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

合集下载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的解释
嘿,你知道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不?这可真是翻译领域里超重要的
东西呢!就好比是搭积木,得把每一块都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
城堡。

形式对等,这就像是给一个物品穿上合适的“衣服”,要保持它原来
的模样。

比如说,原文里有个特别的句式,那在翻译时也得尽量保持
那个独特的形式。

就好像一件精致的瓷器,你得小心翼翼地原样呈现它。

动态对等呢,就像是理解一个人的心思,要抓住那个核心的意思,
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字句。

比如说一段话表达的是开心的情绪,那翻
译出来也得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开心,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转换。

词汇对等,哎呀,这就像是找对钥匙开对锁!每个单词都有它特定
的含义和用法,得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那个词。

比如“apple”就是“苹果”,不能翻译成别的呀。

句法对等,就像是编排一场舞蹈,句子的结构和顺序得合理安排。

如果原文是先这样说,再那样说,那翻译也得遵循这个顺序,不能乱
了套。

你想想看,要是翻译的时候不遵循这些对等原则,那会变成啥样?
那可就乱套啦!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在
说啥。

所以说呀,奈达的四个对等原则真的超级重要,就像我们走路
得靠两条腿一样,是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呢!它们能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准确,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

我觉得我们真得好好重视这四个对等原则,这样才能让翻译的世界更加精彩呀!。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奈达(Ivan Illich)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被教育系统所限制。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即便利工具、调停者和潜能解放。

便利工具指的是各种工具和资源,可以为个体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调停者指的是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便利工具的人或者机构。

潜能解放则指的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发展,实现自己的潜能。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教育应该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体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

教育系统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便利工具,帮助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调停者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便利工具,引导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个体的社会化和互助。

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应该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实现共同的目标。

个体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鼓励,不应该竞争和排斥。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育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

同时,教育应该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个体的社会化能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对等教育模式可能会忽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学习和发展的局限性。

此外,对等教育模式要求教育系统具备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这可能会增加教育的成本和负担。

综上所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它强调教育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兴趣和潜能上,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然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挑战和争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提出,旨在帮助翻译者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原则,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效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TL)的读者及其文化背景,使翻译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换句话说,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意义。

在实践动态对等原则时,翻译者可能会进行改动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如果原文使用了其中一种隐喻或俚语,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阅读习惯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以使翻译更自然地融入目标语言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动态对等的延伸和补充,它强调翻译的关注点是将原文的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要求,使用与原文相似的功能元素和语言形式,使翻译达到相似的交际目的。

换言之,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在目标语言中实现相同或类似的交际效果。

在实践功能对等原则时,翻译者首先需要明确原文的交际目的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寻找适合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达。

这可能涉及到调整语言风格、选择特定的词汇、调整语气和情感色彩等。

通过运用功能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交际需求,使翻译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

总的来说,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原则,帮助翻译者解决从原文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问题。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乔治·奈达的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将其
称为“功能对等”或“属性对等”。

这个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和假实的基础
之上,认为一切真实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功能属性,而假实的存在则没有。

因此,功能对等可以概括为:真实的存在经受它所拥有的功能,而假实的
存在却不能。

奈达认为,存在有功能是它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结果,对它们有意
义的任何事物都受到一定的功能影响,包括生物和物质的动态探索。

此外,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提出,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有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不
同的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属性。

他还认为,存在的功能是统一的,其由协同
作用和协同反馈构建。

因此,他的理论表明,存在的功能对象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它们自身定义的,不受外部影响。

从观点来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存在本质的新视角,并倡导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存在的本质,提出存在有
功能的观点,也为客观性和实证驱动的方法提供了基础。

奈达生平介绍

奈达生平介绍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 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 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 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 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 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 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 此基础上转达语义, 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 体上的对等。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戴维·奈达提出的一种网络通讯模型。

该理论认为,在计算机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能力,没有明确的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区分,所有节点均可以作为数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该理论主张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和协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从而实现网络的功能。

1.分布式存储和文件共享: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数据的存储节点和分发节点。

通过节点之间的连接,可以实现分布式存储和文件共享的功能。

每个节点都可以存储一部分数据,用户可以通过任意节点来访问和获取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分布式计算和任务协作: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节点可以同时作为计算节点和任务请求节点。

当一个大型计算任务需要完成时,可以将该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分配给不同的节点进行计算。

通过节点之间的协作,可以并行地完成计算任务,提高计算效率和速度。

3.网络传输和中继: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传输节点和中继节点。

当数据需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时,可以通过其他中间节点来实现数据的传递。

这种分布式的网络传输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4.分布式和信息检索: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引擎和信息检索引擎。

当用户需要一些特定的信息时,可以将请求发送给网络中的任意节点。

每个节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进行信息检索,并将相关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5.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节点可以作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

每个节点都可以存储和验证区块链上的交易数据,并通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来实现交易的广播和确认。

这种分布式的区块链网络可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优势,如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减少中心化的依赖和单点故障的风险。

然而,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如何管理和协调大量节点之间的连接和通信、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奈达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
3.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urface structure)。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
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度假的首选之地。
1.奈达在其新的翻译理念中,将翻译定义为“创造出与源语言最接近最自然的目的语,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这一定义给翻译提出了一些新内容, 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则对翻译的科学定义,仅能够作为指导翻译的一则新标准。在翻译中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其特定的语境和受众,尽管其在翻译的许多方面都非常适用,但由于翻译中所涉及复杂因素,这一翻译原则不能应用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
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

奈达(EuguneA.Nida)的理论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突出代表。

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他是迄今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因为有了他,美国翻译研究领域才有了自己的“明星”,美国翻译理论也得以在二战后不断呈现后来居上的状态。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理论就介绍到中国,并成为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奈达著作等身,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谭载喜1999,xv-xxi第一阶段: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或描写语言阶段(1943-1959)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现象和词法现象,特别是关于《圣经》的翻译研究,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者Edward Sapir, L. Bloomfield 等的影响。

通过借鉴乔姆斯基转化生成语法的语言学理论,使自己的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阶段(1959-1969)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1964年他出版了重要专著《翻译科学探索》此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对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加以综述,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这里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Nida et al,1969:vii)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

2.翻译交际说: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Transalting means communicating.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之一。

3.动态对等翻译说:这是奈达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理论。

所谓动态对等具体说来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Nida et al,1969)。

4.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

5.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分析、转语(即传译)、重组和检验。

分析—最复杂关键,奈达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分析重点在语义。

转语—把分析得到的意义从源语转移到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

重组—按接受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

检验—对照源文本检测目标文本第三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在原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把其有用成分纳入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1986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书中有奈达主笔的部分较完整的反映出了奈达 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这一著作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具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因此不可牺牲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意义。

2.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

他认为,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他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

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翻译的性质奈达对于翻译的定位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技艺。

奈达从倾向于将翻译视为科学逐步转向认为翻译更是一门艺术。

将翻译看作是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其交际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即将翻译看做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从而将翻译基本上纳入语言学的范畴。

在其逐步走向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时,也逐渐将翻译向艺术领域引进。

他因此得出结论:翻译是艺术,而翻译研究是科学。

但奈达对于翻译的最后定位是“技艺”。

1964年,奈达《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明确提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这一见解曾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共鸣。

但在1969年与塔伯合住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说法已经不同于《翻译科学探索》:翻译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中技巧,但(马会娟79页translation 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更是一门艺术。

is far more than a science....)到了近些年,他的观点又发生了变化,他在《外国语》通讯员访谈时说:in reality it’s a technology because......78页马会娟。

奈达似乎认为翻译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只是一门技艺。

实际上奈达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很多人都对此产生误解,奈达这样说,并不是说: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他只是强调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描述翻译,奈达在他的文章《翻译科学探索》给science of translation定义是这样的:the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但中国好多人都曲解了他的这一概念,有的人认为他先认为翻译是科学,后认为翻译时艺术,这些误解都是对science of translation这一概念的误解,就连谭载喜介绍奈达理论时,也认为奈达所说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是take translation as a science. Tan (1995:12) the statement that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means that there are some objective laws t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这只不过是谭自己的主观臆断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第二阶段: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第三阶段: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第一阶段;形式对等强调的是原文文本(text-oriented)。

这种翻译要尽可能地把原文内容和形式都忠实地传达出来。

译文读者在看译文时,要尽可能觉得自己是原文语境中的一员,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原文语境里的风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

第二阶段:在《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with Taber)一书中,奈达提出了他关于翻译的新理念,并说翻译的关注点由the form of message 转向了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tor。

奈达在他的翻译理论新概念中关注读者反映,实际上就是动态对等理论。

对等的关键是反应的对等,而不是形式的对等。

因此,奈达提出动态对等具体是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

动态对等指“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要极为相似。

”Dynamic equivalenc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degree to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Nida and Taber,1969:24)。

他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

因此,检验翻译的标准不在于原文与译文语言形式的对比,而在于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反应是否趋于一致。

动态对等的翻译,具体说来就是to reproduc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1969:12)“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

“动态”强调的是不拘泥于形式,也就是说为了文本的意义,可以放弃形式,翻译着眼的是原文的精神,而不是语言结构。

对等原则的两个支撑点:语言共性论;翻译的过程是交际的,在不丧失原文信息的前提下,焦点转向接受者。

在这一定义中,有三点关键:“切近”指在“自然”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对等”就是核心。

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在寻求“切近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

在这一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映相似。

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形式与内容之间必然会出现矛盾,但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保存内容,必须要改变形式(内容首要,但同时不能绝对化)。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67)。

“动态”就是指要有两种关系之间的对等:一方面,原语作品和原文读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译文作品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动态对等要求不同语言表达的相同信息要在不同读者群中产生完全相同的效果。

第三阶段:由于“动态”这个表达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后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 奈达又进一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在突出文本内容信息传递的同时,也提出了尽可能的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明确指出形式也是信息的一个部分。

他进一步解释说:“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n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net transal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equivalence’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only in terms of prom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o functional identity. 一般来说,最好还是用“功能对等”一词来讨论译文的适切程度,因为从来就没有完全对等的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