MRI对比增强检查
是静脉内注入能使质子驰豫时间缩短的顺磁性 物质作为对比剂,行MRI对比增强。现常用的对比 剂为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 GdDTPA), 其不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不被胃粘膜吸 收,完全在细胞外间隙,以无特殊靶器官分布,有
利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MR检查技术
CT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胰内或胰外假囊肿(囊性低密 度区),沿胰管分布的钙化斑点,左肾筋膜增厚。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形态不规则肿块, 密度不均(通常为低密度, 偶而为囊状. 早期强化. 胰头癌: 胰尾缩小, 胰管扩张.
腹部CT检查的适应证
四. 脾 1。脾外伤: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了解脾脏有无挫伤、
撕裂,脾内、脾包膜下血肿等。 2。脾占位病变 3。脾梗死 4。脾感染性病变 5。脾先天异常
特殊扫描
5. CT三维图像重建: 将螺旋CT扫描的容积资料在工作站3DCT软 件支持下合成三维图像,此图像可360°实时旋 转,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 病灶,利用减影功能 可选择去除某一些遮掩病灶的血管和骨骼。
特殊扫描
5. CT三维图像重建: 常用的方法:
表面遮盖显示(SSD,shaded surface display) 容积重建技术(VR,volume-rendering techinique)

腹部,盆腔CT

腹部,盆腔CT
➢ 螺旋CT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 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扫描后 加作肝实质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应用:发现病变和定性,应视为肝脏特别是肝 癌检查的常规方法
肝脏多期CT增强检查
A 门静脉
肝实质
肝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肝脏CT正常表现
➢ 平扫
• 正常肝脏实质密度一致 • 肝内静脉和门静脉CT值均低于肝实质 • 肝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主
➢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 对比剂团注
• 60150ml或1.22 ml/kg体重 • 速度:34ml/sec
肝脏多期CT增强检查
➢ 肝脏双重血供;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 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 顺序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 值,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实质期
➢ 增强: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明显强化 ➢ 胆管受压、不规则狭窄和近端扩张 ➢ 转移:肝门、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淋巴结转移 ➢ 可伴有胆囊结石
增强早期可见胆囊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并有多发乳头 状肿块突入胆囊腔内(图a,箭头所示);肿块持续强化, 晚期边界更加清晰,注意下腔静脉前淋巴结转移(图b)
胆管癌
干以及第二肝门附近的肝静脉较粗大, 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
肝脏CT正常表现
➢ 肝动脉期(图a~图c) 扫描:肝动脉明显强 化而肝实质无强化, 脾不均匀斑片状强化
➢ 门静脉期(图d~图f) 扫描:可见肝右、中、 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图d),门静脉表现 为高密度分支影(图 e),肝实质明显强化, 脾呈均一强化

腹腔感染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腹腔感染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9.7
26.7 12.3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95.6
96.6 60.0
24.8
37.1 14.4
环丙沙星
复方磺胺甲噁唑 磷5.9
16.4 19.4
头孢吡肟
39.5
11.3
呋喃妥因
48.8
32.7
2012年15家医院3031株肠杆菌属细菌耐药率(%)

对3种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上升 对阿米卡星、两种酶抑制剂复方、头孢吡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20%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西丁
11.1
17.7
3.3
12.3
哌拉西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唑林
96.0
5.6 98.7
46.3
3.7 30.5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厄他培南
0.7
8.6 1.4
0.8
7.7 1.1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97.9
98.5 47.7 40.0
21.3
26.8 9.1 6.9

27.19 18.49 16.79 13.97 5.82 4.14 3.01 1.92 1.84 1.23 1.17 1.15 0.89
细菌
拉乌尔菌属 其他嗜血杆菌 多源菌属 志贺菌属 产碱杆菌 丛毛单胞菌 普罗威登菌属 罗尔斯顿菌属 奈瑟菌属 黄杆菌属 博特菌属
株数
121 102 97 81 50 40 37 26 21 16 15
2010
year
大肠、肺克感染治疗最关注
主要是:是否产ESBLs
2012年CHINET耐药监测革兰阴性菌菌种分布
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