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战论

合集下载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号樊川,是古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那么杜牧哪个朝代的诗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杜牧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经历了唐代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时期,这个时候的唐朝也是宦官当道是时候。

虽然唐朝的统治者有意要振兴盛唐时期的辉煌,但已经无法避免各地割据和起义的趋势了。

日渐衰落的晚唐,皇帝能力平平,宦官干预朝政,牛李两党派斗争,边疆战事不断,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了。

杜牧生在这样的年代,担心国家的安慰,想要在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挽救国家。

杜牧的很多诗中都有体现其政见,认为是否精通军事兵法关乎到国家的存亡,要削藩王,平定各个藩镇,收复被占领的河山。

御史大夫谭忠说服了河北各镇不与朝廷为敌,杜牧就在《燕将录》赞扬他。

然而杜牧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没有施展和实现的机会,只能寄托于诗句之中,留下了《孙子注》、《原十六卫》、《战论》等作品。

杜牧死后的几年,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杜牧字什么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万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和众多诗人一样,杜牧也选择从政入仕这条道路,但是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思,让自己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也是历朝诗人共同的命运吧。

杜牧作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也逃不出被官场捉弄的命运,大和二年,杜牧考中进士,开始了他实现抱负的从官生涯,他被授为宏文馆校书郎,之后他远离家乡,在外做官多年,这期间,杜牧创作了一系列表示自己孤寂的诗歌,虽然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但杜牧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决心始终没有变。

此后,杜牧又在后历担任监察御史,但始终游离在朝政之外,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他还当过黄州、池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杜牧在为官的道路上并不顺利,但是他在诗歌的建树上可以说风生水起,杜牧擅长七言绝句,不仅如此,他在写文赋的时候,也非常厉害。

一篇《阿房宫赋》道尽了王朝衰败的无限辛酸,让人怀古伤今,除了感叹过去王朝更替的无情之外,还有对文中辞藻的揣摩,以及杜牧的想法与抱负,为后人所传诵。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作品特点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牧《题乌江亭》原文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杜牧《题乌江亭》翻译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的生平作品与评价

杜牧的生平作品与评价

杜牧的生平作品与评价 1、生平 杜牧 (803~852) , 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 人。

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 文馆校书郎。

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 开成四年 (839年) 回朝任左补阙、 膳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2、作品 杜牧的文学 创作以诗歌 最为突出,他的古诗 受杜甫 影响,多写社会政治题材,如《感怀诗》、《郡斋独酌》等。

他还善于用绝 句的形式讽咏史事,寄托怀抱,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

《阿房宫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以 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大和年间任幕僚时,写了《罪 言》 等重要的论文。

他还注重研究军事, 曾为古代兵书 《孙子》 十三篇重新作注, 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对唐代兵制的沿革、唐 王朝与藩镇斗争的军事形势及有关战例,作了较为透辟的分析。

著有《樊川文集》。

清人冯浩有《樊川诗集注》。

3、评价 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 章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愤慨统治者的荒淫 误国,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统治者 的掠夺骚扰。

后人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比他小十岁,很欣赏他的为人和诗篇,曾在给他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份别, 人间惟有杜司勋。

” 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 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决定的。

近体诗却情致俊爽,风调轻丽。

他那些抒 怀写景的绝句,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

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杜牧《赤壁》阅读与答案「篇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试题:?答案:唐代解析: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经历了唐代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时期,这个时候的唐朝也是宦官当道是时候。

虽然唐朝的统治者有意要振兴盛唐时期的辉煌,但已经无法避免各地割据和起义的趋势了。

【相关阅读】杜牧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资料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作品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能够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以前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杜牧,字牧之,唐代杰出的诗人,那么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牧是晚唐诗人的代表,出生于书香之家,家中历代从官,长大后的杜牧也毫无悬念地走上了仕途之路。

然而生不逢时,怀有治国理想的杜牧并没能受到朝廷的器重。

暮年的杜牧住在祖宅樊川别墅,得空的时候写诗会友,直到生病去世。

杜牧的一生起起落落,小时候家庭条件好,没吃过苦,后来家道中落,在朝中为官后,也经历了官场的起伏,最后回到家乡终老。

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杜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足够的素材,辗转各地也让他交到很多的朋友,乃至在晚年,也会时常在家中以文会友,交流诗文方面的心得。

由于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历经几个朝代,杜牧在政治上的理念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就将自己的主张融入到诗中,以抒发和排解自己的心情。

杜牧的著作在古诗、律诗、绝句、策论、散文等各个方面全面开花,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被后世津津乐道。

杜牧的主要著作为《樊川文集》,收录了不少诗词,经过了后世的整理并流传到现在。

杜牧的诗文著作主要以当时的政治时弊为切入点,描述了晚唐的国情,并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及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如《感怀诗》、《早雁》、《赤壁》。

杜牧的文章主要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评论,文笔犀利,切中要害,如《阿房宫赋》、《罪言》、《战论》等。

杜牧一生在朝做官,见证了几代统治者的交替,历经沉浮,始终没能在政治上如愿,只能寄情于文字。

杜牧向来都是诗人的典型代表,一生当中写了大量的诗,仅流传到现代的就有524首,算是以为高产的诗人。

杜牧的诗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

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赤壁--杜牧

赤壁--杜牧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 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 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 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 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 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 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兴 折戟沉沙铁未销, 感 自将磨洗认前朝。 之 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 议 论 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 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 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 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 平的心境。
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充分调动了形象思维,从反面 落笔,通过铜雀锁“二乔”,假想东 吴兵败可能遭到的屈辱,达到以小见 大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 亡的慨叹,反映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 磨光洗净还能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 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 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情。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 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 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 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战论
兵非危也,谷非殚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

故作《战论》焉。

论曰: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

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

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於战耕。

名城坚垒,{山各}薛相贯,高山大河,盘互交锁。

加以土息健马,便於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

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

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是天下一支兵去矣。

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是六郡之师,严饬护疆,不可他使,是天下二支兵去矣。

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

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吓呼膻臊,彻于帝居,周秦单师,不能排辟,於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戍兵,是天下四支财去矣。

乃使吾用度不周,徵徭不常,无以膏齐民,无以接四夷。

礼乐刑政,不暇修治,品式条章,不能备具。

是天下四支尽解,头腹兀然而已。

焉有人解四支,其自以能久为安乎?今者诚能治其五败,则一战可定,四支可生。

夫天下无事之时,殿阁大臣,偷处荣逸,为家治具,战士离落,兵甲钝弊,车马元刂弱,而未尝为之简帖整饬,天下杂然盗发,则疾殴疾战。

此宿败之师也,何为而不北乎!是不?练之过者,其败一也。

夫百人荷戈,仰食县官,则挟千夫之名,大将小裨,操其馀赢,以虏壮为幸,以师老为娱,是执兵者常少,糜食者常多,筑垒未乾,公囊已虚。

此不责实科食之过,其败二也。

夫战辄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或凯旋未歌,书品已崇。

爵命极矣,田宅广矣,金缯溢矣,子孙官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戎乎。

此赏厚之过,其败三也。

夫多丧兵士,颠翻大都,则跳身而来,刺邦而去,回视刀锯菜色甚安,一岁未更,旋已立於坛墀之上矣。

此轻罚之过,其败四也。

夫大将将兵柄不得专,恩臣诘责,第来挥之,至如堂然将阵,殷然将鼓,一则曰必为偃月,一则曰必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忄晃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

此不专任责成之过,其败五也。

元和时,天子急太平,严约以律下,常团兵数十万以诛蔡,天下乾耗,四岁然后能取,此盖五败不去也。

长庆初,盗据子孙,悉来走命,是内地无事,天子宽禁厚恩,与人休息,未几而燕、赵甚乱,引师起将,五败益甚。

登坛注意之臣,死窜且不暇,复焉能加威於反虏哉。

今者诚欲调持干戈,洒扫垢污,以为万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为也。

古之政有不善,士传言,庶人谤。

发是论者,亦且将书于谤木,传于士大夫,非偶言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