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
浅析影片《云水谣》的成功因素

浅析影片《云水谣》的成功因素作者:李婧妮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72期【摘要】作为一部的优秀国产影片,能够在电影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脱颖而出,它的成功要素有哪些呢?本文从该影片的视听要素、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详实的分析与探究,从中获得学习与启发。
【关键词】《云水谣》视听语言蒙太奇成功因素一.《云水谣》影片概述《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作家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湾同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全片长112分钟。
全片投资3000万元,横跨西藏、福建、辽宁、上海等5地拍摄,堪称近年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国产爱情题材影片。
影片跟随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三条爱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
《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
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
漫长的离别使秋水甚至与台湾失去了联络,但等待和思念仍埋在他的心中。
部队护士王金娣对他坦言爱意,并展开追求。
战争结束后,王金娣跟随秋水调至西藏,一路照顾无微不至。
秋水亦多次寻碧云未果,决定把旧情藏于心底,不辜负决心随他的王金娣,二人成婚。
而秋水却不知道,身在台湾的王碧云,终身未嫁,一生都在等待。
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以及男女主角陈坤和李冰冰分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优秀男女演员奖。
2006年曾获国内票房第8名的好成绩。
《云水谣》以两三个人物的命运,影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运用镜头语言、造型艺术和声音的空间艺术与空间表现意识,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二.《云水谣》视听特色分析(一)独特的“听觉因素”。
长镜头之《云水谣》

长镜头之《云水谣》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
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从电影艺术形成的历史看,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但那时候的长镜头仅仅是起长时间、机械地记录一个场面的作用,并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把长镜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作为美学因素,作为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公开向经典的蒙太奇理论挑战,那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巴赞等人。
主要理论观点有:一照相本体论:巴赞认为电影是从照相发展起来的,它的本性仍然是照相,它的巨大威力全在于摄影形象的客观性、真实性,这就是所谓的照相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二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巴赞从照相本体论出发,强调电影的真实,电影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实的本来面目,在于它不带偏见的摄影再现性。
在他看来,电影的真实首先是时空的真实,提出电影要表现“未经组织的”真实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空间的真实”的观念,是巴赞理论的核心。
为了保持空间的真实,巴赞特别注重镜头调度,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认为只有长镜头才既能够保存客观存在的时空连续性,又具有协调镜头内部组织的充分能力。
他还特别强调景深镜头的调度现象,指出景深镜头的空间更为完整、真实并且不失其内在的多义性,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有更多的自由去感受和选择。
长镜头理论学派认为电影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巴赞批评蒙太奇理论使电影丧失了真实。
在巴赞看来,蒙太奇在拍摄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为若干片断,当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不论个别镜头是如何现实主义的,但叙述的实质和思想主要是从这些片断之间的(剪辑)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结果的本源在任何具体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影片《云水谣》音乐分析

影片《云水谣》音乐分析摘要:《云水谣》是由著名编剧刘恒先生根据张克辉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而改编的影视剧,影片投入市场后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收入。
观众在为该剧精彩的剧情、绚丽多元的场景变化及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感叹外,同样被影片的音乐制作所折服。
巧妙的音乐设置在影片中起到了揭示人物心理、渲染人物情感、突出主题思想及呈现多元化风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云水谣》音乐制作人物心理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j919 文献标识码:a影片《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张克辉先生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而改编的,并于2006年年末首次上映。
该片记录了陈秋水和王碧云跨越60年“云与水”般纯洁的爱情历程。
说这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恐怕不会招致太多的争议。
首先,这部影片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上映仅十天票房就突破2600万大关,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进口大片《世贸中心》和《迈阿密风云》;其次,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以及男女主角陈坤和李冰冰分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优秀男女演员奖。
总之,这部影片的成功无人怀疑,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也是实至名归。
这部影片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除了感动亿万观众之外,更在于它给观众呈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精美细腻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历程。
尤其是其中西藏圣洁神秘的高原雪景和台湾西螺的田园山水景色,影片运用了di技术,使得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电影的感官质量。
另外,视觉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当出色的,它给观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一个场景画面都较好地运用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性的音乐加以映衬,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影视镜头画面紧密配合并为之服务,使得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得到了极好的衬托和升华。
在影片中有大量的音、画对应,音效师大胆尝试运用了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以及西方交响音乐,从而构成了整部影片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云水谣影评

痴痴深情温情荧幕,一段难以忘却的爱情长跑浅析影片《云水谣》原来这世间真的有种爱难以忘却,原来这世间真的有种情可以穿越时空的局限,原来这人间真的有种情可以与时间赛跑,原来这世间真的可以有纯纯的爱与痴痴的情,原来这世间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取代的,什么都难以逾越时间的长度与残酷!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云水谣》中得到了见证!影片第一次切入到那个回忆的40年代的台湾时手法设置很有韵味,在那个时刻,摄影机成了一种寻找和发现机制,摄影机一直在向前寻找主场景与主人公,在走过很多的地方,路过很多的人,见证过很多属于那个年代的特色后摄影机终于停留在了终点,陈秋水——这个主要人物出场了,紧接着那个美丽羞涩的纯纯的女主角——王碧云也出场了,从此纠结着观众的心!两个人的爱始终是那么的纯真,淡淡的感觉,两个人的对眼与相互微笑,再就是一首互透爱慕的英文情歌,摄影机不再是单纯的纪录客观,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在见证着这段爱!见证过他们的纯爱,见证过他们的难分难舍,见证过他们彼此相各一方的相思与追寻,也见证过他们的“崩溃”!摄影机用它的无言诉说着时间的残酷,控诉着时间与纷乱的社会是如何残忍的让相爱的人相忘于彼此的内心!摄影没有多么华丽,没有展现是如何的艺术,因为它懂得,在时间面前,在伟大的爱情面前,再华丽,再艺术,也只能是外在的东西,甚至会亵渎了最原本的真实!在那个年代里,儿女私情在民族危情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与渺小!电影是探究人性奥秘的艺术,而用音乐进行的情感表达则具有通用性!影片主人公陈秋水的爱情前后是不同的两条路,两条路上伴随陈秋水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第一条路,陈秋水与王碧云在台湾的相爱时刻,两个人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两个人的思想都是前卫的,他们用一首英文情歌传递爱慕,歌词中明显的唱着“love”,那首英文歌在相爱的日子里多次响起,那是他们两个爱情的象征,音乐是他们的心声!第二条路,陈秋水换名徐秋云,在前线,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他遇到了那个愿意为他受苦为他等待的女子——金娣,他们从前线到西藏,在最终他们的婚礼上,他们世界里的音乐有军歌,有浓郁的藏族民歌,又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京剧,有大陆特有的快板,因为那是在抗战地,因为那是在支援的大西部,因为那是沉浸在保家卫国抗争与胜利的喜悦中!前后不同的各具特色的音乐与前后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人生阅历相切合,用音乐来传达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得了!前后都那么的令人难以忘却,因为音乐的存在,作为观众的我们才那么深刻的记得了因缘相连的四个人物,才会毫不保留的透漏自己的情感,跟着他们乐,跟着他们难受,像是自己在经历这样一段令人痛心的爱情长跑,虽然只是旁观者,只能默默的接受一切现实,毫无力量所施!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不得不佩服尹力导演穿插故事的能力与技巧,影片不断的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行走,每一次总能很自然,很巧妙的切入到回忆,再很好的从回忆回到现实,影片可以从陈秋水的油画像切入那个藏在王碧云内心深处的世界,也可以从王碧云已经无神的眼睛里回到那个无法忘却的年代,这样的切入深深的蕴涵着王碧云的伤感,那是无法令人忽视的,因为那些曾经都是她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也许导演想要让观众的感情有些放松的空间,后几次影片是从王碧云的侄女晓芮的视野切入的,后来的这些过往成了徐秋云与金娣的悲喜人生再现,随着回忆,现实的晓芮回到了徐秋云最终的幸福归葬地——西藏,让晓芮带领我们见证了徐秋云最后的幸福,与晓芮一样,我们都是旁观者,所以我们的感情可以有一丝平静,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碧云,透过电脑的视频对话,影片完成了碧云与陈秋水的后代陈昆仑的对话,一样的面貌,一样的笑,巧妙的是碧云因为电脑的故障没能听到陈昆仑的声音,碧云是激动的,这其中有导演的个人情感在里面,导演想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让云水恋就这样静悄悄地终结,让那份真情淡淡的随时间消散,让那场爱情长跑就这样到达终点!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长度,所有的爱恨都应该尘埃落定了!几段情,几个人的等待,几个人的爱情长跑,几个人的心酸过往,一段云水恋,萦绕了几个时代,纠结了几代人的心!几十分钟的荧幕时间长度,我们透过画面,透过音乐听过这样一个感人故事,温情依存!一段云水谣,淡然的尘埃落定,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爱情家国梦——《云水谣》影片解读

爱情?家国梦?一云水谣》影片解读o:0J文飞(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云水谣》不仅在中国电影界取得了好评,而且在电影市场上也却得了不俗的成绩,比较成功的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本文试从主题意蕴,影像风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关键词Ⅸ云水谣》爱情家国情怀影像‘新京报》曾以一年的专题版报道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并以极大的热情期待中国电影的又一个辉煌启程:就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墨攻》、《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纷至沓来。
而《云水谣》在众多的大制作中成功突围,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政府、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成为中国电影一部优秀之作。
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因为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一、表层极致的爱情歌谣:两情相悦和执着单恋‘云水谣》c|!l:带有琼瑶式的爱情,又能够让西方观众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爱情。
王碧云与陈秋水之间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
狭窄楼梯上擦肩而过时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和一个出身贫寒但精神世界丰富的医学院学生的爱情传奇。
他们曾度过一段浪漫的时光,然而门第之别、政治因素使他们最终没能实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台湾“二·--A”运动后,陈秋水与王碧云雨夜痛苦离别,从此二人天各一方,云水向望,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王碧云寻遍台湾的监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守着一幅肖像和一枚纽扣,坚守爱情的许诺,从红颜变成白发。
陈秋水则寻遍浙江美术学院、厦门大学的资料馆找寻爱人的踪迹,伴随着爱人的画像和戒指、钢笔,在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把名字改为“秋云”,直至最终娶了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
金娣在朝鲜战场上对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一见倾心,执着地爱着他.放弃留在上海的优越条件而生死追随到西藏;明知秋水不爱自己而宁愿改名为王碧云,替真正的王碧云照顾他一生,最后葬身于雪原。
子路从开始的手持玫瑰花遥望碧云.到最终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为爱静候一生,更让这场单恋显得伟大。
电影镜头运动分析《云水谣》

电影《云水谣》运动镜头方向性分析电影的镜头运动方向是指,摄影机在拍摄画面的同时所产生的运动角度,以及摄影机所带来的画面移动效果。
在我们的电影制作完让观众进行欣赏的时候,观众面前的银幕是不会动的,它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但我们的摄影机所使用不同的方向感能够带领着观众看待画面不同的角度。
《云水谣》开篇6分钟的长镜头是由前期实拍的7个镜头与三维制作的1个镜头通过数字特技合成完成的。
为了完整地勾勒出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尹力导演用这八个镜头最大限度的容纳了当时的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运用数字技术将它们不落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
那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运动长镜头从廊下擦皮鞋的小孩的手拉出,摄影机的方向不停的在变化,缓慢的移近台北街头的三条里弄,最后主人公在画外音的引导下入画,高难度一气呵成的镜头不仅把观众拉入了四十年代台北的社会和民俗氛围中,也为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了一种思念和期待,使观者的情绪慢慢生发。
近几年的国产影片中并不多见。
这组长镜头把来自于真实环境中不同空间场景与虚拟的景象统一融合为视觉一体化的叙事空间,为影片造就了特殊的时空涵义。
在本部电影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向是随着人物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的,“传统的特技手段是‘炫’,而现在我们实现的是‘藏’,将特效隐藏在传统的镜头叙事中。
那些实拍中很难完成这样的镜头,我们通过数字制造,更加完整的表达了影片内容。
脱离了具体情节,上升到情绪。
在此特技与传统镜头相结合的基础上,摄影师在镜头运动的方向有着独特的见解。
摄影机的方向性能够在画面中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电影制作者时常说的“摄影机运动痕迹”,如果在一部电影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向不停的在变化,假设画面中又没有相对应的物体进行相同方向的运动的话,那么摄影机的运动痕迹便会十分的明显。
影片《云水谣》成功因素论文

浅析影片《云水谣》的成功因素【摘要】作为一部的优秀国产影片,能够在电影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脱颖而出,它的成功要素有哪些呢?本文从该影片的视听要素、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详实的分析与探究,从中获得学习与启发。
【关键词】《云水谣》视听语言蒙太奇成功因素一.《云水谣》影片概述《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作家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湾同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全片长112分钟。
全片投资3000万元,横跨西藏、福建、辽宁、上海等5地拍摄,堪称近年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国产爱情题材影片。
影片跟随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三条爱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
《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
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
漫长的离别使秋水甚至与台湾失去了联络,但等待和思念仍埋在他的心中。
部队护士王金娣对他坦言爱意,并展开追求。
战争结束后,王金娣跟随秋水调至西藏,一路照顾无微不至。
秋水亦多次寻碧云未果,决定把旧情藏于心底,不辜负决心随他的王金娣,二人成婚。
而秋水却不知道,身在台湾的王碧云,终身未嫁,一生都在等待。
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以及男女主角陈坤和李冰冰分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优秀男女演员奖。
2006年曾获国内票房第8名的好成绩。
《云水谣》以两三个人物的命运,影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运用镜头语言、造型艺术和声音的空间艺术与空间表现意识,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二.《云水谣》视听特色分析(一)独特的“听觉因素”。
艺术的生命在于语言,影像艺术更是如此。
在许多人的概念里,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术”,但著名制片人唐·休伊特曾经说过:在我的意识里,影视不仅是“看”的,更是“听”的。
《云水谣》影片分析

《云水谣》1、《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
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
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
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
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
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
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云水谣》2.导演希望传递的意念: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
《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
《云水谣》是继电影《疯狂的石头》《东京的审判》之后国产片,靠口碑赢得票房是又一奇迹。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了历史的白云苍隙,和最淳朴最恒久的家国情怀。
整部片子质朴纯美。
看完后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感动和震撼。
试想,在人世间把生者与死者割开的是什么呢?把相爱的人割开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一扣问《云水谣》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寻爱之旅,谱成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挽歌。
这是一场旷世爱情,蕴涵着一曲完整的爱情旋律的所有章节。
电影开场共48个镜头。
电影一开场,未见其影,维瓦尔第的《冬》便扑面而来,顿感强大的冲击力。
接着,一个酷炫的特效长镜头,在暗蓝的海面上急冲而去,镜头一直推到一艘巨大的帆船,男主角陈秋水在暴风雨中立于船头。
特写镜头中一张被雨水打湿的脸,好似千般的愁苦都写在上面。
他怎么了?他要去哪里……当观众心底生出这样的疑问,一幅浓墨重彩的爱情画卷已由此展开。
《云水谣》的开场方式出人意料,片中的数个时空在极其考究的摄影下,被《冬》利落跳脱地有力缝合在一起,如同一场极短的预告,迅速勾勒出了离别、等待与距离等本片关键词,颇有些好莱坞梦幻风格。
接着,是一段叠景,阴冷的雨夜,飞驰的车轮和在雨中人们快速行走的脚步,牙科医生在车上焦虑的眼神及手捧恋人的衣扣的画面,所有这一切都在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中飞速闪过。
配合着低沉顿挫的弦乐,即刻营造出一种抽离时刻的冰冷而仓皇的气氛,令人窒息。
片头的短短数秒,注定了这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精良的制作,优美的镜头语言,人物感情的细腻把握和气氛的成功营造都在这短短数秒中获得集中的体现,也让人对整部影片充满了期待,这样一个气氛与画质俱佳的开篇,应该是后面影片的一个良好开端。
稍后,画面转道纽约,曼哈顿,现代的高楼大厦及无秩序的古董器皿、书籍、现代绘画等杂乱无章的事物搅拌在一起,如同印象的艺术展示。
这时的音乐始终充斥着躁动不安,直到电话铃声响起,音乐才恢复平静。
一个大全景的俯拍和快速移动,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纽约现代大都市的气象与影片的“追溯意图”呼之欲出,从开场一直就有那种比较激进的音乐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音乐停,故事开始,这段戏主要是音乐、音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
音乐停,人物对话开始,这时的声音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为主,运用音效方面把观众带入现实生活的故事中,而对话开始,摄影师先是给了王碧云一个大俯的摇镜头,紧接着下个镜头是以王碧云面部的水平线位置给了一个摇的特写镜头,这两个镜头从景别上来说,是摄影师在一步更进一步递进的方式让观众去了解这个人物。
整的来说,这段戏是这部电影的开头,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晚年的王碧云,所以色调无论是室内,室外都是比较明亮的橙黄色暖色调,摄影师多采用运动镜头来向大家介绍新的环境,同时也在完成影片的叙事。
接下来王碧云孙女在墓地出现的那场戏,整个色调是冷调,人物的服装以及摄影师取舍在画面里出现的色彩都是比较素的颜色,整个色调给人一种阴冷、情绪上沉静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正符合墓地这一场景的气氛。
这段戏色调的处理也达到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的效果。
这段戏摄影大量运用了叠画的手法,并且运动镜头的速度比较缓慢,我认为摄影师是想在整个影片开头的节奏上控制的比较舒缓点,为后面情绪较激昂的高潮部分作铺垫,也在整部影片节奏上形成跌峦起伏的对比。
当坐在轮椅上满脸皱纹的王碧云伸手触摸曾亲自为陈秋水而作的画像时,时
空随着画中的面孔从现代跳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台湾,镜头转入四十年代的台湾。
这里就到了著名的长镜头。
随着老年王碧云注视油画的目光穿越时空,这个用足了三分钟的长镜头通过推、拉、徭、移,将20世纪40年代末台北的世态人情一气呵成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展示了一幅长镜头的台湾风俗画卷,这组长镜头场面很大,要接合的镜头分别是在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日光照射环境等诸多因素下拍摄完成的。
而本镜头实施的最大技术难度在于场面的现场调度。
由于摄影机的移动方向速度是预设的,其他所有元素如演员的走位、表演,汽车的运动和停止,甚至连树冠这样一些大型道具都必须配合镜头来精确移动到位。
而整个镜头在平稳运动的推进、拉、升、降、移、摇中完成浑然一体的感觉。
牵动心弦的蒙太奇式的声音和画面构成的交响乐让观众拉得紧紧的心弦终于平静下来。
这两个间隔紧密的大场面个长镜头气势宏大,先声夺人。
立刻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据悉它是我国国内第一部成熟而全面使用中间结束DI—Intermedia来完成后期制作的影片)当镜头转到姑妈给不谙世事的现代女孩小芮的一段人生处世忠告,由此引入了对过去往事的回忆,影片回述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
该片这种信息量繁杂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目不暇接、疲惫不堪,但也加深了引人入胜并激发出探究其原因的内心冲动。
在《云水谣》蒙太奇的序幕画面中展现了台湾本土和大陆的多种音乐形式,如京剧、黄梅戏、山东快书等音乐,结合台湾嘈杂的街景和复杂的社会面貌,真实的反映出台湾三、四十年代的动荡时局。
浓墨重彩的市井风貌就是经中间处理后的最佳效果。
这一组客观的无视点镜头,看似杂乱,却传达出一种宁静、安详,又暗含出人物略带悲凉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导演所要表现给观众的台湾那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景象,同时将男主人公慢慢引出。
在这种不疾不徐的优雅节奏中平静地向大家娓娓道来,为整个故事的建起提供一种期待,使观众的情绪慢慢生发,宛如中国古典的长卷画面,看似质朴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情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他们在爱情抛物线的最高点休止凝固了,从而创造出一个最美丽的爱情传奇,绝不会像许多爱情那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从抛物线顶点的降落。
爱情在它最美好的瞬间被永恒了。
当我再次认真观看尹力导演的这部《云水谣》的时候,仅仅从开头,我就体会到影片的精彩。
有人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部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云水谣》却不能不说是一部情感故事的上乘之作,这是一部让人感动却不悲伤的影片,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憧憬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