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

• 德意志立国
•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 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 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 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 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 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 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 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 建立了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 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德国历史
德国历史简介
•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 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 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1]。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 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 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 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 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 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 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1]。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 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 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 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 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德意志帝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并且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结束等方面来全面解析德意志帝国的历史。
一、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德意志帝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德国是以小邦联合体形态存在的,由若干个小国和王国组成。
然而,在19世纪中叶,普鲁士的强大开始崛起,逐渐取代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主导力量。
普鲁士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割地,逐渐吞并了其他国家,实现了德国统一的梦想。
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71年。
当时,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战胜了法国,使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皇威廉一世。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并宣告了德国崛起为欧洲强国的时刻。
三、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采取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德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和内阁成员,但议会也享有一定的权力。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又保留了议会的一些权益。
四、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发展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德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和煤炭开采。
它通过保护关税和贸易限制来保护本国产业,并且积极扩张殖民地,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五、德意志帝国的社会变革德意志帝国时期,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兴起,工会成立,争取工人权益成为重要课题。
此外,妇女权益的争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六、德意志帝国的结束德意志帝国的结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战争中失败,并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的条款。
这导致了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挫,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动荡。
此后,德王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国宣告终结。
总结:德意志帝国的历史是德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的建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完成,也开启了德国作为欧洲强国的崛起之路。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概述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Ö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
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
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
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德国历史大事年表体系
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德国地区被称为日耳曼尼亚,由各个日耳曼部落居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开始在德国地区形成自己的王国。
公元800年:查理曼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使德国宗教格局发生巨变。
公元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德国成为战场,导致德国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和社会遭受严重破坏。
公元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布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公元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签署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
公元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开始掌握德国政权。
公元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侵略国家,
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
公元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被盟军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德成为苏联卫星国家,西德成为民主国家。
公元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重新统一,东德与西德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公元1990年:德国重新获得主权,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公元2002年:德国引入欧元作为国家货币,加入欧元区。
公元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德国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疫情,并成功应对疫情挑战。
以上是德国历史大事的年表,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德国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历史的曲折和起伏,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坚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希望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高考历史关于德国知识点

高考历史关于德国知识点德国历史知识点概述德国是欧洲重要的大国,其历史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在高考历史中,德国常常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就高考历史中关于德国的知识点进行概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相关考试。
一、中世纪的德国中世纪时期,德国处于分裂状态,由众多的小国家组成。
重要的事件包括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随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以及其后的威尼斯公约等。
二、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建立,由普鲁士首领俾斯麦领导统一了德国。
这一时期德国的发展迅速,经济和科技进步显著。
重要的事件包括维也纳会议、普法战争和巴黎和约等。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的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德国根据凡尔赛和约被迫承认了战争的责任,并面临着巨大的赔款和军事限制。
四、纳粹兴起和纳粹德国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希特勒成为总理并最终成为独裁者。
纳粹党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建设,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粹政权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许多战争罪行。
最终,纳粹德国在1945年战败。
五、德国的分裂和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盟军分割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
冷战期间,东德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西德则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德国的统一,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六、德国的统一与欧洲一体化德国统一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强。
德国成为欧洲联盟的核心成员国,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德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难民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
结语德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经历多变的国家,其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整理和概述德国历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相信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历史中关于德国的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史德国知识点总结

历史德国知识点总结德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德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塑造了今天德国的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德国的形成开始,逐步介绍德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德国的历史与文化。
一、古代德国古代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当时是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的居住地。
日耳曼人是古代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公元1世纪开始,古罗马帝国向德国地区扩张,引发了许多战争。
在公元9年,罗马帝国统帅奥古斯都命令其部下图节斯将军进攻德国,结果被日耳曼人阻止,而此次战争成了罗马帝国的一次失败。
之后数百年间,古代德国经历了不少战争和动荡,直到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开始迁徙到欧洲其他地区,德国也开始形成了现在的地理形态。
二、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德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建立者是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是卡洛林王朝的建立者,他在8世纪下半叶统一了法兰克王国,并将其扩展至现今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地。
查理曼大帝是基督教的坚定信徒,他致力于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与弘扬。
查理曼帝国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后来的欧洲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中世纪德国历史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教宗加冕为罗马皇帝,这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超过千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多次领土变更和政治改革。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包含了现在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地区,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然而,神圣罗马帝国也面临着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的问题,最终于1806年解体。
四、拿破仑时期拿破仑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拿破仑是法国的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统一了法国,并试图将其统治扩展至欧洲其他地区。
在拿破仑的统治下,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拿破仑试图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一个由他自己统治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历史

1、德国的政权更替(分分合合):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莱茵同盟(1806—1815)——德意志联邦(1815—1866)——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国(1871—1918)——魏玛共和国(1919—1933)——纳粹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1945)——四国分区占领时期(1945—1949)----东德和西德对峙(1949—1990)——统一后的联邦德国(1990—现在)
德国历史
一、四分五裂的德国(14、15世纪——19世纪70年代)
经济:
1、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7世纪普鲁士工商业发展
3、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
政治:
1、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代表:伊拉斯谟
自然科学出现 代表:开普勒
2、宗教改革发端
3、18世纪中期,普鲁士跃居欧洲强国行列
2.条件:
①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等。
3.统一过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①1864年,普奥联盟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
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北方诸邦。
表现
1.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加了6倍。
2.1967年,联邦德国参与组织“欧洲共同体”。
3.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德国历史简介大全

德国历史简介大全德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前的石器时代。
在中世纪,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很多强大的部落和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弗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1. 弗兰克王国弗兰克王国是在公元5世纪后期开始形成的,它位于现在的法国和德国地区。
在公元8世纪,弗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大帝统治下,弗兰克王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查理曼大帝推行改革,建立起军事、司法、行政和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他还促进了拉丁文和基督教的传播,为后来的欧洲文化和宗教生活奠定了基础。
2. 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是在公元962年建立的,它覆盖了大片的欧洲领土。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三百年间,它成为了欧洲文化、经济、宗教和政治中心。
然而,作为一个集合了不同民族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也面临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最终在公元1806年解体。
3. 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是在公元1701年成立的,它位于现在的德国和波兰地区。
普鲁士王国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段强劲的经济发展期,并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弗里德里希大帝)的领导下,普鲁士王国在拿破仑时期的欧洲联盟中表现出色。
19世纪后期,普鲁士王国和其他德意志国家合并,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4. 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是在1871年成立的,它覆盖了现今德国、奥地利、捷克和波兰部分地区。
德意志帝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被迫投降,德意志帝国解体。
5. 纳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了沉重的惩罚,社会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动荡。
1920年代末期,希特勒成为纳粹党的领袖,他迅速将党派进行重组,建立出一个新型的、极度反犹太和种族主义的政治理念。
在1933年的选举中,纳粹党赢得了大选,并取代了魏玛共和国政府。
纳粹德国开始立法支持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政治思想,追求战争和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和国的衰退与希特勒的崛起[编辑]公信力受损在魏玛共和国的统治末期,德国政治比以前更加不稳定。
布吕宁、冯·帕彭、施莱谢尔与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到3月23日)共五位总理的政府实际上都是由总统选出来的独裁政权。
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代表军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政治游说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1930年3月29日任命财经专家海因里希·布吕宁接替赫尔曼·米勒为总理。
因为新政府未能在议会取得多数代表支持,所以只能让国家总统掌握紧急状态令,以致共和政权趋向保守。
由于议会拒绝支持一个不受欢迎的财政改革的方案,兴登堡采纳了魏玛宪法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
1930年7月18日,在社民党、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与德国国家人民党(Deutschnationale Volkspartei)支持下,议会再度以微弱优势否决了该法案。
9月14日,议会大选开始,形势大幅转变:纳粹党夺得18.3%选票,为1928年参选所得票数的五倍。
这次,温和派未能组成联合政府和在议会取得优势。
这祇是鼓励纳粹党的支持者变本加厉,以暴力与恐怖企图夺得权力。
1930年后的共和国每况愈下,似将陷入内战。
往后两年之内,布吕宁尝试没有在议会取得优势之下,借用总统的紧急法案图谋变革。
当时,欧美经济大萧条势头渐渐减弱。
布吕宁相信自由经济理论,所以大幅减少政府开支和加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预期经济危机会及早停止,经济会逐渐复苏。
于是政府完全停止从1927年开始推出的义务失业保障金提供任何公帑,令工人更勤力工作、失业者得到的援助金减少。
这样的政策明显是不太受欢迎的。
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
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
历史学家一般为如何评价布吕宁的政策而持不同意见,但是政策肯定令共和国渐渐衰退。
至于当时布吕宁有没有更好的方略,至今仍颇具争议。
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
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
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
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后失败。
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合作。
兴登堡本来是第二帝国的重臣。
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
(来源:Arthur Rosenberg-A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public,1936)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
五个星期后,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
[编辑] 1932年7月议会大选5月31日,兴登堡任命弗朗茨·冯·帕彭为新任总理。
冯·帕彭马上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用以取得希特勒的支持。
冯·帕彭与工业家和地主关系密切,并主张与兴登堡雷同的极端保守主义政策。
他组织的内阁中,包括国防军部长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及其他拥有跟胡根贝尔格政见相同的人。
这个新政府预期会与希特勒合作。
由于共和派与社会主义派仍没有行动,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胜算甚高。
由于大部分政党反对新政府,故此只有德国国家人民党支持的冯·帕彭解散了议会并在7月31日召开选举。
纳粹党在议会取得最多议席;德国社民党与德国共产党则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政党。
由于纳粹党未能取得大多数议席,故此议会再度被解散,直到有政党取得大多数议席为止。
纳粹党当时是议会最大的政党。
只有它可以令政府稳定地运作。
冯·帕彭尝试劝谕希特勒担任副总理并支持议会制政府。
然而,希特勒拒绝他的请求,并表示正在考虑与帕彭以前所属的德国中央党会谈。
如果成事,希特勒将会与该党联手对付帕彭的政府。
希特勒于是要求就任总理,但在8月13日兴登堡拒绝让这位“巴伐利亚二等兵”上台。
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
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
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
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
大萧条也是其议席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编辑] 1932年11月议会大选与施莱谢尔1932年11月6日,议会再度举行大选。
纳粹党取得近三成票数。
它的支持票数虽然比之前少了二百万,但仍然取得最多议席。
冯·帕彭下台,由国防军将军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在12月3日接任。
施莱谢尔多年来属于保守势力的阵营,但当时他的计划就是:联合其他政党内的左翼工会团体,包括以格里哥·斯特拉瑟Gregor Strasser为首的纳粹党左派,以赢得在议会的优势。
虽然计划作风大胆,但始终不成功。
在这两个月期间,施莱谢尔扮演了“社会主义将军”的角色,周旋在基督教工会、纳粹党左派,甚至社民党之间。
他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
不过,由于国防军将领完全未能准备支持计划,以及工人阶级不信任他这个未来盟友,此计划也是失败。
另一方面,施莱谢尔也因计划触怒了资本家与地主,因为社民党与共产党可能会在柏林发动交通罢工。
1933年1月4日,希特勒从冯·帕彭得知,这位将军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大多数议席却可以。
当时,施莱谢尔的内阁(根据紧急法案以前的诠释)没有一个正常的议会支持,只能投票决定解散它本身。
希特勒也知道,德国一些大企业会帮忙应付纳粹党所有以往的债项。
由于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故此与希特勒商量如何推翻施莱谢尔的政府。
他们各怀鬼胎,同样想争取成为总理,所以会谈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继续商量。
1月22日,希特勒威胁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Oskar von Hindenburg),表示会为总统在东普鲁士的住所诺伊德克(Neudeck)之房产税违规行为而展开诉讼(虽然不久后该住所面积增加五千英亩土地),借此换取后者的支持。
施莱谢尔由于在内阁问题上不敌冯·帕彭与希特勒,而且又失去了兴登堡的信任,所以要求举行选举。
1月28日,冯·帕彭向兴登堡表示,希特勒不足为患,并建议他重组政府。
现在,社民党、共产党、中央党与纳粹党四党对立。
长此下去,一个类似布尔什维克的阵营便会形成并威胁共和国的统治。
同一天,施莱谢尔辞职。
经过多番与希特勒讨论后,冯·帕彭认为自己可以操控希特勒,于是支持希特勒成为新任总理。
然后,他力陈他的计划之优点,游说总统府总裁奥托·迈斯纳(Otto Meißner)与奥斯卡·冯·兴登堡支持希特勒。
三人在1月下旬不停向兴登堡请求让希特勒做总理。
最后,冯·帕彭、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达成协议,决定由德国国家人民党执政,希特勒为总理,冯·帕彭为副总理。
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他也容许纳粹党取得内阁十一席中的三席,代表在议会的少数:纳粹党与胡根贝尔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196 + 52席)。
中央党与巴伐利亚人民党(70 + 20席)希望希特勒作出宪法上的让步(用以保护宪法),但被希特勒拒绝。
希特勒更计划要解散议会。
虽然兴登堡怀疑纳粹党的用意,也对希特勒的个人诚信充满疑虑,但他与冯·帕彭都相信由于纳粹党所得支持正在减少,故此可以限制希特勒作为总理的权力。
总结而言,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于是在施莱谢尔筹组执政联盟失败后,借助与兴登堡的友谊,让施莱谢尔辞职后,与兴登堡共同操控希特勒。
但是,棋差一著,他们反而造就了希特勒掌权的开始。
根据纳粹党的宣传,1月30日被称为纳粹党夺权(Machtergreifung)的日子,一般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统治的开始。
[编辑]希特勒成为总理:共和国的消亡,第三帝国的兴起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早上宣誓成为总理。
有评论认为宣誓只是很简单、象征性的礼仪。
2月初,当希特勒的任期刚刚开始时,政府已经开始镇压异己。
左翼政党被禁止进行任何会议;就连温和派的人士也遭到恐吓与袭击。
2月中,表面上合法的措施推出,用以制裁共产党员和拘捕议会代表。
[编辑]国会纵火案2月27日晚上,国会纵火案发生。
希特勒的政府称凶手是共产党员,并要求兴登堡总统同意签署国会纵火法令(Reichstagsbrandverordnung),再度运用魏玛宪法的第48条,并取消了宪法中数项保障公民自由的条款,让纳粹党可以迅速并严厉地打击任何政治会议。
政府利用“奸细”策划的纵火案与其他反共计谋,诱导总统使用紧急法令。
有了这样的圈套,希特勒无人可阻,可以任意捉拿和制裁共产党员。
[编辑] 1933年3月议会大选纳粹党在3月5日的选举前逮捕了很多共产党员,又不断四处宣传他们的政纲,用以吸引选民。
但是,这次纳粹德国灭亡前德国的最后一次选举并没有令纳粹党大获全胜。
纳粹党获得一千七百万选票,但共产党、社民党与中央党的票数没有显著下跌。
希特勒向不同意见的利益集团力陈找出解决方案、确保共和国长治久安的必要。
现在,他指出德国的问题全由共产党引起,甚至在3月3日表示要杀光他们。
前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宣布他的中央党会坚持反对修改宪法,并促请总统下令查出纵火案的真相。
希特勒的计划,就是要令失去共产党支持的议会容许他与政府运用法律力量推出更多法令。
在这个时候,总统独裁需要一个法律改革来维持。
[编辑]希特勒内阁的首次会议3月15日,纳粹党与国家人民党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
两党组成联盟,是议会中的少数(288 + 52席)。
根据纽伦堡审判,这次会议首先被提及的事宜是如何以宪法容许、需要议会三分之二多数支持的授权法案完成反革命。
法案会、也最后令希特勒与纳粹党得到不受限制的独裁力量。
在会议上,希特勒建议采用授权法案,让内阁不需要得到会议同意而通过法例。
这时候,只要天主教中央党也支持授权法案,就表示有足够议席支持通过法案。
希特勒对此非常有信心。
在纽伦堡审判上,国家人民党被证实曾经向希特勒建议拘捕社民党人,以稳操胜券,但为希特勒所拒绝。
希特勒认为可以在选举过后再拘捕其他人,而纳粹党事实上在事后扣押了26名社民党代表。
纳粹党连续几天与中央党领袖路德维希·卡斯主教和其他中央党工会领袖会面,并拒绝让他们积极参与政府事务,而且也成功就信奉天主教的公务员与教育问题达成协议。
希特勒原本承诺以书信通知卡斯,作为中央党支持授权法案的条件,但卡斯在此之前已经代表他的政党表示支持法案。
卡斯在1928年开始担任中央党主席,并与当时梵蒂冈国务院长,亦即后来的教宗庇护十二世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