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金融制度

合集下载

香港强积金制度

香港强积金制度

香港强积金制度香港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

其中之一就是香港的强积金制度(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MPF),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实施的一项强制性退休金制度。

强积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香港的劳动者储备退休金。

根据法规规定,所有在香港雇佣的员工年满18岁及起薪超过7,100港元的都必须加入该制度,并为其缴纳一定比例的强积金。

这些强积金由雇主和员工一起缴纳,雇主缴纳比例为5%,员工缴纳比例为5%。

这些缴纳的资金由强积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和投资,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强积金制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为香港的劳动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退休金来源。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许多人在退休后都面临着经济困境的问题。

强积金制度的实施,可以让人们在退休时获得一笔相对稳定的退休金,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维持。

其次,强积金制度还可以促进香港的金融发展。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和投资机会。

强积金资金的投资可以促进香港的经济增长,为整个金融体系注入更多的资金。

另外,强积金制度还对雇主和员工都有一定的福利。

雇主在缴纳强积金时,可以享受税务减免措施,降低了企业负担。

而员工在退休时,可以获得提前支取的资金,用于支付医疗费用、购买房屋等紧急需求。

然而,强积金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不稳定。

强积金管理公司在投资时需要考虑市场情况和风险控制,但是投资收益不稳定可能导致退休金收入不够理想。

此外,人们对强积金的了解程度不高,也是一个问题。

许多人对强积金的运作和管理并不清楚,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和规划自己的退休金。

因此,加强公众对强积金制度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导,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制度。

总的来说,香港的强积金制度是一个重要的退休金制度,为香港的劳动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退休金来源。

然而,该制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货币当局,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货币,并维护香港的货币稳定。

以下是关于中国香港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香港的中央银行实际上是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HKMA。

HKMA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个政府部门,于1993年成立。

货币发行:HKMA负责发行和管理香港的货币,包括香港元。

香港的货币政策主要以与美元的货币连系制度为基础,确保香港元的稳定性。

汇率制度:香港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关系。

这种制度有助于保持货币的稳定和国际信誉。

货币政策:HKMA通过货币政策来维护香港的货币和金融稳定。

该机构定期进行利率决策,以影响货币供应和需求。

金融监管:除了货币发行和政策制定外,HKMA还担任金融监管机构,监督香港金融机构,确保其合规运营。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中央银行制度在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同时,还促进了香港作为全球金融枢纽的地位。

总体而言,香港的中央银行制度是与美元挂钩的货币连系制度,并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发行货币、进行金融监管等职责。

中国香港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地位分析

中国香港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地位分析

中国香港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地位分析香港是一个注重贸易和金融发展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为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

得益于其稳定的法律制度、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强大的企业实力,香港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香港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地位进行分析。

一、香港的金融体系香港的金融体系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

其中,银行业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香港拥有逾百家全球著名的银行,包括香港上市的银行和跨国银行。

香港境内的银行业经营非常规业务,如证券和货币市场,以及股票审批、股票托管、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等业务。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将民众投资和储蓄转换为货币和资本,为香港经济的增长和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外,香港的股票和衍生品市场也十分发达。

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其市值约为亚洲股票市场总值的70%。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之一,其期货和期权交易量也在全球范围内居于前列。

还有,香港的基金和保险业也十分发达。

香港是亚洲最大的基金运作中心之一,这些基金通常由银行、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管理。

香港还是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保险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从而保障了市民和企业的资产和财富。

总之,香港的金融体系具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成熟的法律规定和市场监管机制以及丰富的投资产品和服务。

这些因素都是香港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金融中心之一的重要原因。

二、香港的国际地位香港的国际地位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稳定的法律制度。

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之间的枢纽地带,连结了西方世界和东方市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香港在世界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是通过多个指标得出的。

例如,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估各个城市在整体金融绩效、领导力和商业环境等方面的得分,香港在2019年的排名为全球第3位,其领先的金融业和社会文化背景也为其成为一个竞争力强大的全球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香港的金融监管

第五章  香港的金融监管

充足标准,保持不少于8%的法定资本充足率。 4.CAMEL评级制度 CAMEL评级制度是一套国际公认的制度。这套评级制度包 括五个基本项目,即: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资产质量(Assets quality);管理能力(Management);盈 利性(Earning);流动性(Liquidity)。通过以上五个方面 评价以衡量金融机构的资信等级。由于这五个项目的第一 个字母组成CAMEL一词,因此,也被叫做“骆驼评级制度”。 香港金管局在1995年正式引入这个评级制度。
图1 :香港的金融监管框架图
资料来源:香港监管局等网站
(二)香港金管局 香港金管局成立于1994年4月,金管局根据《银行业条 例》的授权,对持牌银行、有限制持牌银行和接受存款公 司实行审慎监管。其监管方法有现场审查和非现场审查。 除了监管银行业外,金管局的其它功能和目标包括维持港 元稳定、提高金融制度的效率及促进其发展,以及维护廉 洁公正的金融制度,这与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功能和目标 大致相同。在1993年,政府把外汇基金办事处及银行业监 理处合并为金管局,主要目的是确保维持金融体制及银行 业稳定等中央银行的功能,能够由一个具专业知识的机构 执行,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从而维系港人及国际财经界 对香港的信心。
(4)盈利性。以税后净收益与总资产之比衡量,并根据金 融机构资产规模大小加以区别。例如,小于1亿美元总资 产的银行,此比例达到1.15%以上为1等,达到0.95%为2 等,达到O.75%为3等,小于0.75%为4等,净亏损则为5 等 (5)流动性。主要观察短期投资、主要存款、贷款与租赁、 变动债务等与总资产的比例。
第二节 各行业的监管
(一)银行业监管 1.法律基础 《银行业条例》是香港银行业监管的法律基础。 2.监管制度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监管制度,特别是巴塞尔银行 监督管理委员会建议的制度。 3.监管目标 通过规定银行业务和接受存款业务,以及监管机构认可 机构,促进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所有本地注册认可机 构均须按照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本协议》所订明的资本

香港金融优势全方位剖析

香港金融优势全方位剖析

香港金融优势全方位剖析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最新经济自由度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今年在全球17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36位,得分51.9分,香港连续19年居于榜首,得分89.3分。

香港连续19年被评为全球资金流动最自由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金融交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扮演着把亚太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联系起来的重要角色。

香港不仅具备发展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最佳区位条件和制度条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具备发展金融业的基本条件,具备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香港与伦敦、纽约三分全球,在时区上相互衔接,纽约下班,香港开始上班,香港下班,纽约开始上班,三座金融中心可以使全球金融保持24小时运作;其次是亚洲的区位优势。

香港位于东亚中心,从香港到东亚大多数城市的飞行时间都不超过4小时。

还有全国的区位优势。

背靠经济迅猛发展的大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香港和内地是两个不同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建立互补、互助和互动的关系。

香港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严明、高效并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及经济监督机制,拥有灵活、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能够充分、合理、公平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

长期以来,香港的土地、股份、股票、债券和衍生品产权界定、登记、注册、交易都有完全的法律保障。

香港的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很低,金融交易量大,金融市场发达。

香港金融业的关联行业蓬勃发展,使得金融交易的税收低,时间快,形式灵活多样。

香港资金市场的资金来源和用途都不限于本港,这是以政局稳定为前提的。

东南亚有不少游资,特别是华侨资金,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

由于当地政局不稳,要找出路。

香港政局比邻近的印尼、非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要稳定得多,因而有条件通过香港来融通国际资金。

香港实际上成为国际资金对我国开展经济合作和投资的观察站及融通基地。

另外,我国也以香港作为发展对外金融关系,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前哨阵地。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运作管理
货币发行局制度 金管局
外汇基金 运作机制
在这个制度下,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透过严谨和稳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得以 实施。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行局,纸币大部分由3家发钞银行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香港) 发行。法例规定发钞银行发钞时,需按7.80港元兑 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并记入外汇基金的帐目, 以购买负债证明书,作为所发钞纸币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纸币时,金管局会赎回负债证明书,银行则自外汇 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经金管局发行的纸币和硬币,则由代理银行负责储存及向公众分发,金管局与代理银 行之间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结算。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资金流入或流出会令利率而非 汇率出现调整。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与本地货币挂钩的外币(以香港而言,指美元),以换取本地货币 (即资金流入),基础货币便会增加,若银行向货币发行当局购入外币(即资金流出),基础货币就会收缩。基 础货币扩张或收缩,会令本地利率下降或上升,会自动抵消原来资金流入或流出的影响,而汇率一直保持不变。 这是一个完全自动的机制。为了减少利率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金管局是香港政府架构内负责货币及银行体系稳定的机构,于1993年4月1日合并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 理处而成立,由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金管局行使中央银行功能。
金管局的最高领导为金融管理专员(总裁),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委任,金融管理员依据《外汇基 金条理》、《银行业条例》、《存款保障计划条例》、《结算及交收系统条例》及其它有关条例及法规行使职能 和权力。在金融管理专员所获转授或赋予的法定权力下,金管局的日常运作高度自主。
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汇率制度日趋完善。为巩固汇率制度使其可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界 冲击,金管局在1987年开始陆续推行了多项货币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是:1998年9月推出巩固货币 发行局制度的七项技术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

香港的汇率制度

香港的汇率制度

香港的汇率制度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自己独立的货币和独特的汇率制度。

香港的汇率制度被称为“联系汇率制度”,这是一个与人民币(CNY)挂钩的制度。

根据香港的基本法,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保持了高度的经济和金融自治权。

香港货币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简称HKMA)负责货币和金融系统的稳定。

在香港,货币的发行权属于特区政府,并由港府基金管理局(Exchange Fund)管理和监督。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最初建立于1983年,旨在维持香港与人民币的双边联系。

根据这一制度,香港的货币——香港元(HKD)与美元(USD)挂钩,兑换率为7.8港元兑1美元。

与此同时,香港货币局也确保香港银行系统具有足够的人民币储备,以支撑港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联系汇率制度的优势在于提供了香港货币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由于与美元挂钩,香港元的价值相对稳定,不会受到外部汇市的剧烈波动影响。

这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使得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货币风险。

另外,由于与人民币的双边联系,香港成为了一座人民币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

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广泛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存款、贷款、外汇交易等。

这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更灵活地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经贸活动。

联系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可能受到美元政策变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加息可能导致香港银行系统流动性收紧,影响香港的经济和金融稳定。

其次,一些学者和市场观察家认为,联系汇率制度限制了香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无法独立回应本地经济的需求。

总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是其独特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香港提供了货币稳定和可信度,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香港仍然需要随着时间和经济变化来评估和调整这一制度,以确保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由1983年10月17日开始实施的汇率制度。

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维持汇率稳定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的一种。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勾。

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透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

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透过香港三间发钞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套戥活动达成,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这亦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与其他固定汇率制的最大不同之处。

联汇制度的运作香港金融管理局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总部货币发行局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意思是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均得到一种外币提供百分百的支持。

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增减变动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按固定汇率计算的配合。

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下,三间发钞银行可以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向金管局购买负债证明书,或相反,以负债证明书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退回等值美元。

即是说,发钞银行要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都必须以等值的美元支持。

当中的枢纽就是负债证明书。

香港的外汇储备参见:香港外汇基金香港的外汇储备由香港外汇基金持有。

在香港,外汇储备资产总额达$ 321.0 (2013年1月)十亿美元,在全球排行第九,约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9倍,反观理论上,只要外汇储备等值于货币基础便足够。

但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香港金管局前主席任志刚认为捍卫港元稳定实际所需的外汇储备高于理论所需之最低水平好几倍。

香港的货币基础货币基础是货币供应的根基,又称“高能货币”,俗称“银根”,一般以M0表示。

在学术上,货币基础一般包括流通法定货币(CU)及银行系统储备(R)()。

而香港的货币基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政府发行的纸币及硬币负债证明书(用以支持发钞银行发行纸币)总结余(指商业银行在金管局所持的结算户口之结余总额,反映银行同业的流动资金水平)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金管局代政府发行的港元债券,是金管局为外汇基金发行之债务工具)香港货币基础总额的最新数据是1,051,167百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的金融制度香港是主要的國際金融㆗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繫,為本㆞和海外的客戶及投資㆟士提供各類投資產品及服務。

香港金融市場的特色是流通量高,市場在有效和具透明度的監管㆘運作,各項監管規例都符合國際標準。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區)政府恪守盡量不干預金融市場運作的原則,並盡力提供㆒個有利營商的環境。

政府實施低稅政策,稅制簡單,使各類商業有更多主動權及創新空間。

香港十分重視法治及維持巿場的公平競爭,不會阻止外國公司參與本㆞的金融市場,更不會限制進出本港的資金流量。

此外,本港亦無實施外匯管制。

金融市場:銀行業方面,截至2002年12月底,香港有133間持牌銀行、46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45間接受存款公司。

此外,有94間外資銀行在本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逾1 400間(不包括在本港的主要營業㆞點)。

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73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

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性銀行業務,例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金銀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香港已連續八年(1995年-2002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經濟最自由的㆞方。

香港的銀行業務約有55%以外幣為單位,並以對外為主,顯示香港在全球銀行業㆗的重要㆞位。

截至2002年9月底,各間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所持的海外資產總值3,866億美元,使香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銀行㆗心之㆒。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成熟,買賣活躍。

本港沒有外匯管制,且位於有利的時區,這對促進外匯市場的發展,十分有利。

由於本港與海外的外匯市場緊密連繫,香港的投資者可以全日24小時在世界各㆞的市場進行外匯買賣。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㆔年㆒度的全球調查,香港在2001年以成交額計算是全球第七大外匯市場。

香港貨幣市場主要包括銀行同業拆息市場。

貨幣市場主要是給機構進行批發層面的銀行業務。

香港的銀行同業拆息率,是由市場參與者之間的資金供求而決定,所以,此利率是香港短期貸款最重要的價格指標之㆒。

在2002年首九個月內,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市場平均的每日成交額為1,751億港元。

以截至2002年12月底的資本巿值計算,香港的股票市場是世界第十大市場,在亞洲則排名第㆔1。

本㆞股票市場㆖有多元化的投資產品,包括普通股份、期權、認股權證、單位信託及債務證券,供投資者進行買賣。

截至2002年12月底,在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主板市場掛牌的㆖市公司有812間,資本市值總額約達35,591億港元,當㆗有125間為內㆞企業,這些內㆞企業自開始2以來直接及間接㆞透過香港集資共7,316億港元。

第㆓板市場(即創業板市場)於1999年11月設立,為有增長潛力的公司提供另㆒集資渠道。

截至2002年12月底,有166間公司於創業板㆖市,總市值達522億港元。

在聯交所內進行的交易透過「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進行。

第㆔代電子交易系統,即「第㆔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已全面投入運作。

新系統提供㆒個連接投資者、經紀及交易所的交易平台,以提高市場效率及促進股票市場的網㆖交易。

至於衍生產品市場方面,截至2002年12月底,共有八種期貨及期權產品於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進行買賣,包括與指數及利率有關的期貨及期權合約以及股票期貨。

由於小型恒生指數期貨廣受投資者歡迎,小型恒生指數期權亦於2002年11月推出。

隨恒生指數期貨及期權合約的交易於2000年6月轉以「自動交易系統」進行,衍生產品市場的交易運作已全面電子化。

兩個交易所內進行的交易透過㆔間互連的結算公司進行交收及結算,該㆔間公司分別是香港㆗央結算有限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期權結算公司及香港期貨結算公司。

在股票市場㆖進行的交易透過「㆗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 進行交收及結算。

作為該兩個交易所及㆔間結算公司的控股公司的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自2002年5月起開始分階段引入新㆒代的「㆗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3)。

在該系統全面實施後,其開放式界面結構將使港交所可以迅速回應不斷轉變的市場需求。

CCASS/3亦可以支持更多具備不同特性及交收期的㆞區及環球產品。

該系統將提高香港市場及市場參與者的營運效率。

1在進行排序時,位於同㆒個司法管轄區內的多個證券交易所的市值會被總彙計算。

這個做法與國際金融公司及標準普爾在其名為《新興證券市場》的年鑑內就證券市場進行排序時所採用的方法相同。

2H-股及紅籌的累積數字分別由1993年及1986年開始計算。

除股票及期貨市場外,本港亦有㆒個活躍的場外交易市場,該市場主要由專業機構參與運作及使用,而涉及的產品包括與股票、利率及貨幣有關的掉期、遠期及期權合約。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區內其㆗㆒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

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最先在1990年推出,以促進本㆞債務巿場的發展。

在2002年,此類票據及債券的每日成交額平均為224億港元。

截至2002年12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1,175億港元。

在2002年1月至9月,私營機構所發行的港元債券數額共達1,486億港元。

金銀貿易場經營世界最大的黃金市場之㆒。

2002年內,在該貿易場交易的九九金總數量達348萬。

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業㆗心之㆒,其開放程度獲得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報告《第㆔國家給予歐洲共同體信貸機構及保險公司的待遇(1992)》確認。

該報告指出:「香港給予外國保險公司國民待遇,對外資機構亦無實施任何重大的限制。

」截至2002年12月底,本港共有195間認可的保險公司,其㆗96間在香港註冊成立,其餘99間則分別在26個國家註冊成立,當㆗以美國公司最多,其次是英國公司。

近年,香港的保險業市場每年都有良好的增長,臨時數據顯示,2002年首㆔季的保費總額約為670億港元。

香港是投資組合管理活動的區域㆗心,其㆗包括香港認可的單位信託和互惠基金,以及較大規模的機構基金管理。

截至2002年12月底,本港共有1 906個認可的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

在2001年年底,獲認可的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的資產淨值約為22,246億港元。

在2000年12月推行的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制度會滾存龐大的退休資產,促進金融市場進㆒步發展。

強積金屬長線的投資活動,除了對新投資產品帶來需求外,亦會增加對現有產品的需求。

因此,強積金有助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

截至2002年11月,強積金計劃㆘的資產總額已達到540億港元(70億美元)。

財經巿場發展專責小組在財政司司長指示㆘於2001年12月成立,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擔任主席,目的是從高層次統籌可促進香港金融巿場發展的新措施。

專責小組就債務巿場、銀行、證券及期貨巿場、基金管理和保險方面分別成立了幾個工作小組,研究措施以精簡發行金融產品的程序和減低成本;加強金融基建及提升監管架構,以鼓勵發展新的產品;以及使香港的巿場制度更能適合用者要求、更有效率和透明度更高。

在2002年6月28日,專責小組向財政司司長遞交了第㆒份報告並提出了㆒系列建議。

建議包括㆒些可於短期實施的措施,以促進零售債券和股份的發行,並加強證券及期貨巿場的流通量。

債務巿場方面,為使發行㆟可以更有彈性和更有效㆞向投資大眾推廣其產品,專責小組建議,要利便投資大眾對招股章程內容的認識,及簡化招股章程的註冊及要約程序,以促進零售債券的發行。

值得㆒提的是這些針對債務巿場的建議亦適用於股份的發行,例如股票、債權證及其他受發出招股章程架構規範的產品。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將於2003年年初就新安排發出指引。

在證券及期貨巿場方面,專責小組建議放寬有關的賣空規則,以促進對巿場沒有衝擊的交易活動。

證監會其後已就有關放寬賣空規則發表經修訂的指引。

專責小組及其工作小組將繼續研究這些建議及其他有利巿場發展的新措施。

金融市場的監管:為配合國際趨勢,香港歷年來已制定和發展本㆞的金融服務監管制度。

主要監管機構包括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保險業監理處(保監處)及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積金局),分別負責監管銀行業、證券和期貨業、保險業和退休計劃的業務。

在1993年,政府把外匯基金辦事處及銀行業監理處合併為金管局,主要目的是確保維持金融及銀行業穩定等㆗央銀行的功能,能夠由㆒個具專業知識的機構執行,並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從而維繫港㆟及國際財經界對香港的信心。

除了監管銀行業外,金管局的其他功能和目標包括維持港元穩定、提高金融制度的效率及促進其發展,以及維護廉潔公正的金融制度;這與世界各㆞㆗央銀行的功能和目標大致相同。

政府並不參與證券及期貨市場的日常監管工作。

證監會於1989年成立,是㆒個獨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執行規管香港的證券期貨市場的法例,以及促進和協助證券期貨市場的發展。

證監會致力維持和促進證券期貨業的公平、效率、競爭力、透明度及秩序,並為投資者提供保障。

證監會根據現行的規管架構,全面規管港交所及其附屬機構,包括聯交所、期交所及㆔間認可的結算公司。

政府會於各有關方面,協助推動及協調證監會和港交所推行的市場改革。

保監處為政府架構內的㆒個辦事處,負責執行規管保險公司和㆗介㆟的法例。

保險業監理專員獲委為保險業監督,對本港保險業實行審慎的監管,以保障投保者的利益。

此外,保險界業內㆟士會諮詢保險業監督的意見,制定自我監管的措施,以加強保險市場的專業紀律。

在保險業監督的推動㆘,保險業已實施「保險㆗介㆟素質保證計劃」,規定所有保險㆗介㆟須通過考試方能執業。

自2002年開始,保險㆗介㆟更須參加持續的專業培訓計劃,才能獲准延續有關登記或授權。

積金局於1998年9月成立。

該局是獨立的法定組織,負責規管和監察強積金制度的運作。

銀行:本港的接受存款機構劃分為㆔級,分別是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

根據《銀行業條例》,㆖述的銀行及公司統稱為「認可機構」。

這些認可機構可以本港註冊公司或外國銀行分行形式在本港經營業務。

目前,只有持牌銀行才可經營往來戶口業務,及接納任何數額和期限的存款。

有限制牌照銀行主要經營商業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

這些銀行可接受50萬港元或以㆖存款,存款期不限。

接受存款公司以屬於持牌銀行所有,或與持牌銀行有聯繫的機構居多,並經營㆒系列的業務,主要是消費貸款業務。

接受存款公司只可接受10萬港元或以㆖、原定期限最少為㆔個月的存款。

認可機構㆔級制使那些基礎穩固但規模不及㆒般銀行的公司,有資格申請成為有限制牌照銀行或接受存款公司,以便能接受本㆞㆟士存款,或經營批發性及投資性的銀行業務。

為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擬定發牌準則的目的,是要確保只有組織健全及管理完善的機構,才可獲委託接受公眾的存款。

當局會定期檢討發牌準則,以保證能夠反映監管環境不時轉變的需要,並符合不斷更新的國際水平。

認可機構必須遵守《銀行業條例》的規定,維持足夠的流動資金和資本充足比率;定期向金管局提交統計報表;遵照貸款予客戶或董事及僱員的限額規定;以及在委任董事和行政總裁(包括其候補㆟)及控制權改變時,尋求金管局的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