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朴素美1
论朴素美1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
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引言 (1)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2 朴素美的内涵 (2)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总结 (9)参考文献 (10)引言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
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
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
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2 朴素美的内涵古人曾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张海明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朴素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对朴素之哲学思想渊源及具体表现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归纳,并对有关朴素的某些误解作了澄清,指出朴素既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同时也可以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巧,两种朴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总页数】9页(P38-46)
【作者】张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中国美学史上审美直觉理论的发展轨迹 [J], 唐虹
2.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试论克罗齐学说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J], 张敏
3.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形态之本源说——读劳承万《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J], 吴高泉;黄华军
4.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气”及其美学意义 [J], 蔡育曙
5.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又一次交锋——“实践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黄健云;张玉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朴素美 (4)1.1朴素美的由来 (4)1.2 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 (5)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 (5)2.1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 (5)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 (6)2.3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 (7)2.4李贽:提倡简朴质直之美 (8)2.5阿炳:音乐情真意切之美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朴素美显示出质朴无华、淡雅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美学思想朴素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平淡Abstract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shows its simple,plain and eleg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s not only a basic living principle but an acceptable belief of aesthetics. What's called the utmost qualities of beauty are simplicity and plain,purity and natural.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yles of art forms and an aesthetic pleas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ha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Key words:aesthetic thought simple beauty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flat前言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朴素美阅读及答案参考

朴素美阅读及答案参考朴素美阅读及答案参考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
寓美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2分)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分)【答案】1.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论绘画艺术中的朴素美

论绘画艺术中的朴素美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和观念的艺术形式。
在绘画艺术中,有很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法,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而在这些不同的风格中,朴素美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
那么,什么是朴素美呢?朴素美在绘画艺术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本文将探讨绘画艺术中的朴素美,以及朴素美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谈谈朴素美的概念。
朴素美指的是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它并不需要复杂的表现手法或夸张的色彩来吸引人的眼球,而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和纯粹的情感来触动人的心灵。
在绘画艺术中,朴素美通常被表现为简洁而真挚的画面,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装饰,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朴素美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线条的运用。
线条是构成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用来描绘物体的外形和轮廓,同时也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
在朴素美的绘画作品中,线条通常非常简洁而生动,没有过多的繁复和修饰,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画面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简洁而富有力量的线条常常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而真实的美。
除了线条,色彩在朴素美的绘画作品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朴素美的绘画作品中,色彩通常是简洁而自然的,没有过多的艳丽和夸张,却能够给人以宁静而舒适的感受。
这种质朴的色彩常常会让人联想起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一种回归自然、感悟生活的体验。
通过简单而真实的色彩表现,艺术家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获得更为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朴素美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朴素美的理解和感悟。
但不管是哪种具体的表现方式,朴素美的绘画作品通常都会给人一种安静、纯粹和真实的感受,它可以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净土,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可以说朴素美在绘画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会追求朴素美,因为它可以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参考题目三、文学理论部分论艺术真实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
论审美变形14。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
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
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
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
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
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
《故事新编》研究6。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
朴素美阅读附答案参考

朴素美阅读附答案参考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幺,为什幺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
寓美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2分)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分)【答案】。
朴素的美作文500字

朴素的美作文500字朴素的美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忽略了。
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追逐世俗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那些朴素而平凡的美。
事实上,正是这些朴素的美给予我们生活的意义和温暖。
朴素的美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握手,一次眼神交流。
这些细微的举动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尊重,传递出一种情感的温暖。
每当我疲惫不堪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慈祥的老人给我一个微笑,我感到心情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
这种朴素的美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只需要真诚的心和微笑就足够了。
朴素的美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片绿叶,一朵小花,一只随风翩翩起舞的蝴蝶。
它们虽然平凡,但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片绿叶可以是生命的希望,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小花可以是爱的象征,它散发着香气,吸引着蜜蜂和蝴蝶;一只蝴蝶的翩翩起舞可以是自由的象征,它没有固定的航线,可以随心所欲地飞翔。
这些朴素的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给予人们一种无尽的安慰和放松。
朴素的美还可以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一杯红茶,一口香甜的水果。
在我们日常生活忙碌的时候,这些简单的食物给予我们能量和满足感。
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可以让我们暖心,滋补身体;一杯红茶可以让我们放松,舒解压力;一个甜蜜的水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这些朴素的美无处不在,当我们细细品味时,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感受。
朴素的美在生活中常常被忽略,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让我们懂得关心他人,敞开心扉;它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平静内心;它让我们珍惜生活的每个瞬间,明白生活的真谛。
所以,让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去感受身边的朴素的美,让它给予我们生活的意义和温暖。
无论是微笑、绿叶、面条,还是一切细微的事物,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
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引言 (1)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2 朴素美的内涵 (2)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总结 (9)参考文献 (10)引言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
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
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
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2 朴素美的内涵古人曾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
有力论证了朴素是最原始的风格,它反映了原始人的自然本质和美学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朴素的风格,往往能引起人们对于古代的怀念,渴望返朴归真,摒除世俗的纷扰和影响,憧憬着美好的理想社会。
可见朴素不仅是外表上的无华斟文,更重要的是内心中的朴实、质木。
陶诗外表冲淡,正是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4](P175)的心境的寄托。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率直。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5](P38),这正是司空图对朴素的写照。
钟嵘《诗品》阐述了“直寻”的朴素观。
如他称“曹公古直”[6](P362),其诗不假雕饰、古朴质直,显出悲慨之本色。
其情真,其言直,其力率,其述简,其味纯,为朴素之珍品。
朴素在道家的哲学思想中,也渗透着极为深厚的审美内涵。
老子认为未加雕饰的朴素语言才是美的。
提倡“不美”之美,即“朴素”美。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指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7](P82)。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余新安先生把“朴素”看成是不假雕琢的自然美。
可见,朴素的风格,是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不饰雕琢地反映生活的本色,它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也不用或少用各种修辞手段,力求自然、平易、生动,宛若清水出芙蓉,具有清新朴实的艺术魅力。
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他们都认为“朴素乃从华丽中来”,这是经验的结晶。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8](P6)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9](P150)艾青把朴素看成是对词藻奢侈的摒弃,是脱去了华丽外衣健康袒露;是挣脱了形式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技巧的宽阔的笑等等,都可谓经验之谈。
当然,语言朴素不等于没有文采,它的文采美在妙语天成之中,是一种纯净的自然美。
老舍先生认为露出语言的裸体美,指的就是此种含意。
①据席勒看来,素朴是天才,包括艺术天才在内的永远必要的条件。
每个真正的天才,都必须是素朴的,否则他就不是天才。
天才的素朴就是艺术形象的力量和内在必然性的条件的完美自然的结合。
②综前辈之所见,笔者认为,“朴素”应是无雕琢之痕,极为自然而亲切,无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景真情挚,栩栩如生,耐人寻味,且具艺术感染力。
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就绘画而言,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
中国画的画面上常常留有一块空白,山水画的天和水也往往不着颜色,留出空白以使虚实相生,使人仍然产生有水有天之感。
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
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能够把所画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气真实地表现出来。
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
此外,中国的山水画中还有三远的处理方法,即高远、平远、深远在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这种画法也和西洋画的透视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的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如唐代山水画家王维作画《江干雪霁图》[10](P95),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独具神韵,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
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代画家恽南田有句名言“:有笔有墨谓之画”[11](P26)。
我国的美术鉴赏家们经常以笔墨如何来评论画的优劣。
墨之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
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审美趣味。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以画竹著称,他画的竹是通过异常简练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洒脱。
其《墨竹图》[12](P194-195)视为典型代表。
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重视与运用,是创造朴素美的重大实践。
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
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具而神生”[13](P206)。
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
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一。
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
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紧紧抓住对象的精神实质,虽然所使用的只是朴素单纯的墨色,利用的只是墨的点染、线条等,也仍然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所以,画家是不间断地观察,研究所画的对象,把握它的神态气质,做到画马要“胸有全马”,画竹要“胸有成竹”。
我国早在4 世纪产生的这种“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颇类似于后来黑格尔美学理论的“意蕴”说。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学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14](P25)黑格尔所说的“意蕴”和我国古代美学理论家所提倡的“神”就其所指的内在的生气、灵魂和精神而言,是有其共同性的,意蕴与外在形状的关系也就是神与形的关系。
黑格尔还特别强调内容决定形式,他说:“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
⋯⋯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
”[14](P93)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在我国古代也曾有人提出过,例如比黑格尔早两百年的我国17 世纪哲学家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就曾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
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15](P44)明确提出“诗以立意为主”的主张。
以上各家之说,都要求艺术家必须以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来对待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而真挚和朴素则是须臾不可离的。
真理本身就是最朴素的,朴素美则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上文论及的中国画的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
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
这正如黑格尔所论述的“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14](P24)。
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如果说,朴素美在绘画中是指与追求表面形式的花俏艳丽对立,那么在文学中,特别是诗歌里则是与矫揉造作、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
诗歌的朴素美是以能够运用朴素精炼的语言放映出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为条件的。
只有这样的诗才能使它的读者感到真实、亲切,产生通感和共鸣,收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是我国古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创作出来的。
这些诗,意境优美,闪耀着朴素美的光辉,显示了我们的先人善于以朴素的画面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的才能。
这种以朴素为美的诗歌创作传统,得到不断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的精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朴素与华丽的文学风格对比作过辩证论述。
如《明诗》云:“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16](P67)《章表》云:“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17](P408)《程器》云“:近代辞人,务华弃实。
”[17](P718)《定势》云:“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
”[17](P531)系统地论述了在文风上则抑华扬实,追求朴素美。
阐发出其朴素美的辩证法思想,予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司空图的《诗品》把具有朴素冲淡美的诗歌列为第二品,其评语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5](P5- 6)苏东坡也很重视诗的朴素美,他曾在《与苏辙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质而实文,癯而实腴,发纤微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
”高度地概括了朴素的美学内涵。
近代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对诗的朴素美也有很好的见解,其《人间词话》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人能于诗词中不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