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2)领略诗人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登鹳雀楼》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鹳雀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简介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胸怀和志向,培养爱国情怀。

6.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记忆力。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语音语调、表达情感的能力,以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水平。

《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

《登鹳雀楼》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1.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景色,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地概括了万里河山落日黄昏的宏大景象。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写景转为说理,把哲理与景物、情感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1.2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体系中,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想象力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它处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范例,对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结构、韵律、意境有着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2.1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对于古诗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字义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依”“尽”等字。

2.2 在理解诗句意境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们可能难以想象出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场景以及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心境。

2.3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古诗中蕴含的哲理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挑战。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目标3.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1.2 认识“鹳、雀、楼”等生字,会写“日、山、云、层”等生字。

3.1.3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3.2.1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

3.2.2 学习借助插图、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1 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3.2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4. 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4.1.1 识字、写字。

引导学生准确认读生字,规范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例如,在教学“楼”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字形结构,是左右结构,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右边部分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按笔画顺序书写,这样可以让学生牢记字形,书写规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7篇《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根底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黄昏黄河的壮丽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常常喜爱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出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今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闻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翻开书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示“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熟悉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沟通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沟通沟通。

(指名说)预设学生答复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逝。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黄昏,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慢慢消逝了。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学会通过诗文、注释等线索,理解诗文主题和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文描绘的画面。

2. 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注释等线索,理解诗文主题和背景。

4. 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诗文全文、生字词、图片等资源。

2. 音频资料: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音频。

3. 学习素材:提供相关的诗词、文章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提问:“鹳雀楼”是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学习诗文(1)让学生跟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注释等线索,了解诗文的背景和主题。

3. 想象与感受(1)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1)分角色朗读诗文,让学生体验诗文的韵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楼、依、尽、黄、层”五个生字,认识“欲、穷”两个生字,会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的大致意思。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动词,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如“大雁”的“雁”“老鹰”的“鹰””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指导读:登/ 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师范读,指导读。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楼依尽欲穷层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情况:学生领读,个别读,说怎样记住生字。

4、指导书写“楼、依、尽、黄、层”五个生字。

三、品读诗句
1、分行出示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行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读后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交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怎么办?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体会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欲穷千里目,明天我们就会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楼依尽黄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