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可以阻断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和滥用抗菌药物的问题,科学家和医生一直在呼吁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使用。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阐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并介绍一些推广和实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在抗菌药物的作用下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细菌株对已有抗菌药物失去了敏感性。
这种抗药性的发展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可能导致治愈失败甚至死亡。
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正确诊断和指导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加强监管措施。
首先,正确诊断和指导使用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准确诊断感染类型,并根据不同细菌的耐药性和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此外,医生还应正确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等。
其次,减少滥用和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些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没有作用,滥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因此,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应该综合考虑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优化抗菌素治疗方案也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此外,医生还应该在治疗开始后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对抗菌药物有误解,将其与其他类型的药物混淆。
公众应该知道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此外,公众还应该知道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增加治疗困难和风险。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原则如下:
1. 准确诊断:要确保患者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需进行准确
的病因诊断和细菌学检测,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
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达到杀菌或
抑菌效果。
3.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药物:不同感染部位有不同的细菌
分布特点,需要根据感染部位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确保药物能够
有效抵达感染部位。
4. 注意用药途径: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选择适
当的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鼻腔喷雾等。
5. 合理取舍联合用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需要联合
用药。
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但需谨
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
6. 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要根据患
者的病情和感染部位确定,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需要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7.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需要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治疗
指南,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和传播。
8. 关注患者安全和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关注
患者的安全,定期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机构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指导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等,避免无指征用药、滥用、超范围使用。
4.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因素调整剂量。
5.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6.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医院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三、管理制度1.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 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3.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制度,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点评制度,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点评、分析和整改。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奖惩制度,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
6.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7.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应急预案,应对抗菌药物耐药、不良反应等突发事件。
四、责任追究1. 医务人员违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暂停执业资格等处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特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已经频繁地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这严重限制了抗菌治疗的有效性。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原则:1.仅在确实需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能用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不能用于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合理的诊断。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有不同的抗菌药物可供选择。
医生应该依据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应考虑特殊用药要求和剂量。
3.严格遵守用药指南: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相关的用药指南,遵循推荐的剂量、疗程和给药间隔。
不应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或延长疗程,以免过度使用或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4.注意抗菌谱监测:抗菌谱监测是指定期评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抗菌谱监测,及时了解细菌的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对于一些多药耐药的细菌株,应避免对其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以免加重耐药情况。
5.不滥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效,但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
医生应在明确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广谱抗生素,并避免滥用。
对于轻度细菌感染,可以首选窄谱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细菌耐药问题。
6.避免过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是指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为一些手术或操作进行抗生素预防。
过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不仅不能预防感染,还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预防性抗生素应该严格控制,仅在必要时才使用。
7.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和临床药学师等应共同合作,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监测抗菌剂的使用和效果,共同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性发生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及指南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及指南抗菌药物是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导致抗菌药物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及指南。
1. 严守医生开药方:患者在感染时应尽量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擅自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更不能选择性使用,否则会加重抗菌药物的抗菌选压作用,导致细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2. 合理用药时间: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整地服用整个疗程,不得中途停药。
即使症状缓解或者消失,也应按时服用。
中途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未被消灭而产生耐药性,同时疾病可能复发。
3. 个体化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量根据细菌的类型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如免疫力低下等,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4. 限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都有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耐药性的风险。
只有在确实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才应该选用,并在使用后进行严密的监测。
5. 拒绝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因此,在感冒、发烧等疾病时,不应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
6. 深度洗手和消毒:细菌主要通过手部传播,因此,定期深度洗手、使用洗手液等消毒用品,可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7. 促进监测和研究:疾病监测和抗菌药物研究是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应加强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并开展相关研究,以便提供更准确的指导信息。
8. 社会宣传与教育:对公众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应该知道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时应配合医生的指导,并了解滥用抗菌药物带来的危害。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及指南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维护抗菌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不仅是医生、患者和医疗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政府与卫生部门也应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监督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规、文件,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
二、参考文件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卫医政发〔2011〕11号)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卫办发〔2012〕82号)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4.《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三、名词定义抗菌药物: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四、内容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根据本单位用药目录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2.将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列为非限制级,依临床需要有处方权的医生均可使用。
3.将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价格比较昂贵、抗菌谱广、对人体微生态影响大的药物列为限制级,应控制使用,需经主治或主治以上的医师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
4.将疗效好、毒副作用很大、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列为特殊级,应严格控制使用,需经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同意签字或专科会诊后方可使用。
5.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级或特殊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心肺复苏存活后感染患者;④器官移植术后感染患者;⑤脏器穿孔者;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病感染者;⑧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⑨多发性创作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2)免疫状态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化学或放射疗法;③WBC<1×10^9/L;④艾滋病患者;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病原体特征选择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种类、药敏试验和临床表现,选择对靶标病原体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2.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方案:根据国家、地区或医院的指南和方案,遵循规定的抗菌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和疗程,以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有效治疗。
3. 确认感染证据: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先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存在细菌感染,以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抗菌药物滥用。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和肾功能等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 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较高,应该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应当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除非有明确的临床指征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6. 每日抗菌药物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抗菌药物疗效,根据临床情况调整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时间无效使用。
7. 教育患者: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醒他们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
总结起来,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可归纳为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定感染证据、个体化治疗、限制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每日抗菌药物评估和教育患者等六个方面。
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减少滥用和防止抗菌药物抗药性的发展。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一类能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染疾病。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耐药现象,给人类健康和全球卫生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
其次,应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方案用药。
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方案来进行,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更不能提前停药。
抗菌药物常用于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一般需要连续用药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杀灭菌株。
如果药物过早停用或用药不规范,容易导致感染细菌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
再次,不可滥用抗菌药物。
在患者感染聚甲硫铵、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疾病时,应该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正常细菌菌群失调,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甚至引起二重感染。
此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应重视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抗菌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比如,儿童和老年人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应减少药物的剂量和频次。
最后,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一些抗菌药物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一定负担,应定期检查相关器官功能,避免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另外,抗菌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药疹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要及时就医。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必然选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生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严禁滥用和不当使用。
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更好地治疗感染疾病,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保障人类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的指南:全面学习理解
▪ 初始诊断评估 ▪ 液体复苏 ▪ 抗生素开始时间 ▪ 正确外科干预 ▪ 微生物学评价的意义 ▪ 分层次的方案 ▪ 剂量和疗程 ▪ OPAT或口服序贯 ▪ 治疗失败
▪ 非ICU住院患者
– 呼吸喹诺酮类(强烈推荐,证据级别I级) – ß-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强烈推荐,证据级别I级)
▪ ICU住院患者
– ß-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证据级别II级)或+大环内酯类 (证据级别I级)
– 特殊情况: • 假单胞菌感染:抗肺炎链球菌、抗假单胞菌ß-内酰 胺类+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 或上述ß-内酰胺类+氨基糖苷和阿奇霉素 • 或上述ß-内酰胺类+氨基糖苷和抗肺炎链球菌的氟喹 诺酮类(中等推荐,证据级别III级) • CA-MRSA*感染,+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中等推荐, 证据级别III级)
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 陈旭岩
内容提要
▪ 社区获得性肺炎 ▪ 腹腔感染 ▪ 肝胆外科感染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尿路感染 ▪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
肺炎严重度评分(PSI)
[NEMJ 1997;336:243-250]
▪ 男性 Age;女性 -10;护理院 10; ▪ 伴随疾病:肿瘤 30;肝 20;充血性心衰 10;脑血
CAP门诊患者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007 ATS/IDSA CAP指南
▪ 既往健康,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危险
– 大环内酯类 – 多西环素
▪ 存在合并症 (心、肺、肝或肾病;酗酒,肿瘤, 糖尿病,过去3月内使用过抗生素)
– 氟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 – β-内酰胺类(大剂量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
预测腹腔内感染控制失败的临床因素
• 初始干预延迟( > 24小时) • 病情严重(APACHE II 评分≥ 15) • 高龄 • 基础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 • 低白蛋白水平 • 营养状况差 • 腹腔累及的程度或弥漫性腹膜炎 • 不能充分清创或引流 • 恶性肿瘤
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
▪ 感染发生于社区,如化脓性阑尾炎,结肠憩室穿孔 ▪ 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较少耐药 ▪ 多为轻中度腹腔感染 ▪ 如有脏器功能不全、免疫抑制的病人则归为重度腹
1.9%
肺炎支原体与其他 致病原的混合感染
}1.0%
2.9%
1.0% 1.0% 1.0%
未检出致病原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衣原体 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支原体 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嗜肺军团菌
肺炎链球菌 嗜肺军团菌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
三姐妹三兄弟
刘又宁,赵铁梅, 姚婉贞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7-30
腔感染
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
▪ 多为术后感染,如肠吻合口瘘并腹腔感染 ▪ 可合并休克、脏器功能损害,多为重度腹腔感染 ▪ 可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球菌或条件致病菌,多为
管病 10;肾病 10 ▪ 重要体征异常:意识障碍 20;RR≥30 20;收缩压<
90 20;体温< 35或>40 15;HR ≥125 10 ▪ 实验室异常:BUN>=11 20;Na<130 20;Glu>=250
10;Htc<30% 10; ▪ 影像学异常:胸膜渗出 10 ▪ 氧合参数:PH<7.35 30;PaO2<60 10;SaO2<90%
孢曲松,头孢泊肟,头孢呋辛;特定病人厄他培南+ 新型大环内酯类或多西环素
▪ 高耐药肺炎链球菌流行区域(>25%)
– 按照存在合并症的住院患者进行治疗
Mandell LA,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7;44(suppl 2):S27-S72.
CAP住院患者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007 ATS/IDSA CAP指南
Mandell LA,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44:S27-S72
腹腔感染
These guidelines make therapeutic recommend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severity of infection, which is
10; – 1级:年龄<50,无伴随疾病,无生命体征异常; – 2级:<=70;3级:71-90;4级:91-130;5级
:>130
CURB 65 index [Thorax 2001;56:296-301]
▪ Age >= 65 ▪ RR>=30 ▪ 舒张压<=60 ▪ BUN>7 ▪ 意识障碍
CAP致病原构成
肺炎链球菌 肺炎衣原体
病毒 肺炎支原体 嗜肺军团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肠杆菌科 鹦鹉热衣原体 Q热立克次体
金葡菌 卡他莫拉菌
其他
0
5
10
15
20
25
30
Data from 26 prospective studies (5961 adults)Hale Waihona Puke from 10 countries.
* Data from six studies Woodhead, MA (1998)
– 0个,死亡率~1% – 1 ~ 2个,8%; – 3 ~4个,30%
收入ICU—SCAP诊断标准
次要标准( ≥3条) ▪ 呼吸频率≥30次/分 ▪ PaO2/FiO2比值≤250 ▪ 多肺叶浸润 ▪ 意识障碍/定向力差 ▪ 氮质血症(Bun水平≥20mg/dL) ▪ 白细胞减少 (WBC<4000/mm3) ▪ 血小板降低 (BPC<100,000/mm3) ▪ 低体温(T<36°C) ▪ 低血压:需要强力液体复苏 主要标准(1条) ▪ 有创机械通气 ▪ 脓毒症休克需要血管活性药
CAP致病原构成
1% 4% 3% 2% 7% 3% 1% 2%
12%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金葡菌
GNB
其他致病菌
支原体
衣原体
65%
嗜肺军团菌
病毒
不明
中国CAP致病原的构成情况
北京地区103例成人CAP的致病原构成情况
MP 17.5%
SP 7.8%
HI 7.8%
KP 6.8%
8.7%
???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