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的麻醉选择及管理

合集下载

75岁以上老年人临床麻醉安全管理

75岁以上老年人临床麻醉安全管理

75岁以上老年人临床麻醉安全管理摘要: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和麻醉安全管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75岁以上患者的麻醉处理,采用全麻12例,硬膜外麻醉37例,静脉麻醉5例,臂丛麻醉3例,局麻19例。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6(15~150)min,术中出血平均180(0~500)ml。

阻滞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

所有全麻患者术毕清醒后均拔出气管导管,76例均能安全度过手术期并顺利出院。

结论:术前准确评估和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适当的麻醉药物,并重视围术期监测,注重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及循环稳定,保证术后护理,能降低高龄患者的麻醉危险性。

关键词:老年人麻醉方式麻醉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31-02高龄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生活质量提高,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越来越大。

高龄患者往往存在较多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机体的耐受能力往往较低下,这加大了手术的麻醉风险。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为76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成功施行手术麻醉,效果良好,无重大的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现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75~95岁,平均(87.8±2.9)岁。

asa分级ⅱ~ⅳ级。

全身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37y11,臂丛阻滞3例,静脉麻醉5例,局麻4例。

伴高血压20例(32.8%)冠心病、心律失常29例(37.7%),脑梗塞17例(19.7%),慢支、肺气肿、肺炎、哮喘44例(34.4%),肾功能不全8例(4.9%),糖尿病11例(18.0%),肺通气功能显著减退18例(24.6%),贫血、血红蛋白(hb)<100g/l,35例(37.7%),67例并存2种以上疾病(83.6%)。

1.2麻醉方法。

1.2.1术前准备。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并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及手术部位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后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后

二.麻醉的选择、药物应用及管理 (一)局部浸润麻醉与区域神经阻滞麻 醉 适用于小手术。须严防过量中毒。 (二)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用于时间短的下 肢、会阴及肛门手术,老年人用药剂量 应酌减,控制平面在 T10 以下对循环影响 较轻。







1.硬膜外阻滞优点 (1)对循环系统干挠小。 (2)阻滞范围呈节段性。 (3)阻滞范围在胸4以下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术后并发症较全麻少。 (4)对血液化学(酸碱平衡)无不良影响。 (5)髋关节等手术出血少。 (6)术后镇痛。
屏气试验30秒以内; 患者有长年哮喘史; 动脉血O2饱和度(SaO2)80%以下; 平静状态下 PaCO2>60mmHg 为危险指针。 第三节 麻醉的选择及管理 一.麻醉前用药 术前用药应比年轻人减少1/2~1/3。东 莨菪碱、阿托品,对心动过缓的老年人 亦可调整心率。患青光眼者颠茄类药物 属禁忌。
(七)其它 牙齿松动和(或)脱落、下颌松驰、舌 后坠。脊椎椎间孔闭锁,硬膜外腔血管 硬化改变。 第二节 老年麻醉的危险因素及术前准备 一.并存疾病 二.缺血性心脏病 (一)原有心肌梗死病史 美国心脏协会(1996)提出心肌梗死少 于30天为高危因素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三)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左室肥厚、 糖尿病。 5种危险因素: ①左室肥厚; ②高血压; ③需药物控制的糖尿病; ④冠心病; ⑤正用地高辛治疗者。 三.慢性呼吸系统疾患 肺功能测定(实际肺活量/预测肺活量) ×100%=85%以下; (一秒量/实际肺活量)×100%=一秒率60%以 下;
2.缺点 (1)操作困难。 ( 2 )有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或硬膜外血肿造 成截瘫的可能。 (3) 麻醉平面扩散较广。

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的选择

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的选择

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的选择摘要】由于老年期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期麻醉风险发生率较年轻人升高。

寻找对老年期安全、有效及对生理干扰小的麻醉药物,对提高老年期麻醉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麻醉药物老年期麻醉方式任何一种麻醉药物对于老年患者均有一定的危险。

选择的麻醉药物不仅需要尽量简单,以减轻麻醉本身对老年人的伤害,不干扰微循环的稳定,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要考虑麻醉方案能否有效的抑制手术中强烈刺激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

合理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有害的应激反应,做到以最小剂量的麻醉药达到最佳麻醉效果。

1高龄对麻醉用药的影响老年人通常反应迟钝,应激能力较差,对中枢性抑制药如全麻药、镇静药、催眠药及阿片类镇痛药均很敏感,所以麻醉用药剂量应较年轻人为少。

也应该尽量选用对老年期患者生理干扰少,停止麻醉后可以迅速苏醒却不影响中枢、循环等功能的药物和方法。

1.1静脉麻醉静脉麻醉诱导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全身麻醉诱导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静脉麻醉药的敏感性也相应的提高。

静脉麻醉不同于吸入麻醉可以迅速经肺排出,多数静脉麻醉药入血液循环后必须经过代谢及肝脏、肾脏排泄,而高龄病人肾脏清除率减低,无形之中延长了麻醉维持时间,使苏醒延迟,因此老年人应用静脉麻醉时应尽量选用短效麻醉药如丙泊酚,依托咪脂脂肪乳剂等,或麻醉药剂量酌减,同时要警惕药物蓄积作用,另外,也要特别注意术中的呼吸管理。

1.2吸入麻醉高龄患者采用吸入性麻醉药时使最低肺泡气浓度降低,从而增强了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吸入性麻醉药较少代谢分解,且大部分以原型通过肺排出,苏醒也快,因此较适宜高龄患者的麻醉诱导。

有研究表明[1],吸入性麻醉药对于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2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药物的选择应该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结合老年患者生理特点,以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和技术,选用的不同的麻醉方式,考虑到老年患者麻醉的特殊性,进行综合考虑。

老年病人的麻醉

老年病人的麻醉
T细胞的功能改变和胸腺的退化,使免疫反 应的选择性和有效性抑制,易受到感染
肌肉少,脂肪增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 内增加的脂溶性药物的贮存。
骨质疏松,易骨折;骨质增生,易钙化; 脊柱畸形;牙齿脱落,插管困难。
心理方面
老年病人药理特点
药代学特点:
1.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作用时间延长 2.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内游离型药物浓度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容易高钾、低钠、 酸中毒
无脂肪组织减少降低全身可交换钾的储备,易医源 性低钾血症
表现
1)对维持水电酸碱平衡能力减低
2)药物清除减慢
• 肾功能不良存在排除延迟,而使药效延长。近年 来研究发现肌松药代谢产物、血浆浓度增加了一 些新的认识:维库溴胺(Vecurounium)、阿 曲库胺(Atracurium)、哌库溴胺 (Pancuroium),阿曲库胺本身不受肾功能不 良的影响而改变药效,但其代谢产物 Laudanosine则不然,由于肾衰会使清除时间延 长10倍,维库溴胺40%通过肝脏代谢,20%通过 肾脏其中有一种代谢产物3-OH的化合物占注射 量的20%,却相当于母体的50%肌松活性,因此 用量不宜偏大,哌库溴胺也应限量给药。
3。对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更敏感 硫喷妥钠 3.5mg/kg,通气抑制>成人
4。作用时间延长
五、局麻药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局部血流减少,结缔 组织疏松易于扩散,用量减少
六、肌肉松弛药
肾、胆管排泄肌松药半衰期延长
增龄老化对常用麻醉药和辅助药的影响
药物
年龄相关改变
苯二氮卓类: 代谢降低,中枢作用增强,咪唑安定仅分
布容积增大,其他改变较小
异氟醚: 麻醉需要量减少。
芬太尼: 清除率降低,消除半衰期延长。

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原则

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原则

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处理原则近些年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均寿命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是老年病人、高龄病人的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

老年病人的主要生理特点在于,内部器官功能衰退严重,机能细胞减少萎缩,代偿应激能力不足,而且会受到各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影响,对手术麻醉的耐受力非常弱,增加了手术风险。

在老年人麻醉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要采用对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影响较小,而且性质稳定、麻醉效果突出、安全可靠的麻醉药物。

1老年病人区域阻滞麻醉1.1神经阻滞神经阻滞这一麻醉方式,对老年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比较小,适用于时间短的小型手术中,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通常来说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严重,药物用量应小于成年人和青少年。

如果神经阻滞不完全,有可能会为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使得手术过程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

1.2硬膜外麻醉受到身体机能的影响,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十分狭窄,局部麻醉药物向间隙处的扩散比较少,这也是老年人药物用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老年人脊椎韧带有钙化较为严重,想直接使用硬膜外穿刺,或是进行置管操作难度非常大,当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时,可采用旁入法。

在注入局麻药物之前,可先进行静脉输液,随后注入利多卡因来试验局麻药物的用量,直到获取满意的阻滞平面即可。

为了保证药物循环的稳定性,可采用硬膜外腔微泵持续给药的方式,这种方法单位时间内的给药量比较小,很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1.3蛛网膜下腔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通俗来说就是腰麻或脊麻,很多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现象较为严重,脊髓和神经系统会出现退行性变化,脑脊液压力比较低。

在局部麻醉中,药物更容易在蛛网膜下扩散,往往只需要注入少量药物就能够起到麻醉效果。

而且通常来说蛛网膜下腔对阻滞比较敏感,药物可在短时间内起效。

1.4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目前这种麻醉方式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下腹部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麻醉效果突出、成功率高等优势,且不会对老年患者带来后遗症,解决了传统腰麻中的并发症。

老年病人的麻醉

老年病人的麻醉
9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3)
3. 心脏储备:老年人心储备降低,应激反应能力不 足;但在经常活动(锻炼)的老年人既使年龄相 关的最大心率减低,仍能增加心输出量以满足应 激反应的需要。
10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4)
4. 老年人心率和肾上腺能受体的反
应性:靶器官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随年龄增加而Fra bibliotek低反映了受体数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随年龄降低,原因可能是 心输出量减少或更重要的是肾血管床范围缩小而导 致的肾血流减少。
即使肾疾病加重血清肌酐也可正常,原因是伴随骨骼 肌质量丢失的影响。
23
肾功能(2)
老年人肾调节水或电解质能力降低,而且,在围术期 脱水或失血时由于肾血流变化而进一步降低。
术中保护肾脏的有效途径是维持尿量大于0.5ml/kg/h 。
肾疾病 糖尿病 关节病 老年性痴呆
6
II. 老年人的病理生理
7
A.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
心输出量
变化(1)
不变或降低
静态心率
降低
最大心率
降低
动脉弹性
降低
全身血管阻力
增加
收缩压
增加
8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 化(2)
1. 70岁以上病人至少50%易患冠心病(有 症状或无症状)。
2. 老年人心输出量降低,延缓静脉用药起 效;达到吸入麻醉药浓度加快。
骨骼肌萎缩
体脂增加(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加;药物蓄 积)
总体液减少(至75岁血容量降低20-30%;腔
室间清除的速率延缓导致难以估计的初期血
浆浓度过高)
20
E. 药物的蛋白结合
老年人药物的蛋白结合减少(随年龄白蛋白生成减 少),导致游离药物增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肝 脏代谢。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

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功能会随之降低,同时身体可能会合并多种慢性病,所以在接受手术治疗时,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影响手术麻醉的因素较多,而且麻醉药物更容易对老年人的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手术麻醉前会有一些注意事项:一、老年病人的麻醉和术前准备(一)术前准备1、一定要做好术前评估,好的术前评估对老年人全身重要脏器、器官功能状态有大致了解和中性评判;2、根据术前了解,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要积极进行术前准备,最大限度改善由疾病造成的生理改变;3、在保证患者安全和满足手术需要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对其生理功能干扰最小,同时又能保证手术需求的麻醉方法;4、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的麻醉药物,用药剂量应该相应酌减,同时给药时间间隔相应延长;5、在诱导期要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过高或者过低波动,避免发生缺氧时间延长;6、要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量;7、苏醒期要注意防止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引起并发症或造成严重后果。

8、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的患者,术前应积极进行治疗,并使病情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9、麻醉前用阿托品,如无禁忌不可缺少。

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谨慎使用。

10、全面检查并估计患者重要脏器的代偿能力。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1、短小手术可选用局麻,可适当降低麻醉药的浓度和总量。

2、全麻:以气管插管全麻为主。

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特点,尽量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重要脏器功能的稳定。

3、中下腹部以下手术可选用椎管内麻醉。

要注意控制麻醉平面,避免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辅助用药需慎用。

(三)几种常见的麻醉药:(1)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功能残气量增加,吸入麻醉加深较慢,苏醒过程也延长,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低,40岁以后每10年减低4%,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抑制效应增强。

(2)静脉麻醉药: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强。

科普 老年患者的麻醉注意事项

科普 老年患者的麻醉注意事项

科普老年患者的麻醉注意事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在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麻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因此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普遍衰退,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功能。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是否能够承受手术和麻醉的负荷。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在麻醉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准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达到手术和麻醉的要求。

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普遍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速度也会减慢。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常用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和芬太尼等,都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还要注意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特别是对镇痛药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出现意识模糊、认知障碍等情况。

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延迟恢复。

因此,在麻醉结束后,需要将老年患者转移到恢复室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术后镇痛也是老年患者麻醉的重要环节,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恢复。

然而,老年患者对镇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需要谨慎选择和控制镇痛药物的剂量,避免出现镇痛不足或过度镇痛的情况。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也是麻醉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老年患者常常有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情绪,可能会影响麻醉的效果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麻醉前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解释手术和麻醉的过程,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同时,还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并接受整个麻醉过程。

老年患者的麻醉需要特别注意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心肺功能、药物选择和剂量、术后监护、镇痛和心理支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病人的麻醉选择及管理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吴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统计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10%以上。

所以老年人的手术也日趋增多,有统计报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在去世以前要经历至少一次的手术治疗,由于并存自身疾病及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器官生理功能改变的影响,老年人围术期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青壮年,美国完成的统计资料显示,60年代的死亡率是20%,80年代的死亡率是5-6%。

一,老年人的生理及药理特点:WHO将49-59岁定为中年,60—74岁较老年,75-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较能反映老年的生理变化,目前大多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界限,实际上65岁左右生理及药理变化影响多在正常范围,70岁以上才有较显著的改变,对麻醉的影响也较大。

一)生理特点:衰老过程的机制至今未明确,但衰老的表现主要为器官功能储备低下,机体活力降低及易损性增加,衰老的进程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就算在同一个个体上,各器官功能的衰老速度也不同,与麻醉相关的主要是循环、呼吸、中枢神经系统最为重要1、循环系统: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动作电位的延迟,冠脉血流的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对受体敏感度下降。

心室顺应性降低使老年人难于耐受过量的容量负荷。

血浆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高脂血症,凝血因子浓度增高而且易于激活,同时血液的抗凝能力减弱,因而血液黏滞性增加,呈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另一方面,血浆蛋白和血脂成分的异常,还造成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容易堵塞微循环,因此老年人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增加。

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除受衰老的影响外,还受到各种疾病的损害,如高血压、冠心病、血管硬化等。

2、呼吸系统: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呼吸系统组织结构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呼吸肌肌力减退,胸廓顺应性降低,小气道闭塞,残气量增加,最终使老年人呼吸功能储备减少。

产生这些变化的结构基础是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变薄,腺体萎缩,分娩功能减退,纤毛减少,小气道管壁弹性减弱,同时由于长期尘埃吸入和沉淀,肺顺应性变差;老年性骨质疏松、肋软骨软化使胸廓顺应性降低,呼吸肌萎缩使吸气动力减退。

所有这些改变使老年人的呼吸系统的改变表现为: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的增加,从30岁到90岁残气量增加100%,功能残气量增加50%,最大通气量减少,到60岁仅为青壮年的50%,用力肺活量、1s量和1s 率明显下降。

3、神经系统脑萎缩是老年人最明显的解剖改变,形态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重量减轻,脑沟变宽变深,脑回变窄,脑室体积增大等。

功能上的改变:自主神经的兴奋性下降,对循环系统的调节能力减弱。

保护性喉反射明显迟钝.这些使老年人对手术和麻醉应激适应能力下降,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升高。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不易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代偿能力差,在迅速改变体位或血容量不足时往往出现收缩压明显下降。

4、老年人身体成分和解剖的改变:肌肉减少,脂肪增多,体内水分含量减少女性比男性大,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增加。

解剖上的改变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空与椎管狭窄,为椎管内麻醉形成一定困难,口腔牙齿脱落可能对气管插管造成困难5、肝脏:老年人肝功能减退主要变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能力下降,血浆蛋白减少,脂肪肝、肝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血浆胆碱脂酶活性明显降低,加上肝血流量的减少和血浆蛋白含量低,对于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可能出现药效增强或作用时间延长。

6、肾脏:肾脏萎缩,重量减轻,肾单位数量进行性下降,肾浓缩功能降低,对麻醉的影响:一是影响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二是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可能半衰期延长。

7、内分泌和体温的调节:高龄对糖的耐量减低,易并存糖尿病。

由于甲状腺功能减低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减低,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减低,体温调节能力也下降,所以麻醉期间要注意保暖。

二)药理特点:高龄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麻醉用药的药代学和药效学的变化药代学就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老年人药代学的特点可归纳如下:①老年人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②老年人血浆蛋白降低,药物在血浆内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

③肝脏的酶水平减低,肝血流减少,可影响药物的代谢。

④肾脏的排泄功能减低,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老年人对兴奋性药物的反应性较差,对抑制性药物相对比较敏感。

三) 几种常见的麻醉药:⑴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功能残气量增加,吸入麻醉加深较慢,苏醒过程也延长,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减低,40岁以后每10年减低4%,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抑制效应增强。

⑵静脉麻醉药:镇静药和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强。

高龄对依托咪酯、地西泮、丙泊酚的药效增强,半衰期延长。

丙泊酚一般诱导剂量是2.0—2.5/kg,而60岁以上经需1.5—1.75/kg,清除率也降低,因而维持量要减少,对阿片类的作用增效更显著,所以对高龄病人使用剂量减少50%。

⑶局麻药:老年人局麻用药宜减少,可能是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改变脱水,局部血流减少和结缔组织疏松,使用药物易于扩散所致。

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时因药液不易向椎间孔外泄而易于在椎间孔内扩散,故硬膜外局麻药宜减少。

⑷肌松药:高龄对肌松药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各自药代动力学,阿曲库胺是Holfman消除,所以很少受年龄增加的影响,琥珀胆碱为血浆胆碱酯酶水解,老年人的血浆胆碱酯酶活力明显下降,所以剂量也减少。

维库溴胺大部分原型从胆汁排出,经肾脏占20%,所以高龄很少增加药效,偶尔作用时间延长。

总之,老年人的药物学改变为麻醉药的反应性增强,作用时间延长,所以用药剂量宜减小,同时由于循环减慢,导致药物起效时限延长,麻醉者常会误认为剂量不足而重复给药,出现药物过量而抑制呼吸循环,所以要加强监测,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需要肌松药拮抗时剂量不减少,注意不良反应的防治。

二老年人的麻醉选择:高龄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症,对麻醉来说可怕的是伴随的严重的合并症㈠麻醉前的评估:围术期常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痴呆等,并存疾病越严重,数量越多,风险越大,病死率愈高。

1 心血管系统的评估:心血管系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充血性心衰失代偿、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疾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围术期风险最大,除非是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急症手术,否则应取消择期手术,控制病情。

对一般的心电图异常、异位心律、心功能稍差的病人以及高血压未控制等情况,在较大手术前需详细检查和治疗。

高血压病人重点评估血压控制程度,必要时24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病人围术期血压易于波动,平时血压越高,麻醉中血管扩张或心肌抑制时越容易引起低血压,且程度越严重。

在浅麻醉下气管插管或其他操作也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且较严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也越大。

心动过缓,术前低于60次/分,应做阿托品试验,注意病窦综合征,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

心律失常病人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和心率的关系以及发作的规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情况。

2 呼吸系统的评估:麻醉前应该注意老年人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原有呼吸系统疾病,75岁以上常规胸部X线检查,下列情况做血气分析:①有大量吸烟史②咳嗽或呼吸困难③70岁以上④有肺部疾病⑤有术后并发症史⑥肥胖⑦胸或腹腔手术⑧严重神经肌肉或胸壁疾病。

对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准备的目的在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心肺代偿能力,增加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重点是控制感染,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3中枢神经系统的评估和准备:老年人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疾病,尤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颈椎病,麻醉期间尽量使血压维持在平时的水平,避免大幅度波动。

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在稍高于正常的水平,以免发生术中低血糖,这类病人应尽可能安排在上午手术,空腹时间不要超过8小时。

4 老年人的用药问题:老年人因患有多种疾病而长期服用多种药物,麻醉前访视应详细了解用药情况,如肾上腺皮质激素、降压药、抗凝药、受体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降糖药等,对于治疗疾病必须的药物可维持在麻醉前。

㈡麻醉选择:老年人一般反应迟钝,应激能力差,对中枢抑制药均敏感,麻醉尽可能选择对生理干扰小,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停药后迅速恢复生理功能的麻醉方法,具体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并存疾病的状态、拟行手术的种类、麻醉医师的经验技术及现有设备情况来权衡选择。

一般而言对,对颈部上肢手术选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下肢下腹部手术可选用椎管内麻醉,上腹部、胸内、颅内手术选择全麻,对特殊情况如病人全身情况较差、估计术中可能有大出血、手术范围和难度大、对麻醉质量要求高的以全麻为主。

㈢麻醉管理:要求生命体征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状态,维护重要器官功能,满足手术要求,抑制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有害反射,充分镇痛,避免麻醉过深导致循环抑制,同时也要注意麻醉过浅引起术中知晓。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和容量过度负荷的耐受都比较差,心肾功能不全者更甚,应精确计算需要量,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既要及时补充失液,又不可过量。

麻醉期间的输血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调整。

三术后常见并发症: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常见有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返流误吸、感染及呼吸衰竭等。

老年人呼吸道反射活动低下,保护能能力差,容易返流误吸导致感染肺水肿。

舌后坠、分泌物过多容易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反应减弱,容易出现呼吸衰竭。

术后务必是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以上,不能低于92%。

㈡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律失常。

多由于术前并存的心血管疾病和手术失血、疼痛等引起。

1 高血压:术中麻醉过浅或术后止痛不全是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原有高血压的病人停用降压药也会使血压失衡。

2 低血压:最长见的是血容量不足,其次是心输出量降低或广泛的周围血管扩张等。

3 心律失常:术中心律紊乱多由于血压波动过剧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或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所致。

4心功能不全:由于老年人心功能储备降低,过度应激和输血输液不当等扰乱下,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药物残余作用导致清醒延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也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分布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水平波动;精神活动改变和睡眠—觉醒循环的打断。

㈣疼痛:良好的镇痛有利于防止其他并发症,加速康复。

不论用何种途径用药,药量都比年轻人减少,最好能监测呼吸变化。

总结: 1 做好术前评估,正确了解重要器官功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