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皮亚杰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皮亚杰的生平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Nenchâtel),卒于1980年12月16日。

父亲亚瑟·皮亚杰是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母亲丽贝卡·杰克逊。

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

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

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

1907年,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

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件动物。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件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年代是皮亚杰忙碌的十年,他将鲁索学院由私立的学校升为日内瓦大学的附属组织。

皮亚杰还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长,这样的条件,使得皮亚杰之后便于将他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推及整个欧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40年代,皮亚杰担任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及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创办《瑞士心理学》杂志。

皮亚杰并与他著名的学生英海尔德共同发表了关于儿童的数字、空间、因果、几何、逻辑、时间的著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皮亚杰的研究涉及儿童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等多个方面,他的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理解儿童发展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研究成果。

1. “儿童是活动的学习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主张儿童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输入。

通过自我探索和体验,儿童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自主认识和理解。

2. “儿童的思维发展由操作向抽象的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中经历了从操作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儿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进行思考,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3. “错误也是学习的机会。

”皮亚杰相信,错误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机会。

他提倡教育者不要过于关注儿童的错误,而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自己的错误,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实施。

教育者需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以此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5.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逐渐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6. “知识是通过适应和平衡过程建立起来的。

”皮亚杰提出了“适应和平衡”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适应和平衡的过程来建立知识。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种理论。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皮亚杰(GeorgePiaget)于1920年提出的,经过他为期5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形成了一种解释儿童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孩子从一开始就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维方式逐渐发展,从而决定其道德行为和决策。

皮亚杰把孩子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妄想期、道德实践期、道德思维期和建立道德观念期。

在妄想期,孩子几乎没有任何道德观念,他们看重的只是实际的好处,不考虑与他人的关系。

此时的孩子是依据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做事,他们受到任何外部的压力,他们都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在道德实践期,孩子开始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他们不仅更加谨慎,而且也会受到外部的训练,在做出决定时会牢记父母惩罚或奖励的结果。

在道德思维期,孩子开始关注他们所做的是否正确。

他们会考虑决定的结果,去推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会思考做一件事是否会被其他人接受。

最后,在建立道德观念期,他们开始从一般的道德观念出发,将自己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比较。

他们开始接受到外界的道德影响,并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的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思维方式,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孩子道德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依据。

它把孩子道德发展的过程分解成了四个阶段,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也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儿童问题的途径。

孩子的道德发展过程并不完全属于他们自己,因此,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和调节都是必要的。

此外,家长也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在孩子的道德发展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道德知识和理解社会规范。

总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在我们了解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以及制定帮助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式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的道德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尝试错误时期
• 这一时期的婴儿,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 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 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 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 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 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
耿晓妍
两个小阶段: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曾 霜 霜
生平简介及著作
•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和日内瓦学派的 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 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 哲学家,更是一位研究儿童 心理学的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主要事件
• • • • • • • • • • • 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 1915年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 1918年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20年在比纳实验室从事儿童智力测验工作 1921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1954年当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并创立“国际科学心理 学联合会” 1955年在日内瓦创立了“国际发生认知论中心” 1967年发表《生物学与认知》 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7年获得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1980年9月16日在日内瓦与世长辞,享年84岁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

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

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

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

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

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行为》、《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治学思想是从儿童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进而探索认识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

他的理论极为丰富,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等方面的知识。

(一)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就是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内因)和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机动的,就导致了他的主体客体的不可分的认识论。

(二)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认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2、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发展的水平上,适应也可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

同化是指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3、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

平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

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平衡从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就是适应过程。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过程。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指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皮亚杰(Edward Lee Thorndike)在1932年出版的《社会道德行为》(Soci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这本书中,皮亚杰分析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影响道德认知发展的外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皮亚杰提出了四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第一阶段:“简单意志论”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不能正确识别出好坏,只能牢记行为的正误,根据“惩罚”和“奖励”来判断行为的正误。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道德认知是以“惩罚-奖励”为基础的,他们将道德行为与奖励和惩罚联系起来,而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价值。

第二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推理思考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开始使用抽象概念来思考道德行为,如“公正”、“正义”等,并通过推理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确。

第三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将自己的道德行为与社会法律和道德原则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衡量行为正误的标准。

而且,他们也能够理解不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并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

第四阶段:“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自我管理。

也就是说,他们开始能够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从以上可以看出,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意志论”阶段、“推理性道德”阶段、“社会法律”阶段和“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它们是婴儿、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框架。

皮亚杰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儿童和成人道德认知的发展,需要创造适合各个阶段的道德教育环境。

例如,在“简单意志论”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惩罚-奖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推理性道德”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推理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判断行为的正误;在“社会法律”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和道德原则;在“道德自我控制”阶段,家长和教师则要教育孩子以道德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孩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达到道德自我控制的境界。

对偶故事法心理学家

对偶故事法心理学家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探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讲述对偶故事,向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以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对偶故事法中,皮亚杰采用的是一个叫做“对偶故事”的工具。

对偶故事通常由两个情节相似的故事情节组成,但是其中一个情节的主人公的行为是错误的,而另一个情节的主人公的行为是正确的。

通过比较这两个情节,可以探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即他们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

此外,皮亚杰还通过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要经过三个时期,即他律期、自律期和平等期。

在他律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在自律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不再受客观效果的影响;在平等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强调公正和平等。

总结起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是探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的一
种有效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儿童道德判断的标准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儿童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儿童思维研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赠贵的文献。

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影响发展的三个因素:1、生物性成熟(biological maturation):受遗传影响,父母或教师除了给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营养和照顾,对孩子认知发展的生物性成熟因素影响很小。

2、活动(activity):随着身体的成熟,人作用于环境和从环境中学习一些东西的能力渐增。

比如:当孩子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他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把握平衡的原理。

通过观察、探索、测试,我们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过程。

3、社会经验(social experiences):认知的发展受社会传播(social transmission)或学习别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社会传播,我们就要从新创造或发现所有的人类知识。

这三者共同起作用,影响认知发展。

思维中的两种基本倾向:皮亚杰从其早期的生物学研究中得出结论:所有物种与生俱来地含有两种基本倾向,或者叫恒定机能(invariant functions)。

其一是组织(organization):对行为和思想的联合、排列,再联合、再排列,使它们形成连贯的系统。

其二是适应(adaptation):对环境的适应。

1、组织:人们天生具有组织思维过程,将其纳入心理结构的倾向。

心理结构是我们理解世界并与之互动的系统。

简单的结构持续联合和协调,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效。

例如:当小孩的手接触到一个物体,他能看着它或者抓住它,但是无法协调这两个动作,即看着它和抓住它同时进行。

随着小孩的发展,他们能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相互协调的动作结构:看、碰到、抓住同时或连续进行。

对于这些结构,皮亚杰给出了一个特定名称:格式(schemes)——感知和经验的心理系统或类别。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构建思维的基本单位。

我们要对这个世界中存在的实物进行心理表征,格式就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系统。

格式可以非常小,非常具体。

比如用吸管吮吸的格式,识别玫瑰花的格式。

格式也可以非常大,非常概括。

比如喝的格式,植物分类格式。

随着新格式的发展,思维过程变得更有组织性,人的动作行为也变得更加成熟,更好地适应环境。

2、适应: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1)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新信息适应现有格式)。

人们用现有格式来理解世界,即试图将新的东西纳入我们已经知道的范围,进而理解它。

有时,我们需要对新信息作一些改动使它适应现有格式。

例如:许多孩子第一次看到臭鼬,会把它叫做小猫。

他们试图把新经验和现有格式匹配起来,用这样的方式识别动物。

(2)顺应——现有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改变现有格式或创造新格式来适应新信息)。

如果所获得的信息不适应任何格式,我们就应该尝试发展新的结构,让我们的思维适应新的信息,而不是使新信息适应我们的思维。

当孩子将认识臭鼬的格式纳入认识动物的体系中,这说明顺应发生了。

同化和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认知发展缺一不可的。

例如,人吃食物,通过消化作用,把食物转化为人体可吸收的物质,这就是同化作用。

把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物质的同时,人体有关的器官如胃、肠都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如胃壁收缩分泌胃液就是顺应作用。

当新经验被同化到现有格式中,格式都会扩大或做一些改变,因此,同化中包含着顺应。

还有一些情况是:当人们碰到极其陌生的事物时,会忽略它们。

此时,同化和顺应都没有发生。

例如:你无意间听到一段外国人的对话,但是你对这种外语一无所知,你就不会试图理解他们之间的交流。

平衡(equilibration):皮亚杰认为,组织、同化、顺应可视为一个复杂的平衡运动。

在他的理论中,思维变化是通过平衡过程发生的。

这里的平衡概念是:在认知格式和来自环境的信息之间寻求心理平衡。

平衡过程的工作机制:如果我们将一个特定的格式应用于一件事或一种情境,而这个格式发挥作用了,那么思维就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格式没有发挥作用,没有产生理想的结果,那么思维就处于非平衡(disequilibration)状态。

这种情况促使我们通过同化和顺应寻求解决方法,因此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向前迈进。

为了维持理解世界的格式和世界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平衡状态,我们用现有格式同化新信息,同时,当同化无法产生平衡时,我们也要使思维顺应现实。

概括地说,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到达高级平衡的过程。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

同化、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二、运算(Operation)的概念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

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

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

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

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

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

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

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

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

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

所谓守恒性(conserva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

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

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

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

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

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

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

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

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

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

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

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

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主要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智慧心理学》《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生平介绍】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

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所以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皮亚杰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

由于父亲的教导,使得皮亚杰重视以科学的系统性来求知。

1907年,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

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件动物。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件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