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鉴赏

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鉴赏【导语】:〔明〕汤显祖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文言戏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花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下面将给您详细解析《牡丹亭》的原文内容及背后深层意义。
Act I, Scene 1:(牡丹亭外。
天阴。
)(杜丽娘、女儿)杜丽娘:柳梅花,倩影来时泪点珠。
女儿:天气阴沉沉,愁云密布。
杜丽娘:惜别难留住,泪水终将无数。
女儿:愿娘保重身,常祈庇佑。
杜丽娘:劝君莫分手,思量尔后会相逢。
此段原文为牡丹亭开场,描述了杜丽娘与她的女儿正在亭外欣赏梅花。
通过杜丽娘和女儿的对话,展现了她们的思念之情。
柳梅花出现在场景前,杜丽娘心中掀起了涟漪。
这段开场揭示了杜丽娘对柳梅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她渴望与柳梅花再次相见的心愿。
Act III, Scene 2:(庭院中。
天阴。
)(刘阿宝、杜二娘)刘阿宝:杜十娘,你可千万别冤枉我。
杜二娘:你不要再骗我,你心里已有别人了。
刘阿宝:二娘啊,我心里只有你,别听别人的谣言。
杜二娘:你只会说谎,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这一场景发生在第三幕,刘阿宝与杜二娘的对话中,展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刘阿宝试图解释自己被诬陷的情况,但杜二娘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剧中角色情感冲突的发展。
Act V, Scene 1:(柳梅花枯死之景。
)(杜丽娘、柳梅花)杜丽娘:柳梅花啊,你已经枯死了吗?柳梅花:杜十娘,我花枯心却在,永远爱慕你。
杜丽娘:可惜我们注定无法再相见。
柳梅花:即使身躯销毁,我们的爱依然长存。
在第五幕的开头,通过柳梅花的枯死,象征着牡丹亭爱情的无望。
杜丽娘和柳梅花的对话中,承载着两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奈。
他们明白,尽管身体已经离别,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会永远存在。
这一场景传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以及永恒的美好之情。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坚贞与无畏,并探讨了命运和宿命的力量。
牡丹亭赏析

理想与梦的感性追求——赏析:我最喜爱的中国戏曲《牡丹亭》要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戏曲的话,那绝对是非《牡丹亭》莫属了。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
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剧中的关键人物杜丽娘,勇于挣脱社会现实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于当时的封建社会,哪怕是现实社会来说,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这话时时听,时时想。
它从何而来?又说着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再美丽的女子,也经不住岁月的流失。
“如花美眷”话说是女子,又何不指我们心中最真切盼望的理想?“抵不过似水流年”怕是一语道中悲哀,即使你再怎样好好把握,怕心中最真切的理想最后也是蹉跎。
我时时在闲想这与学习与生活与现实毫无关联的大话题,心中也升腾出一股矛盾,我到底是想,是不想?我到底是做,是不做?我到底是追求,是不追求?在我,怕是没有答案,且留一份疑问与此问题,且留一份心中的向往与这理想。
这热烈之情从何而来?这理想之境从何而生?这追求之愿以何为源?全自这杜丽娘?一个真情人杜丽娘?她强烈的反叛,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全从人性出发,为了爱,为了理想。
一切的浪漫与现实,一切的柔情与刚烈,一切的缠绵与执着,这矛盾的因素在她身上激烈碰撞出的火花,人性的光辉于此尽显无遗。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编者按:《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一部著名昆剧。
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牡丹亭》汤显祖。
原名《还魂记》,写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共55出,是明代传奇中少有的长篇。
故事梗概是:南安太守杜宝请腐儒陈最良教授才貌端妍的女儿丽娘读书,读《诗经·关雎》,且丽娘受到启发而春心萌动,又到后花园寻春,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请求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丽娘的画像,发现丽娘便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掘,进京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
此时朝廷放榜,柳梦梅中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
最后皇帝做主,令杜丽娘和柳梦梅结合。
关羽《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汤显祖在《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雎阳王事见王收拷谈生也。
”李仲文事见《搜神后记》卷四,冯孝将事见《异苑》卷八,汉雎阳王事见《搜神记》卷十六,他们的女儿都因钟情于男子而希望自由结合,还魂复生。
其实对他的影响最大的是明代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的故事在该小说中已具雏形,但意在讲述一个还魂重生的凄艳故事,缺乏丰厚的主题意蕴。
经过汤显祖的再创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动之后,使这一故事具有了崭新的思想意义;其一是改变小说中杜、柳两家门当户对的关系,杜宝从太守升任宰相,柳梦梅则仅是一个穷书生;其二是把小说中缺乏性格和行动的杜丽娘的淑女色彩,突出其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性格;其四是着意描写了两人结合的曲折历程,突出了自由爱情所受到社会、家庭的阻力,同时也彰显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精神。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曲作品。
它不仅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艺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戏曲。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创作于明代,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并于1598年首演。
当时,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戏曲创作受到了很多限制。
然而,汤显祖敢于突破传统,以浪漫主义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戏曲作品。
二、故事情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柳永和杜丽娘展开。
柳永是一个学子,他和杜丽娘相遇后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两个人无法在一起。
杜丽娘被迫与他人成婚,而柳永则身陷囹圄。
在柳永的痛苦与思念之下,杜丽娘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在梦中表示她愿意放弃现有的婚姻,与柳永共度余生。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是虚幻的幻境,当柳永醒来时,他和杜丽娘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三、人物形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
柳永是一个才子,他聪明、机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杜丽娘则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最后不得不放弃。
还有其他许多次要人物,如杜丽娘的丫环、柳永的朋友等,他们的形象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四、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被誉为经典。
首先,它采用了双独白的形式,每个人物都有独自表白的机会。
这种双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形式,使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悠扬,让观众如痴如醉。
最后,牡丹亭塑造了一种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替,让人陶醉其中。
总结:通过对牡丹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古代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背后的创作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使牡丹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赏析】《牡丹亭》汤显祖

【赏析】《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概述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名句赏析1.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就象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
“不提防沉鱼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却虚度年华。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牡丹亭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
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①。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③,宿妆残④。
(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兰⑤。
(旦)剪不断,理还乱⑥,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⑦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⑧,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⑨,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⑩。
(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⑪,亮晶晶花簪八宝填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⑬。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⑭。
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⑮,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襦⑯,异花疼煞小金铃⑰。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上白+下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⑱,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⑲!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倦⑳,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㉑!(贴)是花都放了㉒,那牡丹还早。
《牡丹亭-游园》赏析

《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游园】赏析《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扮演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悲喜剧。
大家闺秀杜丽娘背父游园,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发出“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叹,激发了自身人性意识的觉醒。
南柯一梦,与柳梦梅相爱,梦醒后苦苦思念情人,抑郁而亡。
三年后复生,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汤显祖用浪漫主义手法,积极地表现了当时处在封建桎梏下人们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简洁凝练,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意味与情感。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当时有位才女叫冯小青的,因为爱情不理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世上也有痴似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其强烈的共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段唱词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因此才会引得黛玉情思萦逗,缠绵固结。
《游园》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
这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生动地唱出了顾影自怜的少女的怀春心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心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凭今春关情似去年?妙龄少女被禁锢在小庭深院,不是百无聊赖的沉睡,就是抛残绣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以“艳绝天下”的牡丹为主题,具有鲜明的爱情色彩,真切地反映出士人与百姓的风节文化,抒发出作者关于人生的哲思和对现实的慨叹。
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赏析。
一、艳绝天下的牡丹
《牡丹亭》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是其以牡丹为主题,可谓是艳绝天下,引人入胜。
全剧中一共有六个牡丹形象,分别是冯延巳家的牡丹、潘金莲家的牡丹、杜世忠家的牡丹、王宝钏家的牡丹、李瓶儿的牡丹和李师师的牡丹。
这六个牡丹形象在情节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有的象征着爱情,有的象征着荣华富贵,有的象征着死亡等等,都表现出牡丹的多面性和魅力。
二、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故事。
柳梦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而潘金莲则是一个聪明美丽但却缺乏感情的女子。
柳梦梅与潘金莲在抚州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但却因为旁人的阻挠和命运的安排而无法在一起。
柳梦梅后来因为思念潘金莲而患病,最终在她的梦境中与潘金莲相会,这种爱情的美妙和悲哀深深地触动了人心。
三、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
除了表现牡丹和爱情之外,《牡丹亭》还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作者通过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在
《牡丹亭》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
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在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全剧以柳梦梅和潘金莲的爱情为主线,以唐宋文化为主题,强调了文人风骨,也凸显出了民间文化的特点。
以多义性、多解性为文学特点,贴近民间情感,将百姓文化融入到文学中。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经典之作,它的艳丽、动人的情节,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和命运的不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