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讲学案-溶解度
初三化学讲学案-溶解度

溶解度【知识梳理】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高锰酸钾能溶解于水中,而不能溶于汽油,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酒精能溶于水,而植物油不溶于水,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
2.在一定,向一定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4.为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溶液。
二、溶解度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到达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为难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用横坐标表示。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
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里到达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三、结晶: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1)蒸发溶剂: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的物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的表达方式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课件: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步骤等。
3. 作业: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溶解度曲线: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学会阅读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七、教学内容: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讲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
八、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2. 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如何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九、教学内容:1. 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溶解度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2. 溶解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溶解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十、教学内容:1. 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一:测定某溶质的溶解度实验目的:学习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1.1 溶解度的定义1. 引入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1.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 讲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 举例说明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曲线2.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2. 指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
2.2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方法。
2. 举例分析溶解度曲线。
第三章:溶液的组成和转化3.1 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1. 讲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3.2 溶液的转化1. 讲解溶液的转化方法。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转化方法。
第四章: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章:溶解度实验5.1 实验一:测定某物质的溶解度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2 实验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第六章:溶解度与温度关系6.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 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经典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经典版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液中溶质的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此话题的兴趣。
二、学习(15分钟)
1. 教师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2. 学生听讲并做相关笔记。
三、实验(20分钟)
1. 教师进行有关溶解度实验,观察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的表现。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相关讨论。
四、练习(10分钟)
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答疑。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做相关总结记录。
六、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解答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
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今日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溶解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其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部分的演示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观察到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的区别,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
到生活和学习中。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
1.3 溶解度的大小比较:通过溶解度曲线进行比较。
第二章: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2.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极少数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通过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
第三章: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3.1 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2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但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
3.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进行判断。
第四章: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4.1 溶解性的定义: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4.2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表示溶解性的量化指标,溶解性越强,溶解度越大。
4.3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温度等。
第五章: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5.1 溶解度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制备药物悬浮液、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等。
5.2 溶解度在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
5.3 溶解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合理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第六章:溶解度的测定方法6.1 溶解度的测定原理:通过实验方法确定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质量。
6.2 溶解度的测定步骤:称量、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称量。
6.3 溶解度的测定实验:固体溶解度测定、气体溶解度测定。
第七章:溶解度与溶解速率的关系7.1 溶解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质量。
7.2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温度、搅拌等。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

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
主题: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2.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如何影响溶解度的方法。
4. 能够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释。
教学内容:
1. 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影响溶解度的方法
4. 溶解度曲线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液和溶质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即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2. 分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力等。
3. 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即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如溶质种类、温度等。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题目,总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对溶解度曲线进行解释。
六、复习(5分钟)
通过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掌握影响
溶解度的方法,并可以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
实验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
液。
2
二、溶解度
1.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表示
2.20℃时,溶解度为
时,物质一般为难
溶;溶解度为
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
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
时,物质一
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
液是
的;当有氯化钠固体剩余时,溶液就是
的,若再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再加水,原先未
溶解的氯化钠又继续溶解,证明溶液又变成
的
了。因此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要强调“一
定量的溶剂”。
活动与探究二: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
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呢?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 5g,
的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2) 冷 却 热 饱 和 溶 液 : 适 用 于 溶 解 度 受
的固体物质。如从 KNO3 饱和溶液中得到 KNO3 晶体, 就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除结晶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
法如:过滤、萃取、蒸馏、渗析等。)
【重点讲解】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一: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
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
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
初三化学讲学案-溶解度
溶解度
【知识梳理】
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高锰酸钾能溶解于水中,而不能溶于汽油,说明同种物
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酒精能溶于水,
而植物油不溶于水,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
解性 。
2.在一定
,向一定
里加
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分别是
、
、
。
7
例题 2 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 KNO。溶液中逐渐 加人 KNO。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 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当堂检测】
1.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含 100 克水的溶液 D.不
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2.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
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
_____________结晶
3
5. 气 体 的 溶 解 度 是 指 在
和一定
时,气体溶解在
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
体积。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
,随压
强的增大而
。
三、结晶
1.概念: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的过程叫
结晶。
2.结晶方法
(1) 蒸 发 溶 剂 : 一 般 适 用 于 溶 解 度 受
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质量将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一杯 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
方法是( )
A.蒸发掉 10 克水有晶体析出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
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冻汽水以后,常常会打 A}。这种现象说
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
(3) 某 固 体 物 质 的 溶 解 度
曲线如图所示:
20℃ 时 , 要 使 接 近 饱 和 的 该
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它们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若溶液底
部有剩余溶质,观察溶质是否减少,如不减少则
为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
液。
(2)若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可试着加少 量例同题种1 溶溶质液观在察生是产否和溶科解研。中如具溶有质广不泛溶的解用,途则,为与人 们的此生温活度密下不该可物分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时,原来未溶解的硝酸钾又
,再次加入的硝酸钾
也
了。这说明,当温度升高时,在室温下的饱和
溶液变成
了,因而还能继续溶解硝酸
钾。因此在饱和溶液中还要强调“一定的温度”。
注意:①概念中脱离“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来谈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没有意义。
②溶质不再继续溶解的涵义是指在该条件下,
溶剂溶解溶质的量达到
。
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
。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 下
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
时的溶解度;
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
大 的 是 _____________ ( 填 一 物 质 名 称 , 下 同 );
加入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中有剩余而不再继
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
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
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 5g 硝酸钾,
搅拌
再加入 5g 硝酸
钾,搅拌
……
加热
5
加入 5g 硝酸钾,
搅拌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用硝酸钾进行实验,当受热
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在常温下,向装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 5g 氯化钠,
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入 5g,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 10mL 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 5g 氯化 再加入 5 g 氯 再加入 10mL
4
钠,搅拌 化钠,搅拌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当氯化钠还能继续溶解时,溶
时,所得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
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请在箭头的上方和下方填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
液
(
)
4.为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
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较
多的是
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
③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物质而言的,即饱和
溶液是一定条件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
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了。
【思考交流】
1.从上述实验中受到启发:如何判断一定温度下的
某溶液是否饱和?
2.采取哪几种办法可以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由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的方 法有哪几种?
6
3.请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 液一定是稀溶液吗?什么情况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 液一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