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

合集下载

(高中段)专题过关检测古诗歌阅读仿真练(一)

(高中段)专题过关检测古诗歌阅读仿真练(一)

专题过关检测古诗歌阅读仿真练〔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8分)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首联以“层〞字和“〞字写出了楼之高,以“〞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分)(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6分)答:参考答案:(1)危饶(每空1分)(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诗人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代指如今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比照,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进行比照。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气氛,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诗歌鉴赏]题目中的“建康〞即今天的,曾为六朝古都,是风流繁华之地。

诗人登高临远,有无限的感慨。

诗歌的标题即点明了地点,一个“层〞字点出了楼的雄伟高耸。

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诗人端着酒杯登上这座耸入云霄的繁华楼阁,不禁有万千的愁绪涌上心头。

“危构〞即高楼,“饶〞是多的意思,说明诗人愁绪深重。

颔联写登楼的所见所闻,站在高楼之上,诗人看到吴地的野草长得并不茂盛,一个“羞〞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野草稀疏衰败的景象。

一行大雁飞过,它们的叫声回荡在空中,引发了诗人对楚地的思念之情,但楚地远在千里之外。

本联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颈联触景生情,眼前如画的江山让诗人不禁想起了千古的英雄豪杰,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只有这无边的风月在无私地慰藉着所有寂寥的人们。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尾联,诗人发出深沉的喟叹,“六代繁华在何处〞,过往的一切都到哪里去了呢?时间流逝,它带走一切兴衰荣辱,眼前只剩下残败的花草,一片凄清冷落的样子。

该联用设问、比照和借代的手法,以“败红〞“残绿〞写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把“六代繁华〞和如今的萧条进行比照,突出诗人的无限感慨之情,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复习测试题及答案2套古诗词检测卷(一)一、基础训练营(35分)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4分) 雨.雪霏霏(yǔyù) 蓟.北(jìqì) 鲈.鱼(lúnú)屐.齿(jījí) 卜.算子(bo bǔ) 蕲.水(qíqǐ)百啭.(zhuǎn zhuàn) 漫卷.(juǎn juàn)2.读拼音,写诗词句。

(8分)(1)bǎi zhuàn wúrén nénɡjiě,yīn fēnɡfēiɡuòqiánɡwēi。

() (2)tiān jiēxiǎo yǔrùn rúsū,cǎo sèyáo kàn jìn quèwú。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5分)(1)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迟迟:___________________。

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________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放歌..作伴好还乡。

..须纵酒,青春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_。

(5)休.将白发唱黄鸡...。

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诗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5分)(1)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旅次商山赵嘏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

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①。

一枝②甘已失,辜负故园春。

[注]①“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②一枝:《庄子·逍遥游》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虽然漂泊四方,倍感艰辛,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

B.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断崖和芳树,表现了商山景物带来的慰藉。

C.诗人以“古今”修饰“京洛尘”,将个体感受升华成了古今人的感受。

D.此诗写诗人羁旅途中寓居商山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触发的人生感怀。

解析:选A A项,“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理解错误,这里的“何曾”意思是“为何”,“似”意思是“像”,句意是“……多么像孔子的艰苦‘问津’”。

故选A。

(2)诗的最后一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人旅次商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故乡莫名的思念。

“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的含意是:如果安居故乡,即可享受快乐自足的生活,如今远离故乡,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

此诗句表达的情感有:①“一枝”引用典故,这里指得以安身的故乡。

“甘已失”表明远离故乡,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失落之情。

②写思乡情,在客居地看到的景色勾起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思念,往往伴随着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

③“辜负”表达不能欣赏故乡美景而愧疚的心情。

“故园春”,指故乡的美景。

诗人因长年奔走外乡,愈加思念故乡,对不能随时欣赏故乡的美景而愧疚,表达对故园之乐的思念。

参考答案:含意:若安居故乡,即可快乐自足,而今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

情感:①对人生仕途坎坷的失落;②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③对故园之乐的思念。

古诗歌专题过关检测(一、二)

古诗歌专题过关检测(一、二)

古诗歌专题过关检测(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解析:选B“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5~8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答:解析: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题干中已明确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检测试卷1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检测试卷1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检测试卷1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

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径江边时吟成此诗。

1.选择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C.青绿色(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A.不值得提起B.可爱C.怜悯2.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3.这首诗是按照顺序写的,前两句写的是的景色,后两句写的是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4.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再写一写。

5.第一句中,把“铺”字改成“照”字或“射”字合适吗?为什么?题西林壁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诗中与“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思考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的所在。

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①水尤②宜。

春初发③叶,旋④开黄花。

及⑤春末,叶渐⑥多。

花中结实⑦,细而⑩黑。

蕊落,有絮⑨绽⑩出,质⑪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⑫于各处。

【注释】①临:靠近。

②尤:更加、尤其。

③发:长出。

④旋:不久。

⑤及:等到。

⑥渐:逐渐、慢慢。

⑦结实:结出果实。

⑧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⑨絮:像棉花纤维的东西,这里指柳絮。

⑩绽:裂开。

⑪质:质地。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语文通用版:“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唐代诗歌+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通用版:“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唐代诗歌+Word版含答案.doc

“古诗歌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达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解析:选CD C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

(1分)表现:①对比。

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②运用典故。

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

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
仿真综合练(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准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从此诗诗题能够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个特征。

(6分)
答:
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

参考答案: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白话诗歌]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

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

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