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基本知识
道地药材

六、冬虫夏草的传说
• • 公元690年,晚年武则天(624~705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稍感风寒便病情加重,尤其冬季, 不敢轻易地走出寝宫。太医为治疗她的病,什么贵重的药品都用过,但是不见多少疗效。 跟随武则天多年的御膳房康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记得在家乡时,老年人用冬虫夏草 炖鸡滋补身体,想给武则天做一道试试看。鸡是“发物”,有可能引起老病复发,于是康师傅改用 鸭子取而代之。鸭子炖好后,康师傅端给武则天品尝。不料武则天见汤里有黑乎乎的似虫非虫的东 西,疑惑不解,认定是康师傅要害她,欲以谋杀罪处之。但念其以往没有过失,将其打入了大牢, 没有当即问斩。 御膳房的李师傅与康师傅是同乡好友,非常同情康师傅的遭遇。他想只有用冬虫夏草治好武则 天的病,才能还康师傅的清白。一天,李师傅一边拔鸭子身上的毛,一边琢磨着怎样用冬虫夏草炖 鸭子,怎样才能使武则天看不见那黑乎乎的东西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扒开 鸭子的嘴,将60根冬虫夏草塞进鸭肚里,再将其放进锅里炖起来。武则天吃了以后,觉得鸭子炖得 汤味道鲜美,一天两次,此后每天便喝两盅冬虫夏草炖的鸭汤。一个多月后,武则天的气色好转, 不再咳嗽了,宫廷上下都为她的健康高兴。 一天,武则天心情愉悦,邀请监察御史吃饭。李师傅端上了冬虫夏草炖鸭汤,武则天说:“我 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得益于这道汤。”监察御史尝了一勺,果然味道极佳。席间,武则天问监察御 史如何处理康师傅谋杀案,这时李师傅斗胆抢说了几句话:“康师傅炖的鸭汤里面黑乎乎的东西是 冬虫夏草。康师傅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为了给武皇补身子……”李师傅现身说法,把制作冬虫夏草 炖鸭汤的整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向武则天和监察御史做了讲述,之后,从鸭肚子里取出了黑乎乎的 冬虫夏草。武则天见此情景,马上吩咐把康师傅放出来,专门为她做冬虫夏草全鸭汤。从此,冬虫 夏草全鸭汤这道既能佐餐,又能治病的名菜身价百倍,成了御膳房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民间, 1000多年来,盛行不衰。
名词解释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Authentic Medicinal Herb)是指来源于特定地区、具有特定品质和特征的中药材,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
道地药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 产地性:道地药材的产地通常具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如土壤、水质、地形等,这些因素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2. 历史传承:道地药材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筛选,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口碑和信誉。
3. 品质特征:道地药材通常具有特定的外观、色泽、气味等品质特征,如质地、断面、味道等,这些特征是与其他药材相区别的关键。
4. 疗效确切:道地药材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验证,通常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药用价值,能够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5. 价格较高:由于道地药材的品质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其价格通常比普通药材要高一些。
总之,道地药材的核心在于品质和疗效的保证,而产地、历史传承、品质特征、药用价值等因素是评价道地药材的重要依据。
在中药材市场上,消费者应该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以确保购买到真品道地药材,保障自身健康。
举个例子,我们常见的川芎、当归、黄芪等药材都是比较典型的道地药材,它们具有特定的品质和特征,并且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道地药材时,也需要注意药材的来源和质量,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总之,了解道地药材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自身健康和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非常重要。
(参考课件)道地药材

11
中国中药之乡
珍珠之乡 浙江诸暨 人参之乡 吉林抚松 天麻之乡 贵州赫章 鹿茸之乡 安徽青阳 琥珀之乡 河南西峡 三七之乡 广西靖西 蟾酥之乡 江苏启东 阿胶之乡 山东东阿 贝母之乡 浙江勤县 当归之乡 甘肃岷县 枸杞之乡 宁夏中宁 党参之乡 山西长治 银花之乡 山东平邑
黄连之乡 四川雅安 木耳之乡 湖北保康 黄芪之乡 山西恒山 白芍之乡 安徽毫县 茯苓之乡 湖北罗田 半夏之乡 安徽阜阳 白果之乡 广西兴安 红枣之乡 山西稗山 泽泻之乡 福建建瓯 甘草之乡 内蒙古杭锦旗 知母之乡 河北历县 玄胡之乡 浙江东阳 菊花之乡 浙江桐乡
质量性:品质优良、功效卓著 地理性:特定产区 历史性:环境变化与产地的扩大,道地产区有
可能发生变化而迁移 种质性:种质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性: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种植、采收、加工
技术,影响和定药材的质量
3
三、道地药材的形成条件
1.优良的品种:物种优良,药材的质量好
2.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土壤、水份、气温和光照
道地药材
1
一、道地药材的含义
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 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 产区。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 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
2
二、道地药材的性质
8
四、著名道地药材
云药:
云南多产热带和高山药材,品名前冠以“云”或 “滇”字,如云茯苓、云木香、云白芍、云琥珀、 云竹黄、滇常山、滇瑞香、滇崖爬藤等素
主要品种:
三七、云木香、重楼、柯子、茯苓、儿茶。
道地药材简析

道地药材简析道地药材简析⽬录⼀、道地药材的概念 (1)⼆、道地药材的区域划分 (2)三、道地药材的现代研究 (2)四、道地药材的营销价值 (3)五、附录:道地品种解析 (4)⼀、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指具有中国特⾊、根植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来源于⽣产和⽤药实践、世所公认的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代名词。
它不仅是药材⽣产的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质量概念和⽂化概念,是中国地⽅传统⽂化的标志和⾦字招牌,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思想、中国形象和中国制造。
特点:1)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是优质的药⽤遗传资源,主要包括栽培品种、野⽣种、近缘野⽣种和选育的良种。
如⼈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有野⽣⼈参(野⼭参),半野⽣⼈参(林下参)和栽培⼈参(园参)。
它的栽培品种按根形分为⼤马⽛、⼆马⽛、长脖、圆膀圆芦。
其中⼤马⽛植株⾼⼤,茎杆粗壮,地下根产量⾼,常作为主要栽培品种。
2)适宜的⽣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
中药材对特定的⽣态环境能够适应,⼜因其适应性特点⽽产⽣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
如:川贝母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然分布于青藏⾼原海拔3000—4500m的⾼⼭灌丛及草甸地带的⾼⼭灌丛及草甸地带,经⼈⼯驯化后,可⽣长于海拔在2700⽶左右的⼭坡草丛或阴湿的⼩灌丛中⼭坡草地进⾏规模化的⼈⼯栽培。
川贝母喜湿润,忌⼲旱和积⽔,⽇均温5℃左右出苗,10~15℃开花,14~16℃果实成熟,15~20℃是⽣长最适宜温度,超过30℃则抑制器⽣长。
川贝母主要分布于横断⼭区和西南⾼原⽓候区域,四川阿坝州、⽢孜州是其道地产区。
3)规范的⽣产加⼯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技术保障。
道地药材的⽣产加⼯主要包括栽培、采收、加⼯、炮制、贮藏等。
就采收⽅⾯来讲,要根据道地药材的种类、药物的性质、道地产区的采药经验,规范科学合理地进⾏采收加⼯。
如:⾦银花的开花时间很集中,必须抓紧时间采摘。
⼀般每年早春⼩曼后采摘头茬花,以后每⽉集中采摘,每年采4~5茬,采摘时应掌握在花蕾上部膨⼤成⽶⽩⾊时最适宜,过早花蕾青绿、嫩⼩,影响产量;过晚则花蕾开放,效价降低。
中药地道药材产地

中药地道药材一、道地药材的含义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道地药材可以理解为由某个或某几个行政区划所出产的即生产集中,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质优良、产量丰富、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考究、符合现代GAP规范要求,疗效稳定可靠,并得到公众认可的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药材受种质、环境、生长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疗效常常不稳定,因此古人对药材的道地性早有清楚的认识,古代本草中对药材的产地有详细的记载,很多带产地的中药名如川芎、云木香、广藿香、浙贝母、秦皮等说明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二、道地药材具备的条件道地药材应具备的条件是优良的品种、适宜的生长环境和采收时间、当地药农良好的种植(养植)和加工技术、中医理论指导下良好的疗效。
1、优良的品种优良品种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品质好、长势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
保持药材种质的优良,与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道地药材产地的种质一般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2、适宜的生长环境与采收时间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
不同地区的地形、海拔高度、土壤、气候、日照、降雨量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道地药材。
如内蒙古的黄芪,甘肃的当归,四川的黄连、附子,广西的蛤蚧,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怀牛膝,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有些药材的在一定范围内长势良好,如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宁夏的枸杞子等,在其它地方长势差或不能存活,有些药材虽在其它地方能生长,但往往会发生品种退化,药材性状改变,有效成分含量下降或完全丧失,导致药效降低等情况。
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也是道地药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与药材外观性状、有效成分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如人参、三七、麦冬等,非采收时间不可采收,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等。
3、良好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道地药材产区都有悠久的栽培(养殖)历史,当地药农掌握了丰富的种植(养殖)技术,重视品种的改良、优化,常常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如选种、育苗、移栽、嫁接、剪枝等,在防涝、施肥、防虫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已成为道地药材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
关于“道地药材”最全面的介绍

关于“道地药材”最全面的介绍道地药材是指种植或采集于特定地域,并在这个地域内获得品种的保护,形成一定的品种固定性和资源可追溯性的药材。
在中华医药文化中,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的功效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从道地药材的定义、特点、甄别方法以及道地药材的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一、道地药材的定义和特点道地药材是指那些种植或者采集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药材,具有独特的品种特性和药理活性。
这些药材通过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药效,尤其是对那些对环境适应性要求较高的药材来说更为明显。
道地药材受到地域风土、气候、土壤、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其药效更佳,品质更高。
二、道地药材的甄别方法1. 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是一种通过标示或者商标的形式确认道地药材的产地的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对药材的品质和产地进行保障,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甄别道地药材。
2. 外观和气味辨别:道地药材往往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和气味。
通过仔细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以及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真伪。
3. 知名度和信誉度:道地药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消费者可以通过了解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药材品牌、生产商以及听取专家的意见来辨别道地药材。
三、道地药材的典型案例1. 黄芪:产自中国黄河以南的黄土高原地区,其根可入药,具有益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2. 人参:主要产自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滋补元气、健脾益肺的作用,被誉为“药中之王”。
3. 熟地黄:产自中国中部和东部的温暖地区,主要用于滋阴补肾、调节内分泌功能。
道地药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保证药效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购买道地药材时,消费者应特别留意产地的标识和知名度,同时注意药材的外观和气味是否与传统的道地药材相符。
此外,建议在选购时寻求专家的意见和指导,以确保购买到真正的道地药材。
结论道地药材是中华医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保护措施,道地药材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品质。
中药资源学讲义(第三章)

(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 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 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 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 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 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为东北的吉林。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 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 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 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少,加上生 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 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
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这里所指的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 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 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 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 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生产的“凤丹皮”,其 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 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二、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 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 主要因素。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有差异。例如大黄属(Rheum)在我国有43 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 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 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 药用。
(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 件 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 是气候和土壤等。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形成地道 药材。 例如,怀牛膝的最佳栽培地在河南武陟县的西陶 乡和大封乡,因当地受黄河、沁河多次泛滥和改道 的影响,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强, 使牛膝根长达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1.5米,且侧根和须根少,油性足,成色好。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又如人参、西洋参的最适生长温度是10~34℃, 超过35 超过35 ℃时茎叶灼伤而枯死。 青蒿(黄花蒿)生长在南方(川广琼桂等地), 其青蒿素比北方高得多。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资料整理:康雷一、名词解释1、道地药材: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道地药材的品质与当地的种植历史、种植习惯、传统栽培技术及初加工工艺等都有关系。
2、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品质好、长势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良特性的品种。
保持药材种质的优良,与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道地药材产地的种质一般有很好的遗传稳定性。
二、道地药材分布(一)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关药1.人参【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地】园参:吉林、辽宁、黑龙江。
栽培,5年后采收。
林下参:北纬39~48度,东经117.5~134度。
人工播种,野生,参龄15年以上。
【质量要求】圆参:支大,体轻质脆,皮细纹深,表面色黄白,断面色白,粉性,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林下参:生长年久,芦细长,上部芦碗密,体丰满,纹细深,收腿,皮条须,珍珠点明显。
2.五味子【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习称“北五味子”。
【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
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主产区,野生为主。
【质量要求】粒大,色紫红,皮肉厚,油润光泽,多双核。
3.鹿茸(梅花鹿)【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习称“花鹿茸”【主产地】吉林、辽宁。
饲养,二杠茸于清明后45~50天采收第一次,并于采后50~60天采收第二次。
【质量要求】体轻,质嫩,圆短粗壮,茸尖饱满,皮色红棕,毛细柔软,油润光泽。
4.哈蟆油【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放养,秋季采收。
【质量要求】块大肥厚,色黄白,油润,皮膜少,无黑色卵子。
5.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汉城细辛的干燥根及根茎。
习称“辽细辛”。
【主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野生或栽培。
野生于5~6月采收,栽培在3年后于8~9月采收。
【质量要求】根细,质软,色灰黄,叶小色绿,气辛香,味辛辣而麻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地药材
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材的质量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的分布和生长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
植物和动物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所产的药材质量最好。
所以某地区出产的特定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的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这句古谚形象说明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科学生产之于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
临床上,一些老中医在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川”、“云”、“广”等产地,显示出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一、相关论述
1.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
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
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2.《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3.《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4.《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5.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6.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
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7.《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二、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它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指同种异地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如人参、地黄、杜仲、当归等,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常把某地出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其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国内外均有分布,但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则具有独特的疗效;其三是指原产其他国的药物流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在中国的某些或某一地区已经引种成功,如红花、木香等;其四是指经加工而形成的药品,其“道地”所在主要是指工艺上的考究;其次是指一些正品药物的代用品,这些代用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而言,就是“非道地”的药材了。
三、区别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
如商品生药白头翁有16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甙,有抑制阿米巴原虫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又如不同品种大黄的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等正品大黄中,其有效成分蒽醌含量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这些种类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见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
另外,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中国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出入。
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
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
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
当然,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代替。
四、集散地
1.初级集散地:一般以县为界,以“集”的功能为主,靠近产区,收购本地药材,向中、高级集散地转运。
如山东枣庄的酸枣仁、广东新会的陈皮、河南安阳的地黄等,都是初级集散地,将它们先“集”而后转运各地。
初级集散地多位于交通要道,主要有以下几个。
例如:①老河口:位于汉水上游。
秦岭山区的泽县、安康、镇平、平利、竹溪、房县、兴山等地所产的药材,多就近集中于此,然后沿江转运至汉口进行交易。
②打箭炉:位于四川的大渡口畔,即康定县城。
甘孜地区的药材在这里集中外运。
③刷经寺:位于四川阿坝红原县南部,因印刷、收藏佛经而得名,高原药材在此转运。
④独石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是蒙、汉族人民交流药材的重要集镇。
2.中级集散地:一般以省为界,如河南的安阳,安徽的安庆、亳州,湖北的荆州,四川的宜宾、雅安,河北的邯郸,甘肃的武都、天水,辽宁的营口,云南的大理,浙江的金华、兰溪,广西的桂林,湖南的衡阳,陕西的汉中等等。
3.高级集散地: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一般都是由初、中级集散地发展而来,它的采、种(养)、制、用功能齐全,集散药材的数量大,交易活跃,但并不一定是省会首府,如安国、樟树、百泉、禹县皆属此类集散地。
五、四大药市
传统的四大药市是我国道地药材交易最为集中、成交额最大的地方,包括安
国、樟树、百泉、禹县。
1.安国:位于河北省,古时称为“祁州”,因为药业的兴盛而闻名于世,素有“北药都”之称号。
药都之名与药王庙的兴建很有关系。
此处的药王庙是人们为邳彤(东汉将钦)所建,初建于永乐年间,并有张仲景等十大名医塑像,到乾隆年间始由丞相刘墉题写为“药王庙”巨匾,成为医、药结合型的名胜古迹。
安国地处南北驿道线上,且有潴龙、沙河从此经过,顺流而下可达天津,为药材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祁州成为药都,是与本地适合栽培多种道地药材和具有精细的加工炮制技术分不开的。
祁州有“家家种药、户户加工”的传统,代代相传。
如百刀槟榔、蝉翼半夏、云片鹿茸、磅制犀角等饮片加工,至今享有盛誉,这便为药材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9世纪50年代,祁州有1600多户7300多人口,从事加工的药工达到5100多人。
丸、散、膏、丹、酊、水、酒剂等,均在他们制造之列。
永和堂、体延堂都是百年的老字号,经营的中成药多达500余种。
甚至连前苏联、朝鲜的药商也远道赶来参加交易。
这里成了中药贸易的中心和中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2.樟树:樟树是江西省樟树镇的简称,相传因盛产樟树而得名。
有“药都”之称号。
自三国时期开始,这里便建“药圩”,从事药材生产、加工、炮制,这里水陆交通方便,集散药材的盛况空前。
樟树的成名,一是得益于该镇南面的道家名山“阁皂山”,山上有一洗药池,相传是葛洪所遗;二是得益于该镇上的“药王庙”,这里的药王即是唐代著名的药学家孙思邈的塑像,人们每年都在这里为孙思邈举行生辰庆典,即举行药材庙会。
至明未清初,樟树的药业发展极为兴盛,所谓“药行四十八家,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真是名不虚传。
以樟树精湛的饮片切制技术为特色,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樟树帮”,镇上80%的居民以经营药材谋生。
3.百泉:百泉位于豫北辉县城西北面,倚山傍水,泉流百道,故而得名。
这里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康熙57年,各地的药商为了扩大药材交易,集资兴建了药王庙,尊神农氏和孙思邈为“药王”,其中神农塑像虽非真实,但在国内尚是首见,故此药王庙与安国、樟树的药王庙相比,别具特色。
自药王庙兴建以来,“商贾云集,南北药材具备”,四月八日古庙会“聚十余日始散”,交易以怀药所占数量最大。
4.禹县:禹县因公元前2205年大禹建都而得名,它地处中州,水陆交通皆宜,自古是商业中心。
禹县也建有药王祠,但不及安国、樟树和百泉那么出名,所以能成为驰名全国的药材集散地,主要是它的商业传统,它的道地药材具有独具风格的加工和包装技艺。
乾隆17年,禹县成立了第一个药商会。
百余年后,全国药行的十三帮相继在禹县设立会馆,药材交易大会1年3次,每次持续时间长达月余,并设有常年经营机构。
禹县人除采集它乡的特产药材外,还栽培了许多道地药材,如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等。
野生和家种的道地药材200余种。
禹县人在经营药材的同时,还制造出了药皿、药戥子、药碾、切药刀等药用工具,其质量水平在同时代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如“小禹州药刀”如满月形,刀刃锋利,合口严实,一颗槟榔可切出270片之多。
禹县内的历代名医层出不穷,形成了产、供、销、用一体化,药行、药庄、药棚、药铺林立的集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