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
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

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地球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行星,由许多不同层次的构成物质组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学科,其中地质学和地貌学是探索地球结构和形态变化的重要分支。
地质学主要关注地球的构造、岩石和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地貌学则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形的形成。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介绍其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岩石和地球内部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关键概念,如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皮壳,由岩石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岩石形成和地壳运动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它探索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如地震带、构造断裂和各种地层。
地质学还研究了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如何形成和分布。
此外,地质学还研究了地球上重要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等。
二、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和地形形成的学科。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如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通过研究地表的地形和地貌过程,揭示了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
它研究了各种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河谷和沙漠等。
地貌学还研究了河流、风、冰川和海浪等地貌作用的力量,以及它们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三、地质和地貌的关系地质和地貌密切相关,地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
不同的地质条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
例如,岩石的硬度和耐风蚀性将决定山脉的形成和侵蚀速率。
地震活动和地层抬升也会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地质学的发展。
通过研究地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提供线索。
地貌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下资源的潜力,如矿藏、石油和水资源等。
地貌学河流地貌

地貌学河流地貌
地貌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和演变的学科。
河流地貌是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河流的形成、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河流与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地质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河流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
在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河流会发生发育、演变和改造等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影响河流的形态和分布,也影响流域的水文、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在河流地貌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河流的发育和演变:研究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以及河流水位、流量和流向的变化规律。
2.河流的形态:研究河流的平面形态、断面形态和水流形态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变化规律。
3.流域的地貌特征:研究流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河流发育和演变的影响。
4.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包括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城市化等对河流形态和演变的影响。
通过河流地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变规律,为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河流地貌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为历史地理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构造和演化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过程、地貌演化和地貌分类等方面。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峡谷、河流、湖泊等。
地形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外部力量和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山地和高原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地震有关,丘陵和平原的形成与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
地貌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和地震等。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破坏和分解,侵蚀是指水流、冰川、风等自然力量将岩石和土壤移动和削蚀,沉积是指水流、风等自然力量将搬运的岩石和土壤沉积在其他地方,地震是指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貌演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长期演变过程,包括地形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等。
地貌演化的速度和方式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冰川时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地貌演化,如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等。
地貌分类是指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分类和归纳,以便于研究和应用。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形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演化等方面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地形形态可以将地球表面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峡谷、河流、湖泊等;根据地貌过程可以将地球表面分为风
化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等;根据地貌演化可以将地球表面分为新生代地貌、中生代地貌、古生代地貌等。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过程、地貌演化和地貌分类等方面,对于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包括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2.什么是形成地貌的内营力和外营力?简述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
“内营力”造成地壳的水平与垂直运动,引起岩层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地震,形成地球上的巨型大型地貌,除火山、地震外,一般不易被人们觉察。
“外营力”通过流水、空气、温度、光能、生物等活动发生作用,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消长,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二者是不平衡的。
地貌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什么是地貌的四维空间?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有何意义?作为三维空间的地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形成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
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
用四维空间思维来研究地貌,不仅可以了解现今地貌特点和恢复地貌演变过程,还可预测地貌发展方向。
4.分别以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有何特征?以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可形成寒冷气候地貌带、温湿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地貌带。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一般来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和随地势增高而递减;降水则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
5.什么是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科学。
地理地形地貌

地理地形地貌地理地形地貌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学科,掌握地理地形地貌对于理解地球的物理特征、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地理地形地貌的概念、分类以及形成机制。
一、地理地形地貌的概念地理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特征和地面隆起或凹陷的部分。
它包括各种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征。
地理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地理地形地貌的分类1.山地:山地是地面隆起,呈现起伏不平的地区,一般高度大于500米。
山地主要分为山脉和山岳两种类型。
山脉由一系列附近或相连的山峰组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山岳指独立的山峰,如珠穆朗玛峰。
2.高原:高原是海拔较高、起伏较小的平坦地区,一般高度在500至2000米之间。
高原上常有河流切割形成的河谷和盆地。
例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之一。
3.平原:平原是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均匀。
平原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灰堆积而成,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
例如,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平原之一。
4.盆地:盆地是地面凹陷的地区,四周被山脉环绕。
盆地内沉积物堆积丰富,适宜农业和城市发展。
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盆地和中国的塔里木盆地。
5.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水系的组成部分,常常通过冲刷和侵蚀形成峡谷、峡谷和洪泛平原。
例如,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形成了壮丽的三峡峡谷。
6.湖泊:湖泊是地表积水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水系、冰川融水或地下水形成。
湖泊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是山区的堰塞湖,有的是冰川形成的冰碛湖。
如中国的鄱阳湖和美国的五大湖。
三、地理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1.构造变动:地质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幔岩石上浮或下沉,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
2.水文侵蚀:水文过程,如河流侵蚀和冰川侵蚀,能够改变地形。
河流的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和河谷,而冰川的移动和磨蚀形成了山谷和冰碛平原。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教程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形、地貌发育、地理过程和地表特征的学科。
以下是一个地貌学教程的大致内容,涵盖了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和关键理论等方面:
第一部分:地貌学概述
1.地貌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地貌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地貌分类
1.静态地貌和动态地貌的区别
2.依地貌形成过程分类: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等
3.依地貌形态分类:高原、山地、平原、盆地、河流等
第三部分:地貌发育过程
1.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水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冰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4.海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第四部分:地貌变化和演化
1.地貌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2.地貌演化的过程:侵蚀、沉积、抬升、沉降等
3.地貌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五部分:地貌学理论
1.断层与地貌发育关系
2.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联
3.气候和地貌的相互作用
4.海平面变化和海洋地貌的关系
第六部分:地貌地图和遥感应用
1.地貌地图的绘制和解读
2.遥感技术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3.地貌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第七部分:实地实践与案例分析
1.地貌学野外考察和实地调查方法
2.典型地貌案例分析:例如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等第八部分:未来发展和挑战
1.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与地貌变化的关系
3.地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地貌学名词解释

1.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4.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5.地貌的基本形态---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例如冲沟、沙丘等6.地貌的组合形态---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如盆地、沙漠等。
7.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8.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9.古土壤---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10.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11.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12.错(座)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3.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14.倒石堆---崩落下来的大量石块、碎雪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所形成15.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和水的参予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又称为地滑16.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形成的面状流水17.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18.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地貌学课后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貌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学习,我对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学期地貌学课程的总结报告。
二、课程内容概述本学期的地貌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貌学基本概念:介绍了地貌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地貌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2. 地貌形成理论:讲解了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地貌类型:详细介绍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海岸、沙漠、冰川等地貌类型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 地貌演变:探讨了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包括地貌的演化规律和地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地貌应用:介绍了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地貌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貌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2. 地貌形成机制复杂多样: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貌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地貌与环境密切相关:地貌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地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 地貌学具有实用性:地貌学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地貌学,可以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重点内容总结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包括降水、温度、风向等。
气候因素影响地貌的类型、分布和演变。
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对地貌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课堂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一,地貌及地貌学1,概述固体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因此他可被分成多个规模不等,起伏各异,高低有别的形态单元。
就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形态单元而言,是大陆与海洋的分异。
在大陆上叠加着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次一级的形态单元;而在海洋中又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海沟和岛弧等,在大陆的山地中,地表起伏又可被分为冲沟,河谷等小级别的形态单元。
地球表面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形态单元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貌。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分布,动态规律的科学。
2,地貌与地形的差异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如大陆和海洋,它们与整个地球内部物质构成和运动有关,确切的讲,与地壳组成和岩石圈运动相关联;而冲沟和河谷的形成和发展又与气候控制的流水相联系。
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与分布,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所以说,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这就是地貌与地形的差异所在。
较科学地说,地貌学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发展和结构的科学。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但概括地讲,地貌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所谓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形成一系列地表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按外力性质主要分为如下几类:流水作用,地下水作用,波浪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
这些外力作用在地貌形成上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造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造就地表的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原有的起伏不断降低变缓,因此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内外营力是一对矛盾。
地貌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内外营力作用类型的差异,而且还取决于内外营力过程的对比。
3,地貌的发展地球表面所有的地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地貌学不仅研究的地貌特征,还研究过去的地貌和推测未来的地貌发展趋势。
①古地貌: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并与现代的构造和气候条件不相符合的地貌。
②历史地貌:形成于历史时期的地貌③地貌演化的基本特征继承性趋向性不可逆性变异性阶段性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就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一定的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活动相联系。
以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来说,自南而北以次分布有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雅鲁藏布河谷地-冈底斯山脉-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羌塘高原-昆仑山脉-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
它们的形成与青藏高原自南向北的大地构造格局有关,各山脉都位于不同时期板块碰撞带上,构造相对活动,而主要的高原为具有较老结晶基地的地块,构造相对稳定并具有整体性。
各种外力作用深受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气候和自然环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决定了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也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在热带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和喀斯特作用,地貌主要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坡地地貌。
而在雪线以上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终年积雪,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川地貌。
在寒带和雪线与林线之间的亚高山地区,虽不能终年形成冰川,但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地表经常处于冻融状态,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缘地貌和各种冻土现象。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裸露,风沙作用盛行,形成的地貌主要是荒漠地貌。
综上所述,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特征,形成地貌的内外营力作用,地貌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
第二节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一,地貌的构成1,要素地区表面任何一种地貌都是由多次重复,彼此互相交替的各个地貌形态所组成的,而每个形态又都是由地貌要素构成。
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①几何形态要素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三种: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地貌面根据其产状可以区分为平面(倾角小于2度)和斜坡(倾角大于2度)地貌线两地貌相交形成的一条线,有时称为棱。
地貌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面相交形成的点②组成物质要素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貌的要素中间,分析地貌的要素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2,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和形态①基本形态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例如,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
②组和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一个河谷形态,他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地貌组和形态有大有小,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二,地貌形态的描述和测量地貌学是研究地貌的科学,地貌形态特征的研究是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地貌形成,发展的基础。
因此地貌形态特征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那么地貌形态特征如何测量,又是用何指标反映它们的呢?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地貌形态的描述和测量方法。
1,面积2,高度和深度高度和深度指标是描述地貌形态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根据地貌的高度和深度,陆地地貌可分为低地貌(0-20m)和高地貌(>200m);海洋地貌可分为:浅海地貌(0-200m),次深海地貌(200-3000m),深海地貌(3000-6000m),超深海地貌(>6000m)。
3,垂直切割深度指一个地貌单元内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差。
根据地貌的垂直切割深度,可将地貌分为:平原(<50m),丘陵(50-200m),山地(>200m)4,地面坡度坡度对研究现代地貌过程和了解地貌发育有很强的重要作用。
根据坡度可以对地貌进行分类。
苏联学者根据地面的平均坡度将地貌形态分为: 平坦平原(<0.50),波状平原(0.5-10),平原丘陵(1-4o),丘陵(4-7o),山地(7-24o),高山(>24o)。
5,水平切割密度单位面积上侵蚀网的长度。
根据地面的水平切割密度也可将地貌进行分类。
前苏联学者根据水分线距侵蚀谷地线的远近,将地貌分成如下几类:弱切割地貌(>1000m),中等切割地貌(500-1000m),显著切割地貌(100-500m),强切割地貌(50-100m),极强切割地貌(<50m)。
三,地貌年龄1,地貌年龄所谓地貌年龄是指某一地貌形成的年代。
根据地貌学现在的研究水平,地貌的年龄有三个概念来表示,即相对年龄,地质年代和绝对年代。
①相对年龄地貌的相对年龄源于美国的地貌学家W.Davis的“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根据Davis的观点,地貌发育是有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地貌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根据地貌发育的阶段性,他将地貌发育阶段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地貌的相对年龄就是指地貌发育的这种相对阶段。
②地质年龄某一地貌形成的地质时期。
③地貌的绝对年龄某一地貌形成的绝对年代,通常以距今多少年来表示。
2,确定地貌年龄的方法①相关沉积法②年界法③残留风化壳法④岩相过渡法第三节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一,野外研究方法1,形态研究包括形态的特征,组合,分布和测量。
2,组成物质研究包括物质的颜色,形态特征(例如:球度,磨圆度等)3,形成条件的研究包括新构造运动状况,地质与构造特征,各种外力特征。
4,地貌过程的观测5,地貌成因分析二,室内研究方法1,地形图分析2,遥感分析3,沉积物分析粒度分析化学分析矿物分析扫描电镜分析4,模拟研究5,年代分析C14测年自然界中存在C12,C13,C14三种碳同位素,其中C14不稳定发生衰变,假定自然界中C14含量不变,加之C14有一定半衰期约5568年,就可以测定一些与自然界不发生碳同位素交换的地质样品的年龄。
K-Ar法自然界中有K39,K40,K41三种钾同位素,其中K40为长寿同位素半衰期为128,000Y。
K40可通过β衰变和K层电子俘获变成Ca40和Ar40,通过测试样品中Ar40和剩余的K40的含量,可以确定样品形成年代。
铀系法热释光古地磁第四节地貌学的发展简史一,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述W.Davise学说W.Penck学说C.L.King学说五六十年代部门地貌学的发展系统地貌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貌学的影响二,我国地貌学的发展第二章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引言一,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形态不仅是外营力作用的产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内力作用控制。
可以说,地貌是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研究地貌的发生和演化规律时,两种营力都不可忽视。
二,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简而言之,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改造地貌学就是研究各种内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的。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内力因素方面解释地貌发生发展;二是根据地貌形态分析内力作用的性质,强度,类型和特征。
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构造地貌的规模根据构造地貌的规模和其形成的内力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类:1,大陆和海洋,即造成地球表面最大一级地貌形态差异的海陆分布,称为星体地貌。
它主要由宇宙性的动力作用形成。
2,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和地貌单元,如陆地上的山系,高原,平原等,海洋中的打样中脊,洋盆等,它们是由大地构造作用形成和控制的,称为巨地貌或大地构造地貌。
3,某一局部的小型构造地貌形态,如火山,单面山,向斜谷等,它们是由地质构造的较小规模的内力作用控制形成的,往往叠加在巨地貌上,又称地质构造地貌。
四,研究意义1,解释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2,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特征,为找矿找水服务3,根据地貌分析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质,揭示新构造活动和活动断层的活动规律,预报地震和地震危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