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简单介绍德国历史

简单介绍德国历史
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境内最早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这些部落逐渐形成。
481年,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到了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法兰克逐渐演变为德意志王国。
962年,形成了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神圣罗马帝国。
然而,在经历了大空位时期后,走向了封建割据。
进入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
1806年,拿破仑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
根据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奥地利建立了德意志邦联。
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击败奥地利,德意志邦联解散。
次年普鲁士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最终在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各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提到德意志帝国,一定不能略过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威名赫赫,整个欧洲听闻他的名字,都战栗发抖。
俾斯麦的智慧和意志力远远超越时代,他的功业彪炳千秋——统一德国,完败奥地利,战胜法兰西,瓦解丹麦,实现德意志帝国的霸业。
俾斯麦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及欧洲的历史走向。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瓦解丹麦、完胜奥地利、战胜法兰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外领地分布图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
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展开剩余90%德意志第二帝国属地列表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39个独立的州国。
这些邦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
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州国中面积最大的,领土占整个帝国的六成。
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普鲁士王国为蓝色新的德意志帝国包括25个国家(含三个汉萨城市)和一个直辖领地。
它实现了“小德意志方案”(不包括奥地利),而非“大德意志方案”(将包括奥地利)。
德意志帝国虽然时常有君主联盟支撑,但它严格来说是一个国家的联盟。
德意志第二帝国邦国成员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
帝国共经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俾斯麦与威廉一世1862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议会自由派的对峙战愈演愈烈时,远在法国巴黎的俾斯麦似乎成了最后的赢家,这一年,他被威廉一世召回并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德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
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
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
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1、早期历史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
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diutisciu land)来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diot或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
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tiudiskaz(大众的),tiudiskaz又来自于teudō,t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2、罗马帝国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
王亚平:中世纪晚期德意志的邦国制

王亚平:中世纪晚期德意志的邦国制·欧洲史·中世纪晚期德意志的邦国制王亚平内容提要14世纪,英国和法国先后经过司法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绝对主义王权,都走上了君主议会制的道路,立法制度的确立引导封建王国朝现代国家的方向发展;在德意志,虽然罗马法的研究对帝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多头政治的传统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大空位时期”的无政府状态。
在“大空位时期”,诸侯逐渐确定了自己领地的边界,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形成了封闭且自治的邦国制度,《金玺诏书》最终在法律上确立了邦国制的合法性。
邦国制并不是封建领地制的延续,而具有主权、立法以及领地的区域化等早期现代国家的一些要素。
邦国制为此后宗教改革时期确立的“教随国定”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也为今天德国的联邦制政体奠定了政治基础。
关键词德意志“大空位时期” 邦国制绝对主义王权进入14世纪以后,英、法等西欧地区的封建王国先后开始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进程,法国历史学家M.博德概括这个历史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连接的过程,经历了商业与金融资产阶级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出现和近代国家的建立,贸易和统治扩张到世界规模,发展了运输和生产技术,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观点和思想”。
在同一历史时期,虽然德意志没有像英、法两国那样走上议会君主制的道路,但同样经历了经济和政治的转型,在一个松散的大帝国中形成了邦国制的政治结构,德国历史学家卢茨认为:“在从采邑制向专制过渡的过程中,德意志中世纪的诸侯领地被改造成为区域性的邦国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罗斯托克大学的历史系主任H.斯潘根贝格就发表了长篇论文,对采邑权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几年后他又对邦国制的产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探究。
此后,斯潘根贝格教授还从社会经济的视角探讨邦国制。
制度史研究是德国史学研究的传统论题,形成了利奥波特·冯·兰克创立的注重史料考据的史学研究和卡尔·兰普雷希特开创的结构史学两大流派,兰克学派以外交史和制度史(Verfassungsgeschichte)为研究的中心,兰普雷希特的结构史学则更注重经济、社会阶层和文化方面的研究。
德国发展史概况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两个国家。
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
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
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
亨利一世的儿子鄂图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
德国历代君王系表

第一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法兰克尼亚王朝(911-918)
康拉德一世(?-918.12.23)(德意志国王912-918)
萨克森王朝(919-1024)
1亨利一世(876-936.7.2)(德意志国王919-936)
2奥托一世(912.11.23-973.5.7)(德意志国王936-973,罗马帝国皇帝962-973)
*菲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1797
由于菲特烈二世没有儿女,而以侄子的身份继位。
*菲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97-1840
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后,就很不幸地去面对法国的拿破仑。基本上参加了大多数的历次反法同盟。
*菲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1840-1861
菲特烈一世次子,菲特烈二世之弟。由于菲特烈二世死后无嗣,其继承了选帝侯的地位。在位期间,确立了选侯国的法律体系,并从法律上确定了霍亨索伦统治的正当性和不可剥夺性。
*约翰-西塞罗(Jhn Cicer) 1486-1499
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又或是失误,很平静地度过了这其在位的13年。
*约阿西姆一世(Jachim I)1499-1535
1康拉德三世(1093-1152.2.15)(德意志国王1138-1152)
2腓特烈一世(1123-1190.6.10)(德意志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
3亨利王1169-119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91-1197)
4菲利普(1178-1208.6.21)(德意志国王1197-1208)(注:韦尔夫家族引发内战,菲利普无皇帝加冕)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莱因邦联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解散德意志王国(即俗称的「神圣罗马帝国」),同年7月12日成立莱因邦联,以作为联合德意志诸邦的政权机构,并自任邦联的「护国主」。
不过本邦联并未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两个最重要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便不是本邦联的组成邦),因此从一开始它就缺乏认受性,仅仅作为拿破仑一世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
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兰西联盟」击败法兰西,推翻法兰西在德意志之统治后,本邦联便失去存在的基础,於同年10月19日正式解体。
德意志邦联 German Confederation拿破仑一世战争后,为了在德意志重建旧秩序,欧洲列强在1815年6月20日促使德意志诸邦组成德意志邦联,并由奥地利担任盟主。
由於德意志由中古时代起便长期陷入封建分裂,本邦联只是徒具形式,连共同的行政机构也没有。
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各邦革命派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国民议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企图统一德意志,但很快便告失败。
其后随著普鲁士推动统一德意志的运动,本邦联作为奥地利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日益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战败后,本邦联最终在同年8 月24日解体。
北德意志邦联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北德意志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一种过渡政权形式。
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虽然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除了少数德意志邦国(如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萨克逊-劳恩堡等)被合并外,普鲁士一时未能兼并其他邦国,因此在1867年7月1日与德意志北部诸邦组成本邦联,以作为迈向统一的过渡形式。
本邦联由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主席和首相,实际上已确立普鲁士的统治地位。
当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在1871年1月18日本邦联各邦最终与南德意志各邦实现统一,合并为「德意志帝国」(参见「历代联邦 (1789-1900年)」)。
德国历代君王系表

德意志帝国时代(German Emperrs)公元1871年-公元1918年
*威廉一世(Wilhelm I)1861-1888
此时的已经是64岁的摄政王威廉终于是熬出了头,继承了兄弟的王位。他和他的父辈一样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彻底的军人。
*菲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1888-1888
德国历代国王世系表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
1克洛维一世(466-511.11.27)(法兰克王国国王481-511)
2克洛塔尔一世(500-561)(法兰克王国国王511-561)
3希尔佩里克一世(539-584.10)(法兰克王国国王561-584)
4克洛塔尔二世(584.5-629.10.18)(法兰克王国国王613-629)
1康拉德三世(1093-1152.2.15)(德意志国王1138-1152)
2腓特烈一世(1123-1190.6.10)(德意志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
3亨利六世(1165-1197.9.28)(德意志国王1169-119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91-1197)
4菲利普(1178-1208.6.21)(德意志国王1197-1208)(注:韦尔夫家族引发内战,菲利普无皇帝加冕)
3奥托二世(955-983.12.7)(德意志国王961-983,罗马帝国皇帝967-983)
4奥托三世(980.7-1002.1.23)(德意志国王983-1002,罗马帝国皇帝996-1002)
5亨利二世(973.5.6-1024.7.13)(德意志国王1002-1024,罗马帝国皇帝1014-1024)
菲特烈二世(Frederick the Great)1740-178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历史上所有的邦国
莱因邦联 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1806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解散德意志王国(即俗称的「神圣罗马帝国」),同年7月12日成立莱因邦联,以作为联合德意志诸邦的政权机构,并自任邦联的「护国主」。
不过本邦联并未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两个最重要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便不是本邦联的组成邦),因此从一开始它就缺乏认受性,仅仅作为拿破仑一世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
在1813年「第六次反法兰西联盟」击败法兰西,推翻法兰西在德意志之统治后,本邦联便失去存在的基础,於同年10月19日正式解体。
德意志邦联 German Confederation
拿破仑一世战争后,为了在德意志重建旧秩序,欧洲列强在1815年6月20日促使德意志诸邦组成德意志邦联,并由奥地利担任盟主。
由於德意志由中古时代起便长期陷入封建分裂,本邦联只是徒具形式,连共同的行政机构也没有。
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各邦革命派曾在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国民议会,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企图统一德意志,但很快便告失败。
其后随著普鲁士推动统一德意志的运动,本邦联作为奥地利控制德意志诸邦的工具,日益成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战败后,本邦联最终在同年8 月24日解体。
北德意志邦联 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
北德意志邦联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一种过渡政权形式。
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虽然取代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诸邦的盟主,但除了少数德意志邦国(如拿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萨克逊-劳恩堡等)被合并外,普鲁士一时未能兼并其他邦国,因此在1867年7月1日与德意志北部诸邦组成本邦联,以作为迈向统一的过渡形式。
本邦联由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主席和首相,实际上已确立普鲁士的统治地位。
当普鲁士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兰西后,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已被扫除,在1871年1月18日本邦联各邦最终与南德意志各邦实现统一,合并为「德意志帝国」(参见「历代联邦 (1789-1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