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

[隐藏]

? 1 日耳曼族

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

o 1.2 北海族群

? 2 早期历史

o 2.1 史前时期

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

o 2.3 神圣罗马帝国

?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o 3.2 三十年战争

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o 3.4 普鲁士崛起

o 3.5 1848年革命

o 3.6 德国统一

? 4 现代德国

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

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o 4.3 纳粹德国

o 4.4 冷战时期

o 4.5 德国再次统一

日耳曼族

主条目:日耳曼人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

右岸(在今天的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其后,“日耳曼族”这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的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及其临近地区的一些民族,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相当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他们分布于莱茵河沿岸,南至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 Vistula)的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这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动,而开始与罗马世界有较多的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及信仰为族群的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相当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的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不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这些族群又可依据他们的居住地细分为:

莱茵-卫塞河族群

包括苏甘柏(Sugambrer)、登克特(Tenkterer)、乌必耳(Ubier)、布鲁克特(Brukterer)及巴达维(Bataver)等族。3世纪时,这些部族被合称为法兰克人。

北海族群

包括了盎格鲁(Angels)、富瑞生(Friesen)及萨克森。

早期历史

史前时期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德意志立国时期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

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主条目: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后来在1517年他发起德国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即位。他不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了对法国及教宗的长期战争。他在帝国的地位被削弱,无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间,在帝国的某些城市和地区流传着路德的学说。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皇帝的弟弟费迪南不能容忍路德的教徒。对此支持新教的领主还一度游行示威。

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在宗教改革期间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1525年在闵采尔的领导下,法兰肯豪斯的地主被废除。

三十年战争

主条目:三十年战争

由于德意志是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黎塞留主政的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同盟军入侵法国的盟国巴伐利亚,另一只同盟军进攻拿破仑控制的意大利。拿破仑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法军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神圣罗马帝国的摩拉维亚,同时将同盟军赶出意大

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国援军。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原来的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邦联。同时,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等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普鲁士崛起

1701年至1918年的普鲁士国旗。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在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48年革命

主条目: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的三月革命的发生。在奥地利发生巷战。3月13日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费迪南一世于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在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拉夫地区爆发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于民间压力,修改宪法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和言论自由。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这一策略来避免革命。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和巴登成为了激进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了直选。在国会里既有保守的保皇党也有自由党和共和党人。工人和农民根本就没

有自己的代表。5月18日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公务员,有名无实。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需要划定未来德国的国界。刚开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国。

1849年3月28日,经过长时间讨论,伯多禄教堂宪法终于通过,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立法部门是帝国议会,领导中央政府的则是世袭皇帝。该宪法是魏玛宪法和德国基本法的基础。选举权被进一步确定。

4月2日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逊位后,各城邦都从法兰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顿和巴登为了推行宪法发生了革命,但最后被镇压。少数代表拒绝被召回并且在斯图加特举行进一步会议。最后一场革命发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宪法永远失效了。很多人由于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国统一

1871年,凡尔赛,现代德国的创立。中间穿白衣者是俾斯麦

主条目:德意志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灭亡后,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由自己领导德国统一,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一世即位。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俾斯麦出任首相,这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1864年普鲁士打败丹麦,收回北方近丹麦边境的多个领地。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并合并数个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国南部几个邦脱离法国控制,至18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现代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条目:第一次世界大战

[]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

主条目:魏玛共和国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

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总理兼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纳粹德国

主条目:纳粹德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突破凡尔赛条约的封锁,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参与西班牙内战。

11月25日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钢铁同盟,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表示“取得苏德台区以后,德国不再有领土要求”以及英法的绥靖政策的驱使下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德国背约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冷战时期

主条目: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1945年被盟军占领的德国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日,美占区和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日,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的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日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日苏联占领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边界自己的一侧修建柏林墙,并且切断西德与西柏林的交通运输,冷战达到了最高峰。美国靠空投物资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桥梁。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70年代,德国出现“经济奇迹”。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统一前,东西德国都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德国再次统一

1990年德国统一:BRD 表示原联邦德国;DDR 表示原民主德国

主条目:两德统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_初中作文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 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

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才情缀满了一缕轻衫,但她终究还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与赵明诚明明相爱,却是天人相隔,是源于当时无情的乱世啊,才会让他们的爱情这般悲凉!这又是一个何等坚韧的女子,悲怆使她柔肠万断,她却化作细语追忆自己的爱情,然而,这柔丝般的细语又怎能载起她千钧的伤痛?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一鼓作气(曹刿)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ī”。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篇一: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历史名人故事篇二: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

历史名人介绍

1: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政治领袖 2:牛顿发现日光十七色混合的人;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人;微积分,二项式创始人;四大运动定论创始人;《原理》作者;恒星起源学创始人 3:耶稣基督基督教创始人;《圣经》作者 4: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5:孔丘儒教创始人 6:保罗基督教最伟大的使徒;《新约》作者 7:蔡伦纸的发明人 8:古登堡活字印刷及活字印刷法的创始人,推广人 9:哥伦布美洲大陆发现者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学创始人,核能发现者 11:巴斯德生源说创始人,细菌学创始人,疫苗创始人 12:伽利略“无阻力时不同重量物体下落速度一样”定理创始人,惯性定律创始人,太阳黑子,卫星论创始人;日心说创始人之一 13:亚里士多德古代史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地质学,物理学,解刨学,生理学,形而上学创始人14:欧几里的《几何原本》作者 15:摩西犹太教创始人,率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的人 16:达尔文进化论奠基人 17:秦始皇统一中国者 18:奥古斯都古罗马第一任皇帝 19:哥白尼日心说创始人 20:拉瓦锡基本化学理论创始人,元素说创始人,“呼吸等于燃烧”重要理论创始人

21:君士坦丁大帝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 22:瓦特蒸汽机发明人 23:迈克尔法拉第发电机创始人 24:迈克斯韦创立了一组有四个方程式的表达电磁间基本定律的方程组25:路得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26: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美国解放者 27: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 28:莱特兄弟飞机发明人 29:成吉思汗古元国开国皇帝 30: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学奠基人 31:爱德华德维尔(莎士比亚)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32:约翰道尔顿将原子假说引入主流科学的人 33:亚历山大大帝世界上最著名的征服者 34:拿破仑伯纳巴著名的征服者,法国皇帝 35:托马斯爱迪生发明大王 36: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微生物发现者,高倍率显微镜发明人 37:威廉默顿将麻醉引入手术的人 38:马可尼无线电发明人 39:希特勒著名独裁者,征服者,前德国元首 40:柏拉图西方主流哲学创始人 41:克伦威尔英国议会民主制奠基人

美国100位历史名人榜(19):Thomas Paine

Headoffice管理总部 Thomas Paine (February 9, 1737 [O.S. January 29, 1736] –June 8, 1809) was an author, pamphleteer, radical, inventor, intellectual, revolutionary,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Born in Thetford, Norfolk, Paine emigrated to the British American colonies in 1774 in ti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is principal contributions were the powerful, widely-read pamphlet Common Sense (1776), advocating colonial America's independence from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American Crisis (1776–1783), a pro-revolutionary pamphlet series. The historian Saul K. Padover in the biography Jefferson: A Great American's Life and Ideas, refers to Paine as "a corsetmaker by trade, a journalist by profession, and a propagandist by inclination." Paine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the Rights of Man (1791), in part a defe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gainst its critics, in particular the British statesman Edmund Burke. Despite not speaking French, he was elected to the French National Convention in 1792. The Girondists regarded him as an ally, so, the Montagnards, especially Robespierre, regarded him as an enemy. In December of 1793, he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in Paris, then released in 1794. He became notorious because of The Age of Reason (1793–94), his book advocating deism, promoting reason and freethinking, and arguing against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He also wrote the pamphlet Agrarian Justice (1795), discussing the origins of property,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 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Paine remained in France during the early Napoleonic era, but condemned Napoleon's dictatorship, calling him "the completest charlatan that ever existed". In 1802, at President Jefferson's invitation, he returned to America where he died on June 8, 1809. Only six people attended his funeral as he had been ostracized for his criticisms and ridicule of Christianity. American Revolution Thomas Paine has a claim to the title The Fath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ecause of Common Sense, the pro-independence monograph pamphlet he anonymously published on January 10, 1776; signed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the pamphlet became an immediate success., it quickly spread among the literate, and, in three months, 100,000 copies sold throughout the American British colonies (with only two million free inhabitants), making it a best-selling 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Paine's original title for the pamphlet was Plain Truth; Paine's friend, pro-independence advocate Benjamin Rush, suggested Common Sense instead. The pamphlet appeared in January 1776, after the Revolution had started. It was passed around, and often read aloud in tavern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spreading the idea of republicanism, bolstering enthusiasm for separation from Britain, and encouraging recruitment for the Continental Army. Paine provided a new and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ndependence by advocating a complete break with history. Common Sense is oriented to the future in a way that compels the reader to make an immediate choice. It offers a solution for Americans disgusted and alarmed at the threat of tyranny. Paine was not expressing original ideas in Common Sense, but rather employing rhetoric as a means to arouse resentment of the Crown. To achieve these ends, he pioneered a style of political writing suited to the democratic society he envisioned, with Common Sense serving as a primary example. Part of Paine's work was to render complex ideas intelligible to average readers of the day, with clear, concise writing unlike the formal, learned style favored by many of Paine's contemporaries. Common Sense was immensely popular, but how many people were converted to the cause of independence by the pamphlet is unknown. Paine's arguments were rarely cited in public calls for independ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Common Sense may have had a more limited impact on the public's thinking about independence than is sometimes believed. The pamphlet probably had

与诚信有关的四个历史名人故事

与诚信有关的四个历史名人故事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话题:“经营人心”“诚信”“名人的智慧”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能正确地填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吗?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11、三顾茅庐(刘备)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马援)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17、暗渡陈仓(刘邦)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23、病入膏肓(蔡桓公)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29、破釜沉舟(项羽)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32、司空见惯(刘禹锡)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38、黄袍加身(赵匡胤)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41、闻鸡起舞(祖逖)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44、退避三舍(重耳)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47、画龙点睛(张僧繇)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50、多多益善(韩信)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53、鞠躬尽瘁(诸葛亮)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56、举一反三(孔子)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八斗之才(曹植)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63、江郎才尽(江淹) 64、七擒七纵(诸葛亮)65、毛遂自荐(毛遂)66、铁杵成针(李白) 67、莫须有(秦桧)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69、曲高和寡(宋玉) 70、开卷有益(宋太宗) 71、凿壁偷光(匡衡)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孙膑)74、一诺千金(季布)75、杀妻救将(吴起) 76、前倨后恭(苏秦)77、不学无术(霍光)78、三令五申(孙武) 79、呕心沥血(李贺)8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81、东施效颦(东施) 82、老骥伏枥(曹操)83、有勇无谋(吕布)84、阮囊羞涩(阮孚) 85、枕戈待旦(刘琨)86、奇货可居(吕不韦)87、拔山盖世(项羽) 88、侧目而视(苏秦)89、庖丁解牛(庖丁)9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 91、相煎何急(曹丕、曹植)92、神机妙算(诸葛亮)93、笔下生花(李白) 94、胯下之辱(韩信) 95、家徒四壁(司马相如)96、焚书坑儒(秦始皇)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鲁迅 1.鲁迅简介 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的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 《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如:学过的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 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

《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 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 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 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 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 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成立于北京 地位: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阵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 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 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的爱的哲学:母爱、童真、大自然+爱祖国 ?作品: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文《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之 作 散文:被称为“冰心体” 用书信体形式向少年读者报道自己身处国外的生活和心态。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畅的特点,又兼有文言文凝练简洁之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高中语文文学百家满分作文历史名人篇:走进李白素材

走进李白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触摸那盛唐的尘土,在诗的世界里走进李白,走进那月色缠绕的低头思故乡;走进那影像叠重的对影成三人;走进那放浪江面的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李白的心灵深处.叩响他的灵魂之门,感受他的心中丘壑! 在浮华与金钱交织的霓虹灯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之风吹得我们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钱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掷地之音让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他扬帆出海,他凝望烟云庐山,他荡舟湍流之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壮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刹那,镶嵌在心的最深处.流水不羁,任意东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脱,发黑的葡萄才露出一点光泽,霜白的头发才摇曳黑的光辉.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丽山水画卷里,不让污浊的泥淖玷污高洁的灵魂.也许他在物质上很穷,然而精神之上他却超越了众人,寻得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心灵.在山与水的交映下,谛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的灵动,带走了心的疲劳;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李白,你那洒脱的心灵让欣羡;你那不羁的仗剑天涯的豪情让人留念;你那大自然的放旷心胸让人追求! 漫漫人生路,昂首是春,低头是秋,时间的车轮悠悠.人生的仕途,为民为国,人的使命应崛起潜在于心的宝藏.他向往仕途,但又蔑视权贵,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太平天地,然而命运总和他开玩笑.在那浑浊的官场,李白这支高洁之莲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办到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脊梁不能弯,处江湖之远也要昂扬阔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贬谪在李白的沉浮之船上显得那么分外招摇.失意之时,你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心灵平静的李白,行动浮躁的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徒以金樽之酒赶走失意之客,可乎哉?你成也金樽,败也金樽,金樽定格了你的心声! 李白,你那莲之高洁的品行留给我们思考;你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留给我们守你那金樽对月的豪情留给我们深思! 一代文豪,蓬莱文章建安骨! 千古豪情,青莲居士谪仙人! 穿越千年古道,诗语的李白,生命的价值在泛渣的空气里得到重生生命的意义在疲惫的床上得以休憩生命的力量在失意的凉风下显得那么活力四射.李白似风,春风归来遍地绿,生命之禾不得不绿.李白似风,秋风君临千叶黄,失意梧桐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四季里,永远不老的是这风,是你,李白.沉浸在你的诗里,走进你的心灵世界。

关于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典故

关于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典故 篇一: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发音:p? fǔ ch?n zhōu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