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全国版】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中语文论文: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如何立意

高中语文论文: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如何立意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如何立意作文材料寓意人们要敢于担当,坚守岗位职责,社会才能统一和谐。

施教者等社会群体应弘扬和保护敢于担当社会责任者。

即人们要做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树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岗位职责,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现成的环境所诱惑而丧失自己的天性和职责。

因此行文时联系到现实社会,作为80、90后的青年一代要树立志存高远,目标明确,爱国爱家,勇担重任的理想,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被物欲横流所诱惑,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切忌养尊处优、不劳而获。

当然对于成人社会而言,每人都要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尽职尽责,不能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永远有吃的,才能换来长久幸福。

作文角度参考No.1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诱惑再多,不管多么安逸,决不能迷失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No.2贪图享受者,沉沦诱惑者必将被人唾弃,被社会抛弃。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懒猫,主人把它们喂得饱饱的,而它们却是尸位素餐,不去坚守自己的职责,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比如富二代、八旗子弟、啃老族等,他们不就是那三只猫的化身吗?No.3时代在变革,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优良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了本真——猫天生要捉老鼠,猫的立身之本也是在于捉鼠,而非吃鱼!No.4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正确的辨别力。

大家都在吃鱼,而另外一只猫在捉老鼠。

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方面,不能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不要盲目从众,要仔细甄别。

作文最佳立意坚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诱惑;职责大于诱惑、私欲;不能为私欲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今年高考作文的审题难度大于去年。

考生对其材料内容理解时,往往见仁见智,似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然而总有一种理解是最接近题意的,这就好像是一个靶子,纵然有八环、九环,但毕竟有个十环。

这就需要比较选优,破解题意,保障作文符合最佳题意,方能获得高分。

今年作文构思最佳立意:坚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诱惑;职责大于诱惑、私欲;不能为私欲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解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 语文

解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 语文

机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B【解析】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根据第二段“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见,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

故选B。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2.【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错误,应该是为了证明“实物”不能等同于“原物”,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可见,“原物”要探究其原始绘画形式、空间,而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些,以实例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

故选C。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II卷答案与解析卷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II卷答案与解析卷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II卷答案与解析卷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海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2020全国卷1古诗文阅读详解

2020全国卷1古诗文阅读详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 答案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 答案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1-3 ACD4.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①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5.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梭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二)6-7. DA8.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換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搞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10-12.BCD13.(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14.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二)15. B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三)17.(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三、语言文字运用18.B19.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0.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63分时间:7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

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谥文忠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

”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

仁宗初读轼、1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

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②韬戢(tāo jí):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2出入”是“侍从”的状语,其间不能断开;“群臣”是“无出其右”的主语,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

“以……为本”是固定句式,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殷商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既示恩宠,又予实权”错,“太师”大多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非实职,也无实权。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

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

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

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

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不是在儋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5分)译文:(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5分)45译文: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2)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处,居住。

以为,把……当作。

游,交往。

终身,终老。

(2)虽然,虽然这样。

假,假使。

易,改变。

得,能够。

,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

于是(苏轼)以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

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不论贤才或是平常人,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他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

昌化,是以前的儋耳,不是人所能住的,药品食物都没有。

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认为不可以,苏轼就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砖运土来帮助他。

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把写书当作乐趣,时常跟当地父老交往,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徽宗即位,(苏轼)移居廉州,改任舒州团练副使,又移迁至永州。

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掌管了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

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他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超出他的。

但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高宗即位,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用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

皇上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一读起来就是一整天都忘了疲倦,说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的曾孙苏峤。

皇上追崇苏轼,又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

评论说:苏轼在儿童时代,在士人中流传的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到了蜀地,苏轼一一列举诗中所说的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贤人去问他的老师。

老师觉得奇怪而对他解释,他就说:“正想认识这几个人。

”这时大概他已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二十岁左右,苏轼父子兄弟到了京城,一天而声名显赫,震动四方。

不久,他登上进士高第,通过殿试,入朝掌管书函诏令,出任州县官员。

仁宗刚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了。

”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入迷到)御膳送来食物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

两个皇帝都能够了解苏轼,而苏轼终究不能被重用。

欧阳修先赏识他,他的名气后来就和欧阳修一样,岂不是苏轼的天才是不可被掩盖的,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

唉!苏轼不能做宰相,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有人说:“苏轼稍有隐晦,即使不被重用,也应免去了灾祸。

”虽然这样,假使让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算是苏轼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5~6题。

6秦州杂诗①(其十七)杜甫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

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统题为《秦州杂诗》。

②窥井:求食。

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边”指秦州,前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第三句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第四句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78急速行进”说法有误,“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6.请从明写、暗写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

(6分),其中“檐雨乱淋幔”明写雨之急骤,其他五句皆是暗写。

②“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写秋雨连绵;“山云低度墙”写秋雨一场未断一场又下;“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

③诗歌通过明写即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暗写即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两者结合,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可知赏析的角度为“明写、暗写”,结合具体的诗句,发现“乱淋”是明写,除尾联外其余五句都是暗写。

另外由于诗歌都是写雨,所以赏析时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进行作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东阳木雕被称为“中华一绝”,它以历史悠久、品类丰富、雕饰精美、技艺精湛而 。

东阳地区山川毓秀,气候温润,梨树、樟树、松树、银杏树等,为东阳木雕选材用料提供了多种可能。

东阳木雕以天然木材为原料,不施以漆色,保留原木的纹理和色泽,淡雅而富有自然气息。

以材料本身的语言来体现木雕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东阳木雕为人们的一大特色。

木材本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发扬着生命的气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较强的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探索与创新,在精益求精的艺人手中,东阳木雕技艺日臻完美,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东阳木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或鸟瞰式透视法,充分展示画面内容。

不仅如此,(),装饰性与实用性,更接地气,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雷贯耳俯拾即是乐此不疲相得益彰B.如雷贯耳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珠联璧合C.闻名遐迩俯拾即是乐此不疲珠联璧合D.闻名遐迩比比皆是津津乐道相得益彰9: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闻名遐迩:远近都有名声。

形容名声大。

“如雷贯耳”常被用为结识他人时表示恭维的客套话。

根据语境,第一处横线上填“闻名遐迩”更合适。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形容非常多。

根据语境,第二处横线上填“比比皆是”更合适。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

根据语境,第三处横线上填“津津乐道”更合适。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

此处强调“装饰性”与“实用性”互相补充而显出好处,第四处横线上填“相得益彰”更合适。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木材本身的生命和灵性,因而使木雕作品天生就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