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doc

合集下载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模拟试卷20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 2. 民法学3. 单项选择题 4. 多项选择题 5. 简答题 6. 辨析题7. 法条分析题8. 案例分析题9. 论述题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法律规定,债权的撤销权,自债权人5年内不行使而消灭。

该5年期间属于( )。

A.除斥期间B.取得时效期间C.期日D.长期诉讼时效期间正确答案:A解析:除斥期间跟诉讼时效的区别如下:(1)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2)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3)价值取向不同: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4)期间和计算不同: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

(5)适用的主动性不同:法官不能自行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入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

2.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体现了在溯及力问题上的(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体现的就是刑法溯及力问题上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又称刑法的溯及效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立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如果适用,即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3.张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张某的儿子张小某将货物交付给李某。

张小某在送货途中与刘某驾驶的卡车相撞,货物损坏。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罪数形态)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罪数形态)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罪数形态)模拟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4,分数:60.00)1.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 )。

A.结果加重犯B.继续犯C.想象竞合犯√D.吸收犯在四种犯罪形态中,只有想象竞合犯适用“从一重处断”,因此本题应选择C。

4.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叫( )。

A.牵连犯B.吸收犯C.想象竞合犯√D.异种数罪此题考查几种特殊犯罪形态问题。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吸收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数个犯罪行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构成之间具有特定的依附和被依附关系,从而导致其中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犯罪,被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对行为人仅以吸收之罪论处,而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的犯罪形态。

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故意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两个以上异种罪名的犯罪形态。

因此选C。

5.我国刑法上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

A.犯罪对象的个数B.犯罪行为的个数C.犯罪构成的个数√D.行为人犯罪意思的个数对于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通常采取犯罪构成说。

即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就是一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5(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伪造货币并运输的,( )A.按一般的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B.按伪造货币罪和运输假币罪数罪并罚C.按运输假币罪定罪处罚D.按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刑法》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也就是说按照伪造货币罪定罪从重处罚,D项正确。

2.甲公司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发放后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肆意挥霍,致使到期不能偿还贷款。

甲公司的行为( )A.成立贷款诈骗罪B.成立骗取贷款罪C.成立合同诈骗罪√D.成立诈骗罪司法解释规定,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本题中,甲公司将贷款肆意挥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利用虚假的经济合同骗取贷款,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本题选C。

3.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A.按照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定罪处罚B.按照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C.按照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D.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

D项正确。

4.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对其( )A.不认为构成犯罪√B.认为构成犯罪但免予处罚C.认为构成犯罪但由家人强制治疗D.认为构成犯罪但减轻处罚《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因此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即使造成危害结果,也不认为构成犯罪,A 项正确。

5.甲投毒杀其妻子乙,乙服毒后痛苦万分,甲心生怜悯之情,将乙送至医院救治。

法律硕士《专业综合刑法学、民法学》命题预测试题(十五)

法律硕士《专业综合刑法学、民法学》命题预测试题(十五)

法律硕士《专业综合刑法学、民法学》命题预测试题(十五)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的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40分)第1题下列抵押无效的是( A )。

A. 甲以其与乙共同共有的财产设定抵押,未经乙的同意B. 甲以其与乙共有的财产设定抵押,乙知道但未表示反对C. 甲乙分别占有一套房屋的一半,甲以其所有的部分设定抵押,未经乙的同意D. 甲乙分别占有一套房屋的一半,甲以其所有的部分设定抵押,乙知道但未表示反对第2题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对抢劫罪加重法定刑的情形是( C )。

A.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B.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C. 在办公大楼抢劫的D. 入户抢劫的第3题下列关于人身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人身权一律不能转让B. 人身权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和财产权益没有关系C. 人身权不能转让,但是可以继承D. 人身权是对世权第4题刑罚的威慑功能是通过( B )实现的。

A. 秘密审判B. 公开审判C. 改造犯罪人D. 安抚被害人第5题下列哪种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D )A. 伪造货币又出售、运输伪造的货币的B. 因受贿而徇私枉法或者枉法裁判的C. 为走私而骗购外汇的,为骗购外汇而伪造有关公文的D. 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且构成犯罪的第6题铁路扳道工因和恋人分手饮酒自醉,未能及时扳道,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D )。

A. 法律规定的义务B. 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C. 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 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第7题下列关于合同相对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甲和乙订立借款合同,乙让欠其款项的丙代其向甲交付款项,丙没有履行,甲直接追究乙责任B. 甲将自己的房屋租借给乙,后甲又以高价将该房屋卖给丙,丙要求乙立刻搬出该房间,乙以自己与甲之间订立的租借合同拒绝搬出C. 甲与乙签订供货合同,合同中甲和乙约定由丙代替甲向乙交付货物,丙对此不知情D. 经销商甲出售的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造成乙人身损害,乙向该货物的生产商丙索求赔偿第8题孙某制作、复制大量的淫秽光盘,除出卖外,还多次将淫秽光盘借给许多人观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案例分析题第30小题,15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1)《刑法》第201条的罪名是逃税罪。

逃税罪的构成特征为:1)侵犯客体是国家的税收征管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行为以及扣缴义务人采用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包括个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具有逃避纳税义务,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2)“虚假的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报送虚假的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或者其他纳税申报资料,如提供虚假申请,编造减税、免税、抵税、先征收后退还税款的虚假资料等。

(3)“未经处理”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在一年内多次实施偷税行为,但每次偷税数额均未达到《刑法》第201条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且未受行政处罚的情形。

(4)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按照税收征管的一系列法律规定,有义务向国家纳税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

扣缴义务人,是指根据税收征管法律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具体包括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

(5)该规定是合理的,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4款的前段体现了立法对初犯者宽的一面,行为人的行为尽管符合逃税罪构成要件,但是由于能够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弥补了国家税收损失,减轻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接受了行政处罚,实现了责任和处罚的统一,避免了刑罚的过度扩张。

但是行为人在五年内被税务机关给予两次以上行政处罚,说明其社会危险性大,给予行政处罚已经不足以遏制其犯罪,其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故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1)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3(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这是指刑罚目的中的( )A.一般预防√B.特殊预防C.刑罚报应D.刑罚威慑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预防尚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

国家通过颁布刑法、适用刑罚,不仅直接惩罚了犯罪人,预防其重新犯罪,而且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也起到了警戒和抑制的作用,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

A项正确。

2.拘役的执行机关是( )A.社区矫正机构B.监狱C.公安机关√D.法院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C项正确。

3.量刑情节中,应当在法定刑限度以下判处刑法的是( )A.减轻处罚情节√B.加重处罚情节C.从轻处罚情节D.从重处罚情节《刑法》第63条第1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A项正确。

4.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按照一定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该规则是( )A.并科B.先并后减√C.先减后并D.以重刑论处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根据“先并后减”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5.有权裁定予以犯罪分子减刑的机关是( )A.高级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C.监狱管理局D.公安部门《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5(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2009年单选10)下列关于犯罪既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犯罪既遂,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B.犯罪既遂的法律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C.行为人没有实现犯罪的预期目的,也可以成立犯罪既遂D.只要出现犯罪结果就构成犯罪既遂√犯罪既遂属于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对于故意犯罪的既遂,应当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具体条文所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可见,A项表述正确。

我国对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采取构成要件说,即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而不是以是否发生了实际的犯罪结果或者是否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作为判断标准。

可见,B项表述正确。

行为人是否实现预期目的,不是区分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

可见,C项表述正确。

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同,犯罪结果的类型就不相同。

同样的结果,相对于此罪而言,是构成要件的结果,而相对于彼罪而言,则不是构成要件的结果。

比如,伤害结果对于故意伤害罪而言,是构成要件的结果,但对于故意杀人罪而言,就不是构成要件的结果。

因此,在造成了伤害结果的情况下,对于故意伤害罪而言,已经既遂;对于故意杀人罪而言,只能成立未遂。

可见,D项表述错误,选D 项。

2.(2015年单选14)下列犯罪中,属于结果犯的是( )。

A.放火罪B.故意毁坏财物罪√C.私放在押人员罪D.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是结果犯,故选B项。

放火罪是危险犯,私放在押人员罪和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行为犯。

3.(2005年单选7)下列哪一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B项表述的情形仅是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选B项。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0,分数:60.00)1.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年真题)甲因自己不能生育,花l万元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一男婴。

3个月后,甲嫌抚养孩子太辛苦,遂以2万元转卖给乙,并声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甲的行为构成A.遗弃罪B.拐卖儿童罪C.诈骗罪D.拐卖儿童罪√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六章第二节中的拐卖儿童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拐卖妇女、儿童罪定罪处罚。

本题中,甲嫌抚养收买的男婴太辛苦,遂以2万元转卖给乙,构成拐卖儿童罪。

故本题选D。

4.(2013年真题)甲收买被拐卖的张某后,为让其心甘情愿地做自己的妻子,强行与张某发生了性关系。

对甲的行为A.应以强奸罪定罪处罚B.应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定罪处罚C.应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D.应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择一重罪定罪处罚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六章第二节中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是指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一、单项选择题1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

(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 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3 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

(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4 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5 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

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

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

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6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7 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

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8 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

(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9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

(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10 甲于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11 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6 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12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13 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14 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

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15 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

甲的行为属于( )。

(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6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

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17 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三、简答题18 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19 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20 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

21 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

四、案例分析题23 甲(15周岁)喜好计算机。

乙(16周岁)在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

甲欲盗窃A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

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

次日晚上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4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

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

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

”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

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

23 贾某,男,24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

2008年5月13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

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

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

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

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

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

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

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

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

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24 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25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26 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7 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的犯罪?为什么?27 甲(40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

2010年7月5日下午3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岁)去附近水库游泳。

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Ⅱ丁嘱甲要照看好乙。

约4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2个救生圈,2人一起下水游泳约1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

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

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

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诊断乙系溺水死亡。

后甲被抓获。

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年6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

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

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28 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29 甲一叉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什么?30 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31 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五、论述题32 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33 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34 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