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 教案2

合集下载

《致云雀》语文教案

《致云雀》语文教案

《致云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追求梦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

(2)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云雀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简要介绍诗人雪莱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表达自我、追求梦想。

6. 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致云雀》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 教案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 教案

《致云雀》教案【题解】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

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

雪莱生于英格兰,1813 年11 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 年7 月8 日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

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知识链接】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

他在《致英国人之歌》里严厉斥责英国统治阶级,把他们叫做雄峰,指出他们是剥削英国人民的寄生虫。

诗人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保卫自己 :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寻找财富吧———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棉衣;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

除《致英国人之歌》外,他的政治抒情诗还有《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

【背景介绍】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

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 学案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 学案

《致云雀》学案3一、题目解读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是听到云雀的叫声有感而作。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

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三、导读理解第一节: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他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第二节:写出了云雀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

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三、四节: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

这侧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第五、六、七节:诗人以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诗人在第五、六、七节中,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

第八节: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诗歌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致云雀学案2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致云雀学案2

《致云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2、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3、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素养目标1。

了解雪莱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以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2。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1、诗歌中云雀的形象的意义.2、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四、知识链接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

他在《致英国人之歌》里严厉斥责英国统治阶级,把他们叫做雄峰,指出他们是剥削英国人民的寄生虫.诗人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保卫自己 :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寻找财富吧 --—别让骗子起家;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棉衣;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

除《致英国人之歌》外,他的政治抒情诗还有《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西班牙人民发起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诗人鼓动劳动人民要认识自己的力量,起来改变自己的奴隶处境。

2、走进作者雪莱(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逝世。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主要作品有抒情诗:《爱尔兰人之歌》《战争》《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魔鬼出行》《夏日黄昏墓园》《无题》《日落》《赞智力美》《勃朗峰》《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玛丽安妮的梦》《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给威廉・雪莱》《给狱中归来的朋友》《奥西曼迭斯》等;长诗:《麦布女王》《阿拉斯特》《麦布女王》四、诵读全诗,自学探究1、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探究: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2.4致云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2.4致云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

2.4 致云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理解诗歌的含义;2.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2.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关系的深入思考。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内涵解读;2.如何诠释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文化难题《致云雀》。

2. 课文解读(25分钟)1)阅读文本要求学生默读《致云雀》诗歌,理解文本。

2)分析诗歌形式1.脚的构成;2.韵的形式;3.诗歌的整体特征。

3)解读诗歌内涵1.诗歌中的人物;2.人与自然的关系;3.现实与理想的关系;4.诗歌表现的内心情感。

3. 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30分钟)1)注重感性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诗歌的感受,理解诗歌的含义。

2)注意形式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形式方法。

3)了解文化背景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理解诗歌的情境。

4. 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关系的深入思考(25分钟)1)人与自然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2)现实与理想诗歌中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3)内心情感诗歌中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感,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5. 作文练习(3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并参照课文,写一篇文章,反思自己对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致云雀》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也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以及内心情感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致云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致云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生平雪莱(1792~1822),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逝世。

作品代表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

评价他本质上是一个革命家,他会永远是革命先锋队的一员。

——马克思天才的预言家。

——恩格斯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英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雪莱的《致云雀》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状,同时也深深地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 )锦的花丛中,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似.( )的。

(2)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 )落的敌人投降.( )。

(3)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称.( ),能称.( )出为官者的分量,所以,为官者称.( )职与否完全取决于百姓是否满意。

答案(1)sìshì(2)jiàng xiáng(3)chèng chēng chèn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在的灯光下调整好的心情。

(暗淡黯淡)(2)他由于贫穷而被人,仍游手好闲,以至穷困潦倒露宿街头、食不果腹,遭到众人鄙夷。

(鄙弃唾弃)(3)抬头望外,已到巫山。

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整个场面颇为壮观,好似一幅的画面。

(云蒸霞蔚花团锦簇)(4)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来总是,顾虑较多,让人觉得有些。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答案(1)暗淡黯淡(2)鄙弃唾弃(3)云蒸霞蔚花团锦簇(4)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解析(1)二者都指不明朗。

高中语文 1.2.4 致云雀 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2.4 致云雀 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1.2.4 致云雀《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

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一、作者生平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

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

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通过阅读《致云雀》,让学生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2. 品味语言: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语言特色,品味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3. 领悟情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领悟诗人对云雀的喜爱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4. 培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 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2. 品味诗文的语言特色,领悟诗人对云雀的喜爱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学生对诗文形式美的关注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默读: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语言魅力。

2. 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分析:运用意象分析、修辞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赞美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作品鉴赏:组织学生欣赏云雀的歌曲、画作等,感受云雀在艺术中的形象。

3.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云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云雀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云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生平和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

3. 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素养目标
1.了解雪莱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以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云雀的形象的意义。

2.诗歌的主题与诗人的观点态度。

3.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1、写作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2、作者简介
雪莱(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1822年7月8日逝世。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主要作品有抒情诗:《爱尔兰人之歌》《战争》《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魔鬼出行》《夏日黄昏墓园》《无题》《日落》《赞智力美》《勃朗峰》《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玛丽安妮的梦》《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给威廉・雪莱》《给狱中归来的朋友》《奥西曼迭斯》等;长诗:《麦布女王》《阿拉斯特》《麦布女王》
3、诵读文章
致云雀
雪莱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
晴空里霞蔚云蒸,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的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剑,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以致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喉,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从霓虹似的彩霞,
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
能和随你出现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
荫蔽着的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以致它的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晶莹闪烁的草地,
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了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赞婚的合唱也罢,
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
那烦恼的阴影,从来
近不得你的身边,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是醒来,抑或是睡去,
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
我们凡人梦想到的
更加深刻真切,否则
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1820年夏
4、文章结构
5、全诗分析
全诗二十一节。

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
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
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
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
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十五节提出了艺术与生活和自然的关系。

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惟妙惟肖的再现”。

雪莱也非常重视想象,“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不过,他所推崇的想象也来源于生活。

他在谈到自然风光、山川姿色、人间暴政、战争场景和人类各种文明成就时说:“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

”绮丽的浪漫主义之花,也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
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
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6、主旨分析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布置作业
1、熟读《致云雀》,回顾全诗内容及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