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声乐发展历程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大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音乐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大亮点。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改进不仅在歌唱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对后世的歌唱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我们需要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音乐追求对情感和表现力的极致追求,歌唱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不再仅仅被视作音乐中的一个配角,而是成为了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家们也开始在表达情感和展现技巧上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声乐教育的兴起。
在巴洛克时期,声乐教育开始被赋予更多的重视,歌唱家们开始接受专业化的声乐培训,学习歌唱技术和演奏技巧。
这使得歌唱家们在歌唱技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其次是发声技术的改进。
在巴洛克时期,发声技术经历了重大的改进,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发声方式的转变。
在巴洛克时期之前,歌唱家们一般使用胸声发声,但在巴洛克时期,头声发声成为了主流。
这种发声方式使得歌唱家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唱出高音,也允许他们在表现力和情感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开始使用更多的音乐符号来表达情感和音乐意图。
在歌唱技术上,这意味着歌唱家们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来表现不同的音乐符号。
这对歌唱家的技术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歌唱家们在巴洛克时期也逐渐培养了更加丰富的歌唱技巧和表现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声音的色彩和表现力。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家们开始注重发声的色彩和表现力,他们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明暗、轻重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这使得歌唱家们能够在音乐表演中展现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在巴洛克时期,歌唱技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从声乐教育的兴起到发声技术的改进,再到对音乐符号的更加灵活的运用和声音的表现力,这些都为歌唱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谈西欧声乐技术的发展历史

浅谈西欧声乐技术的发展历史从古典唱法、现代唱法、学派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西欧声乐技术的发展历史作了简单的介绍。
西欧声乐技术发展历史现代唱法声乐家一、古典唱法我们经常说到“美唱”这一个声乐名词,那么美唱到底是什么呢?美唱的内容有三点:(1)歌声的纯和美;(2)控制呼吸的技巧;(3)有表情的道白。
这个时代的声乐教师都是作曲家,他们按照不同学生的要求写出不同的练声曲,因为要达到歌声的纯和美,必需重视基本练习。
当时作品的装饰是多而复杂的,对于演唱灵话的技巧与呼吸的控制有高度的要求。
诗词在独唱中要求被理解,因此带来了严格要求吐字的清晰。
教学过程中先独立进行每个母音的发展,然后连合子音,然后再进一步去掌握歌词的表情。
渐强渐弱(Messa di voce)的练习是占很重要的位置。
教学开始时,慢的练习被认为基本练习。
音量的大小是次要的问题,主要的是音乐的美丽。
训练的目的,是如何让歌喉发出像笛子一样的声音。
二、现代唱法和现代声乐教学家谈到现代的唱法,我想先介绍几个现代的两欧声乐家,对他们用的方法特点作一个简要说明,然后再对西欧声乐方法作一个全面介绍。
现在先说声乐家:F.朗拜尔提(F. Lamperti 1813 1892),承继了前面提过的法里奈里的古典学派,又接受了名师克利森提尼(Cres Centini)等的传统的音乐思想。
他是当时很有名的声乐教师。
他是第一个使用腹部肌肉来控制呼吸的。
这样的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纯清的声音。
他写过很多的练声曲与一本歌唱艺术的论文《Treatise on the Art of Singing》。
G·B.朗拜尔提是他的儿子。
他的学生是很多的,其中不少都是欧洲最有成就的演唱家。
1879年,他离开意大利到德国去教学,给德国声乐带来了新的力量。
让我在这里介招一些关于他们父子的教学经验。
意大利人对唱歌有一句老话,它说:“歌唱的艺术就是研究呼吸。
”欧洲声乐家在这一点上都是共同注重的。
西方音乐流派

西方音乐流派高考要求: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以及不同音乐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
知识脉络: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时期(1828--1910)-----民族乐派音乐(1860年左右)------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时期(20世纪初)知识要点:一、巴罗克时期(1600——1750)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复调音乐】是指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2、代表人物:巴赫【德】、亨德尔【德】(1)巴赫【德】:“复调音乐大师”、“西方音乐之父”。
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马太受难曲》被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乐曲实际上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宣扬为拯救人类的苦难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当时身处苦难境遇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2)亨德尔【德】:“清唱剧大师”。
代表作《水上音乐》、《焰火音乐》;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20)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主调音乐】:音乐中的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它声部是和声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2、代表人物:贝多芬【德】、海顿【奥】、莫扎特【奥】。
(1)贝多芬【德】:“乐圣”。
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等《第九交响曲》作于1823年,共四个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为歌词,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西方声乐发展历程

西方声乐发展历程一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出色的产品,他们是有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
只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
进入“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也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
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
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
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配合教义的《唱经本》。
圣咏是欧洲声乐的萌芽,他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学的氛围。
在圣咏音乐流行时期,从11世纪出现了世俗音乐,此后又相继出现游吟歌手,恋诗歌手,名歌手的专业的歌唱者。
他们虽无法完全摆脱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可堪称对宗教韵的大胆突破。
二阉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发展14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方式,出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学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游男童声代替。
这些男童声是被阉割的男童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
他们的出现曾为欧洲声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
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同时又具备男子的体魄,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声音,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
不容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18世纪末,阉人歌手开始走向衰落。
三歌剧和美声唱法的产生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中。
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中为了效仿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音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
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演唱自己的段落的宣叙调演唱方式。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欧洲各时期音乐史

欧洲各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1、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十四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奇异、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风格,音乐沿用这个词,实指巴罗克音乐用流利酣畅得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对比等。
2、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短不以,主题较长,无论声乐或器乐,旋律都空前的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节。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样,曲调带有形象性、色彩性的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显的和声属性。
3、巴罗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有两种节奏——自由节奏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前奏曲、托卡塔,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等两种节奏在一个乐章中保持适中,这两种节奏还常搭配使用。
4、巴罗克音乐的调是:大小调体系取代教会体系。
5、巴罗克时期的和声:数字低音普遍使用,新的和声观念理论建立,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使调性转换,并使和声的进行富有情感的色彩,十二平均律在十七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
6、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情绪:在一个乐章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各乐章间形成对比,乐章常是快慢交替的。
7、通奏低音——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的乐谱低音声部,表上明确音并表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而该和弦的排列有演奏者自己选择,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分离感,也是数字底音的主要表现。
8、巴罗克时期的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它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9、巴罗克时期的乐队结构:弦乐、管乐演奏音乐的旋律声部,古钢琴奏出通奏低音。
10、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格局、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
器乐: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变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协奏曲。
1.巴洛克: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欧洲声乐发展史

威尔第1813-1901 游吟诗人《柴堆上燃起》
乐队在歌剧中表现的分量, 因此想获得较清晰的演唱 效果,演员们必须在发声 上要为扩大音量而努力提 高发声的技巧。
2016/10/8
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瓦格纳的歌剧序曲 纽伦堡的名歌手 瓦格纳1813-1883
5.浪漫主义促使美声日趋完美
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手法上作了许多革新,比如, 在主题的音调上加强了抒情的因素,在器乐作品中贯穿了歌 曲性的音调等。而在歌曲的创作方面,歌词大都采用名家的 诗作,诗意盎然,讲究诗词和音乐浑然—体和“诗化精神”, 要求将诗词的内涵充分地用音乐表现出来,同时,加强了伴 奏、尤其是钢琴伴奏的表现功能和作用,形成了与歌声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推进高潮、揭示歌词意境,表现歌词未尽之 意的新型关系。随着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为 代表的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兴起,便出现了不同于歌剧 咏叹调演唱的艺术歌曲演唱风格。
布拉姆斯1833-1897
2016/10/8
以舒伯特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问世,还使欧洲的歌曲创 作进入了—个崭新的境界,在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并且还形成了与歌剧以及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局 面。随着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还出现了以音乐会演唱为主 的职业歌唱家。
16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确立和发展了美声学派的声 乐技术和演唱风格;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兴起和繁荣,不 仅出现了与歌剧不同的演唱风格,还造就了许多专门从事艺 术歌曲演唱的歌唱家。由此可见,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歌曲创作手法的革新和开拓,对音乐表演和声乐演唱以及音 乐教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的声乐舞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多种演 唱风格与流派并存。他们的竞争带来了演唱方法的多种多样, 同时也是美声唱法日臻科学和完善的表现。
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

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简况1.中世纪音乐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从公元5世纪一直到14世纪。
主要音乐形式是用于教堂礼拜歌唱的格里高利圣叹和赞美诗,中世纪后期复调音乐开始广泛传播,记谱法、唱名法和调式体系逐渐成熟。
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5-16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
它的起点不是意大利。
面是英国和欧州大陆偏北地区。
声乐复调,尤其是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风格样式。
早期文艺复兴的主要乐派有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
代表人物是奥克冈和约斯堪。
主要成就是弥撒曲、经文歌和世俗复调歌曲。
16 世纪是文艺复兴音乐成就最高的时期,世俗音乐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法国尚松(歌曲)和意大利牧歌是其中的典范。
晚期文艺复兴音乐的中心逐渐转向意大利,罗马乐派的帕勒斯特里那的无伴奏声乐复调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推向顶峰。
威尼斯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发展了庄严宏大、带有器乐伴奏的合唱音乐,预示着欧洲音乐未来阶段发展的趋势。
3.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 -1750 年,西方音乐进入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达到巅峰,主调音乐正在兴起。
以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声乐体裁是巴洛克风格的标志。
歌剧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经过蒙特威尔第以及众多作曲家的努力,于18 世纪前后发展成型。
巴洛克音乐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器乐的空前发展。
重要体裁有奏鸣曲、协奏曲、组曲等,提琴作为主导乐器取代了文艺复兴弹拨乐器的地位;管风琴、古钢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协奏曲以弦乐为中心,伴以键盘乐器“数字低音”的合奏。
科莱里、维瓦尔第是这一时期弦乐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键盘乐领域,德国的管风琴和法国的古钢琴最为著名。
法国古钢琴学派大师库泊兰的音乐特点是典雅高贵,装饰细腻,体现了音乐上的“洛可可”风格。
巴洛克晚期,音乐转向德奥。
晚期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J.S.巴赫和亨德尔。
4.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18 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音乐进入“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只有半个世纪左右,影响却非常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主要以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为歌唱形式。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出色的产品,他们是有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并以说唱的方式演唱。
只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
进入“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也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
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
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合唱形式。
公元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配合教义的《唱经本》。
圣咏是欧洲声乐的萌芽,他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配合教学的氛围。
在圣咏音乐流行时期,从11世纪出现了世俗音乐,此后又相继出现游吟歌手,恋诗歌手,名歌手的专业的歌唱者。
他们虽无法完全摆脱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可堪称对宗教韵的大胆突破。
二阉人歌手促使歌唱技巧发展
14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也为多声部合唱方式,出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学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游男童声代替。
这些男童声是被阉割的男童歌手,在声乐发展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
他们的出现曾为欧洲声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
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同时又具备男子的体魄,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声音,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
不容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18世纪末,阉人歌手开始走向衰落。
三歌剧和美声唱法的产生
美声的发展与歌剧的诞生有密切的关系,歌剧诞生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极大影响中。
当时,佩里、卡契尼、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歌剧中为了效仿希腊悲剧的朗诵调,他们使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以及语音的起伏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主要起着展开情节的作用。
他们突破了传统和保守的束缚,创造了采用自然声音,由各角色演唱自己的段落的宣叙调演唱方式。
为了是宣叙调的演唱更具有古希腊在广场上演悲剧朗诵的那种声音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微弱的童声和假声,而需要采用有足够气息支持,有丰厚声音共鸣,丰满洪亮而咬字清晰、真切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于是就在前人演唱方式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
卡契尼提出了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的要求,蒙特威尔第则进一步是歌剧音乐戏剧化,写出了歌唱性的宣叙调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咏叹调,这些都使歌唱家们感到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技艺是良好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保障。
同时,蒙特威尔第在威尼斯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歌剧院,使歌剧从最初的宫廷和柜子的厅堂走入了正规的歌剧院,也为社会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欣赏场所。
这样,随着观众层次的扩大,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必然的促使歌唱家们开始研究训练完善他们的歌唱技术,以便自己的演唱能力能达到卡契尼、蒙特威尔第所提出的洪亮致远且富于喜剧的美声要求。
于是许多卓越的歌唱家以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华丽的嗓音,穿过庞大的乐队音墙,清晰地吧歌声送达剧场的每个角落啊,征服观众。
使歌唱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所以可以说美声随着歌剧二得到极大发展,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音乐上的表现。
他不仅是一种歌唱技术和一种演唱网络。
而且还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
透过17世纪欧洲诸多音乐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歌剧乐派佛罗伦萨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那波里乐派对演唱风格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声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美声唱法发展的新时期
进入19世纪,阉人歌手这种不人道的现象逐渐被禁止。
歌剧舞台上逐步改变了由阉人歌唱家担任女角的演唱方式。
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新演唱的方式。
这是欧洲歌剧的重大转折。
为了实现男高音演唱技巧的飞跃,以配合不断发展繁荣的歌剧舞台,经过两百多年的教学和长期实践探索,19世纪随着“掩蔽”出现是男声获得稳定的高音,它标志着男高音
演唱技巧的质的飞跃,并在歌剧舞台上以男角为主角的书面逐步形成。
一贝里尼、唐尼采蒂、罗西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以及法国歌剧都范阳了这一时期声乐演唱水平,被称为声乐史上的全盛时期。
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家威尔第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歌词问世,标志着歌剧创作的新发展。
由于他成功的在咏叹调上的创作,使得对声音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巧,强烈的情感表现方式,震撼人心的戏剧性,又要具有抒情性和流畅,灵活和柔美。
一马斯卡尼为代表的真实主义歌剧演唱技巧又上了新的台阶。
而瓦格纳的歌剧由于注重乐队的配置,家中了乐队在歌剧中表现的分量。
因此想获得较清晰的演唱效果。
演员们必须在发声上要为扩大音量而努力提高发音的技巧。
因此,在诸多飞跃下,歌剧的发展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五浪费主义促使美声日趋完美
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艺术出现新的潮流,这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
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声乐方面出现了不同于歌剧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虽然艺术歌曲的演唱同样运用美声技术,但他的演唱风格和技术要求却需因内容而有别于歌剧。
一是演唱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浪漫主义诗人文学杰作,要表现这些诗歌细腻的情感、浪漫的情调,高雅的格调,就需要轻声半声,以及高音区上渐强渐弱的技术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力。
二是艺术歌曲通常用钢琴伴奏,在声音的音量上要求控制,并与歌剧演唱强烈的音响形成了对比。
三十艺术歌曲还具有室内乐的性质。
不一表现戏剧性的激情见长,而以柔情为主。
从而形成了以多种音色、清晰地吐字等演唱特点。
以舒伯特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问世,在欧洲审阅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6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确立和发展了美声学派的声乐技术和演唱风格。
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兴起和繁荣,不仅出现了与歌剧不同的演唱风格,还造就了许多专门从事艺术歌曲演唱的歌唱家。
20世纪的声乐舞台可为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他们的竞争带来了额演唱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是美声唱法日臻科学的完善的表现。
【参考文献】
《声乐艺术美学》、《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西方声乐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