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侥幸与偶然。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5](P558)

《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前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

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

不佩服杜牧的笔力。“妃子笑”是极具深意的,历史上的周幽王就是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杜牧此诗以见微知著的笔法,用鲜明可感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意象,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有所感悟。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为讨贵妃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尽在不言中。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中,诗人则直接指斥帝王荒淫丧国: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比较而言,此诗写得更为直露,因而吴乔讥之为“语无含蓄”[5](P556)。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讲,此诗均堪称佳作。首句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安史之乱复杂的史事,杜牧却只用一句“数骑渔阳探使回”,就简单概括了安禄山的狡黠及玄宗的昏昧。诗的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却将玄宗沉迷于逸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破”字,虽风骨峥嵘,却使讽刺、谴责之意毕现。全诗语虽直达,而构思奇巧,鞭挞有力,确属咏史诗之上乘。

又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由夜泊秦淮闻歌而感史抒怀,表达了对处于风雨摇摆中晚唐王朝国运的深重忧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诗的前两句描写秦淮夜色,渲染环境气氛。“笼”字用得巧妙,把烟水月沙结合了起来,绘成一幅淡雅美妙的图画。“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相传秦淮河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近酒家”则为下文作铺垫,引发出诗人的感伤情怀。“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乃是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后庭花》据说是荒淫的陈后主所编制的乐曲,属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全诗表现了杜牧忧国的怀抱,也反映了晚唐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生活空虚的写照,语虽浅而意味深长。

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

(三)

借诗抒发个人感慨,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表现出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杜牧此类诗往往写得凄恻旖旎,别具匠心。如《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在黄州治所黄冈城的东南七十里,此地多兰花,为古楚国之地,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屈原遭谗被放逐的情形。作者远离京师,出守僻州小郡,与屈原流落沅湘、行吟泽畔之命运有相似之处。此诗由兰溪起兴,除了抒写对屈原的景仰之外,也寄寓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如《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的开头两句写木兰白天像男人一样持弓征战沙场,但夜里在梦中却描画眉毛,借助梦境让自己恢复女儿身。木兰征战固然有英雄气概,日常生活却难免思念故乡,“几度思归还把酒”中的“几度”二字把她内心的矛盾深刻地描绘出来。“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拂云堆”是神祠名,在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诗人把两位女性联系在一起,委婉动人,一个从军,一个和番,她们都是牺牲个人青春幸福,为国牺牲的典范。由此想到自己堂堂一男子汉,却无用武之地,不能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诗人无限感伤的情怀。

二、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

杜牧咏史七言绝句之所以如此杰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一)善于

善于善于翻案翻案杜牧的咏史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这和他“文以意为主”的创作主张,以及注重从历代兴亡的研究中吸取有益当世的经验教训的态度有关。他在咏史诗中,往往借翻案以表现自己不凡的政治才华。所谓翻案,就是推翻前人已成定论的意见或看法,另立新说。翻案手法的运用,可使诗歌的立意变得新奇。杜牧在其咏史绝句中常把历史上本来已经有了定论的人或事,从反面提出质疑,大做翻案文章,出人意料的议论,容易启人遐想,发人深省。最著名的是《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一绝》及《赤壁》诸作,在翻案中均表现出他非凡的史识。吴景旭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6](P1326)可谓一语中的。如《赤壁》一诗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就一改“周郎妙计安天下”的传统格调,阐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认为周瑜的成功实出侥幸,发人之未发。清人赵翼说过:“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

[7](P137)正道出了杜牧的这一特点。如在《题商山四皓一绝》中诗人就对四皓出山辅助太子刘盈提出反面意见。独出机杼,反说其事的翻案法,使枯燥无味的议论产生生动的形象,从而形成俊爽流利的风格。

(二)含蓄婉转

在创作富含现实政治思想内容的咏史诗时,杜牧往往采用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手法,使诗歌显得含蓄不露,却蕴有深刻内涵。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神秘一笑,与“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感叹,逗起一波,讽刺唐明皇和杨贵妃劳民伤财、沉迷逸乐,就显得非常得含蓄婉转,引人思考。

又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五陵”是西汉高、惠、景、武、昭帝的陵墓,为当时奢侈繁华之地,三国兵乱,被发掘。诗人借这个标志历史兴亡的遗物,感慨汉家王朝之衰落,深寓忧国之意。《唐诗品汇》引谢枋得注云:“汉家基业之广大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变为荒田墅草,无树木可以起秋风矣。盛衰无常,废兴有时,有天下者观此,亦可以慄慄危惧。”可说是此诗的最佳注脚。

杜牧使用含蓄婉转的表现手法往往借彼说此,声东击西。或以暗中对比,深入一层,或寓情于景,拟人寄托。含蓄婉转、掉尾一波的表现手法,开拓与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婉转含蓄之美,真正做到了波澜起伏,一唱三叹。

(三)巧用巧用问

问句善用问句是杜牧咏史七绝的又一重要特色。有时,通过巧妙独特的设问,促人深思,使人从中领会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深刻涵意。如《题横江馆》云:“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又如《初冬夜饮》的末句:“明年谁此凭栏杆?”《题桃花夫人庙》的三、四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第三句突然转折,由脉脉含情的描述转为冷冷一问,“至竟(到底)息亡缘底事?”息亡不正为夫人的颜色吗?她的忍辱苟活,纵然无言,又岂能无咎无愧?这一问是对息夫人内心创伤的深刻揭示。而末句则从对面着墨,引出另一个女子来。那就是晋代豪富石崇家的乐妓绿珠。权贵孙秀因向石崇求绿珠不得,矫诏收崇下狱。石崇临捕时对绿珠叹道:“我今为尔得罪。”绿珠含泪回答:“当效死于君前。”遂坠楼而死。其事与息妫颇为类似,但绿珠对权势的反抗是那样刚烈,相形之下息夫人只见懦弱了。这里既无对绿珠的一字赞语,也无对息妫的一字贬词,只是深情一叹:“可怜金谷坠楼人!”然而褒贬俱在此中,令人觉得语意深远。

有时,则于反诘中倍见作者的情致。如《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黄歇见杀于李园乃历史事实,人们普遍为春申君抱屈,痛斥李园的阴险。诗人却翻陈出新,着眼于春申君门下的三千食客。是的,尽管春申君生前明晓大义、治国有方,养士三千、食客盈门,但他被刺身亡后,谁人肯出头为他报仇?杜牧用两个问句就道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问句的巧妙运用,深化了杜牧咏史绝句的思想内涵,更突出了咏史绝句的远韵、远神和流情婉转的风格。

三、杜牧咏史七绝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一)艺术特色

杜牧咏史七绝作品,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引许彦周《诗话》)。杜牧在遵守以内容和气势为主、艺术形式为辅的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合古今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杜牧的咏史七绝,突破了咏史诗的旧传统,呈现出了崭新的艺术风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首先,巧妙地把咏史与抒情结合,并加强对历史的评论,以议论入诗。杜牧善把史实作为寄托情思的媒介物,意在“从对象中寻回自我”,从而启人遐思,引起联翩的浮想;或发人深省,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构思别致的《赤壁》从反面落笔,抓住古战场上的一根折戟,并由此引起了感触,把全部的情思凝聚在一个细节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展示出周郎、二乔、东风、铜雀台这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尤其一“锁”之下得极其精妙,使整幅画面顿时活脱,令人涵咏不尽。在《隋宫春》一诗中,诗人写道:“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萋萋青草蔓延了整个故宫,极见隋宫之凄凉,抒情意味十分浓郁。但三句作者却出以“亡国亡家为颜色”这样的直接议论,使人陡地为之警醒,最后续以“露桃依旧笑春风”,这种咏史与抒情笔致的完美结合,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杜牧咏史突破了一般咏史诗的格局,加强了写景成分,将自然意象与历史陈迹编排在一起,变单纯的叙述为突出描写,着意渲染气氛,从而加强了咏史诗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其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形象具体地看到了诗人作品中的隐含画面。杜牧的咏史绝句中的深刻思想,常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而是渗透在画面的背后,蕴含不露;或是在对史实的生动描述与气氛的着意渲染中,给人以形象的感染,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启迪。《登乐游原》就是其中一例: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幅寂寞、荒凉的五陵秋景图,然而透过画面去领悟,诗人其实是借汉喻唐,在为衰败的晚唐王朝唱哀歌。这首诗的结句“五陵无树起秋风”情景交融,含义深沉,尤为警策有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8](P105)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诗中则把写景、述史、咏怀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再次,借古喻今,寓意讽刺。这是杜牧咏史诗中最常见的风格特色:在怀古中寄寓着对现实政治的深切感慨,在咏史中饱含着对当前社会的有力批判。在杜牧的咏史绝句中,很少看到作者对胜利者的颂扬,而是对失败者的同情,对消亡王朝的怀念。这与当时已是气息奄奄的晚唐政局有密切关系,更是完全决定于他写咏史诗的动机与目的。杜牧吊古伤今,到历史上去寻借鉴,咏史的目的是要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如《赤壁》诗中,诗人之所以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那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雄姿勃发。

(二)诗歌影响

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杜牧诗歌流传很广,影响具大。从众所周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可知。在当时也有不少著名诗人和杜牧交往、唱和,在创作上受到杜牧的影响,如许浑、张祜等。大诗人李商隐,把杜牧视为诗坛好友,他们的咏史诗创作相互影响,相互映衬。如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二和李商隐的《华清宫》等咏史诗都表现了他们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影响深远。肖驰在他的诗歌美学论著中说到:“咏史诗的艺术功能从述史向咏怀发展,而结束于史论诗体。正如同叙事诗从两汉的戏剧化走向中王唐的抒情诗化;然而伴随着这一转化的,是理性因素而不是感情因素的渐渐突出,是理性因素的消长支配着咏史诗艺术结构的变化。”[3](P144)咏史诗发展至宋代,受杜牧咏史绝句影响,宋人咏史诗的议论色彩进一步加强,受其影响较深的诗人有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以及南宋陆游、杨万里等。这些诗人常借

用杜牧诗意,抒发兴亡之感。如王安石,他作咏史诗,力求翻新,不唯古人之说,大胆突破。他根据杜牧的《题乌江亭》一诗也以《乌江亭》为题写了一首与杜牧唱反调的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诗人从历史的真实出发来评判项羽,认为西楚霸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狂澜既倒而势难挽回的败局。杜牧和王安石都是意在总结项羽胜败易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彼此诗意各有所异,但王安石反其意写之,让读者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接受并品赏其中合理的成分,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眼光和冷静客观的思考。苏轼也通过自己大量创作为宋诗树立了散文化议论化的最高典范。在他数量众多的绝句中,这类特征的成功之作不胜枚举。如咏史之作《郿坞》、《王莽》、《骊山》等等。还有陆游的咏史诗创作《屈平庙》等均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明清以来,对杜牧豪健俊逸的诗风更是推崇。清初诗人归庄,思接千古,拢纷纭史事于笔下,写出长篇咏史曲《万古愁》与《击筑余音》,令人惊叹。明代的高启、杨稹等人以及清代的赵俞《督亢陂》、黄任的《彭城道中》、袁枚的《马嵬》和纳兰性德的《咏史》等均深受杜牧的影响,史论洒脱,文笔曲折而包蕴丰富。

结语

综上所述,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是其各体诗中较杰出的作品。由于出身公相家庭,杜牧少小孜孜,培养了其政治、军事才能。对经世济民、国家兴亡多有所关心。晚唐国势衰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加以仕途失意,这些都丰富了杜牧的生活,同时又丰富了杜牧的诗。唐前咏史诗多以议论隐藏不外现为工,而杜牧的咏史七绝却能以唱叹有致的笔调,抒发警策透辟的议论,借古讽今,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议论的奇警与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杜牧的七绝咏史诗大都属上乘之作,不仅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以鲜明的艺术风姿,矗立在粲若群星的晚唐诗坛。杜牧的咏史七绝使咏史诗这朵鲜花更加绚丽多姿,娇艳无比,并为这朵鲜花的怒放施足了充足的肥料,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沈德潜.古诗源: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肖驰.中国诗歌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吴乔.围炉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赵翼.瓯北诗话[A].清诗话续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ON DUMU

DUMU’’S QIYANJUEJU ON HISTORY

LI Lin

Abstract:DU Mu’s poems on history especially QIYANJUEJU on history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extensive range.There are many types,such as appraising the history,satirizing the reality and expressing his ambition.Du Mu’s QIYANJUEJU on history has bright artistic feature.He likes reversing a verdict and using the question,it makes his poems more implied.DU Mu has the reputation for“the first master”of QIYANJUEJU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by the poster,his QIYANJUEJU on history also won the reputation of“the twenty words comment”.

ords:Du Mu;poem on history;QIYANJUEJU;artistic feature

Keyw

Keywords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第12卷 第4期 2010年7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N O.4Vol.12J ul.2010 谈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摘 要: 杜牧的咏史诗多涉政事,借古讽今,含义深刻,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感慨和批评。 关键词: 杜牧;咏史诗;借古讽今;豪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 (2010)04-0114-03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汤树德(1959-),男,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广告学、修辞学。 杜牧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成就很高,和李商隐齐名。其诗风格明快、豪放,而他的咏史诗更具现实意义,诗文多涉政事,常借古讽今,含义深刻。 杜牧咏史之作首推《阿房宫赋》。赋中有诗有文,可以说是半诗半文的混合体。《阿房宫赋》,语言凝炼,意境广阔,深得诗的奥妙。从表面上看,《阿房宫赋》是谴责秦始皇的荒淫无耻的糜烂生活,而骨子里却是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作者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指出秦国亡国的原因是不爱惜天下的人力和物力:“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天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样就造成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唐敬宗时,不理国事、沉溺声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深有所感、借古讽今。赋的前半部,极力铺叙宫室建造的奢华,深刻揭露了封建帝国的淫乐误国和咎由自取。在文章结尾,作者含义深刻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希望封建帝王能从秦亡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这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忠告。文章写秦的豪奢时,极力铺陈夸张,发表议论时,酣畅淋漓,结尾总结历史教训发人深省。在杜牧死后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八七四年,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革命,历时十年之久,终于促成了唐王朝的灭亡。这确是一篇咏史的佳作,词采瑰丽,发人深思,后人评这篇作品为“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和所有封建时代的爱国文人一样,杜牧把实现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皇帝精明能干,节用爱民。但晚唐的皇帝多不成材,生活上荒淫无度,引起杜牧的极大不满。因此,他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予他们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 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写景寓意,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一种深刻的内容,这是杜牧绝句的特点之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正是表现了这个特点。杜牧在这组诗中仍然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写的是唐玄宗的荒淫生活,批判的是晚唐皇帝,告诫晚唐皇帝不要再迷恋“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荒唐生活,要他们吸取“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的历史教训。第三首“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多么醉人的狂欢生活,这与后来发生的安禄山之乱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对唐玄宗又是何等辛辣的嘲弄。杜牧在另一首《华清宫三十韵》中说:“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杜牧借唐玄宗的腐化、荒淫、堕落的生活和四处滥用兵力的历史事实,针刺晚唐皇帝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笔锋也是极其犀利、尖刻的。 杜牧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答,还可以举出《过骊山作》一首“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欲为道旁穷百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扰未枯。” ? 411?

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翻译赏析

杜牧《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翻译赏析 《题禅院·觥船一棹百分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前言】 《题禅院》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二句写往昔漫游酣饮之豪兴,后二句写如今参禅品茶之悠闲,对比鲜明而出语平淡,对于消逝的年华不露惋惜之情,对于如今的寂寞不露辛酸之意;全诗诗情旷达,境界清幽。 【注释】 诗题一作《醉后题僧院》。禅院:寺院。 “觥船”句:化用毕卓典故,据《晋书·毕卓传》:”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觥,酒杯。觥船即载满酒的船。棹,船桨。 公:指酒神。 禅榻:禅床,僧人打坐用的床具。 飏:飘。 【翻译】 整条酒船给喝个精光,十年的青春岁月,总算没有虚度。今日,我两鬓银丝,躺在寺院的禅床上,风吹落花,茶烟在风中轻轻飘飏。 【鉴赏】 前两句写诗人年轻时落拓不羁、以酒为伴的潇洒生涯。诗人暗用毕卓的典故,说自己十多年来,常常乘着扁舟载着美酒,自由自在地泛舟漂流,在酒的世界里如同毕卓那样,忘忧忘返,觉得万事皆空。用十年的青春岁月来与酒相伴,真算得上不辜负酒神。这里的“觥”、“公”同音双关,由“觥”到“公”的转换见出诗人对酒的赞颂,酒以其忘忧解忧而成了诗人的友人、恩人。由此也暗寓着诗人在多年来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真实生活状态。 后两句表现出一种洞悉世情的洒脱。诗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了,斜卧在禅床边,品着僧人献上的清茶,见煮茶的袅袅轻烟盘

旋在微风中,此刻的闲情与安逸惬意飘然。可能是诗人借清茶一杯以消酒渴,也可能是晚年因体衰而不能多饮聊且以茶代酒,或是因茶而思酒,但这两句所透露出来的清幽境界和旷达情思,韵味深长。诗人杜牧平生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然而却投闲置散,始终未能得位以施展抱负,以致大好年华只能在漫游酣饮中白白流逝,落得“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结果。此处“茶烟”与前面的“觥船”相应,“落花”与“青春”相应,说明一生自许甚高的诗人已经步入衰老之境,不仅施展抱负无从说起,就连酣饮漫游也不复可能,只有靠参禅品茗来消磨剩余的岁月。 全诗通过酒与茶两种境界的对比描写,深蕴着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年轻时的风流放浪以及壮志难酬,全在“觥船”、“青春”等语句中体现出来;而今清静禅院中的“禅榻”、“茶烟”所引发的万般感慨,如同萦绕于落花风中的茶烟一样散去无踪。这首诗中包含着对年华老去时的感念与豁达、对过去青春岁月的追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全诗洒落而不见其辛酸。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2) 一、忧怀诗 (2) 二、咏古诗 (2) 三、咏史诗 (3) 四、赠别诗 (4) 五、写景诗 (4) 六、宫词、闺怨诗 (4)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 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 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平起首句入韵式(绝句1+2)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2+2)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绝句3+4)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4+4)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对联笼统的说是1,3,5不论,2,4,6分明--即平仄相对 上联必须以仄音收尾,而且不能出现三仄尾,下联必须以平音收尾,不能以三平尾结束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杜牧-战论

杜牧,战论 兵非危也,谷非殚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故作《战论》焉。 论曰: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果於战耕。名城坚垒,{山各}薛相贯,高山大河,盘互交锁。加以土息健马,便於驰敌,是以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亦犹大农之家,不待珠玑然后以为富也。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是天下一支兵去矣。河东、盟津、滑台、大梁、彭城、东平,尽宿厚兵,以塞虏冲,是六郡之师,严饬护疆,不可他使,是天下二支兵去矣。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吓呼膻臊,彻于帝居,周秦单师,不能排辟,於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戍兵,是天下四支财去矣。 乃使吾用度不周,徵徭不常,无以膏齐民,无以接四夷。礼乐刑政,不暇修治,品式条章,不能备具。是天下四支尽解,头腹兀然而已。焉有人解四支,其自以能久为安乎?今者诚能治其五败,则一战可定,四支可生。夫天下无事之时,殿阁大臣,偷处荣逸,为家治具,战士离落,兵甲钝弊,车马元刂弱,而未尝为之简帖整饬,天下杂然盗发,则疾殴疾战。此宿败之师也,何为而不北乎!是不?练之过者,其败一也。夫百人荷戈,仰食县官,则挟千夫之名,大将小裨,操其馀赢,以虏壮为幸,以师老为娱,是执兵者常少,糜食者常多,筑垒未乾,公囊已虚。此不责实科食之过,其败二也。夫战辄小胜,则张皇其功,奔走献状,以邀上赏,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或凯旋未歌,书品已崇。爵命极矣,田宅广矣,金缯溢矣,子孙官矣,焉肯搜奇外死勤於戎乎。此赏厚之过,其败三也。夫多丧兵士,颠翻大都,则跳身而来,刺邦而去,回视刀锯菜色甚安,一岁未更,旋已立於坛墀之上矣。此轻罚之过,其败四也。夫大将将兵柄不得专,恩臣诘责,第来挥之,至如堂然将阵,殷然将鼓,一则曰必为偃月,一则曰必为鱼丽,三军万夫,环旋翔佯,忄晃骇之间,虏骑乘之,遂取吾之鼓旗。此不专任责成之过,其败五也。元和时,天子急太平,严约以律下,常团兵数十万以诛蔡,天下乾耗,四岁然后能取,此盖五败不去也。长庆初,盗据子孙,悉来走命,是内地无事,天子宽禁厚恩,与人休息,未几而燕、赵甚乱,引师起将,五败益甚。登坛注意之臣,死窜且不暇,复焉能加威於反虏哉。今者诚欲调持干戈,洒扫垢污,以为万世安,而乃踵前非,是不可为也。古之政有不善,士传言,庶人谤。发是论者,亦且将书于谤木,传于士大夫,非偶言而已。

七言绝句简繁体对照课件资料

七言絕句七言绝句 1、《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銀河落九天。 2、《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3、《》、《早發白帝城》唐·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清明》唐·杜牧清明4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望天門山》唐·李白》唐·李白望天门山 5、《天門中斷楚江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東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6赠汪伦唐·李白 6、《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7、《,巴山夜雨漲秋池。君問歸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卻話巴山夜雨時。何當共剪西窗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白》客中行 8、《》唐·李白 8、《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美酒鬱金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王昌齡》、《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9、《芙蓉樓送辛漸》9 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連江夜入吳,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

茶、禅、佛一体

茶、禅、佛一体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性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贡茶紫笋产于吉祥寺。黄山毛峰长在松合庵等等不一而足。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论述杜牧诗歌

论述杜牧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大全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大全 【篇一】经典七言绝句古诗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 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 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 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 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 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 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 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 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 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 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 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 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 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 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 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篇二】经典七言绝句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论元末明初笑隐一派的僧诗创作

论元末明初笑隐一派的僧诗创作 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王娟侠 自古诗是僧家切玉刀,元代僧诗创作承宋代文字禅余波,方兴未艾。这一时期,汉传佛教以杨歧宗一枝独秀,著名诗僧大抵出自其支脉虎丘、径山两系。较为著名的有虎丘系的中 道东南,师弟递相授受,影响广泛深远,构成元代文学史述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室,赐号广智全悟禅师,九江义门人,为径山宗杲门下第五代传人。自天历二年起,主持金陵大龙翔集庆寺,至正四年(1344)示寂。欧阳詹序《蒲庵集》以为: 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宏词妙论,人尽叹服。元初若天隐 后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词章,即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1 这里纵论宋元代僧诗源流,至为明白。“咸淳”是宋度宗年号,起于1264年,至1274年止。欧阳詹认为,僧诗创作至宋末而日渐式微,天隐、晦机辈兴起于元代,方能激浊扬清,力挽颓势。天隐至公,法号圆至,是 禪三隐”。明都穆《南壕诗话》认为其诗“造语清婉,当不减于慧勤、参寥辈也”。2方回为其《牧潜集》作序以为“其为文赡以奥,其诗虽所存不多而风骨自见”,并采撷其隽语佳句,以为“《弘秀集》中不多得也”。31319)。晦机圆熙与天隐圆至、元叟行端等唱和,与著名诗人虞集交往甚密。虞集游滕王阁,尤赏苏轼与晦机的登临之作,以为后者“含无限之意,寓无穷之感”,至为搁笔,不敢续貂。4虞集与晦机、笑隐师弟唱和往来,对笑隐一派 说法之余,肆笔为文,莫之能御。以予所知,自其先师北磵简公、物初观公、晦机熙公相继坐大道场,开示其法,然皆有别集,汪洋纡徐,辨博瑰异,则欣公之所为有自来矣。”5笑隐一派是宋代圆悟克勤与径山宗杲一系的嫡传。北宋时,云门宗的雪窦重显以诗体形式,拈唱公案,写成《颂古百则》,言说自己的体道经验,“宗风由此一变矣”。圆悟克勤对此大为欣赏,以为“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礴得熟,方可下笔”。6他以雪窦颂古为底本,加以评唱,编成《碧岩录》。这部著述将“禅机”融化于“诗境”,是文字禅的代表作。克勤的弟子径山宗杲虽然对文字禅的发展深表忧心,但其“看话禅”仍然籍助文字般若来参悟实相,与其师的趋向有一致之处。《碧岩录》影响深远,时称“宗门第一书”。至宋元之际,摹写之作仍然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克勤、宗杲一系的嫡传弟子,从北磵居简到晦机、笑隐辈,衣钵相传,以诗阐心,他们在“说法之余”,耽于吟咏,其实是其来有自的。 1引自姚之姻《元明事类抄》,四库全书本,卷十九。 2都穆《南濠诗话》,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第1361页。 3引自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四库全书本,卷六十七。其佳句如“竹枯湘泪尽,花发楚魂香”,“瘴月人南去,花時雁北飛”等。《弘秀集》,宋李龚编,全称《唐僧弘秀集》,是唐代僧诗选集。 4胡广《写韵轩滕王阁望湖亭诗记》,见《明文衡》,四库全书本,卷五十五。 5 6《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一,《续藏经》,第四十四冊,第144.页。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 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 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以诗咏史,由来已久。《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 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 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

七言绝句简繁体对照

七言绝句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言絕句 1、《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3、《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4、《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6、《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客中行》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7、《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8、《客中行》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9、《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0、《回鄉偶書》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1、《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2、《滁州西澗》唐·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咏史诗专题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咏史”就是针对特定的人或事,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 3、【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论宋僧笔记中儒释道文化间的张力与平衡关系

论宋僧笔记中儒释道文化间的张力与平衡关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史书是统治权力话语的一种,而笔记作为非官方视界下的话语表达,带有明显的他者性质。在历史书写的过程中,统治权力话语往往采取同化与打击的方法化解社会与文学中存在的异己因素,而所谓的异己因素往往反对统治权力话语的控制并对其进行消解,于是在反抗与权力控制的二级斗争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由张力达成妥协,又由妥协走向平衡。 宋僧笔记“以简洁的文言,短小的篇幅记叙人物的故事”,表现了僧人对朝野故实,奇闻异事,典章制度,名士风采的历史与文学观照。相对于官方意识形态,宋僧笔记作为边缘意识下的个体话语表达,是更能体现出社会生活形态的文化反抗,且这种反抗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和立足点的。通过其与正史的对照,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与平衡关系。 一、宋僧笔记中儒佛文化之间的张力与平衡 在表层叙事结构上,儒家文化与佛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认同的倾向:儒士善于吸收佛家思想,一些僧人的形象也体现出儒家色彩。前者更多地体现为双方的交往以及儒生对佛教的接纳。作者时常援引儒家名士当世或转世信佛的事件,以赋予佛教信仰合法性。如《湘山野录》“成都无名高僧”一篇中孙思邈信佛之事,《玉壶清话》“江南边镐初生”一篇中谢灵运转世信佛之事。在《续湘山野录》“本朝眷待耆德”一篇中,作者在文段开头强调王文正的品性与身份,作为其临终信佛之事的背景。王文正深得皇帝信赖,位列三公,品行高洁。他在临终之时要求以僧人的全部仪礼下葬,最终朝廷的制度也为之妥协,这就赋予了佛教与僧人的地位以合法性。在涉及僧人与儒生交往的篇目中,作者往往直接指明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富郑公早慕佛法,不得门入,幸得锸师指点,豁然开朗;又如李参政汉老与泉州忠光禅师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0128791.html, 论杜牧咏史诗中的翻案诗及其创作动因 作者:陈可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 摘要:杜牧好作咏史诗,其中有纯粹的咏史怀古之作,也有“翻案诗”。这部分诗歌虽然量少但立意鲜明,很有新意。通过对杜牧《题乌江亭》、《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题桃花夫人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翻案诗”的具体内涵。而杜牧的家学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则是促使其创作翻案诗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翻案诗;家学背景;政治环境;反用典故;以史托志 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唐以前,咏史诗的数量很少,仅有二百余首。“而唐代的咏史诗共有一千四百余首,仅晚唐就达千首以上,占全唐咏史诗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杜牧生活在晚唐,其咏史诗的创作数量达到了30余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中独树一帜。而且其许多咏史诗中所表达的看法观点往往与他人不同,他不是以一个局外人和过来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推陈出新,出人意表。 他的这一类咏史诗又称为翻案诗。 一、“翻案诗”的内涵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一般来讲,咏史诗大多以历史事件与为描写客体,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借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与感悟。咏史诗起源于《诗经》、《楚辞》,但以“咏史”为诗题则始于东汉的班固。之后历经发展,至晋代,左思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咏史诗新模式,并为后世诗人一直沿用,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就是这一类型诗歌里的翘楚。前文我们也提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人墨客喜好郊游,每到一处名胜便会赋诗咏怀。然而一个题材内涵再丰富,书写千遍之后也会流于平庸。大部分人会按照儒家正统与千百年来留存下的思想评述历史,想要出彩只能依靠诗人的艺术表现力。而杜牧的咏史诗使用翻案法,不以常人的观点出发,视角独特,立意高绝,常推翻前人对历史事件的盖棺定论,这使他的咏史诗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很具有研究价值。 比如《题乌江亭》这首诗,这首诗应是写于会昌元年(841年),网络资料里介绍说是杜牧从黄州赴池州刺史途中作,但据缪钺先生的《杜牧传》,会昌元年杜牧应是在自宣州赴京任左补阙的途中。而且乌江亭是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的名胜,离宣州不远,所以杜牧在赴京途中来此凭吊古迹是很有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