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水稻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它通过种植水稻与养殖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在同一片田地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下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以及它带来的效益分析。

1.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对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来说,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矮秆、耐淹水、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样能够避免养殖水产动物的损失和降低防治病虫害的成本。

2.合理管理水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求合理管理田间水位。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水稻的水深需求不同,要根据其生长的需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调节水位,确保水稻和水生动物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合理使用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等,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能提供养殖水产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发育。

4.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控制养殖密度非常重要。

合理的养殖密度既能保证鱼、虾等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又能避免疾病的传播和鱼虾间的竞争。

5.适时的病虫害防治: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水稻和水生动物的损害,保证产量和品质。

1.资源利用效益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能够实现“一田两产”,充分利用水稻田的土壤和水域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一方面,水稻的根系能够为养殖的鱼类、虾类提供氧气和有机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养殖水产动物的排泄物是水稻的良好肥料,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增加农民收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水产养殖的收益往往高于传统的种植业,通过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可以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4.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生动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既可以提高农田产出,又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选择适宜的水生动物选择适宜的水生动物是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体系的关键。

一般来说,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等,如鳜鱼、鳙鱼、草鱼、青鳝、小龙虾、泥蟹、蚬子等。

二、合理调节水域生态环境水域生态环境是稻渔综合种养体系的基础。

要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必须合理地调节水域生态环境。

具体做法包括:控制底泥的积累,增强水体的稳定性,控制水域中的有害生物如杂草、害虫、有害微生物等,提高水域中水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合理配合水稻品种选择合理配合水稻品种选择也是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关键。

要选择能与水生动物共同生长的水稻品种,并要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等因素进行适应性选择。

选择水稻品种时要考虑到其产量、耐逆性、适应性、保水性等因素。

四、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证稻渔综合种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要根据种植的水稻品种和养殖的水生动物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法。

在施肥时要特别注意对水域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施肥引发水质污染。

五、合理养殖管理合理养殖管理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关键。

要根据水生动物的生长特点和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饲养方式、饲料配方和管理措施。

同时还要注意水体换水、水面清理、疾病控制等工作,保证水生动物的生长健康。

六、科学合理的养殖周期要根据水生动物的发情繁殖期和生长周期,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周期。

定期清掉淤泥和过多的水草,重新填充土壤,保证水体、土壤和空气环境清洁和卫生。

七、注重生态效益注重生态效益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

要适度收获水稻和水生动物,与生态系统的利益进行平衡。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稻田的水泥生态功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将鱼类放养到稻田中,利用稻田的养分,以及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糠、草等杂物,鱼类和水稻实现互惠互利,提高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

一、要点技术:1、鱼种的选择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多使用口水鲢鱼、嘉陵江鲤鱼和草鱼三种鱼类。

这三种鱼类生长快,适应稻田生长环境,食性适应性强。

2、封养技术在稻田里放养的鱼,一般是采用封养技术,即在一定时期内,将稻田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深,使鱼类生活在水中,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3、控制水质稻田生态环境灵活性大,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控制水质,保证稻田的生态环境良好。

需要注意适量增施有机肥,并注意排放风险物质。

4、养殖模式养殖模式分为传统养殖模式和高效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简单,适于初期试水,但效益较低;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更加成熟,可产生更多的收益。

二、效益分析:1、生态效益通过利用稻田养殖鱼类,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同时还能改善水土保持,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经济效益与传统单一作物生产模式相比,稻田渔业综合种养技术的投资成本略高,但其收益较高。

同时,该技术还有增加劳动力收入、提高产值和农民财富等效益。

3、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总体来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生产方式。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集稻作与渔业于一体的高效种养技术,它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植物和动物的互惠共生,达到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高效安全的目的。

如何正确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关键要点。

1.选择适宜的水田气候条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水田气候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适宜温和湿润的气候,雨量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较为合适。

同时,01-02年的秸秆应当充足,以利于移栽、缩短水稻生长周期和提高养殖效益。

2.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水稻品种的选择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应用成功的关键,最好选用矮秆性、短生周期、抗病虫害性好的品种。

同时应注重其结实性好,不易倒伏,以免影响水中生物的觅食和生长。

目前比较适宜的水稻品种有晚粳稻、中早糯稻、早粳稻等。

3.清理水田淤泥,保持良好水质在施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时,农民首先要清理水田中的淤泥,以改善水质,减少水中有害物质的积聚。

可以利用挖掘机、吸泥机等工具进行淤泥的清理,以利于水体流通、水成环境良好。

4.合理的投饵量和投饵方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投饵方式的改变,它可以让水中生物自主觅食。

因此,投饵量要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水中生物的需求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可以与水稻生长周期相对应地投喂饲料。

投饵方式可以采用分散喂食和集中投喂两种方式,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鱼种进行调整。

5.合理的水稻移栽水稻移栽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水中生物的觅食与繁殖。

应当在水稻生长周期的适宜时期进行移栽,同时根据水体的水质状况和水深情况选择移栽的种植密度和深度。

水稻根部深度和移栽时间要掌握好,不宜太浅,也不宜太深。

移栽后要及时进行根部修剪,以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

总的来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多个环节的操作和管理,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具备不断调整、修正的能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实现稻作和水产养殖的互动互利,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方式。

它不仅保持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下面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一、技术要点:
1.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适宜的稻种和水产养殖品种,以保证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和共生关系。

2. 种植技术:在种植过程中要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持生态平衡。

同时,还要注意稻田水位的维持,保持水质清洁。

3. 放养水产:在适当的时间和密度下将水产放入稻田中,避免过度密集造成水质污染和过度捕食稻草虫害。

4. 碾压管理:将稻田中的杂草和水草碾压成稻草,这不仅可以为水产提供栖息地,同时也可以保护土壤和减少水面流失。

5. 适时采收:采收稻谷的同时,及时清理稻草和水产,以防止过度腐烂和种植下一季稻谷时的影响。

二、效益分析:
1. 增加土地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了稻田的潜在资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还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增加农民收入:在种植稻田的同时,在水体中养殖水产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多元化和产业升级。

3. 保护生态环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积极的作用。

4. 协调产业链: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需要农户、水产养殖户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有助于协调产业链和打通市场渠道,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新型农业模式,应得到更多的推广和普及。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化。

该种养模式将稻田利用率提高,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地块: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缓和的地块用于养鱼,水田要保持一定的水质,适合水稻生长。

2.合理配置经济鱼种:选择适应稻田生长环境的鱼种进行养殖,如鲫鱼、鲤鱼等,这些鱼种对水质要求不高,容易与水稻形成互补关系。

3.科学施肥:在水稻生长的适量投放有机肥料和鱼粪,使水稻和鱼类得到适量养分,提高养殖和种植效益。

4.夏季退水:稻田秋收后,适当提早退水,暴晒稻田底部,以杀灭病虫害,减少稻谷震前未熟现象,也让残留在田间的鱼类和鲫丝有更多时间生长发育。

5.合理的管理:关键是做好水稻生产技术,同时做好鱼类养殖技术。

1.经济效益(1)增加农民收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既可以增加农田和水域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又可以增加水域养殖收益,全年可以获得稻谷、鱼类双重丰收。

(2)节约生产成本:在水稻种植的适量养殖鱼类,不仅可以减少水稻的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还可以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养殖,减少养殖成本。

(3)降低风险: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降低了农户单一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对农业产出造成的影响。

2.社会效益(1)增加就业机会: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需要人工管理和养殖,可以增加当地农户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农田和水域的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农田和水域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3.环境效益(1)减少农药使用: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下面将就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确定适宜的水体条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就是在水稻田里进行养鱼,因此首先要确定田块的适宜水体条件。

一般来说,水稻管理的水深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这个深度可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而对于鱼类养殖来说,需要适当深度的水体和一定的水质条件。

因此在选择田块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时,需要充分考虑水体条件的适宜性,这样才能保证水稻和鱼类的生长。

二、选择适宜的鱼类品种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时,选择适宜的鱼类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适宜的鱼类品种应该是对水质条件适应性强,能够抗逆性强,而且对水体中的藻类和有机物有一定的食用能力。

在国内常见的适宜鱼类品种包括草鱼、青鱼、鲫鱼、鲢鱼等。

这些鱼类对水质条件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是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的理想品种。

三、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投喂量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时,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投喂量对于鱼类的生长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水稻田里的鱼类种植密度应该适中,既不能太密集影响水稻的生长,也不能太稀疏影响鱼类的生长。

在具体的种植密度上,应该根据田块的水体条件和种植鱼类的品种进行合理的规划。

投喂量也需要注意,投喂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稻和鱼类的生长。

四、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稻渔综合种养中,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确保生产效益的关键。

一方面是要注意水稻和鱼类的管理,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鱼类的生长。

另一方面是要及时对水质进行检测和调整,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水质条件。

还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对水稻和鱼类进行科学的施肥和投喂,保证它们的养分供给。

五、合理的养殖周期合理的养殖周期对于稻渔综合种养也非常重要。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是在4-5个月左右,而鱼类的生长周期一般是在3-6个月左右,因此在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时,需要合理规划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的时间,保证它们的生长周期相互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