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双骨折解剖
骨折分型图示

骨折分类的原则和定义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总体上遵循Muller的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的原则,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图1-1 ),将每一骨骼分为3个部位或节段(近端、骨干、远端),再将每一部位的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分为3型(A、B、C),每型下面又分3组(1、2、3),这样一个部位或节段的骨折可以有27个亚组(如A11,A12...C32,C33)。
图1-1 骨骼定位编码1.骨骼编码骨折该系统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颅面骨和胸骨不在本范围描述),包括有肱骨(1)、尺桡骨(2)、腕骨(24)、掌骨(25)、指骨(26)、股骨(3)、胫腓骨(4)、髌骨(45)、距骨(72)、跟骨(73)、足舟骨(74)、楔骨(75)、骰骨(76)、跖骨(81)、趾骨(82)、脊柱(5)、骨盆(6)、锁骨(06)、肩胛骨(09)。
2.骨骼节段长骨分为不同的节段,包括近端(1)、骨干(2)、远端(3);胫腓骨增加了踝部(4);骨盆分为骨盆环(1)、髋臼(2)。
骨干(2)是指在骨的近端和远端之间的节段。
近端(1)和远端(3)定义为骨骺和干骺端部位,Heim用平方法划分长骨的近端和远端为长骨两端的正方形区域,其边长为骨骺最宽处。
股骨近端是例外,股骨近端指股骨近侧经小转子下缘横线以近的部分(表1-1)。
表1-1 长骨的近端和远端二、长骨骨干骨折分类长骨骨干骨折根据骨折复杂程度分为A、B、C三型,每一型可再分为3组(表1-2)。
A型——简单骨折(simple fractures)一处单独的环绕骨干的破裂,只有2个骨折块。
可分为3组:A1—简单螺旋骨折;A2—简单斜行骨折,即骨折面与长骨垂线的交角大于30°;A3—简单横行骨折,即骨折面与长骨垂线的交角小于30°。
若骨皮质碎片小于10%则忽略不计。
B型——楔形骨折(wedge fractures)有一块以上的中间骨片,复位后主要骨折块之间有骨皮质接触,基本恢复了长度和力线。
尺桡骨双骨折

尺桡骨双骨折尺桡骨双骨折多见于青少年。
直接、间接(传达或扭转)暴力均可造成尺挠骨干双骨折。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完全骨折者可们及骨擦音。
尺桡骨双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方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形,治疗较为复杂,不同形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类型亦不同。
尺桡骨干双骨折不论其部位、类型,均可采用手法闭合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骨折端虽能复位,但其位置不易维持者,可在麻醉下行闭合钢针贯穿内固定。
治疗中恢复尺桡骨的轴线及两骨之间的骨间隙十分重要,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手术治疗尺桡骨骨折,只限于断端复位不良,骨间隙消失或骨折端疑有软组织嵌入者。
【病因病机】(一)尺桡骨双骨折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
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
所以骨折线位置低。
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骨折移位。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
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
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二)桡骨干骨折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
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园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迭移位不多。
(三)尺骨干骨折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
【临床表现】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
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
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上肢骨折 PPT课件

上肢骨折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前臂双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一锁骨骨折好发于中1/3处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成人多为短斜形骨折骨折近段向上,向后移位骨折远段向下移位断端往往重迭临床表现和诊断及治疗专有体征:一般表现:痛与减轻疼痛的姿式,肿与皮下淤血,皮肤刺破-开放性骨折。
并发症:神经与血管-较少见。
手法复位8字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肱骨干骨折Fractures of the shaft of Humerus 肱骨干范围。
桡神经沟。
上中部骨折—直接暴力。
中下部骨折—间接暴力。
临床表现和诊断。
注意桡神经损伤诊断。
治疗:多以小夹板外固定。
骨折在三角肌以上时:近折部:受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牵拉—向内移位。
远折部:受三角肌,喙肱肌,肱二,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向外移位。
骨折在三角肌以下时:近折部:受三角肌牵拉—向前,向外移位。
远折部:受肱二,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向外移位。
因患肢常置于胸前,远部常向内旋转移位。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是小儿常见的骨折。
易骨折的原因:解剖结构。
前倾角:30 °~50°携带角:10 °~20°按暴力分:伸直型屈曲型伸直型最常见。
骨折远部向后上方移位—与屈曲型区别,可伴有侧方移位。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临床表现和诊断—与脱位的鉴别。
可有血管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
其原因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在该部穿越肱二头肌。
血管损伤压迫—缺血性肌挛缩。
晚期并性发症有肘内翻畸形。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治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屈曲90~120°;屈曲型:40-50°屈曲。
持续鹰咀骨牵引。
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术探查血管和神经。
前臂双骨折Fractures of the Bones of Forearm 前臂骨骼由尺桡骨组成。
上肢骨折

接下来,您将看到——上肢骨折(6)1.锁骨骨折2.肱骨外科颈骨折3.肱骨干骨折4.肱骨髁上骨折5.前臂双骨折【新】6.桡骨下端骨折大纲要求1.锁骨骨折(1)临床表现(2)诊断(3)治疗2.肱骨外科颈骨折(1)解剖(2)分型(3)治疗3.肱骨干骨折(1)临床表现(2)诊断(3)并发症(4)治疗4.肱骨髁上骨折(1)解剖(2)分型(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5.前臂双骨折【新】(1)临床表现(2)诊断(3)治疗6.桡骨下端骨折(1)分型(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锁骨骨折一、临床表现及诊断1.局部肿胀、畸形、瘀斑和疼痛。
患肩下沉,患者常用健侧手托患肢肘部,头部向患侧偏斜。
2.查体:局限性压痛和骨擦感。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3.上胸部正位片X线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X先片检查诊断即可明确。
二、治疗1.儿童青枝骨折及成人无移位骨折: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即可。
2.有移位的中段骨折:手法复位,横“8”字绷带固定。
3.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指征:①患者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的痛苦;②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④开放性骨折;⑤陈旧骨折不愈合;⑥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小结:难受/不愈/外端/开放/移位/合并。
肱骨外科颈骨折一、解剖概要· 肱骨外科颈——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位于解剖颈下2-3cm;· 有臂丛神经、腋血管在内侧经过,因此骨折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二、分型与治疗分型治疗1.无移位骨折无须复位,用三角巾悬吊上肢3-4周。
2.外展型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
3.内收型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手法复位失败、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
4.粉碎型骨折①青壮年——尺骨鹰嘴外展位骨牵引,辅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②年龄过大,全身状况差——三角巾悬吊,任其自然愈合;③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切开复位内固定。
骨折复位标准

骨折后,骨折两端最理想的位置是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恢复原来解剖位置)。
某些部位的骨折,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但愈合后,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这就称为功能复位。
若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进行多次的手法复位,滥用粗暴方法或轻易采用切开复位等方法,都是错误的.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不仅增加软组织的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肱骨髁上骨折,若反复多次复位,可引起骨化性肌炎,影响肘关节的功能,不同部位的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
每一部位功能复位标准不尽一致,一般认为: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下肢骨折缩短移位在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长管骨横形骨折在骨干部端对位达到1/3,干骺端对位达到3/4以上,在幼儿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因与关节活动方向相致,可在骨痂塑形期自行矫正,但在下肢,成人向前或向后成角移位不超过10度,儿童不超过15度,日后在骨痂塑形期也可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自行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
上肢骨折部位不同要求不同,肱骨干的轻度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多,前臂双骨折就要求对位对线都好,否则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骨折功能复位折的恢复是由骨膜完成的,但成骨细胞生长有一定的周期,所以不可着急,需静静修养,适量运动,另外,过多的补充营养(如钙)完全没有必要,稍加补充就行啦!下面给你些专家建议,祝你早日康复!骨折的治疗原则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一。
复位(一)骨折早期复位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
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
桡尺骨干双骨折

[临床表现]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前臂活动 功能丧失,动则疼痛加剧。
有移位的完全性骨折,前臂可有 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肿甚者 手指麻木发凉、疼痛剧烈。
[检查方法]
局部压痛,有纵向叩击痛,可扪及骨 擦音和异常活动
皮肤有无发绀,手指感觉情况及活动 情况;
x线正、侧位照片明确骨折类型及移 位方向,照片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 观察上下桡尺关节有无脱位,防止漏 诊。
[诊断]
一、辨病要点 外伤史; 局部疼痛、肿胀、前臂旋转功能丧失,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 x线正、侧位照片。 根据疼痛、肿胀程度及手指感觉和温
度判断出有无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二、辨证要点
1. 瘀停筋膜
外伤初期,经脉损伤,血溢脉外,瘀 于皮下筋膜,肿胀较甚,疼痛剧烈, 压痛明显,
掌、背侧各放一分骨垫在两骨之间,再置压 垫,后依次放上掌、背、桡、尺侧四块夹板,
夹板长度为:掌侧板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 侧板由鹰嘴至掌骨,桡侧板由桡骨小头至桡 骨茎突,尺侧板自肱骨内上髁下至第五掌骨 基底部。
4根布带捆扎,有柄托板固定,屈肘90°, 三角巾悬吊。
前臂放置在中立位固定,成人约6-8周,儿童 3—4周。x线照片临床愈合后,解除夹板。
手术时,骨折暴露应简单、直接,少剥离 骨膜,不损伤骨间膜,否则会引起骨折不 愈合或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四、中药治疗
1.分证论治
(1)瘀停筋膜: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用桃红四物扬合五皮饮加减。
(2)断骨未续:治宜接骨续筋法,方用续骨 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或接骨紫金 丹等。
(3)痰血凝筋:治宜恬血舒筋,方用舒筋活 血汤、活血舒筋汤等。
当前臂旋前或旋后位时, 骨间隙缩小,骨间膜上下 松紧不一致,两骨间的稳 定性减低。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第13页
桡动脉:
于起始处发桡侧返动脉,两侧 有桡V伴行,行经肱桡肌内侧。
尺动脉:
经旋前圆肌深面入前臂前区, 距起点2-3cm处发尺侧返动脉, 于旋前圆肌中点深面发出骨间总 动脉,再分为骨间前、后动脉。
骨间前动脉再发一细支即正中 动脉,与正中神经伴行。
骨间后动脉起始处再发骨间返动 脉,参加肘关节动脉网形成。
若结轧肱动脉,则应在肱深动脉起点远侧。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第12页
三、前臂前区
1.前臂前区层次结构
浅层结构 深层结构
肱桡肌、旋前园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指浅屈肌;
肌 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旋前方肌;
血 尺血管与尺神经 管 桡血管与桡神经 神 正中神经与正中血管 经
骨间前血管与骨间前神经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第7页
④桡神经:与肱深动脉伴行,入肱骨肌管 绕肱骨中段后面,行向下外,于肱骨外上髁 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并 在此分为浅、深两支。分支支配肱三头肌。
若肱骨中段骨折,则易损伤桡神经, 致“垂腕”状。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第8页
二、肘前区
(一)境界
肘部介于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下二横指范围 内,经过内、外上髁冠状面将其分为肘前区和肘 后区。
臂前区、肘前区及前臂前区
解剖学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臂前肘前及前臂前区
第1页
一、臂前区
(一)境界 上界:胸大肌下缘; 下界: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方二横指。
(二)层次
1.皮肤与浅筋膜: 皮肤薄而有弹性,浅筋膜薄而松驰。 浅筋膜内含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皮 神经等。
外科学教学大纲骨科部分

第六十一章骨折概论目标要求:掌握: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机制;骨折的临床表现、X 线检查和并发症;骨折愈合及其影响因素;骨折的急救与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了解: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方法;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重点:骨折的分类、移位机制、临床表现、X线检查、常见并发症;骨折愈合及其影响因素;骨折的急救与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难点:骨折愈合过程,骨折的固定方法,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3、骨折的并发症。
4、骨折愈合过程。
5、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6、骨折的急救。
7、骨折的治疗原则。
8、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9、开放性关节损伤处理原则。
10、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第六十二章上肢骨、关节损伤目标要求:掌握:肱骨干骨折、前臂双骨折和桡骨下端骨折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肩关节脱位的脱位机制、分类、临床表现、X检查及治疗。
了解: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肘关节脱位、桡骨头半脱位的脱位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重点: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前臂双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的病因与分类、移位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肩锁关节脱位和肩关节脱位的脱位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难点:上肢骨骨折移位特点和治疗原则。
1、锁骨骨折:解剖概要;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2、肩锁关节脱位:脱位机制;分类;临床表现;X检查;治疗。
3、肩关节脱位:分类;肩关节前脱位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4、肱骨外科颈骨折:解剖概要;病因与分类;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和粉碎型骨折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肱骨干骨折:解剖概要;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6、肱骨髁上骨折:解剖概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