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适应心理(讲稿)

合集下载

官兵的心理健康及调适PPT课件

官兵的心理健康及调适PPT课件
官兵的心理健康及调适
学习目的
1、明确健康的含义和武警官兵心 理健康的要求
2、了解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和 原因
3、掌握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的 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官兵心理健康概述
明确: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官兵心理健康的要求
一、何为健康?
过去认为,健康包括三层含义:
1、身体无畸形或缺失 2、体内无微生物感染 3、体内无异常增长
境(警营文化、团队精神、享受快 乐警营生活等)
管理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5、脑体结合、有张有弛防止过度疲劳 6、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 7、建立良好运转的社会支持系统 8、慎重处理热点、敏感问题,干部树
立良好形象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一)心理调适的基本观点 1、心身统一的观点 2、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3、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军人心理健康的要求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与人生各阶段生理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
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 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官兵应具 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 征。既不能是少年老成又不能是成人幼 稚化。
第二节 军人常见心理异常的表现
一、军人中常见的心理异常分类 主要有三类: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1、改变认知的方法 2、积极暗示的方法 3、情绪调整的方法 4、针对应激的方法 5、科学用脑的方法 6、行为训练的方法
改变认知的方法
各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认知:
(1)我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应该受到表扬或奖励。 (2)我为朋友付出了很多,他应该完全的回报我。 (3)我们是朋友,你应该把所有的秘密告诉我。 (4)只要能出名,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做。 (5)潜艇出海,就意味着孤独和寂寞。 (6)只要发生险情,脑子就会一片空白,束手无策。 (7)我有一次失误,我这一辈子都完了。

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案例

某部新兵小王体质较弱,每次考核都拖
全班后腿,战友埋怨了他几句,他便觉得
自己没用,最终患上了精神衰弱。
过度焦虑者,往往精神不振,不思进取,
缺乏生活的激情,并伴有失眠、头痛等症
状,严重者会患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疾病。

焦虑心理的调适
端正认识,增强承受能力 1
理解焦虑的普遍性, 心胸开阔,悦纳困难。
感到很压抑,加之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苦闷越
来越多,最终不得不提前退伍回家养病。
抑郁是不正常的心态,几乎人人都会出现,但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有抑郁心理的人并不会患抑郁
症。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不加遏制,最终
发展成抑郁症, 陷入悲观、绝望、郁闷、烦躁、
多疑的心境中,并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行动迟
缓、语言减少等症状。

对艰苦环境、 高强度的训 练不适应, 感到疲劳。

对严格管理 的不适应。

对远离亲人 不适应,感 到孤独。
新兵心理调整方法
1.熟悉一日生活制度,增加预见性、 主动性; 2.养成在时限内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3.提高各种生活技能; 4.劳逸结合。
紧张 生活
艰苦 生活
适应
1.尽快进入军人角色,严格自我要 求; 2.科学带兵。
心理 健康
1.能保持持久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3.能控制和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健全的人格。 6.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目录
CONTENTS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内容
2
新兵的心理适应
3
常见不良心理调适
新兵心理

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初稿)资料讲解

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初稿)资料讲解

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初稿)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初稿)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汉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年军人作为部队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年官兵心理素质,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军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很重要(一)相关文件:总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加强现代化高科技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军官兵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全军“三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

作为基层一线带兵人,如何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官兵心理素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关案例:2003年“胡某杀人案”案件震惊全军,犯罪嫌疑人胡某枪杀班长之手段令人发指,引起引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

胡某从心里认为班长与其过不去,其判断能力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就出现了偏差,胡某与老兵吵架,班长让其写检查,胡认为班长偏心,写下了“愤怒的火焰”的日记,*月**日,在押解犯人时,胡向犯人要水喝,班长及时地制止,胡认为班长在刁难自己,在犯人面前丢了面子,产生了报复杀人的念头,在押解归途中,原本代表正义执法的枪支,却向自己的战友射出罪恶的子弹。

2004年“邱某杀人案”的残暴行为更是令人咋舌,“邱某杀人案”中邱某承认杀人是因为商店老板认为其复员费不能还其在商店欠款,老板认为邱某不能还钱,说了寒碜他的话,因为邱某在不满的心理状态下,受某种外界的刺激下,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直接的犯罪动机。

致使杀害商店老板夫妇,而双方不理智的对话是是凶杀案件的导火索。

2005年“林某某、柴某案件”再次敲响警钟。

林某某、柴某案”就是典型的例子,部队是独立封闭的单位,不能与异性交往是客观事实,林某某、柴某在这个特殊环境中,不能正确认识事实,没有把心思放在训练和学习中去,互帮互学,而是违反伦理道德,发生了同性恋关系,在领导和战友帮助下,林某某错误认为柴某不与自己交往,便产生杀人念头,随被及时制止,却又逃离部队,在物力、人力上给部队造成了很大损失。

第10讲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

第10讲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

《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教案第十讲心存侥幸误前途脚踏实地业方成侥幸心理的疏导与调适“碰碰运气”、“老天保佑”、“赌一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口头禅。

这些口头禅看似简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心理状态侥幸心理。

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多少人误入岐途,自毁前程。

不难看出,侥幸心理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心理,直接危害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侥幸心理的实质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掌握矫正调适方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什么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指内心期望主观愿望由于偶然的因素得到满足或不正当行为免受处罚。

比如,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以求获得领导的赏识,得到提拔使用;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寄希望于“搞小动作”;违反了条令条例,或做了有损军人形象的事,希望别人不知道,平安无事;为了满足不正当需要,不惜挺而走险,等等。

侥幸心理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投机性。

它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因素上,或者说是渴望机遇的突然降临,而不是创造必然的条件。

因而是一种赌博、投机心理。

二是幻想性。

它只是一种内心主观期望,而不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来采取行动。

因而没有客观基础,是一种空想。

三是强化性。

侥幸行为要么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要么使自己的不正当行为免受处罚,一旦成功后,会进一步强化侥幸心理。

同时,还会对他人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他人的侥幸心理。

由此可见,侥幸心理不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心理,而是一种给人以负面影响、不利于健康发展的消极心理。

二、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一)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动力。

一个没有理想、抱负的人,是不可能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的。

他也不可能脚踏实地,严谨求实,认真履行职责,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而是以投机取巧为能事,把希望寄托在机遇的突然降临。

比如,有的单位平时不按《纲要》全面抓好连队建设,等到上级检查前,搞突击,做表面文章,编造假登记,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干部不是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而是到处送礼、拉关系,希望关键时候有人说话。

《军人心理健康》课件

《军人心理健康》课件

情绪调节
学会识别、表达和管理情 绪,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心态。
应对压力
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 巧,如放松训练、积极思 维等,提高抗压能力。
组织心理辅导
建立心理辅导制度
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服务 ,关注官兵心理健康状况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 官兵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
实施心理疏导
针对官兵存在的心理问题 ,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和支持。
影响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军人战斗力下降、任务失败、家庭破裂、 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预防措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建立支持系统等。
干预手段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及理健康的维护与促 进
自我心理调适
01
02
03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 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自我 评价和自我期望。
军人心理健康评估
阐述军人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标准和工具,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和意义。
军人心理问题干预
探讨军人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和效果,以及干预效果的评估 和改进。
研究方法与技术
调查研究法
介绍调查研究法在军人心理健康 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等。
实验研究法
阐述实验研究法在军人心理健康 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
日常生活和任务执行。
抑郁症
由于工作压力、长期分离、家 庭问题等,军人可能感到沮丧 和无望,影响士气和战斗力。
失眠症
由于训练紧张、任务压力等, 军人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影响
身体和心理健康。
应激障碍
战争、灾难等极端情境可能引 发军人的心理创伤,导致应激

第10讲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

第10讲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

《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教案第十讲心存侥幸误前途脚踏实地业方成侥幸心理的疏导与调适“碰碰运气”、“老天保佑”、“赌一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口头禅。

这些口头禅看似简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心理状态侥幸心理。

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多少人误入岐途,自毁前程。

不难看出,侥幸心理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心理,直接危害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侥幸心理的实质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掌握矫正调适方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什么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指内心期望主观愿望由于偶然的因素得到满足或不正当行为免受处罚。

比如,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以求获得领导的赏识,得到提拔使用;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寄希望于“搞小动作”;违反了条令条例,或做了有损军人形象的事,希望别人不知道,平安无事;为了满足不正当需要,不惜挺而走险,等等。

侥幸心理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投机性。

它把希望寄托在偶然的因素上,或者说是渴望机遇的突然降临,而不是创造必然的条件。

因而是一种赌博、投机心理。

二是幻想性。

它只是一种内心主观期望,而不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来采取行动。

因而没有客观基础,是一种空想。

三是强化性。

侥幸行为要么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要么使自己的不正当行为免受处罚,一旦成功后,会进一步强化侥幸心理。

同时,还会对他人产生榜样、示范作用,强化他人的侥幸心理。

由此可见,侥幸心理不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心理,而是一种给人以负面影响、不利于健康发展的消极心理。

二、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一)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和抱负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动力。

一个没有理想、抱负的人,是不可能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的。

他也不可能脚踏实地,严谨求实,认真履行职责,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而是以投机取巧为能事,把希望寄托在机遇的突然降临。

比如,有的单位平时不按《纲要》全面抓好连队建设,等到上级检查前,搞突击,做表面文章,编造假登记,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干部不是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而是到处送礼、拉关系,希望关键时候有人说话。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一、适应是生物有机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什么是适应(adaptation)在生物学上是指有机体以改变自身身体或行为来增加生存机会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适应是指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身心状态,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和状态。

(一)人生是一个适应的历程。

(二)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过程。

(三)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

二、军人适应的主要问题(一)军事生活环境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数千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非洲丛林中浴血奋战38个月。

紧张的战争、艰苦的生活使他们生理遭受了不良影响。

当回国后体检时发现,约70%左右的士兵,收缩血压在140mmHg(高压)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低压)以上。

经过3个月的休养,大多数人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但仍有5%的人血压偏高,成为高血压病患者。

如地理、气候、居住条件等。

军内有人曾对驻守喀喇昆仑高原自然环境中的官兵心理进行过调查。

在缺氧、高寒和交通不便等条件下,少数边防官兵出现压抑感、恐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等不适应心理反应。

在海军部队会面临对礁自然环境、舰艇舱室及晕船等问题的适应。

青年官兵对部队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人际关系、领导管理方式以及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

其中有些想法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不能都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调节不好,常常使军人感到处处有障碍、事事不如意。

(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适应是人类最主要的适应课题。

在当前社会文化影响下,义与利的价值冲突,使部分官兵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困惑、迷惘和失落感等心态。

(三)军人社会角色适应在人的一生中,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每变换一个社会角色,人就要面临一次新的适应。

军人角色的改变与冲突:1、新旧角色的冲突;2、军人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官兵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3、官兵个体多种角色之间的内心冲突。

心理学教案-军队新兵的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学教案-军队新兵的心理适应问题

新兵的心理适应问题黄征——奔跑今天我们谈对军营生活的适应问题这里的适应指的是积极适应,从心理上的适应,接受部队的规定,各种条令和条例,积极主动的适应。

而不是表面的服从,心里的反抗。

自测题:⑴上级交给你任务时,你是否毫无怨言地去完成?A是 B不一定 C否⑵你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寻求战友的帮助?A是 B不一定 C否⑶为了集体的荣誉,你是否会尽全力去争取?A是 B不一定 C否⑷当战友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主动给予帮助?A是 B不一定 C否⑸你认为部队严格的管理有无必要?A有必要 B说不清 C没必要⑹当你看到寝室有些脏,你是否愿意主动打扫?A是 B不一定 C否⑺对于军事训练你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A是 B不一定 C否⑻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常常向别人请教?A是 B不一定 C否⑼当班长批评了你,你会:A反思自己 B无所谓 C抱怨班长⑽看电视节目时,你是否愿意看军事节目?A是 B不一定 C否⑾当战友取得好成绩时,你是否会为他的成功而高兴?A是 B不一定 C否⑿除正常训练外,你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吗?A会 B不一定 C不会⒀你现在还经常想家吗?A一般 B很少 C经常⒁遇到困难,你首先想到:A战友 B过去的朋友 C父母⒂当连队举行联欢晚会时,你是否愿意在战友面前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A是 B不一定 C否⒃当连长或指导员找你谈话时,你会想到:A可以趁此机会向领导提些建议 B没有什么想法C可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要被领导批评了⒄你对连队的集体生活:A适应 B说不清 C不适应⒅对战友的缺点你能容忍吗?A能 B不一定 C不能⒆对连长的一些做法不满,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A事后向他提出 B无所谓 C当场表示不满⒇自入伍以来,你是否向连队提过合理化建议?A经常 B偶尔 C从没有一、心理差异:虽然我们都是按照统一的征兵条件选来的,又同在一所军营生活,但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来自不同民族,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条件也不同,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差异,但普遍的情况是什么呢?第一、入伍动机成多样性有的为了学点技术找出路,有的为了见世面提高自己,有的为了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有的为了当军人的神圣感,有的为了考学,有的不愿意来,父母让来到部队学点规矩,或年龄小工作还太早,让部队管着别出事,家长放心,过量年长大了再找个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人适应心理(讲稿)一、适应是生物有机体生存的基本能力什么是适应(adaptation)在生物学上是指有机体以改变自身身体或行为来增加生存机会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适应是指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身心状态,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和状态。

(一)人生是一个适应的历程。

(二)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自我调节过程。

(三)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

二、军人适应的主要问题(一)军事生活环境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数千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非洲丛林中浴血奋战38个月。

紧张的战争、艰苦的生活使他们生理遭受了不良影响。

当回国后体检时发现,约70%左右的士兵,收缩血压在140mmHg(高压)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低压)以上。

经过3个月的休养,大多数人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但仍有5%的人血压偏高,成为高血压病患者。

如地理、气候、居住条件等。

军内有人曾对驻守喀喇昆仑高原自然环境中的官兵心理进行过调查。

在缺氧、高寒和交通不便等条件下,少数边防官兵出现压抑感、恐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等不适应心理反应。

在海军部队会面临对礁自然环境、舰艇舱室及晕船等问题的适应。

青年官兵对部队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人际关系、领导管理方式以及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

其中有些想法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不能都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调节不好,常常使军人感到处处有障碍、事事不如意。

(二)社会文化环境适应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适应是人类最主要的适应课题。

在当前社会文化影响下,义与利的价值冲突,使部分官兵在社会适应方面出现困惑、迷惘和失落感等心态。

(三)军人社会角色适应在人的一生中,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每变换一个社会角色,人就要面临一次新的适应。

军人角色的改变与冲突:1、新旧角色的冲突;2、军人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官兵真实人格之间的矛盾;3、官兵个体多种角色之间的内心冲突。

《解放军报》1997年7月3日报道:济南军区卫生部组织进行新兵精神卫生监测工作10年。

发现有8%的新兵出现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特征表现为:失眠、焦虑、紧张、自卑、悔恨、悲观、抑郁、思乡等心理症状。

少数严重者表现出“出走、外跑、易怒、激惹性增高。

”想一想:现在你对军校生活是否适应了?你有哪些方面还不适应?78名新学员入校后两周内的不适应情况调查(2002):不适应的主要问题:1、个人支配的时间少(85.90%);2、管理严格,禁令过多(50%);3、某些形式主义的做法(39.74%);4、生活单调乏味(35.90%);5、凡事讲服从(23.08%);6、上下级关系分明(21.79%);7、统一集体活动多(20.51%);8、生活节奏过快(20.51%);9、军事训练艰苦累人(20.51%);10、队干态度严厉(20.51%)。

主要不良情绪体验:1、紧张(52.56%);2、压抑(48.72%);3、孤独(29.49%);4、无聊(28.21%)5、担忧(25.64%);6、迷茫(23.08%);7、抑郁(21.79%);8、不悦的(19.23%);9、厌倦(19.23%);10、无助的(16.67%);11、苦闷(16.67%);12、困惑(15.38%);13、茫然(15.38%);14、后悔(14.10%);15、失望(12.82%);16、烦躁(12.82%)主要心理与行为反应:1、想家(58.97%);2、常常回忆入学前的美好事情(56.41%);3、感到前途无法预测(47.44%);4、感到身心疲惫(25.64%);5、感到自尊心受到一些伤害(23.08%);6、想哭(或已经哭过)(20.51%);7、感到缺少同情和关爱(15.38%);8、感到没人理解自己(15.38%);9、想退学(14.10%);10、对一切感到无兴趣(7.7%);11、想发火(7.7%)经过对430名军校学员的调查统计表明:部分学员对军校生活感到比较紧张、压抑、节奏快、严肃、受限制、单调和艰难。

其中感到比较紧张占34.19%;单调占31.40%;严肃占33.36%;受限制占37.44%。

三、适应问题的心理学分析(一)适应的层次1、常规性适应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刻板性、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特点。

2、应变性适应由于人们人格的健全和自我意识的成熟而形成的善于随机处事的能力。

3、创造性适应指人们在积极适应环境的同时能主动地想办法改造环境的能力。

(二)心理适应的模式四、军人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适应能力(即适应性)指已经具备或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处理心理失衡的能力。

(一)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适应有时也称“适应”、“适应良好”。

主要指不论环境如何,个体都能具有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心境。

国内心理学学者提出了判断是否适应良好的标准:(1)个人的信念、愿望是否与环境的要求相冲突;(2)行为反应是否积极而灵活;(3)个体能否随环境要求的变化而能动地对自我进行调节;(4)能否对挫折保持冷静,并能迅速克服挫折;(5)是否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和集体,善于克服各种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意,尽量同他人的活动一致;(6)是否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且还具有驾驭生活、改变环境的能力消极适应:指对环境采取被动的方式予以应对。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感”(既学习得来的无助感)理论。

例如,动物在受到不能避免的电击后,到另外的场合,仍不能学会躲避电击而依然被动地忍受电击。

“习得性无助感”指人在被动地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

和动物一样,人也容易受到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

人们在最初无法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一种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也不能摆脱。

而且,假如被告知不能克服一个严重的障碍,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讨论:你周围的同学在适应军校生活的过程中有过“习得性无助感”吗?这句话有道理吗?“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挫折是在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430名学员挫折反应频度:几乎没有:29人(6.74%);偶尔有过:179人(41.63%)一般:165人(38.37%;经常:57人(13.26%)430名学员挫折体验强度:没有(3.72%);较弱(10.23%);一般(40.70%);较强(38.37%);很强(6.98%)1、愤怒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拉德等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1、受挫折驱力的强弱;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3、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4、随着攻击反应则可能遭受惩罚的程度。

2、冷漠压抑美国心理学家吉姆布莱等人的研究认为,冷漠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出现:1、长期遭受挫折;2、个人感到无力无望;3、由于挫折所造成的心理上的恐惧与生理上的痛苦难以消除时;4、个人心理上有攻击与抑制的冲突。

3、逃避现实(幻想)4、文饰(合理化)怎样面对挫折?1、改变认知: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在50年代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时提出的。

艾利斯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并不在于诱发事件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即信念系统)。

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事件即挫折情境;B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即对挫折的认识;C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人们对A的看法、解释及所持信念B才是导致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

C的性质取决于B。

不合理信念会导致情绪困扰。

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要求;二是过分概括化;三是糟糕透顶。

讨论:从下面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2、吸取教训:不要固执;正确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维纳的归因理论,将被试学员的受挫原因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显示,大多数学员(65.95%)将自己的受挫原因归结“努力不够”;其次是“运气(机遇)不好”(20.25%);再次是“没有能力”(9.36%);最后是“任务有难度”(4.45%)。

3、调整目标:延期、修订、改变、降低难度。

4、积极补偿:从成功的活动中建立信心。

5、争取社会支持:军校学员受挫后的主要依靠力量军校学员受挫后往往会寻求一些社会帮助,了解军校学员受挫后主要依靠的社会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引导他们摆脱挫折困扰。

调查发现,尽管军校学员受挫后依靠“自己的能力”高居首位(83.11%),但依靠同学、老乡、朋友和父母的比例也在1/3以上。

然而,学员受挫后求助教员、上级领导、学员队干部和心理医生帮助的人很少。

石沙泉、胡岩、管鹏等《军校学员挫折心理调查研究》,《大连陆军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13页。

6、合理宣泄:通过为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途径及时将不良情绪释放掉。

合理宣泄的方式有:向他人倾诉;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哭;体育活动或体力劳动(三)努力提高个性成熟度个体的发展与成熟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遗传生理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2、个体发展的内容(1)生理的成熟(生理年龄)(2)心理(个性)的成熟(心理年龄)人的发展一般分8个阶段: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心理健康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必定具备相应的心理特点,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

个性的成熟指人们具有认识客观环境,处理客观矛盾的能力并达到一定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认为一个人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会发生7项性格上的变化。

讨论:个性成熟与人的适应能力有什么关系?怎样使自己的个性成熟起来1、提高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分清支流与主流、积极与消极、现象与本质、眼前与发展,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使感情服从理智3、重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聪明人并不一味追求快乐,而是竭力避免不愉快。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不能同时奢望是伟大的又是舒适的。

(英国教育家巴里)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处罚自己。

(德国哲学家康德)避免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作业:试用心理学有关适应的理论分析入校以来个人对军校生活的适应状况?(提示:个人在那些方面适应,那些方面还不适应,在适应方面有那些做法值得肯定,对不适应的方面打算怎样改进。

要求: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个人实际,生动具体,不少于1500字。

)军人的情绪(讲稿)[日期:2006-08-25]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人的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状况的指示器。

有科学家用动物实验证明情绪紧张会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实验方法是给三组小白鼠进行电击。

A组小白鼠在受到电击前,能听到“吱”的一声,可以预先知道被电击;B组小白鼠是突然受到电击;C组小白鼠虽然能听到“吱”的一声,但并不受到电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