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
品读杜牧《赤壁》,以小物博大事,咏史抒怀诗的千古典范

品读杜牧《赤壁》,以小物博大事,咏史抒怀诗的千古典范今天,小琦和大家鉴赏一首七言绝句《赤壁》,作者是晚唐大诗人杜牧。
这首诗也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收录其中。
杜牧,晚唐大诗人,出生在官宦世家,据史料记载,杜牧的十六世祖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爷爷是唐朝两朝宰相,歧国公杜佑。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杜牧这首咏史抒怀诗的代表作《赤壁》。
赤壁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是老一套,先解词啊。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销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火烧赤壁时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三国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大乔?大乔!好啦,知识点都说的差不多了。
翻译这首诗吧。
折戟沉沙铁未销,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支未锈尽的断戟。
自将磨洗认前朝。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无一展身手之地,因此有感而发。
这首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将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富故事性的赤壁之战全盘概括而出。
有此一点,杜牧作诗的功力可见一斑。
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曹操挥兵南下,欲克荆州,灭东吴。
孙刘联军与曹魏八十万大军决战于赤壁。
略论杜牧咏史七言绝句

作者: 刘曾遂
作者机构: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物刊名: 远程教育杂志
页码: 18-21页
主题词: 咏史诗;咏史七绝;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晚唐诗人;《瓯北诗话》;《苕溪渔隐丛话》;艺术风格;突破与超越
摘要: <正> 咏史诗发展到晚唐时代,已经由最初的演绎史事(代表作如班固《咏史》)及其后的借史抒怀(代表作如左思《咏史》),进入到论断史事、褒贬人物这一新的阶段。
这是继左思之后,对咏史诗旧传统的又一次突破与超越。
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以立意为宗,采用以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了大量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史论式的咏史诗。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正是在这一突破、超越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
杜牧生于唐王朝日落崦嵫的后期。
当时政治。
论杜牧七言绝句的刚柔之美

论杜牧七言绝句的刚柔之美刘飞龙【摘要】唐朝大诗人杜牧七绝之成就,前人多有论述。
有的给予了较为诚恳的评价;有的认为他的七绝某些虽发语新奇,但多直达,没有很大的成就;有的虽从艺术上对他的七绝进行了肯定,但却认为气格不高;有的认为其写景抒情之作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然颇多柔弱之风。
特别是对其描写艳情的作品,则几乎是否定的态度。
然而,有些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实际上,杜牧七言绝句往往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刚而不流于枯直,柔而不失于绮靡。
这与杜牧的出身经历、理想和信念等方面是绝然分不开的。
%The great Tang Dynasty poet Du Mu's achievements about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re discussed more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Some give a more honest evaluation; Some believe that although the language of some of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is novel, but more directly, don't get very big achievement; Although some of their art from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are positive, but lack of temperament; Some believe that most of the portrait of lyrical beauty is create, but to feminine. Especially its description of erotic works is almost a negative attitude. However, much view is biased. In fact, Du Mu's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ofte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masculine without being dry straight, feminine without being profusion. This background experience with Du Mu, ideals and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are radically inseparable.【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1(032)006【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杜牧;晚唐时代;七言绝句;刚柔之美【作者】刘飞龙【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是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杜牧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

杜牧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杜牧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引导语:杜牧的七绝成就极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诗人杜牧哪些脍炙人口的七绝诗。
杜牧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篇1【写景清丽】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咏史高妙】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抒情隽永】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那些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篇2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独出机杼反说其事--试谈杜牧的三首咏史七绝及其哲学理念

20 0 in o i ce c s i n i g S c l i e l a aS n
No. 4,2 002
( 总第 7 3期 )
Ge e  ̄. o 7 nr N .3
独 出 机 杼
— —
反 说 其 事
试 谈 杜 牧 的三首 咏史 七 绝及 其 哲 学理 念
赵 云 长
( 尔滨学 院 中文 系 , 龙 江 哈 尔滨 10 8 ) 哈 黑 5 0 0
摘 要: 杜牧 的七 言绝 句特 立独行 , 别成 一 家, 史绝 句更是 匠心独 运 , 咏 一枝 独 秀 , 赤 壁》 乌 《 、《 江 》 《 皓》 、四 皆好异 而叛 于理 , 出杌 抒 , 独 反说 其 事 , 现 了杜牧 深刻 的 哲学理 念 。 体
魄 的一 幕 。东吴 大 军统 帅周 瑜 , 用 计 谋 , 江上 东 风 , 烧 曹军 战 船 , 三 万 人 的兵 力 , 溃 曹 巧 借 火 以 击 军 几 十 万大 军 , 写 了作 战上 以 少胜 多 、 书 以弱 胜 强 的 光辉 篇 章 , 为 闻名 遐 迩 的英 雄 豪 杰 。 成
“ 风不 与 周 郎 便 ,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 ” 郎 , 东 铜 周 即周 瑜 , 雀 , 铜 雀 台 , 今 河 北 临 漳 西 南 铜 指 在 古 邺 城 的 西 北 隅 , 曹操 晚 年 专 供 饮 酒 赋 诗 , 美 女 玩 乐 的 歌舞 楼 台 。 二 乔 : 国 时 桥 公 的 两 是 与 三 个 女 儿 , 嫁 孙 策 , 大乔 ( ) 一 嫁 周 瑜 , 小 乔 ( ) 一 称 桥 , 称 桥 。诗 的后 两 句 议 论 史 事抒 怀 。诗 人 没 有
收 稿 日期 :0 2—0 20 3—2 7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 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
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
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
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谈谈中小学课本中杜牧的七绝

谈谈中小学课本中杜牧的七绝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称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李商隐。
管世名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遗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亦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看法,中小学课本中选取杜牧的七绝最多。
那么,杜牧的七绝究竟好在哪里呢?杜牧的七绝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历史、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更在于对这种认识和感受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法。
本文就以中小学课本中杜牧的七绝为例粗略地谈谈其表现方法。
(一)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慨赋予历史典实、现实事件之中,在咏史和咏怀的结合上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委婉含蓄,寄托深远。
杜牧很喜欢运用这种方法。
如《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篇通过对妃子一笑的描写,形象地说明了亡国的根源所在,无情揭露了曾励精图治、创造过开元盛世的唐玄宗的罪过。
为博得妃子一笑,竟不惜人力物力千里送荔枝,这种荒淫生活预示了唐王朝必将走向衰亡。
因此在《泊秦淮》一诗中,诗人不禁发出了深深的叹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轻水寒,淡月朦胧,在如此凄清迷茫的夜晚,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上。
秦淮河是六朝金粉之地的历史见证,六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当年就是在《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被俘的,诗人的用意并非指责歌女,而是讽刺不关心国事、一味买醉取乐的上层人物。
清醒与麻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映射,传达出了一种浓厚的忧时嫉俗的感伤情怀。
这类诗往往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怀古幽思生发的媒介,而全诗则着重于现实感受的抒发,融史于诗,寓情于诗,不留痕迹;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诗人不仅善于把咏史和咏怀结合起来,而且也善于以深含哲理的议论入诗,破旧说而立新意。
杜牧的论史七绝往往破中有立,善作“翻案”文章,体现出诗情与哲理的结合,闪烁着哲理与论辩的光芒。
浅论杜牧的咏史七绝

浅论杜牧的咏史七绝田红【摘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颇有匡国济民的理想,然而他生活在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乱世之秋,因此"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之诗。
用鲜明的史论笔法,抒发自己的怀抱,或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加以评说,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咏史七绝取材典型,意用婉曲,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36【总页数】1页(P194-194)【关键词】杜牧;咏史;艺术典型【作者】田红【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明水镇中学,黑龙江明水1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61 材取典型“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深刻丰富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典型,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
因而它所写的往往是生活中的精彩场景,强烈的感受……”杜牧在选材中见摄取之心,比照中见照应之妙,现实中见责任责任之深,寄托中见怀抱之远,联想中见典型之华。
1.1 概括性取材典型最主要看典型中的典型,典型中的概括,用只言片景便能够“一言以蔽”。
如《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件,形象地揭示出封建权贵的奢侈和享乐的生活本质。
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之事在生活中何其之多,然而,诗人为什么不选其它,而着意“妃子笑”这件荒唐的小事呢?是诗人用心的结果。
“妃子笑”不由得使人,想起褒姒“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故事,其言虽着眼小,但能为吃荔枝这件小事尚且如此,其他便不言而喻了。
“荔枝来”并非“榧子”知,“一骑”知,那没有点出的皇帝也知。
概括得含蓄、自然、巧妙。
1.2 比照性诗人在概括的前提下,用笔更加细腻,在比照中见诗人的精工之比和独运匠。
如《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李琳指导教师:张小丽(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3级1班)摘要:杜牧的咏史诗史识高卓,内涵丰富,尤其是咏史七绝,范围广大,有重评历史、讽咏现实、抒写怀抱等多类;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喜用翻案手法,巧用问句,含蓄婉转,论断精警,风华掩映,具有含蓄清丽之美。
杜牧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第一高手”,其咏史七绝更是赢得“二十八字史论”之美誉,成就卓绝。
关键词:杜牧;咏史;七绝;艺术特色咏史诗,就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诗歌。
它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既富诗歌的情韵之美,又能在批评议论中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以诗咏史,由来已久。
《诗经》、《楚辞》中的部分包含咏史成分的内容可视为咏史诗的滥觞,但真正意义上的首篇咏史之作,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班固的《咏史》。
此诗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之事,虽有感叹之音,却被钟嵘批评“质木无文”[1](P1),缺乏诗意。
魏晋六朝时,以诗咏史之风盛行,最著名的当推左思的《咏史》八首。
左思在诗中借“史事”以抒“己意”,“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2](P166),把咏史与咏怀结合了起来。
这种摆脱史事,而以寄托襟抱为主的写法,是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唐人咏史先河。
晚唐时期,诗人们开始用七言绝句的形式,采用议论驱驾史事的笔法,创作咏史诗,杜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杜牧生当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风雨飘摇、正在走下坡路的晚唐,他忧国忧民的热情、经邦济世的抱负及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对当时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杜牧表示出无限的忧愤,这在他的诗文尤其是咏史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其中,又以咏史七言绝句体现得最为明显,艺术上也最具特色。
一、杜牧咏史七绝的内涵与分类杜牧创作了众多笔锋犀利而又形象鲜明、义理深邃而又情味隽永的七绝咏史诗,“出现在其咏史诗中的抒情主体,既不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故事讲述人,也不像吊古诗中那种自己参加演出的导演者,而是一个评论家。
他直接出来议论褒贬,甚至做一假想”[3](P144)。
《樊川集》共收录了杜牧各体诗四百五十一首,其中五、七言绝句共二百一十八首,而七言绝句又占大多数,约一百多首,其中咏史七绝又有四、五十首。
杜牧的咏史七言绝句据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重评历史,抒发新见这类咏史诗中,诗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
诗人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分有新意。
如脍炙人口的《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别致的诗,写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诗的前两句是兴盛之由,后两句因感慨而发议论。
此诗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
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诗人只是将笔锋轻轻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侥幸与偶然。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最后又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
刘永济在《唐诗绝句精华》中说到:“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
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
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
写二乔正是写国家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
”[4](P211)杜牧深谙军事,好论得失,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一直不为当时所重,才能无法施展,因此借咏史来抒发情怀。
讥讽周瑜侥幸取胜,正是表明自己才具不凡,实胜周郎一筹。
无怪乎清人吴乔对此诗赞赏有加,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
如牧之《赤壁》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
”[5](P558)《题乌江亭》和《题商山四皓庙一绝》这两首咏史七绝则带有鲜明的史论色彩。
前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过乌江亭,写下此诗。
乌江亭,因附近有乌江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项羽自刎处。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难以预料。
不期,本意是事先未约定,后常引申为意料之外。
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地对待失败。
其次,强调能够包羞忍耻的才是好男儿,即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做到忍辱负重,能正确对待失败,这是紧承首句对项羽正确面对失败进行委婉的批评。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能算是真正的男儿呢?“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所提建议的艺术概括,项羽拒纳忠言,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失去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契机。
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蕴含着积极的意义。
此诗讽刺当时统治者面对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束手无策,而借题发挥,歌颂失败者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而睥睨那些侥幸取胜的人;立论精辟,风格俊爽,令人振聋发馈。
再看《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子嗣柔,我于天性岂恩雠。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诗之首句以吕后的强悍与刘氏子嗣的柔弱做强烈的对比。
第二句说有这种看法并不是自己对人性抱持偏见。
最后两句说,假设“南军不袒左边袖”,那么四老到底是安刘还是灭刘呢?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刘盈,历来诗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胡曾等都是颂扬四皓辅佐之功,而杜牧则摒弃传统的看法,认为四皓扶助仁弱的太子刘盈,实际上最后造成吕氏的祸患。
如果当初高祖废了惠帝,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则不会导致吕氏之乱。
杜牧的假设,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引人深思。
(二)批判现实,讽谕时政这类作品在杜牧咏史诗中数量最多,涵盖的历史范围也最广。
晚唐社会内忧外患的政治现实,使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衰败倾覆之势已成。
杜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于是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唐王朝昔日的辉煌来抒发末世的感伤,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讽谕,希望那些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的执政者能有所警惕。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为唐代著名离宫。
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及其宠妃杨玉环常来此游乐。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李、杨还在华清宫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华清宫就是这一转折点的历史见证。
此诗选取进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凸显玄宗宠爱贵妃之情事,呈现出帝妃骄奢逸乐的生活。
雄伟壮丽的群山背景中,一骑风驰电掣般奔来,“山顶千门次第开”,在极雄浑的气势下,蓦地以妃子的一笑作结,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牧的笔力。
“妃子笑”是极具深意的,历史上的周幽王就是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最终导致国破身亡。
杜牧此诗以见微知著的笔法,用鲜明可感的画面和具体生动的意象,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有所感悟。
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为讨贵妃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尽在不言中。
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中,诗人则直接指斥帝王荒淫丧国: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比较而言,此诗写得更为直露,因而吴乔讥之为“语无含蓄”[5](P556)。
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上讲,此诗均堪称佳作。
首句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
安史之乱复杂的史事,杜牧却只用一句“数骑渔阳探使回”,就简单概括了安禄山的狡黠及玄宗的昏昧。
诗的后两句,不着一字议论,却将玄宗沉迷于逸乐、执迷不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破”字,虽风骨峥嵘,却使讽刺、谴责之意毕现。
全诗语虽直达,而构思奇巧,鞭挞有力,确属咏史诗之上乘。
又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由夜泊秦淮闻歌而感史抒怀,表达了对处于风雨摇摆中晚唐王朝国运的深重忧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诗的前两句描写秦淮夜色,渲染环境气氛。
“笼”字用得巧妙,把烟水月沙结合了起来,绘成一幅淡雅美妙的图画。
“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
相传秦淮河是当时豪门贵族游宴的场所。
“近酒家”则为下文作铺垫,引发出诗人的感伤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乃是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和豪绅。
《后庭花》据说是荒淫的陈后主所编制的乐曲,属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全诗表现了杜牧忧国的怀抱,也反映了晚唐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生活空虚的写照,语虽浅而意味深长。
咏史寄托,暗寓己怀(三)咏史寄托,暗寓己怀(三)借诗抒发个人感慨,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表现出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
杜牧此类诗往往写得凄恻旖旎,别具匠心。
如《兰溪》: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在黄州治所黄冈城的东南七十里,此地多兰花,为古楚国之地,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屈原遭谗被放逐的情形。
作者远离京师,出守僻州小郡,与屈原流落沅湘、行吟泽畔之命运有相似之处。
此诗由兰溪起兴,除了抒写对屈原的景仰之外,也寄寓了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感!再如《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的开头两句写木兰白天像男人一样持弓征战沙场,但夜里在梦中却描画眉毛,借助梦境让自己恢复女儿身。
木兰征战固然有英雄气概,日常生活却难免思念故乡,“几度思归还把酒”中的“几度”二字把她内心的矛盾深刻地描绘出来。
“拂云堆上祝明妃”中“拂云堆”是神祠名,在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
诗人把两位女性联系在一起,委婉动人,一个从军,一个和番,她们都是牺牲个人青春幸福,为国牺牲的典范。
由此想到自己堂堂一男子汉,却无用武之地,不能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表现出诗人无限感伤的情怀。
二、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杜牧咏史七言绝句之所以如此杰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杜牧咏史七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一)(一)善于善于善于翻案翻案杜牧的咏史诗不落俗套,别有新意。
这和他“文以意为主”的创作主张,以及注重从历代兴亡的研究中吸取有益当世的经验教训的态度有关。
他在咏史诗中,往往借翻案以表现自己不凡的政治才华。
所谓翻案,就是推翻前人已成定论的意见或看法,另立新说。
翻案手法的运用,可使诗歌的立意变得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