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考点归纳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协同作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学习要点: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药物配伍之——配伍与疗效的变化(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配伍之——配伍与疗效的变化(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药物及制剂品种迅速增加,并且联合⽤药的机会越来越多。

联合⽤药不但在体外可产⽣变化,有些药物在体内也发⽣相互作⽤⽽影响作⽤和疗效。

相互作⽤主要是指药物联合使⽤后在机体内相互影响使疗效发⽣了变化。

相互作⽤不但在药物之间⽽且与内源性物质及⾷物之间亦会发⽣。

相互作⽤不⼀定同时应⽤中,⽽可能发⽣于⼀种药应⽤后的⼀个时间内。

引起药物相互作⽤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①胃肠道内或机体内药物间物理化学反应;②药物动⼒学⽅⾯:影响药物吸收过程;影响药物分布过程;影响药物代谢过程;影响药排泄过程。

③影响药物在受体上的作⽤等。

药物在相互作⽤中能使其⼀种或⼆种的作⽤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副作⽤、毒性等有所改变。

影响药物的作⽤主要有⼆个⽅⾯;⼀⽅⾯协同作⽤:即两种药物合并使⽤能使药物作⽤增加。

协同作⽤⼜可分为相加作⽤和增强作⽤。

相加作⽤为两药物作⽤等于两药作⽤这⽣。

增强作⽤现为⼤于两药作⽤之和。

如氯丙嗪能延长和加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如巴⽐妥类)和镇痛剂的作⽤。

当合并⽤药时这些药只需常⽤剂量的1/4到1/2.增强作⽤不能认为都是有利的,如巴⽐妥类药物同时使⽤,使作⽤减弱或消失。

如缩瞳剂⽑果芸⾹碱与抗胆碱药阿托品的并⽤。

如吗啡与阿托品使⽤于治疗胃溃疡绞痛,胆绞痛等内脏绞痛,这此当然不是配伍禁忌。

药物的协同作⽤与拮抗作⽤不单纯性发⽣在治疗作⽤上,⽽且在毒副作⽤上也同样存在。

(⼀)胃肠道、机体内药物间的物理化学反应药物在胃肠道、机体内有时产⽣物理化学反应。

⼀⾦属解毒剂能与某此⾦属离⼦形成络合物。

如依地酸钙钠、盐酸半胱酸、⼆巯基丙醇、⼆巯丙磺酸、P盐酸酶胺等为铅、砷、汞、锑等⾦属离⼦解毒剂它与这些⾦属离⼦络合物、环状化合物等。

此外美蓝是利⽤氧化还原反应起解毒作⽤。

这些药物同样可与其它⼀些治疗⽤⾦属离⼦或药物产⽣物理化学反应起⽽药物治疗。

在胃肠道中药物药物之间产⽣物理化学反影响吸收。

如络合物、;复合物或幅地吸附等原因。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考点1:概述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1)期望所配伍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在临床上已达到了增强疗效的目的。

(2)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配伍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对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配伍其他药物。

2.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理化性质,合理设计处方,预先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医疗及生产质量事故的发生。

考点2:配伍变化的类型1.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时,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医疗的要求,常见的配伍变化有:(1)析出沉淀或分层。

某些溶剂性质不同的制剂相互配合使用时,常因药物在混合后的溶液体系中的溶解度较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酊剂、醑剂等是以乙醇为溶剂的,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使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析出沉淀。

(2)潮解、液化和结块。

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下降而吸湿;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散剂、颗粒剂由于药物吸湿后又逐渐干燥而结块。

结块表明制剂变质,可能导致药物分解失效。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

乳剂、混悬剂中分散相的粒径可因与其他药物配伍,医学教的网站.也可因久贮而粒径变粗,或分散相聚结或凝聚而分层或析出,导致使用不便或分剂量不均匀,甚至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是指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应该注意的相互作用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1. 互相协同作用: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以增强彼此的疗效,如磺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可以增强抗菌效果;利尿剂与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强降压效果等。

2. 相互拮抗作用: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会相互拮抗,减弱疗效,如β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会相互拮抗效果。

3. 副作用相加: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副作用相加的效果,如镇静剂与酒精同时使用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4. 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相互影响彼此的代谢、吸收、分布、排泄等过程,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

5. 药物相容性: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不相容现象,如某些药物与溶液混合会产生沉淀或变色等现象。

总之,药物配伍应根据药物的特性、作用机制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要点三p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要点三p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一药物的配伍变化和配伍禁忌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1协同作用2提高疗效;延缓耐药性: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3拮抗作用克服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吗啡与阿托品配伍;4预防或治疗合并症..2.药物配伍变化和配伍禁忌药物的配伍变化;一般指在药品生产或临床用药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或联合使用出现的物理、化学和药理学方面各种各样的变化..药物在配伍使用时;若发生不利于质量或治疗的变化则称配伍禁忌..二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药物配伍变化可大致分为物理、化学和药理学的配伍变化..1.物理学的配伍变化物理配伍变化属于外观变化;如果条件改变还可能恢复制剂的原来形式..1溶解度改变2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3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2.化学的配伍变化化学的配伍变化系指药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液; ;10厘米;⑦药品与非药品、外用药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分库存放;⑧特殊管理的药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储存;⑨拆除外包装的零货药品应当集中存放;⑩储存药品的货架、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破损和杂物堆放;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储存作业区;储存作业区内的人员不得有影响药品质量和安全的行为;药品储存作业区内不得存放与储存管理无关的物品..2.药品养护①指导和督促储存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与作业;②检查并改善储存条件、防护措施、卫生环境;③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有效监测、调控;④按照养护计划对库存药品的外观、包装等质量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养护记录;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应当进行重点养护;⑤发现有问题的药品应当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和记录;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处理;⑥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当按其特性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养护并记录;所采取的养护方法不得对药品造成污染;⑦定期汇总、分析养护信息..第三节药学专业知识一、执业药师与药学专业知识二、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三、药剂学专业知识药剂学pharmaceutics系指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药剂学的研究内容有: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一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基本理论的研究。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全国注册药师的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知识点解析

全国注册药师的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知识点解析

全国注册药师的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知识点解析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是药师职责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掌握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知识,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对全国注册药师所需了解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知识进行解析。

一、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以产生一些相互作用,导致药效的增强、减弱或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药师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知识点:1. 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导致药效的改变。

例如,抗凝血药与抗生素的联用可能导致抗凝血效果增强,增加出血的风险。

2. 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食物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改变药效。

例如,某些水果中的某种成分可能干扰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3. 药物与疾病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特定疾病状态下可能会产生不合适的效果,或者与某些疾病的治疗产生相互作用。

药师需要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以便根据疾病状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二、药物配伍药物配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同一药品中同时存在的情况。

药师需要根据药物的配伍性质,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几个关于药物配伍的知识点:1.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容性,可以在同一容器中配伍使用,而某些药物则不宜在一起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引发反应。

药师需要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以正确进行药物的配伍。

2. 药物配伍的稳定性:部分药物在配伍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药物降解或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力和安全性。

药师需要了解不同药物的配伍稳定性,以确保药物在配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药物配伍的途径:药物的配伍方式通常有静脉配伍、口服配伍等不同途径。

药师需要了解不同药物在不同途径下的配伍特点,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一、概述(一)目的与要求近年来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偏重于讨论体内的相互影响,这当然是重要一方面。

但在药剂的应用和产生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成分配伍不当而造成严重的制品质量事故,因此有必要讨论药物及制剂要配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本章的内容将包括一些药物成分在制剂、贮存以及应用过程多方面的相互影响,以及合理解决的办法。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大致分为疗效学配伍的变化与物理学配伍变化。

1.疗效的配伍变化药物合并使用后,在机体内一种药物对中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或受体作用产生影响,而使其药理作用性质和强度、副作用、毒性等有所改变。

药物的这些盯互作用有些用利于治疗,如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氨嘧啶合并使用,疗效显著加强。

而有些则少利于治疗,如异烟肼与麻黄碱或阿托品合并应用使用使副作用加强。

药物配伍后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不利于治疗者属于疗效的配伍禁忌。

2.物理化学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产生物理化学下的改变,如物理状态,溶解性能、物理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的变化,这样也可必然影响其作用和疗效。

物理变化学变化还可再分为物理的化学的配伍变化。

(1)物理配伍变化:药物配伍时发生了物理性质的改变,如果得不到符合要求的制剂则属于禁忌。

例如含树脂的醇性制剂在水性制剂中析出树脂,含共熔成分多的制剂失掉干燥均匀的结聚状态。

吸时性较强的固体粉末(如活性炭、白掏土等)与剂量较小的生物碱盐物配伍时,能因后者被吸附而在机体中不完全释放。

微晶的药物(如醋酸可的松)在水溶液中由于某些物质的溶解能逐渐使之聚结成大晶型等。

物理配伍变化一般属于外观上的变化,如果条件改变还可能恢复制剂的原来形式。

(2)化学配伍变化:是指药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化而失效。

化学作用的产生一般表现在产生沉淀、变、润湿或液化、产生气体、爆炸或燃烧等现象上,但亦有许多药物的分解、取代、聚合、加成等化学难以从外观看出来。

应注意并不应把有意进行的化学反应看做是配伍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乳剂、混悬剂中分散相的粒径可因与其他药物配伍,也可能因久贮而粒径变粗,或分散相聚结或凝聚而分层或析出。

导致使用不便或分剂量不均,甚至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复分解、缩合、聚合等反应所产生。

反应的后果可以观察到变色、混浊、沉淀、产气和发生爆炸等,另外疗效改变、产生毒副作用等观察不到的情况更应引起注意。

1.变色药物制剂配伍引起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可产生有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

易氧化药物与pH值较高的药物配伍时,容易变色,这在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中较为常见。

例如维生素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

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逐渐变成粉红至紫色。

含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颜色变深。

此外,变色现象也可发生在某些固体制剂的配伍,如碳酸氢钠或氧化镁粉末能使大黄粉末变为粉红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色,这种变色现象在光照射、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2.混浊和沉淀液体剂型配伍应用时,若配伍不当,可能发生混浊或沉淀。

(1)pH改变产生沉淀:由难溶性碱或难溶性酸制成的可溶性盐,它们的水溶液常因pH值的改变而析出沉淀,如水杨酸钠或苯巴比妥钠的水溶液遇酸或酸性药物后,会析出水杨酸或巴比妥酸。

生物碱可溶性盐的水溶液遇碱或碱性药物后,则会析出难溶性碱的沉淀。

(2)水解产生沉淀:如苯巴比妥钠溶液因水解反应能产生无效的苯乙基乙酰脲沉淀。

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锌沉淀。

故硫酸锌滴眼剂中,常加入少量硼酸使溶液呈弱酸性,以防止硫酸锌水解。

(3)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溴化钾或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

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溶液中能产生难溶性沉淀。

(4)复分解产生沉淀:无机药物之间可由复分解而产生沉淀。

如硫酸镁溶液遇可溶性钙盐、碳酸氢钠或某些碱性较强的溶液时,均能产生沉淀。

又如硝酸银遇含氯化物的水溶液时即产生沉淀。

3.产气药物配伍时,偶尔会遇到产气的现象。

如溴化铵、氯化铵或乌洛托品与强碱性药物配伍,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时,可分解产生氨气。

乌洛托品与酸类或酸性药物配伍能分解产生甲醛。

有些药物配伍后产生气体属于正常现象。

如含漱用的复方硼酸钠溶液、碱性芳香溶液,在配制时产生二氧化碳是正常的。

又如泡腾散剂、泡腾片在服用时,却是利用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4.分解破坏、疗效下降许多药物在固体状态或溶液中加入一定的稳定剂时,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但当与一些药物制剂配伍后,原来的条件如pH、离子强度、溶剂等发生变化而变得不稳定。

如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混合制成溶液时,B12的效价显著降低。

乳酸环丙沙星与甲硝唑混合不久,甲硝唑浓度降为90%。

又如红霉素乳糖酸盐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合(pH为4.5)6小时效价降低约12%,如与一些药物配合后pH下降至4.0左右,则6小时会失效50%以上(25℃)。

这种情况往往肉眼观察不到,带来的危害更严重,所以更应引起注意。

5.发生爆炸大多数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时引起。

如以下药物混合研磨时,可能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等。

又如碘与白降汞混合研磨能产生碘化氮,如有乙醇存在可引起爆炸。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药理的配伍变化是指药物配伍使用后,它们的体内过程相互影响,造成药理作用的性质、强度、副作用、毒性等的变化。

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或药物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在药理学知识中加以阐述。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一)概述由于心血管、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需要,注射药物联合应用的机会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广,情况极为复杂。

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既要保持各种药物的有效稳定,又要防止因配伍发生理化和药理的配伍禁忌,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

(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1.溶剂组成改变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时,由于溶剂改变而使药物析出。

如安定注射液含40%丙二醇、10%乙醇,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或0.167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容易析出沉淀。

2.pH值改变注射液的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

许多有机碱在水中难溶需制成强酸盐,如氯丙嗪加盐酸制成盐酸氯丙嗪在水中易溶,但当加入碱性注射液于氯丙嗪溶液中则又会析出氯丙嗪。

许多有机酸类(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在水中难溶,需要加制成强碱盐才能配成溶液,这类注射液与其他酸性注射液配伍后,由于混合液的pH降低,往往容易产生沉淀,如新生霉素与5%葡萄糖或pH低于6的输液配伍时可能出现沉淀。

其他如偏酸性的诺氟沙星与偏碱性的氨苄青霉素钠一经混合,立即出现沉淀,这都是由于pH值改变之故。

一般而言,凡二者的pH值差距越大,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pH变化也可引起变色,例如磺胺嘧啶钠、谷氨酸钠(钾)、氨茶碱等碱性较强的注射液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变色。

输液本身的pH是影响混合后pH的主要因素。

各种输液都规定不同的pH范围,而且所规定的pH范围比较大。

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如其pH为3.2则与某些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时,引起降解失效的程度较大。

如青霉素G在混合后pH为4.5的溶液中4h损失10%;而在pH3.6时,1h即损失10%,4h损失40%。

pH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极大,pH相差一个单位则[H+]相差10倍。

5%葡萄糖注射液的pH范围为3.2~5.5之间,可见[H+]最高的制剂与[H+]最低的制剂之间,[H+]相差约200倍。

很多药物在这么大的pH范围中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因此,不但要注意制剂的pH而且要注意其范围。

3.缓冲容量对于一些加入缓冲剂的注射液,药液混合后的pH值是由注射液中所含成分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缓冲剂抵抗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

含有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醋酸根的输液,有一定缓冲容量。

但某些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溶液中也会出现沉淀。

如5%硫喷妥钠1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l)中不发生变化,但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则会析出沉淀。

4.离子作用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水解反应。

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的水解,氨苄青霉素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输液中4小时后损失20%。

5.直接反应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的一种成分反应。

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由于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

头孢类抗生素遇Ca2+、Mg2+等离子会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或镁的沉淀。

羧苄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混合于输液中或分别滴注,都可明显降低庆大霉素的血药浓度。

6.盐析作用两性霉素B注射液为胶体分散系统,只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大量电解质的输液中则能被电解质盐析出来,以致胶体粒子凝聚而产生沉淀。

7.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响到浓度,药物在一定浓度下才出现沉淀。

如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在等渗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当浓度各为100mg/L时,未观察到变化。

当浓度为300mg/L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与200mg/L重酒石酸间羟胺混合时则出现沉淀。

另外多数药物在溶液中降解属于一级反应速度过程,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如氨苄青霉素钠1g、2g与5g室温时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降解速度为5g>2g>1g。

8.混合的顺序药物制剂配伍时混合次序极为重要,有些药物配伍时产生沉淀的现象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

如1g氨茶碱与300mg烟酸配合,先将氨茶碱用输液稀释至1000ml,再慢慢加入烟酸可得澄明溶液,若两种药物先混合再稀释则会析出沉淀。

又如氯霉素注射液(12.5%)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每2ml含氯霉素250mg。

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仅0.25%。

若将2ml氯霉素注射液先以100ml输液稀释后,再与维生素C、氨茶碱等注射液混合,不至于产生沉淀,如混合次序相反,则会形成沉淀且在短时间内不易重新溶解。

在药物制剂配伍时应坚持先稀释后混合,逐步提高浓度的原则。

9.反应时间许多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很慢,个别注射液混合几小时才出现沉淀,所以在短时间内使用是完全可以的。

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混合后,约在2小时左右出现沉淀。

因此注射液与输液的配伍应先做试验,如在数小时内无沉淀并不影响药效,应将时间记录通知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输完。

如需要输入的量较大时,可以分次输入,每次新配。

10.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有些药物制备注射液时需在安瓿内填充惰性气体,以防止药物被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