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云水谣》音乐分析
再谈中国电影声音创作的代表作《云水谣》的声音艺术设计

再谈中国电影声音创作的代表作《云水谣》的声音艺术设计作者:杨星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1期【摘要】电影《云水谣》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时代动荡却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是我国近年来国产优秀电影的代表作,这部电影获得了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诸多殊荣,录音指导郑春雨在本片的声音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上也十分出色,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本文结合电影《云水谣》的声音艺术创作,对电影声音的艺术设计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影;创作;艺术设计一、利用声音展现电影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色彩电影所展现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色彩可以通过服装、人物化妆、道具、画面布景来展示,也可以通过人物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来展现。
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的声音、娱乐环境的声音、不同地域和时代人们讲话的内容及语言特点,各种响亮和微弱的的声音,各种应用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具的声音特点,这些声音元素都可以用来展示时代和地域,富有真实感,能营造真实的故事情境,更易于将观众缝合进叙事情境之中。
《云水谣》全片的时间和地域跨度都很大,从4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从台湾到大陆,从抗美援朝战场再到雪域高原。
这就要求录音师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环境声音的特点。
影片故事首先从40年代末的台北开始讲述,擦鞋童的劳作、卖报童的叫卖声、闹市的喧哗声、偶尔经过的旧式汽车的声音,国民党军官的叫骂声,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戏和木偶戏,孩童朗诵汉语拼音,中式传统婚礼的声音、杂货郎自吹自弹、人力车的声音,这些声音构成了丰富的环境声。
各种声音高低起伏,彼此交错,疏落有致,又富有声音的远近透视感和多层次声音的包容感,仅听声音观众就已仿佛置身于40年代末的台北闹市之中,让人身临其境。
此外,本段落中许多中国化的声音进一步点明本片的主旋律—台湾和祖国大陆血脉相连。
随着主人公陈秋水的足迹,观众又来到了抗美援朝战场和战地医院。
战地医院在抢救伤员时,医护人员抢救伤员时发出的各种医疗器械的碰撞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炮火声,急促的战地电报按钮声和战地电话铃音、文工团在防空洞中慰问演出的声音、防空洞外寒风凛冽的声音和鸟鸣声等构成了丰富的朝鲜战场的环境声。
《云水谣》音乐特色分析

《云水谣》音乐特色分析摘要音乐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是否得当,将影响着一部电影的整体艺术水平、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
《云水谣》音乐很富有特色,与画面密切配合,它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转换时空,丰富细腻多元变化,也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是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
关键词《云水谣》电影音乐渲染情感多元变化浪漫纯洁的爱情令人神往,有人一生别无他求,只愿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能遇到真爱。
《云水谣》讲述的是初恋的甜蜜动人与刻骨铭心,世事的残酷无奈以及伴侣之间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相互理解。
其中音乐的设置。
把每一位观众带向那圣洁真爱的圣殿,用这唯美音乐汇成的真爱的声音,是观众无法拒绝的心底触动。
《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作家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
全片长112分钟,有音乐时间约75分钟,占66%,音乐在叙事、表情达意、转换场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渲染了人物感情,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音乐虽抽象无形,却可感染听者,表达情感。
片头音乐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揭示了主题:画面里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凄风苦雨中男主人公陈秋水逃离台湾,与之相伴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四季》之《冬》的旋律,弦乐器反复予以强调表现,急促而紧张音乐预示着陈秋水不祥悲剧、颠沛流离的人生。
而紧随其后,一段舒缓而又略显凄美与柔情的音乐响起。
音乐声中,老年王碧云缓缓出现,她和养女晓芮的通话在这种音乐中显得格外唯美而又凄缓,它把观众的心深深地触动,融入到影片的感情中。
当陈秋水与王碧云初次在楼梯上相遇贴身而过时,舒缓、柔情而华丽的音乐悄然而起,如同石子激起池中涟漪。
最是那瞬间的凝眸微笑、顾盼生情,注定了彼此间终生割舍不掉的情缘。
观众看到真爱的萌生与延续,读懂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内心深处的萌生爱恋。
当陈秋水被王母辞退回到家乡时,陷入对碧云苦苦念中,失落空虚,目光呆滞,神情忧伤,凄美的主题音乐随之舒缓响起。
关于云水谣的歌曲

关于云水谣的歌曲
《云水谣》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它以云和水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歌曲的开头以轻柔的钢琴声为背景,伴随着温暖的和声,渐渐地引入了小提琴的旋律。
歌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云水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神秘与变幻。
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逐渐激昂,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歌词中唱到:“云水谣,天地间,飘荡着生命的船。
我们要勇敢前行,寻找幸福的港湾。
”这段歌词既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又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歌曲的结尾部分,旋律逐渐平缓,回到了最初的轻柔与温暖。
歌词中唱到:“云水谣,四季更迭,流转着生命的轮回。
让我们珍惜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
”这段歌词既总结了歌曲的主题,又传递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水谣》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刻的歌词和动人的演唱,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魅力。
它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云和水一样,变幻无常,但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前行,追求幸福。
总之,《云水谣》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它用音乐的力量唤醒了我们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
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变幻,珍惜当下,追求幸福。
《一缕穿透岁月的芬芳》——评析电影《云水谣》

一缕穿透岁月的芬芳——评析电影《云水谣》《云水谣》是尹力导演的一部得力之作。
作为一部体现世间真实感情的影片,摒弃了以往爱情题材的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
从而影片的主题意义则堪称深刻而自然:影片取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四位主人公为爱情而生存而忠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以一位女青年‚晓芮‛寻找真爱为线索,纪录了男主人公‚陈秋水‛和女主人公‚王碧云‛的爱情故事。
贴切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忠诚,赞扬了那个时代人追爱、守爱的精神,揭示出‚真爱永恒即便是相隔万里‛的主题。
而影片主题的揭示得益于导演所运用的巧妙地镜头语言、穿透力的声音以及典型细节和高超的蒙太奇。
影片中巧妙的镜头语言对主题的凸显具有重要作用,也显示出导演的用意。
影片刚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一段段波涛汹涌的画面,暗喻出故事的发展也是复杂不稳的。
影片故事情节开展后,先后讲述了‚台北·40年代末‛‚50年代朝鲜‛等地方的故事,使观众明确了故事的背景。
并且影片在叙述故事时多次采用长镜头,例如刚开始时,长镜头的语言描述了台北的情景,明确了故事发生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感,同时体现了构图的开放性。
故事发展到高潮时,长镜头的使用描述了金娣与陈秋水离别时以及陈秋水得知碧云来找他奔跑时的镜头,这些长镜头的使用,通过完整统一的动作显示,具体自然地展现人物内心此时激动、焦急的心理,营造了紧张的场面气氛。
当然除了长镜头外,拍摄技巧给观众呈现的画面意味深长。
例如当男女主角‚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王家楼梯上初遇时,升格拍摄营造出的缓慢节奏,不仅让这种近乎一见钟情的情感产生更显浪漫,而且在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瞬留下短暂的失落。
而当太阳升起,硝烟弥漫,对陈秋水的脸部特写时,也刻画出此时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感伤。
导演所运用的这些镜头语言都有力地深化了主题:主人公们对爱情的渴望,敢爱、守爱的精神。
除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巧妙使用,导演对电影声音的使用,同样使其具有穿透力,对主题的表达影响深刻。
《云水谣》影片分析

《云水谣》影片分析第一篇:《云水谣》影片分析《云水谣》1、《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
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
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
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
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
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
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云水谣》2.导演希望传递的意念: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
《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云水谣》影片分析

《云水谣》1、《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
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
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
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
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
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
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青云把水瞧,海潮把云招,青云把水迢,海水把云招。
……——《云水谣》2.导演希望传递的意念: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在一个人们乐衷于对深情、奉献、等待、忠诚等字眼加以质疑和解构的时代,拍一部关于乱伦、背叛、仇恨或者疯狂的电影或许比较容易,但是拍一部让人感动、震撼、唏嘘不已而不是频频笑场的爱情片则有些艰难。
《云水谣》却用一个跨越海峡两岸的六十年情牵一生的动人传奇告诉情感世界日趋脆弱疏离的现代人:一往情深的爱真的存在,而且它应该成为人类栖居尘世最美好的诱因之一。
《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

《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云水谣》是继电影《疯狂的石头》《东京的审判》之后国产片,靠口碑赢得票房是又一奇迹。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了历史的白云苍隙,和最淳朴最恒久的家国情怀。
整部片子质朴纯美。
看完后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感动和震撼。
试想,在人世间把生者与死者割开的是什么呢?把相爱的人割开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一扣问《云水谣》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寻爱之旅,谱成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挽歌。
这是一场旷世爱情,蕴涵着一曲完整的爱情旋律的所有章节。
电影开场共48个镜头。
电影一开场,未见其影,维瓦尔第的《冬》便扑面而来,顿感强大的冲击力。
接着,一个酷炫的特效长镜头,在暗蓝的海面上急冲而去,镜头一直推到一艘巨大的帆船,男主角陈秋水在暴风雨中立于船头。
特写镜头中一张被雨水打湿的脸,好似千般的愁苦都写在上面。
他怎么了?他要去哪里……当观众心底生出这样的疑问,一幅浓墨重彩的爱情画卷已由此展开。
《云水谣》的开场方式出人意料,片中的数个时空在极其考究的摄影下,被《冬》利落跳脱地有力缝合在一起,如同一场极短的预告,迅速勾勒出了离别、等待与距离等本片关键词,颇有些好莱坞梦幻风格。
接着,是一段叠景,阴冷的雨夜,飞驰的车轮和在雨中人们快速行走的脚步,牙科医生在车上焦虑的眼神及手捧恋人的衣扣的画面,所有这一切都在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中飞速闪过。
配合着低沉顿挫的弦乐,即刻营造出一种抽离时刻的冰冷而仓皇的气氛,令人窒息。
片头的短短数秒,注定了这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精良的制作,优美的镜头语言,人物感情的细腻把握和气氛的成功营造都在这短短数秒中获得集中的体现,也让人对整部影片充满了期待,这样一个气氛与画质俱佳的开篇,应该是后面影片的一个良好开端。
稍后,画面转道纽约,曼哈顿,现代的高楼大厦及无秩序的古董器皿、书籍、现代绘画等杂乱无章的事物搅拌在一起,如同印象的艺术展示。
这时的音乐始终充斥着躁动不安,直到电话铃声响起,音乐才恢复平静。
一个大全景的俯拍和快速移动,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纽约现代大都市的气象与影片的“追溯意图”呼之欲出,从开场一直就有那种比较激进的音乐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音乐停,故事开始,这段戏主要是音乐、音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
《云水谣》音乐特色分析

《云水谣》音乐特色分析摘要音乐已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是否得当,将影响着一部电影的整体艺术水平、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
《云水谣》音乐很富有特色,与画面密切配合,它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转换时空,丰富细腻多元变化,也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是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结合。
关键词《云水谣》电影音乐渲染情感多元变化浪漫纯洁的爱情令人神往,有人一生别无他求,只愿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能遇到真爱。
《云水谣》讲述的是初恋的甜蜜动人与刻骨铭心,世事的残酷无奈以及伴侣之间患难与共。
相濡以沫,相互理解。
其中音乐的设置。
把每一位观众带向那圣洁真爱的圣殿,用这唯美音乐汇成的真爱的声音,是观众无法拒绝的心底触动。
《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作家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
全片长112分钟,有音乐时间约75分钟,占66%,音乐在叙事、表情达意、转换场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渲染了人物感情,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音乐虽抽象无形,却可感染听者,表达情感。
片头音乐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揭示了主题:画面里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凄风苦雨中男主人公陈秋水逃离台湾,与之相伴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四季》之《冬》的旋律,弦乐器反复予以强调表现,急促而紧张音乐预示着陈秋水不祥悲剧、颠沛流离的人生。
而紧随其后,一段舒缓而又略显凄美与柔情的音乐响起。
音乐声中,老年王碧云缓缓出现,她和养女晓芮的通话在这种音乐中显得格外唯美而又凄缓,它把观众的心深深地触动,融入到影片的感情中。
当陈秋水与王碧云初次在楼梯上相遇贴身而过时,舒缓、柔情而华丽的音乐悄然而起,如同石子激起池中涟漪。
最是那瞬间的凝眸微笑、顾盼生情,注定了彼此间终生割舍不掉的情缘。
观众看到真爱的萌生与延续,读懂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内心深处的萌生爱恋。
当陈秋水被王母辞退回到家乡时,陷入对碧云苦苦念中,失落空虚,目光呆滞,神情忧伤,凄美的主题音乐随之舒缓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云水谣》音乐分析摘要:《云水谣》是由著名编剧刘恒先生根据张克辉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而改编的影视剧,影片投入市场后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收入。
观众在为该剧精彩的剧情、绚丽多元的场景变化及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感叹外,同样被影片的音乐制作所折服。
巧妙的音乐设置在影片中起到了揭示人物心理、渲染人物情感、突出主题思想及呈现多元化风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云水谣》音乐制作人物心理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j919 文献标识码:a影片《云水谣》是著名编剧刘恒根据张克辉先生创作的文学剧本《寻找》而改编的,并于2006年年末首次上映。
该片记录了陈秋水和王碧云跨越60年“云与水”般纯洁的爱情历程。
说这部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恐怕不会招致太多的争议。
首先,这部影片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上映仅十天票房就突破2600万大关,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进口大片《世贸中心》和《迈阿密风云》;其次,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电影技术奖。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以及男女主角陈坤和李冰冰分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优秀男女演员奖。
总之,这部影片的成功无人怀疑,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也是实至名归。
这部影片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除了感动亿万观众之外,更在于它给观众呈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精美细腻的自然风光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历程。
尤其是其中西藏圣洁神秘的高原雪景和台湾西螺的田园山水景色,影片运用了di技术,使得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电影的感官质量。
另外,视觉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也是相当出色的,它给观众带来了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一个场景画面都较好地运用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性的音乐加以映衬,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影视镜头画面紧密配合并为之服务,使得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得到了极好的衬托和升华。
在影片中有大量的音、画对应,音效师大胆尝试运用了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以及西方交响音乐,从而构成了整部影片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云水谣》全片长112分钟,其中音乐时间大约有75分钟,占了整部影片的66%。
美妙的音乐与影片多彩的画面及曲折复杂的情节完美融合,使得爱情悲剧的主题得到了渲染和升华。
伴随着风格迥异的音乐,观众跟着剧中主人公一起体验着爱恨悲喜。
当影片结束达到高潮时,剧中响起史诗般的交响音乐,更是极大地渲染了爱情悲歌主题,引起了观众的感情共鸣。
一音乐揭示人物心态,渲染人物情感众所周知,音乐虽无形,但却可以感染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
《云水谣》的片头音乐便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画面中狂风呼啸、浪涛滚滚,男主人公陈秋水在凄凉风雨中匆匆逃离台湾,与之相伴的是维瓦尔第《冬》的旋律,紧张而紧促的音乐预示着男主人公颠沛流离的悲剧人生。
随之,画面转出,一段优雅但又略显柔情和凄美的音乐缓缓响起。
音乐声中,老年的王碧云出现了,她在和养女晓芮通电话,她的殷殷话语在这种音乐中显得格外凄缓而又唯美,使观众的心灵感触到了老年王碧云的细腻柔情,并开始融入到影片中。
当年轻的陈秋水和王碧云初次在楼梯上相遇并擦肩而过时,华丽、舒缓而又柔情的音乐悄然响起,仿佛石子投入一片平静的湖中,荡起阵阵涟漪。
就是那最初的顾盼生情和凝眸微笑,注定了他们之间终生割舍不断的情缘。
这时,通过那舒缓的音乐声,观众可以体会到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藏在心中的那抹淡淡爱恋。
当陈秋水被王碧云的母亲辞退后,他陷入了对碧云的深深思念中,他神情忧伤、目光呆滞,凄凉的主题音乐随之响起,使观众深刻体会到陈秋水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当得知碧云来西螺看他时,秋水匆忙急切地奔跑,四处找寻碧云的身影,这时音乐变得高亢、急切和紧张。
在秋水奔跑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语言的参与,只有那充满柔情与紧凑的音乐。
观众通过这些音乐,看到了秋水想见心上人的那种急迫心情,他陷入了对爱人的一片柔情之中。
当一对深深相恋的人终于见面时,仅一刹那,同样的主题音乐变得欢快柔和,极好地衬托出主人公心中那种惊喜与苦恋的心情。
同样的场景也在西藏发生过,当秋水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女孩来找他时,他立刻扔掉了扛在肩头的氧气罐,奔向外边。
这时的音乐强烈、厚重,完美地烘托出秋水那种激动、惊奇的心情,以及他内心深处渴望见到心上人的急促感情。
在台湾西螺,秋水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不断地念叨着他的名字,这时出现的音乐配以凄凉、哀婉和低沉的风格,令人黯然心伤。
在朝鲜战场,当秋水看到碧云赠送的戒指和素描画册时,泪眼婆娑,音乐凝重舒缓,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他内心的爱恋之沉重,相思之苦楚。
碧云和秋水最终没能在一起,当老年碧云得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永远葬身于西藏雪山之下,音乐变得极为哀伤和低沉,间或加以尖锐的轰鸣声,准确把握住了碧云悲痛欲绝的心情。
而后,音乐慢慢消失变为静默,观众看到了碧云极其悲伤的侧脸,潸然泪下。
二音乐转换场景,拓展时间与空间电影音乐的作用有很多,不仅要再现现实,还要表现主题与情节,拓展时间与空间,同时又将各要素紧紧相连。
其实,电影本身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游戏。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电影是集时间与空间于一体的最高形态之一。
《云水谣》电影音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注重造型与写实,而且还注重时空意识。
在整部影片中,一个个段落的时空构成,就类似于音乐曲谱中的一个个乐句、一个个乐段和乐章上的每个组合。
《云水谣》的整部影片纵贯两岸三地,时穿60多年之久,时空跨度颇大,场景转换也很多:纷繁人杂的台北古镇、繁华的纽约街头、清新秀丽的西螺水乡、壮美雄浑的西藏高原、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暧昧时尚的酒吧……香港、台湾、小院、医院、别墅、剧院,镜头不仅穿堂入室、上天入地,而且还在回忆、现实、幻想、转述之间穿梭交替。
然而,只因有音乐的如影相随,便使所有时空交替连贯地有条不紊。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片头部分,在维瓦尔第《冬》的旋律中,秋水充满痛楚和深情的不舍表情,加之小船摇晃的不稳定感,在小提琴强烈颤音的背景下显得尤其动荡,它拉紧着观众的神经。
牙科医生在车上焦虑的眼神、人们在雨中快速行进的脚步,所有这一切都在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中快速闪过。
紧接着,场景由波涛汹涌的江面转至繁华绚丽的曼哈顿上空的公寓,音乐也由尖锐急促变得柔和华丽。
这时,缓缓出现在观众眼中的是公寓里的小狗和美术作品,年迈的王碧云在专心作画,电话声响起,音乐声戛然而止,碧云提起话筒,给不谙世事的晓芮讲了一些人生处世忠告,由此引入了对过去往事的回忆,给观众娓娓道来碧云和秋水之间的那场爱情悲歌。
在西螺,别后重逢的碧云和秋水愉快畅谈,他们绘画、唱歌、看戏、拥抱、亲吻,镜头不断转换、叠化,周围场景也时有变化,直至慢慢转变为老年碧云幸福回味的甜蜜表情……这些都在洋溢着幸福味道的舒缓音乐声中悄然转化,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一点都不觉突兀。
在片尾,镜头缓缓地从陈秋水和王金娣的墓碑上升起,突然腾空而起一只黑鹰。
这时,激昂、悲壮、宏大、磅礴的主题音乐响起,镜头迅速在浩荡青天上移动,跨越山河、俯瞰大地,最终定格在地图之上的大陆与台湾。
在这一连贯快速转动的镜头之间,观众被这种渲染力极强的音乐深深震撼,为片中凄美、无望的等待而心碎,同时为那无尽的坚守、思亲、痴情掬一把同情泪。
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
这时的音乐设置不仅成功地拓展了时空,更有效地升华了人们对海峡两岸的感情和思考。
三音乐起到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1999年,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浪潮以强劲的势头渗透到了中国的传媒、金融以及其他各类文化生活中。
作为大众传媒主要形态之一的电影,面对着从商品化到商业化的转变,经历了一场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
在境外优质影片如好莱坞电影和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规律的双重冲击下,商业规律与市场法则的支配力空前膨胀,快速的生活步伐与生产节奏造就了当前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消费习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贞、唯美的爱情似乎已成了“稀有品种而略显异类”。
而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纯洁爱情,彼此间的不离不弃,以及薛子路毫无埋怨的痴情等待和苦守,更是感人至深。
也许正是这种不求回报与索取的坚贞爱情,更能打动观众的心灵。
此时,恢宏、悲壮的主题音乐时时响起,让观众在沉浸于守候一生、生死不渝的爱情中的同时,反思当今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个人在特定时代遭遇不幸的同情,表达了其对终身守候的单纯爱情观的礼赞。
此时的音乐如同一根具有“法力”的绳子,一头牵着剧情,一头连着现实,观众的心弦随着绳子的抖动而颤动,随着绳子的起伏而牵动。
陈秋水和王金娣为了救助产妇,遇到了雪崩,在他们遇难时,影片响起了佛乐《六字大悲咒》,藏族著名女歌手日雍斯曼用悲怆的哭腔清唱了这段咒文,其中有几个闪回镜头回顾了他们两人婚后的生活,歌曲空灵而伤感,渺远而悠扬,令听众动容落泪、撕心裂肺。
此时的音乐又若一部可在任何空间、时间中穿梭的电梯,将顾客载入剧情,随剧情的展开、发展而落泪,甚或迷失现实中的自己。
这充分展现了创作者对这对相濡以沫、热情主动、务实奉献、以身殉职的患难夫妻的悲悯与同情。
四音乐呈现多元化风格《云水谣》整部影片的主题、节奏和样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还具有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风格,与剧情密切结合,并为之服务。
在本片中,既有维瓦尔第《冬》的旋律,也有风靡全世界的热门歌曲,如美国流行音乐片《翠堤春晓》的主题歌《当我们年轻时》,前者符合王碧云留洋艺术家的身份,后者符合陈秋水追求时尚的心态,这首曲子还成了两人爱情的主旋律和融合点,见证了两人的热恋、苦恋、相思和结局。
影片中还有台湾的布袋戏和闽南戏、流行曲《雨夜花》和《望春风》、佛乐《六字大悲咒》、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等,这些音乐的存在形式复杂多样,既有无生源的主观音乐,也有有生源的客观音乐;既有独唱、清唱,也有合唱;音乐风格有高昂、悲壮,也有哀伤、舒缓;既有民族乐器独奏,也有西洋乐器合奏,它们或做主题、做背景,或统领全篇,引人深思。
这些音乐在电影作曲家和配乐诗的精心打造下,结合影片情节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与画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了真实的社会、历史和生活氛围,故事情节也得以慢慢展开,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导演的真实意图也不断得到阐释。
总之,《云水谣》影片中的音乐为本片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美国著名导演弗科波拉所说的那样,音乐是电影幻觉的生命。
研究音乐的表现力和作用力确实应该成为每位电影工作者的必修课!参考文献:[1] 孙杨:《跨越时空的声音与郑春雨谈〈云水谣〉的声音创作》,《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
[2] 邵燕:《爱之极致——影片〈云水谣〉视听语言读解》,《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 王春枝:《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消费文化语境下影片〈云水谣〉的两难》,《电影文学》,2007年第7期。
[4] 刘文飞:《爱情?家国梦?——〈云水谣〉影片解读》,《安徽文学》,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