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ICD概述

合集下载

国际疾病分类ICD

国际疾病分类ICD
1
2.2 前4位编码为ICD-10亚目码。4位亚目 码是3位码的亚分类,同样具有统计分类意 义,例如:急性阑尾炎伴腹膜脓肿 K35.1。
1
2.3 第5-6位数为扩展码。 5位代码为细目编码。ICD-10细目码是选择性使
用的编码,出现在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 缔组织疾病)、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 某些其他后果)、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中。为避免条目过多,本标准仅在第十九章中表 示开放性或闭合性的细目编码使用。即第十九章 的5位代码具有特定意义,其他章节5位代码没有 特定意义。 医疗机构疾病分类编码应当到6位数,每一个编码 代表一个具体的疾病,例如:原发性单侧髋关节 病 M16.101。
1
四、ICD-10的内容

编码
章节名称
第1章 A00-B99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2章 C00-D48 肿瘤
第3章 D50-D89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 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
第4章 E00-E9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第5章 F00-F99 精神和行为障碍
第6章 G00-G99 神经系统疾病
他后果 第20章 V01-Y98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第21章 Z00-Z99 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
接触的因素 第22章 U00-U99 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
1
五、分类原则与编码方法
1、分类原则 采用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临床表现、
病理为轴心的基本原则。
1
2、编码形式 采用“字母数字编码”形式的3位代码、
1
4.3最后分类章
第十八章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 所见,不可归类于他处者; 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 的因素。 当有明确的病因或其他疾病情况时,它们的 编码只作为附加编码。

国际疾病分类1ICD简介

国际疾病分类1ICD简介

国际疾病分类是以首先满足统计需要为前提的国际分类 属于国际标准统计分类名称 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以及宏观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特征
2024/3/3
-6-
命名与分类的关系
分类法 命名法细 分类完整 命名不完整 分类全面统计 命名局部研究
命名法确保分类法的科学性,分类法促进命名法的准确性。 在命名法尚未完成的时期,分类法将长期替代命名法作为 描述和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统计依据。
医院管理
• 流行病学调查:现场、临床、环境
• 其它:健康预测、卫生经济、医保…
2024/3/3
- 31 -
ICD的统计特点
分类原则的一贯性 分类结构的灵活性 编码容量的扩展性 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024/3/3
- 32 -
1.4.1 分类原则的一贯性
分类轴心可变,但强调 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及其 他轴心为辅的原则不变;
两个缩写
IC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2024/3/3
-1-
主要内容
ICD-10
1、ICD简介
2、ICD-10简介及使用
疾 3、三卷书的结构及使用
病 分
4、疾病分类基础 (以下见第2-4部分)
ICD-10的精神和 行为障碍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牙科和口腔学 分册,第三版(ICD-DA)
国际疾病分类神经学分册 第二版(ICD-NA-2)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 分类,儿童及青年版 (ICF-CY)
图1.1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网示意图

国际疾病分类(ICD)简介与应用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ICD)简介与应用原则

五、(ICD-10 ) 中的专业术语和符号与缩略语
● 在ICD-10中,每个疾病至少有3位数编码,术语称: ■ 类目(3位数,国际统一编码) ■ 亚目(4位数,国际统一编码) ■ 细目(5位数,可根据医院专科特点扩编码) ● 如: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10) 类目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有昏迷 (E10.0) 亚目 伴有高渗性昏迷 (E10.01)细目 伴有低血糖性昏迷 (E10.02)细目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耳和乳突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ICD-10编码范围 A00-B99 C00-D48 D50-D89 E00-E88 F00-F99 F00-F99 H00-H59 H30-H95 I00-I99 J00-J98
ICD-10 各章内容与编码范围
章节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 ICD-10编码结构由英文字母加数字的方法表 示一个疾病或一组疾病(即字母数字编码)。
ICD-10 各章内容与编码范围
章节
类名称
第一章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二章 肿瘤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血液, 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 内分泌, 营养和代谢疾病 精神和行为障碍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七章 眼和附器疾病
ICD-10编码范围
K00-K92 L00-L99 M00-M99 N00-N98 O00-O99 P00-P96 Q00-Q99
R00-R99
S00-T98 V01-Y98 Z00-Z99
疾病分类法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部 位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把同类疾病分在一起使其成 为一个有序的组合。
国际疾病分类(ICD) 简介及应用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简称WHO)制定的一套用于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统计和分类的标准。

ICD的管理规定为各国的卫生机构提供了基准,使得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工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准确而一致的进行。

一、ICD的历史及发展ICD最早于1893年由法国实施,最初只包括了一小部分疾病分类,而且只用于统计死亡率。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的成立,ICD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从那时起,ICD不断进行修订和更新,以跟上医学领域的发展和疾病模式的变化。

二、ICD的结构和编码ICD的最新版本是第十版,简称ICD-10。

它由多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包含了特定类别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

每个类别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以便于统计和诊断记录。

这些编码由数字和英文字母的组合组成,例如"J12"代表急性支气管炎,"C50"代表乳腺癌等。

三、ICD的应用领域ICD广泛应用于医疗保险、医院管理、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监测和卫生政策制定等领域。

医疗保险机构使用ICD编码来决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确定保险的支付范围。

医院管理方面,ICD的使用可以帮助医院进行疾病统计、资源管理和患者流程优化。

流行病学领域则利用ICD对疾病进行分类和比较,以便于研究和抗疫策略的制定。

疾病监测机构通过ICD编码来记录病例数据,以便追踪疾病的传播和趋势。

卫生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ICD的统计数据来评估卫生系统的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和资源分配计划。

四、ICD的版本更新和管理规定ICD的版本更新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并遵循一套严格的管理规定。

每个版本的更新都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评估和审查,以确保新的编码和分类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此外,ICD的管理规定还要求各国卫生机构将最新版本的ICD编码纳入其国家卫生信息系统,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

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国际疾病分类(ICD)是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用于识别和统计各种疾病、病伤、死因和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的代码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用于统计和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从而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

ICD分类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而现代的ICD第十版(ICD-10)于1990年发布。

ICD-10通过对每种疾病、病伤和死因进行编码,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准确记录和统计。

它是一套三位数字和四位数字的代码,具体到更细的疾病和病伤分类。

ICD-10的管理规定包括对疾病编码的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定确保了编码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为了正确地应用ICD-10,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其目的是提高疾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ICD-10的使用要求医疗保健机构在患者的病历记录中准确编码相关的疾病和病伤。

这种编码对于医疗保险结算和医疗费用追溯也非常重要。

此外,许多国家要求医疗机构定期报告ICD-10编码的数据,以便进行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ICD-10的管理规定不仅限于编码的准确性,还包括对编码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医疗机构需要确保负责编码的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ICD-10的编码规则。

此外,监督机制的建立和维护也是管理规定的一部分,以确保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对于医疗从业人员和疾病研究者来说,熟悉和遵守ICD-10的管理规定至关重要。

这能保证疾病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ICD-10的有效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险结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医疗欺诈和误差。

综上所述,国际疾病分类(ICD)及其管理规定在医疗保健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准确地编码和统计各种疾病和病伤,ICD-10为疾病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医疗保险结算提供了基础。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的标准疾病分类系统,用于对疾病、病因、损伤和致死原因进行编码和归类。

ICD编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收集、统计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数据,为医疗机构、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可比较的统计信息,以便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和资源分配。

ICD编码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和修订,已经发展到第十版(ICD-10)。

与早期版本相比,ICD-10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精确和详细的编码选项。

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疾病、病因和致死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和外部因素。

ICD-10编码系统的编码格式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组合,以反映出特定疾病的分类和特征。

ICD-10编码系统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大类(Chapter),共有22个大类,按照疾病的器官系统进行分类,如传染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

每个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子类别。

第二层是疾病组(Category),共有142个疾病组,更加细化了疾病的分类,如白血病、痛风、中风等。

第三层是疾病标签(Code),通过疾病标签可以确定具体的疾病或病因,如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肺炎等。

使用ICD-10编码系统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有助于提高疾病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它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医疗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ICD-10还有助于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追踪和分析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除了疾病分类和编码外,ICD-10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保险公司使用ICD-10编码来确定赔付范围和比例;医疗机构使用ICD-10编码进行医疗费用结算和统计分析;科学研究机构使用ICD-10编码来识别研究对象的健康状态,等等。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目前国际上共同使用的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是国际标准分类,它由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负责进行国际疾病分类的修订、推广和应用工作。

ICD 的目的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地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其中包括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其有关的其他健康问题。

ICD把疾病诊断和其他健康问题的词句转换成字母数字编码,从而易于对数据进行贮存、检索和分析。

国际疾病分类是国际标准,是各国进行卫生信息交流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出版一本《世界卫生年鉴》就是以它为标准收列了各国的死亡原因的统计资料。

国际疾病分类的临床目的和意义1、国内与国际交流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程要求,它的成员国有义务按照ICD的体系和编码报送卫生情报。

我国卫生部每年的卫生统计汇编是按照ICD的分类原则,收集和编辑我国的卫生信息,它包含了大量的医院住院病人信息,是国家卫生状况的反映,也是卫生资源投入,卫生行政管理、决策的依据,甚至对于涉及卫生领域的厂商都是一份珍贵的信息资料。

随着ICD的推广和普及,一些国际会议文章交流、杂志在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2、医院中的医疗、科研与教学在病案首页中有大量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信息,这些信息以ICD 疾病分类编码的形式录入电脑数据库中储存,当临床医生需要有关疾病和手术资料时,病案工作人员就是通过ICD的分类系统进行疾病和手术资料的检索和统计的。

3、医院管理的需要病案中的信息是丰富的,通过疾病分类,可以将信息按不同的用途加以归纳,如:按病种进行检索统计,可了解各病种住院的人数、平均医疗费用、最高或最低医疗费用、平均住院天数、最长或最短的住院天数等,从而进行病种管理。

国际疾病分类ICD

国际疾病分类ICD

一、ICD-10简介
ICD 的发展史 ICD-10 简介及使用 三卷书的结构及使用
1.1 ICD的发展史
三个数字的含义
国际分类家族
国际疾病分类(简称: ICD)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的历史,期间经历了十次修订,从最初仅用于死亡原因 统计发展到涉及所有疾病和死亡原因,包括损伤和中毒 及其外部原因的统计分类。在第十次修订版时又进一步 扩展为“与健康有关的国际分类家族(FIC)”, 这充分体现 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国际分类 标准的认可和重视。
例 S02 颅骨和面骨骨折 S02.0 颅骨穹窿骨折 S02.01 颅骨穹窿开放性骨折
编码排列的一般规律
1. 号码依次从小到大排列,往往把同类 疾病中特异的诊断排在前面(编码小);
2. 使用“残余条目”来安排同类情况中 的
“其他特指”及“未特指”,以确保 所有
需要编码的疾病、损伤中毒及非疾病 理由都能够被包括在编码中。
这种惯例同时用于类目表和字母 顺序索引。
例 第三卷: 爱泼斯坦 -肾病或综合征(另见 肾病) N04.-
第四位数需要回到一卷补充完成。
1.2.2.4 缩写
NOS 其他未特指
A06.0 急性阿米巴痢疾 其肠他阿未米特巴指病的N肠OS阿米巴病
NEC 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传染性口角炎,N不E可C 归K1类3.在0 他处者 K13.0 -念珠菌病性 B37.8 -维生素B2缺乏 E53.0
1.1.1 三个数字的含义
100 多年的历史 10 次修订更新 1 个国际分类家族(WHO-FIC)
表1.1 ICD的修订过程
时间 ICD间隔年
1893 诞生
1900 1909 1919 1929 1938 1948 123456 7 9 10 10 9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ICD发展历程
• 1853 年,第一届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关于死亡原因统一分类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议题,
大会邀请两位医学统计学家William Farr 和Marcd’Espine 制定一套国际适用的、统
1853-1855年 起源
一的死亡原因分类体系。1855年,第二届国际统计大会上两位专家分别提交了一套不 同分类标准的疾病分类列表,最终大会综合参考了两套分类方法,对139种常见疾病
,还应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建立与《国际死亡原因列表》(International Lists
of Causes of Death)相对应的《国际疾病列表》(International Lists of
Diseases),并建议由国际统计协会和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共同组建交叉委员会负责草
拟《国际疾病列表》。
3
ICD发展历程-续
•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疾病分类几乎都与死亡原因统计有关。1938年10月,在第
五届《国际死亡原因分类》修订大会提出,为了充分利用疾病发生和死亡数据,满足
1938年
各个国际组织包括健康保险机构、医院、军方医疗服务组织、健康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提出疾病分类 和其他类似组织等不同的统计需求,不仅应制定疾病发生原因统计和死亡原因统计分 类
• 是一个提供编号,以对疾病与许多征兆、症状、异常、不适、社会环境与外伤等所做的 分类,它作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标准,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重要构 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医疗结局监测、卫生事业管理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等 各个方面。
• 迄今为止,ICD 已被译为43 种语言,被115 个国家(2017 年数据)用于死因数据报 告,全球约70% 的卫生费用支出依据ICD 进行医疗支付和卫生资源配置。
• 1948 年4月第六届ICD修订大会表决通过WHO临时委员会提交的《国际疾病、损伤和
1948年
死 亡 原 因 分 类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疾病与死因分类 Causes of Death),会议还通过了可同时用于死因分类和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
为了治愈,我们选择开放和共享
国际疾病分类(ICD)概述
ICD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的分类 核心,被世界各国充分应用于卫生管理、医疗监测等方向
• 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创立,是世界卫生 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WHO-FIC)两 个核心分类之一,常简称为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对疾病分类的综合性类目表,明确提出使用“根本死亡原因”、“国际死亡医学证明
书”基本格式和确定死因规则及注释的要求,使ICD成为对疾病或死因进行分类的国际
标准,开启了国际健康和卫生数据统计发展史的新开端。
1955-1983年 • 除了开展定期的修订工作外,WHO渐渐意识到要想进一步扩大ICD的适用区域和范 持续修订 围,必须对其架构进行调整,使其成为一个更为稳定、适应性更强的分类标准。但是这 样的根本性变动需要充分的准备,因此早在ICD第九次修订大会之前,WHO就开始了 第十次修订的准备工作。但是在修订开始之前,现行的ICD必须已经实施很长时间,并 且经过充分评估和审查,还需要征求各国、各医疗卫生组织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极其耗 时费力,因此原定于1985年召开的第十次修订大会被推迟到了1989年召开。
做出了注释和分类。其中,WilliamFarr 提出的疾病分类标准,包括根据解剖部位进
行疾病分类的原则,奠定了《国际死亡原因分类》(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的基础,这也是ICD的起源。
1893年 诞生
Hale Waihona Puke • 1893 年,国际统计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原国际统计大 会)会议上,Jacques Bertillon 代表委员会做了《关于制定死亡原因分类报告》并提 出《国际死亡原因分类》,这也是ICD的第一个版本,该分类受到了大会的普遍认可, 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推行。
4
ICD发展历程-续
1989年 ICD-10
• 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并在1989年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会议批准。充 分修定后的ICD-10与ICD-9 存在着非常多明显的差异:第一,分类的名称由“国际 疾病分类”改为了“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二,全书由二卷改为 三卷,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17章变为21章,增添了涉及免疫 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第三,ICD-10 首次引用了字 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码”。1990 年5 月世界卫 生组织第43届成员国会议,正式通过ICD 的第十次修订版本并从1993年1月1日正式 生效。WHO 成员国逐步开始使用ICD-10,该版本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应用版本。
1990-1938年 • 1899 年,国际统计协会年会上宣布所有北美统计机构、部分南美统计机构和部分欧洲 持续修订 统计机构已应用了1893年制定的系统死亡原因统一命名法。基本同意美洲公共卫生协 会在1898年渥太华会议上提出的每10年修订一次《国际死亡原因分类》的建议。从这 后《国际死亡原因分类》的修订开始进入常态化的工作,1900年8月第一届修订大会 有26个国家的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大会通过《〈国际死亡原因分类〉修订决议》,修 订后的《国际死亡原因分类》包含35项大类,179项子类目。此后,1909 年、1920 年、1929 年和1938 年均如期召开了《国际死亡原因分类》的修订大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