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机分析及辩证治疗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

二、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负担
1、发病率、死亡率高:
在发展中国家,因 急性呼吸道感染 就诊占到所有就诊原因30% ,儿童住院患者中 25% 的病因为 急性呼吸道感染1 卫生部2011年《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肺炎是中国5以 下儿童主要死因的第二位2 2012年,中国5岁以下儿 童死亡总数25.8万,致死的首位病因是 早产并发症(4.1万,15.8%),新生儿窒息及产伤(3.9万, 15.3%),其次是肺炎(3.5万,占13.5%)
上呼吸道 鼻腔 咽 喉
下呼吸道 气管 左右支气管
肺
8
四、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呼吸道感染机制
引起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大多为自然 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细菌、病 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
主要通过喷嚏和飞沫传播,或经污 染手和用具传播
是否发感染病因
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病毒和细菌
10
四、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
对入侵的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 固有
自然杀伤细胞
产生 NO
细胞因子分泌
吞噬作用
T细胞
巨噬细胞 PAMPs
APC 吞噬作用
APC
TH0
活化 分化
病原体
树突状细胞
成熟
T细胞
Treg TH1 TH2
PRR
中性粒细胞
B细胞
吞噬作用
成熟
APC
活化 成熟
浆细胞
细胞因子 分泌 (IL-10)
15
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因
护理不当 人托幼机构起始阶段 缺乏锻炼 迁移住地 被动吸入烟雾 环境污染 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 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指南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ernterspiratorytractinefctions,RRTIs)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1987年第一届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
2007年在“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学术研讨会”上,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名诊断理解为“临床概念”;将“诊断参考标准”修改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判断条件”。
[1][定义]: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以内収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和处理原则][2]一、病因:多与护理不当、人托幼机构起始阶段、缺乏锻炼、迁移住地、被动吸入烟雾、环境污染、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二、处理原则1.寻找致病因素幵给予相应处理。
对鼻咽部慢性病灶,必要时请耳鼻咽喉科协助诊断。
由于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系病毒感染,故不应滥用抗菌药物;2. 注意营养和饮食习惯以及增强体质方面的指导;3.护理恰当;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交叉感染;5. 必要时给予针对性的免疫调节剂。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和处理原则][2]反复气管支气管炎一、病因:多由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使病情向下蔓延所致。
大多也是致病微生物引起,少数与原収性免疫功能缺陷及气道畸形有关。
二、处理原则1.寻找致病因素幵给予相应处理;2.注意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复収性痉挛性喉炎等鉴别;3.抗感染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定,合理应用抗生素;4. 对症治疗同反复肺炎。
反复肺炎:对于反复肺炎,除必须考虑何种致病微生物,更重要的是认真寻找导致反复肺炎的基础病变。
1、免疫缺陷病(特异性与非特异性)?2、先天性疾病(气道、肺及血管、心脏畸形)?3、纤毛运动障碍(原収与继収)?4、管腔内阻塞或管外压迫?5、反复吸入?(一)病因:(1)原収性免疫缺陷病:原収性抗体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吞噬功能缺陷病以及其他原収性免疫缺陷病等。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未病干预指南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2-06
目 录
•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概述 • 治未病理念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应用 • 干预措施与方法 • 药物预防与治疗策略 • 疫苗接种在预防中作用及推广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儿童反复呼吸道 感染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在一定时间 内,儿童频繁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 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状态。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 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 均可发生,但春秋季节及气候 骤变时发病率较高。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的儿童均可发病,但 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为主。
地域分布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全球范 围内均有分布,但发病率和流
行特征存在地域差异。
饮食宜清淡
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呼 吸道症状。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01
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
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
02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
过度疲劳。
坚持长期锻炼
03
培养儿童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
抗生素
对于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避免滥用,以免导致耐药 菌株的产生。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副作用监测
严格遵医嘱
家长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儿童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 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如儿童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并需服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避免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谭婉君(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浙江浦江322200)[关键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痰瘀互结;补肾运脾;化痰活血[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3-3441-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 TI)指根据不同年龄段,呼吸道感染年次数在8次左右者[1]。
现代医学认为RR TI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功能紊乱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有关,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补充营养物质的方法[2]。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逐步完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毒留伏,治疗上也注意扶正祛邪兼顾[3-4]。
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痰瘀互结伏于体内是RR TI病根难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病因病机111 肺脾肾功能虚弱为病理基础 RR TI多因禀赋不足、养护失宜,致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抵抗力低下,稍有不慎外邪便从皮毛或口鼻入侵犯肺;肺气失宣,肃降失调,则治节无权,水液停聚而生痰浊,内贮于肺而使其功能更加虚弱。
小儿“脾常不足”。
饮食不知自节,脾胃易伤致运化失健,土不养金,则卫外不固而易感。
充盛的肾气为小儿生长发育之原动力,小儿“肾常虚”,动力不足,影响其他脏腑功能的发挥,以致整个机体缺乏生机,遂成易感。
肺脾肾功能不足,三焦水道失疏,水聚成痰,注于血脉,壅塞脉道,使脉络瘀阻,每遇诱因,便外呼内应发为呼吸道感染。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RR TI的免疫功能失调与体液免疫[4]和细胞免疫、细胞因子活性、代谢酶等[5-6]有关,免疫球蛋白有不同程度降低,这与肺脾肾虚弱之病机颇为吻合。
112 痰瘀互结为重要的病理环节 RR TI多数表现为病根难断,普遍存在间断性咳嗽、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苔腻、脉滑、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大多有血小板黏附率及聚集率增高、微循环障碍等血瘀表现[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即可消失,并可继续服用。
3.2 卡介苗素 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用法和用量:肌注,每次0.5~1mg,7~15天1次, 10次为1疗程。
不良反应: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肌肉痛等不适症状。
3.3 必思添 克雷白氏肺炎杆菌中提取的糖蛋白。
用法和用量:口服,2mg/d,连8天,停服3周(第1个月);1mg/d,连8天,停服3周(第2个月);1mg/d,连8天,停药(第3个月),3个月为1疗程。
不良反应:偶有一些消化道症状。
3.4 核酪用法和用量: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次2ml,每周2次,4~6周改为每周1次,2~3个月为1疗程。
口服,每次10ml,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有效者可改为1次/周,继续用2~3个月。
不良反应:极少,偶有口干、皮疹和过敏反应。
3.5 干扰素(Interferon) 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用法和用量:肌注,一次100万u~1000万u,每日1次,5~10天为1疗程。
不良反应:较轻,个别有发热、肌痛、关节痛、少见有白细胞、血小板少、精神异常,一旦有不良反应应停药或减少剂量。
3.6 微量元素 对微量元素锌、铁、镁等缺乏的患儿,积极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卢 志 卢克俭100053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 复感儿 ,临床特点为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据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统计,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量的65%,其中复感儿占33%左右,是儿科常见病。
本病大约95%以上为病毒感染,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大约有130个型别,而且变异快,人体免疫力不能持久,因此抗病毒疫苗不能有效的防止再感染的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仅见于感冒、咳嗽、痰饮、咳喘等证中,没有统一的理论与辨证治疗的规律,现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作简略的探讨,以期找出治疗规律,提高疗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PPT课件

3 2 2
反复肺炎(次/年)
2 2 2
治疗原则
• 本病以虚症为主,故治疗以补虚为要,关 键要抓住用药的时机,或健脾补肺、或益 气养阴,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 属实证者,宜清泻肺胃为主。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主讲:封大夫
1、临床表现 2、诊断 3、诊断依据 4、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
• 一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 频繁。
2.临床表现
• 1、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
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可分为反复支气
管炎和反复肺炎。
• 年龄 (岁)
二、气阴两虚
• 1)辩证要点:1、反复外感;2、手足心热, 盗汗神疲,纳呆便干;3、舌质淡红,苔少 或花剥。
• 2)治法:益气养阴。 • 3)代表方剂:生脉散加味。 • 4)加减:偏气虚加黄芪;纳呆加神曲、谷
芽;汗多加浮小麦、鸡内金;口干加天花 粉、石斛;手足心灼热或低热加地骨皮、 牡丹皮;大便偏干加柏子仁、瓜蒌仁
3、肺胃实热
• 1)辩证要点:1、反复外感;2、汗多而黏, 咽微红,口臭,大便干;3、舌质红,苔厚 腻。
• 2)治法:清泻肺胃。 • 3)代表方剂:凉膈散加减 • 4)加减:咽微红加胖大海、金果榄;扁桃
体肿大加赤芍、玄参;口舌生疮加栀子、 通草; 舌苔厚加焦山楂、鸡内金。
中成药治疗
1、童康片:用于肺脾两虚 2、槐杞黄颗粒:用于气阴两虚 3、清降片:用于肺胃实热。
3、中医诊断分型
1、肺脾气虚 2、气阴两虚 3、肺胃实热
一、肺脾气虚
• 1)辩证要点:1、反复外感;2、多汗,少 气懒言,纳呆食少;3、舌质淡红。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对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因素、环境因素
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 及营养因素应尽量去除,要积极、系统地治疗全身疾病。提倡 急性感染期的 RRTI是有效的,但不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复 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以适应外界环境。要提供平衡膳食,
发,且反复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细菌耐药,这严重危害儿童 改变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患儿定期检测微量元素 ,及
是雾化吸入治疗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可使患儿呼吸道感染 迁延期和恢复期)进行辨证用药。还有内治法,如健脾益肺
次数明显减少。用法:肌肉注射 100万 U,隔日1次,5 d为 1 法、疏肝健脾法、益气活血法、清补并举法、固卫祛痰法;外治
个疗程。雾化 100万U加入 15 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隔 法,如推拿穴位、拔罐和穴位注射等。另外,一些专方、中成药
(12):946—948.
E4J 覃蔚 .口服 细 菌 溶 解 产 物 对 支 气 管 哮 喘 合 并 反 复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双 盲 随 机 对 照 研 究 [J].中 华 儿 科 杂 志 ,
2次口服,每周连服 2~3 d,3个月为 1个疗程。 近年 出现 的左 旋咪 唑涂布剂 L7],通过局部 皮肤 给药 ,透
IJ,JL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特征、遗传及其他先天 因素是 呼吸道局部 slgA水平,能有效减少 RRTI儿童呼吸道感染
发病的主要原因,如身体虚弱、正气亏损的小儿发病率高;父 次数。用法:早餐前和临睡前各 7滴,治疗 4周,间歇 2周,再
母体质虚弱、妊娠时患病次数多、早产、双胎等肾虚型4,JL易 治疗 2周 。
2004,l8(12):79—81.
E73 孙 凌 昕 ,刘 兴 国 ,赵 艳 梅 ,等.左 旋 咪 唑 涂 布 剂 辅 治 小 儿反 复 呼 吸道 感 染 及 哮 喘 67例 临 床 分 析 【J].}l缶床 儿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

收稿日期:2008-09-10作者简介:王力宁(1963-),女,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小儿肺系疾病。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虞舜,倪光夏,赵霞,李燕宁,艾军(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 p irat orytract infecti ons,RRTI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
3诊断3.1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见表1。
表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年龄(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0~2 732~5 622~14 522 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d 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④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3.2按半年内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半年内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
4辨证4.1肺脾气虚证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气短,食少纳呆,口不渴,多汗,动则易汗,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4.2营卫失调证反复外感,恶风、恶寒,面色少华,四肢不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4.3脾肾两虚证反复外感,面色萎黄或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鸡胸龟背,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发育落后,喘促乏力,气短,动则喘甚,少气懒言,多汗易汗,食少纳呆,大便溏烂,或五更泄泻,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机分析及辩证治疗发表时间:2015-10-21T16:44:24.727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李宗怀[导读]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中医医院 RRTI主要是由于患儿呼吸道反复、数次感染,最终形成习惯性呼吸道感染。
李宗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中医医院陕西宝鸡 722400)【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机,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8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患儿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1)8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共39例,病因分别为胃食管反流13例,慢性鼻窦炎11例,慢性扁桃体炎9例,病因不明6例;下呼吸道感染共41例,胃食管反流7例,哮喘9例,支气管及肺先天异常6例,肺炎感染5例,纤毛不动综合征5例,气管异物3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4例,病因不明2例。
(2)观察组中,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两种,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中医辩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辩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89-02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多见于少年儿童[1]。
RRTI主要是由于患儿呼吸道反复、数次感染,最终形成习惯性呼吸道感染,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中认为先天因素(严重肺部感染),后天因素(支气管异物),全身因素(免疫功能缺陷),局部因素(纤毛不动综合征)等[2]是RRTI的最常见发病原因,而且患儿病情变化快,病程长,发展迅速,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还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中医理论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所致。
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机,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8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患儿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5.14±0.64)岁;体重9-33 Kg,平均(13.57±3.51)Kg。
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个月-11岁,平均(5.77±0.26)岁;体重8-31 Kg,平均(14.05±3.45)Kg。
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且伴有恶心、呕吐、呛奶或厌食、消瘦、贫血、腹痛、吞咽困难、胸骨后痛等症状。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排除脑、心、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儿。
1.2方法1.2.1诊断标准本组患儿诊断参照我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制定(1987 年)、经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修订(2008 年)的RRTI诊断标准[3]进行:(1)症状:咳嗽、咽痛、发热以及咳痰气喘等;(2)体征:鼻黏膜及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肺内呈现异常呼吸音;(3)辅助检查:X线胸片:提示肺部有炎性变化或双肺呈现紊乱及纹理增粗,伴有片状及点状阴影;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升高,红细胞轻中度降低;(4)发作次数见表1。
1.2.2治疗方法本组研究中,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进行诊断,给予营养支持、增强体质、抗病毒与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根据患儿的发病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1.2.2.1 对照组:对于胃食管反流患儿给予胃动力药物,改善其胃肠道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对于原发性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增强其免疫力;对于支气管异物的患儿及时将异物取出;对于哮喘患儿则先给予解痉平喘治疗。
1.2.2.2 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三型:(1)肺脾气虚症见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懒言少动,多汗,食少纳差,大便溏薄,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治法宜益气固表。
方选玉屏风散加减。
(2)营卫失调症见反复外感,恶风畏寒,面色少华,四肢欠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治法宜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3)脾肾两虚症见反复外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发育落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汗,食少纳差,大便溏稀,夜尿频繁,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治宜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1.3评价标准[4]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病程缩短;(2)有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但病程缩短;(3)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及病程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有所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病因分析8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共33例,病因分别为胃食管反流9例,慢性鼻窦炎11例,慢性扁桃体炎13例;下呼吸道感染共39例,胃食管反流7例,哮喘7例,支气管及肺先天异常6例,肺炎感染5例,纤毛不动综合征5例,气管异物3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6例;病因不明8例,见表2。
3 讨论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儿童肺、脾、肾三脏亏虚,肌表疏松,而且鼻腔结构发育尚不成熟,呼吸道气道狭窄,含气量少,肺部弹力纤维不足[5],外邪容易经口、鼻或皮毛入肺,导致鼻塞、流涕和喷嚏不止。
而且儿童鼻黏膜淋巴血管分布丰富,组织质嫩、柔软,黏膜下分布有肥大细胞,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易充血肿胀而患鼻炎,兼之窦腔开口较小,且常有腺样体肥大,导致鼻窦炎。
因此一旦发生感染极易引起局部黏膜水肿,导致RRTI的发生。
RRTI的病机本质正是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关键不在邪多,而在正气不足”。
本组研究中可以发现呼吸道感染是RRTI临床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呼吸道感染又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两种,其中小儿胃食管返流(GER)是两种感染共同的原因,GER是指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哭闹、呕吐、溢乳、拒乳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而且还会伴有慢性咳嗽、哮喘、咽喉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暂停、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呼吸道症状[6]。
GER引起RRTI的作用机制考虑与胃液返流进入呼吸道后,会对于儿童的呼吸道及上呼吸道感受器及食道黏膜感受器产生化学性刺激有关,当呼吸道及食道黏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导致以迷走神经反射机制为主的气道介质释放、炎症反应及气道痉挛[7]。
本组研究中对于GER患儿给予胃动力药物,改善其胃肠道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虽然GER是上呼吸道反复感染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共同原因,但是发病比例相对较少,本组研究中上呼吸道感染共出现胃食管反流9例(11.25%),下呼吸道感染共出现胃食管反流7例(8.75%),其中慢性鼻窦炎与慢性扁桃体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分别占13.75%与16.25%;慢性肺炎则是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11.25%)。
对于慢性鼻窦炎患儿除了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外,还要保持鼻腔通气与卫生[8],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患儿抵抗力,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上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及下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哮喘,支气管及肺先天异常,肺炎感染,纤毛不动综合征,气管异物,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RRTI的重要发病原因,根据发病原因给予相应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生黄芪、党参、防风、橘红等中药与推拿疗法共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经络畅通、脏腑调和,从而能达到“祛邪”治病,扶正、强身健体、预防保健、抵御外邪入侵的目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两种,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辩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王燕.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的病因及其治疗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5):82-83.[2]李瑞凤,康文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返流关系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978-979.[3]范云英.100 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2): 87.[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小儿胃食管返流病诊断治疗方法(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2):96.[5]黄东华,周启深,蔡爱尤.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的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0(20):52-54.[6]徐雯杰,刘卫红,郑铁勋,等.北京朝阳区3-6岁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北京中医药,2011,30(4):258-261.[7]黄海碧.影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3):302-303.[8]乔静,梁爱萍,庞新丰.60例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学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